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背景与目标

合集下载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

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通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通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

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

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透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透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透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

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

2024年安全文化与地震减灾(2篇)

2024年安全文化与地震减灾(2篇)

2024年安全文化与地震减灾安全,是人类得以延续和社会得以发展和基本条件。

寻求安全是人的一种与生俱存的本能。

安全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保护其自身发展中自然形成和不断更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安全为目的,以减灾为手段的"安全文化",不仅渗入到人类社会的观念、意识、法律、规范等各个方面,而且具有新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从国际减灾、城市减灾、地震减灾等几个有关减灾的侧面,进一步探讨减灾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并就减灾对策问题谈一点建议。

一、"国际减灾":大势所趋全球自然灾害已呈现出逐年加剧的趋势。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1965~xx年期间,自然灾害和年平均频度为186次,年平均死亡人数为1.44万人,年平均受伤人数为1.2亿人,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36亿美元。

到了xx年,再统计xx~xx 年间的情况,灾害的年平均频度上升为409次,年平均死亡逾8.5万人,年平均受伤逾5.04亿人,年平均经济损失高达5032亿美元。

这就是说,不过几年的光景,全球灾害频度2增加倍,死亡人数增加6倍,受伤人数增加4倍,经济损失增加37倍!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世界真的发疯了似的被卷进无底深渊?人类的生存遇到了挑战。

可悲的是,受害者是人类,而制造这种悲惨局面的也是人类。

能够悬崖勒马吗?能够奋起迎击和扼制住这场不堪设想的结局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联合国要在本世纪的最后xx年,发起了一人涉及全球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活动。

这是人类首次大规模地向自然界,其实质是向人类自身发起的"自救"运动,一次自觉的,然而又是被动的全球大行动。

这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灾情与全球的灾情基本一致。

以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例,50~60年代,提高至400~600亿元;90年代,已达900~1000亿元,几乎占全国财政总投入的1/5。

另一方面,中国死于非自然因素的人数急剧增加,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因自然灾害和死亡人数。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一) 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背景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一) 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论述。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调研考察时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8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致信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灾害风险综合防范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就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出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明确九项重点工程,提出要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权威解答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一)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背景■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总体组气旋位列全球之首,洪水和风暴潮位列全球第二,地震灾害则名列全球第三,沙尘暴灾害名列全球第十。

地震、洪水、热带气旋等主要灾害的风险位列世界前三。

意义防范和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和消除重点隐患,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落实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与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开展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减灾能力调查,查明主要的灾害风险隐患,摸清我国减灾资源和减灾能力底数,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减灾能力数据库,建设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库,建立国家和各省灾害风险信息集成系统,全面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抑制自然灾害风险上升的趋势,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国各级部门合理规避灾害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用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用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006
㈠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1、整治江湖,兴修水利
2、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改善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有效遏制上游不断加剧的
水土流失
3、防洪关键,三峡工程 4、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综合治理洪涝灾害
【活动】阅读教材p80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防治哪些类型的自然灾
3)收集上述某一法律文本,阅读并找出其中有关防灾减 灾的条款。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 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日期:1997年12月29日 实施日期:1998年3月1日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四号)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 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 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 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2、工程建设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严重 3、工程建设的目的 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 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㈢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活动】读教材图4—6和p83阅读材料: 1)在图上描绘淮河主干,并说明淮河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干流自西向东,在江苏省中部注入洪泽湖, 经洪泽湖分流入江和入海。两岸支流众多,为不对称的 羽状水系。
水害原因: 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
㈢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治淮工程的目标 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
和疏通河道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防洪标准,改

国际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际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

而言, 减灾战略秘书处与一些专 家和组织合作 , 制作并 于 2 0 年 3 07 月推出了一个 以少年儿童为对象 的名为 “ 终止灾害”的网上教育游戏 ,配合 减轻灾害风险学 习过程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主办 了一个知识与教 育平 台 ,宗 旨是将减轻风 险文 化纳入教育方案并提倡教育设施安全 。该平台正在开发 网上教育和减轻 灾害风 险图书 馆 ;位 于 哥斯达 黎加的和平大学在该 校环境和平与安全硕士学位课程 中加入 了一门减轻灾害风险课程。 20 0 5年以来 ,许多 国家正致 力于把减轻灾 害风险纳入学校 课程。在 2 0 0 6年各 国向世界 减

l 4岁的 儿 童 及 其 家 人 能 了解 灾 前 准 备 的 信 如美 国、日本 、澳大利亚 、孟加拉 国、格林纳达 、马里 、哥斯达黎加 、
息 ,通过 向他 们传授相 关知识 和技能 ,以及 马达加 斯加 、菲律 宾、塞舌 尔 、坦 桑尼亚 等。不 同 国家 所编 写的教
向他们 提供一 些灾前准 备的有 效工具 ,改善 育材 料各有 侧重 。有 的 国家以特 定学段 的学生 为主要 对象 ,如 坦桑
谭 秀华
北京 师范大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 王 民 张英
近几十年以来 ,世界 自然灾害次数持续 增 多 ,造成的损失 日 严重 。2 0 年以来更为严 趋 00
重 ,这给 易遭 灾害的地 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威 胁 到人 民的生 活和生计 。因此 ,如何减轻 灾害 带 来的风 险成为 全球可持续发 展的重大课题 。
灾 害 教 育 的 方 式 趋 于 多样 化
险管理和应 急疏散 演练 , 制 订 本 校防 灾 教 育的 年
度计 划 并组 织 本校 教 师
各 国根据 国情 ,采用各种 不 同的方式 ,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治理能力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治理能力

封面故事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第31个国际减灾日12中国减灾132020中国减灾■ 本刊编辑部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第31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强调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灾害风险治理机制,特别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减轻灾害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治理能力。

《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指出,做好减灾工作的四个优先事项之一是“加强灾害风险治理以管理灾害风险”。

风险治理是做好灾害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

中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中国人民在长期同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等一系列灾害风险思想与认识,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灾害风险治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灾害风险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依旧严峻复杂,提升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识到,灾害风险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公众的职责。

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格局,动员、引导社会、市场力量积极参与,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更要培养公众自救、互助的灾害风险治理理念,才能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第3章 国内外防灾减灾的发展简况

第3章 国内外防灾减灾的发展简况
国最值得关注的保障技术之一。 (3) 逐步制定了一些有关防灾的法律、法规。
3.3 国内外一些主要的防灾、减灾学术刊物
在近10~20年内,一些有关灾害学的学术刊物在世界范围内陆 续创刊。比较知名的分别有美国、英国、日本、瑞典等国创办、 出版的《自然灾害观测者》、《火》、《灾害》、《自然灾害 科学》、《灾害管理》、《意外事件》、《自然灾害研究委员
3.2 中国政府的减灾行动
(1)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为 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2) 由于影响国家安全生产及安全生活的特、重大事故和环境公 害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城市,因此我国《21世纪国家安
全文化建设纲要》中特别强调了城市综合减灾研究是21世纪中
会通讯》等刊物。我国于1986年创办了《灾害学》杂志,随后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承办的《自 然灾害学报》于1990年创刊,《中国减灾》、《中国减灾报》 也是综合减灾的专业报刊。此外,《地震工程》、《火灾科 学》、《消防科技与产品》、《安全科学》、《土木工程学 报》、《地质学报》、《气象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刊 物均有对各种灾害的研究、报道。
16037-01a
主编
第3章 国内外防灾减灾的发展简况
3.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2 中国政府的减灾行动 3.3 国内外一些主要的防灾、减灾学术刊物源自3.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 第169号决议。决议确定从1990~2000年亦即20 世纪最后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开展一个“国际减 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 al Disaster Reduction简称IDNDR)的国际活动。

“国际减灾日”简介

“国际减灾日”简介
维普资讯






20 0 6在
[] 2 乔森.云南省地震监测志 . 北京 : 地震 出版社 , 05 20 [] 3 奥斯 帕诺夫 A B .地下水 中氡异常预报地震 的一个特点 . : 见 瓦尔沙 尔 rM.主编 ( 张炜等译 ) 地震 水 .
灾 害损 失 的地 区— — 为 了更 加 安 全 的 2 1世
纪。
19 96年 ,城市化 与灾 害 。 19 97年 ,水 : 多 、太 少 —— 都 会 造 成 太
自然灾 害 。
19 98年 , 防灾 与媒 体 。 19 99年 , 减灾 的效 益—— 科学 技术 在灾
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 00年 , 防灾 、 教育和青年——特别关
r d n o s r a in,w ih i e p c al inf a c rmi —h r tr a t q a e p e it n a o be t v o h c s s e il s i c e f d s o t e e r u r d ci . y g i n o m h k o
高抗灾 能力 。
20 06年 , 减灾始于学校。
( 自 中国地 震 信 息网 ) 源
19 9 5年 ,妇女 和 儿童— — 预防 的关键 。
注森 林火灾 。 20 年 , 御灾 害 , 01 抵 减轻 易损 性 。
20 0 2年 ,山 区减灾 与 可持 续发 展 。 20 0 3年 ,面对 灾害 , 加 关 注可 持续 发 更
展。
20 04年 ,总 结 今 日经 验 、减 轻 未 来 灾
害。
20 05年 , 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网络 , 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