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殿介绍

合集下载

祈年殿祈福活动方案策划

祈年殿祈福活动方案策划

祈年殿祈福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背景介绍祈年殿是古代中国皇帝祈年祭天的地方,象征着国泰民安、丰收富裕的美好愿望。

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提升民众幸福感和凝聚力,我们计划在祈年殿举办一场隆重的祈福活动。

二、活动宗旨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智慧。

2.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

3.祈福祈禧,祝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

三、活动内容1.主题演讲邀请知名学者、文化名人等为大家讲解祈福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文化表演(1)京剧演出:邀请优秀京剧演员表演经典剧目,通过京剧的艺术表达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

(2)民乐演奏:邀请古筝演奏家、琵琶演奏家等表演传统的民乐,展示中华音乐的魅力。

(3)舞蹈表演:邀请舞蹈团体表演传统舞蹈,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3.祈福仪式(1)大众祈福仪式:在祈年殿广场设立祈福区域,让市民和游客可以参与到祈福仪式中来,凭意向购买祈福纸、祈福绳等祈福用品,在活动期间进行祈福仪式,表达自己的祈福愿望。

(2)名人代祈:邀请社会名人、明星等代表进行祈福仪式,激发民众的祈福热情。

4.庙会活动(1)美食区:设置传统的小吃摊位,供应各地特色美食,让参与者品尝到地方的美味佳肴。

(2)手工艺品区:设立手工艺品展示区,展示各类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面塑等,让参与者了解和学习传统手工艺。

(3)娱乐活动:组织小品表演、杂技表演、游戏互动等娱乐活动,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活动宣传1.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活动宣传,加大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2.社交媒体宣传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活动宣传,并与粉丝互动,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传播效果。

3.户外宣传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商圈等公共场所设置宣传牌、横幅等,用以宣传活动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五、活动组织与安全保障1.筹备组织成立筹备组织,明确工作分工,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清朝的皇家祭祀与神殿建筑

清朝的皇家祭祀与神殿建筑

清朝的皇家祭祀与神殿建筑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家祭祀活动与神殿建筑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本文将通过介绍清朝的皇家祭祀仪式和神殿建筑,来探讨清朝封建制度的运作和文化传统。

一、皇家祭祀仪式清朝的皇家祭祀仪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传统,但在清朝时期,这一仪式被赋予了更高的政治和象征意义。

在清朝,皇帝是祭祀的中心人物,他被视为天地之间的媒介,享有皇权,维护社会秩序。

皇家祭祀主要分为四大仪式:春祭、夏祭、秋祭和冬祭。

其中,春祭和秋祭是最重要的两次祭祀活动。

春祭,或称为上辽祭天,是在北京的天坛进行的。

这座圆形祭坛供奉着天神,象征着天子统治的合法性和对天地神明的虔诚敬意。

春祭活动以祭祀天神为主,同时包括拜祖和慰灵等仪式。

皇帝在春祭仪式中身穿礼服,燃香焚纸,向天神祈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国家和人民的祝福。

秋祭,或称为上品祭祀,是在北京的地坛举行的。

地坛是专门供奉地神的神殿,象征着地方的稳定和农业的丰收。

秋祭仪式以祭祀地神为主,同时也包括丰谷祭、炊谷及庙会等传统仪式。

皇帝会亲自播种、耕作,与百姓一同祈福丰收的好年景。

除了春祭和秋祭,清朝皇家还会进行夏祭和冬祭,以祭祀其他重要神明和祖先。

这些祭祀活动都具有明确的仪式步骤和程序,并严守着封建社会的礼仪法度。

皇帝作为天地间的媒介,必须恪守祭祀规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神圣的君权。

二、神殿建筑神殿是清朝对神明进行祭祀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清朝的皇家神殿建筑继承了明朝的建筑风格,但在细节和规模上有所不同,更加庄严肃穆。

北京的天坛和地坛是清朝建筑中最著名的神殿。

天坛位于北京的南部,是全国规模最大、最重要的祭祀坛庙。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圜丘坛、皇乾殿和祈年殿。

圜丘坛是天坛的核心,是一个高台,象征着天坛连接天地的媒介。

皇乾殿是祭祀天神的主要场所,建筑风格简洁古典,以黄色为主色调,寓意皇权。

祈年殿是祈求丰收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农业意义。

天坛祈年殿资料

天坛祈年殿资料

天坛祈年殿资料天坛祈年殿是位于中国北京市的一座历史建筑,是明清两代供奉天地的重要祭祀场所之一。

它位于天坛公园内,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历史背景天坛祈年殿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皇帝以及清代清帝祭祀天地、祈求丰收的场所。

每年农历冬至,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祈年殿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建筑风格天坛祈年殿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传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形式。

它由一系列圆形的建筑组成,包括祈年门、圜丘、坛墙和祈年殿。

整座建筑以其精巧的设计和完美的比例而闻名。

祈年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地相应的理念,非常具有文化内涵。

主要建筑祈年门祈年门是通向天坛祈年殿的正门,位于天坛的南侧。

它是一座楼阁式建筑,由两座对称的朱红色牌楼组成。

门前有一条宽阔的石板路,两侧种满了参天古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圜丘圜丘是天坛祈年殿的核心建筑,也是皇帝祭天的主要场所。

圜丘呈圆形,自南向北逐层递增,共有三层,总高约9米。

圜丘的顶部铺满了白色的大理石,象征天空,中间有一块墨绿色的石头,象征中天。

圜丘上没有任何建筑物,给人一种空灵而庄严的感觉。

坛墙坛墙是围绕圜丘的一道环形墙壁,高约6米。

坛墙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设计的,使得从圜丘俯瞰整个天坛时,坛墙呈圆形,象征地球。

坛墙上有四座门洞,分别朝东、南、西、北。

东西二门洞称为神王门,南北二门洞称为生育门,象征人类的生活和繁衍。

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祈年殿的主体建筑,位于圜丘的北侧。

祈年殿是一座单檐重檐的建筑,屋顶上有一颗金色的瓦,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祈年殿内供奉着天地神牌和元代皇帝明成祖朱棣的神牌。

在农历冬至那天,皇帝会亲自前往祈年殿举行祭祀仪式,整个仪式庄重而隆重。

文化意义天坛祈年殿是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技术和宫廷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香山介绍作文

香山介绍作文

香山介绍作文
我的家乡在北京,那里风景优美,有雄伟的香山、美丽的八达岭长城和古老的故宫。

香山是北京有名的风景区,山上树木茂盛,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和茂盛的叶子。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百鸟争鸣。

山中鸟语花香,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夏天,山上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各种奇花异草竞相开放。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山上遍地都是果实累累。

深秋时节,树叶变黄了。

风一吹树叶纷纷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香山公园的山顶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祈年殿。

它是北京地区最大的一座皇家庙宇。

祈年殿是用两个大殿组成一座大殿,一共有七层台阶和七个脊兽。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香山公园最著名的景点有:红螺寺、碧云寺、玉华寺和云居寺。

我们去了红螺寺和碧云寺。

红螺寺位于香山公园内,它是一座庙宇建筑,始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由于香山寺历史悠久、建筑独特、风景优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 1 —1 —。

祈年殿介绍

祈年殿介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天坛参观游览!我是天坛祈年殿的讲解员,现在由我为各位讲解。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 年),居京师五坛之首,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造型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当时的天坛称为天地坛,主要建筑称大祀殿,即今天祈年殿的前身,用于合祀天地。

明嘉靖年(公元年)开始实行四郊分祀制,在天地坛南方增加了圜丘坛,专用于祭天。

四坛建好后,在年将天地坛正式改称为天坛。

明嘉靖24 年(公元1545 年),天坛被改建为孟春祈谷和秋季大享的地方,大祀殿也改建为大享殿,用于秋季大享。

殿顶琉璃瓦的颜色为上蓝、中黄、下绿。

清乾隆17年(公元1752 年)再次整修,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将檐瓦都改成蓝色,象征天色。

(蓝色在中国古建筑的瓦色中最为尊贵,次为黄瓦,皇帝使用,再次绿瓦,太子居用,老百姓则用灰瓦,等级森严。

天坛不用黄瓦是因为皇帝在天坛不敢称“帝”。

斋宫绿瓦也是皇帝自认是天之子的表现。

)天坛由南北两坛组成,即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分别用于冬至祭天和孟春祈谷。

祈谷坛的中心建筑就是您面前的这座大殿——祈年殿。

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在此举行祈谷大典,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作为我们古老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象征,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和深蕴其间的文化内涵闻名中外。

祈年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阶上,大殿通高38米,上屋下坛,屋为祈年殿,坛即祈谷坛。

金顶碧瓦,朱柱白栏,在万千苍郁古柏的掩映下,真可谓“白玉高坛紫翠重,不是天宫似天宫”。

祈年殿体现了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华丽、富贵、庄重的氛围。

天花额枋上遍布了龙凤和玺彩画,飞金走彩,庄重典雅。

祈年殿是古人按照通天的思想,根据天象设计建筑的,它综合了天文、历史、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无论从建筑形式、布局结构、还是色彩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意义。

按照古代易经中的思想,天为乾,为阳,其形为三横,称为三爻(yao2),祈年殿三层檐三层坛的造型既表现了易经中的天坛形状,展现了古人独特的天文理念和缜密的建筑思维。

天坛公园祈年殿介绍作文

天坛公园祈年殿介绍作文

天坛公园祈年殿介绍作文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天坛公园的祈年殿。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五谷丰登之用。

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455年的历史。

祈年殿是天坛中最大的建筑,位于祈年殿建筑中轴线的最北端,是一座五层砖木结构建筑,它的外形没有一根柱子,可是却有24根圆形木柱支撑着圆形屋顶。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天有24个角,分别代表24个节气,而天坛是皇帝祈求丰收的地方,所以它也代表了二十四节气。

天坛祈年殿建筑面积达12400平方米,有10级台阶、5个台阶、4个台阶,总共有12个台阶。

祈年殿高41.7米,直径
30米,以蓝色琉璃瓦盖顶。

祈年殿共有五层砖木结构:最外层
是蓝色琉璃瓦铺成的檐下屋顶;第二层是绿色琉璃瓦铺成的檐口;第三层是黄色琉璃瓦铺成的屋脊;第四层是红色琉璃瓦盖成的檐口;第五层是蓝色琉璃瓦覆盖的屋面。

在祈年殿内部,有两条长长的回廊。

—— 1 —1 —。

北京天坛祈年殿导游词

北京天坛祈年殿导游词

北京天坛祈年殿导游词篇一:北京天坛导游词北京天坛导游词北京天坛导游词大家好:我是北京天坛导游——刘雪琪,大家可以叫我刘导。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观光游览北京天坛。

我们现在看见的就是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祷丰收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1600米。

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并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现在请大家跟我往里走。

这里是祈年殿,它高38.2米,直径24.2米,坐北朝南,一整个大殿都是木质的,其中雕有金龙的四根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其余的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

再往里走就是回音壁了,城壁使用磨砖砌成的,墙头覆盖着蓝色玻璃瓦。

回音壁具有奇特的回音效果,一个人靠墙说话,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对方听得清清楚楚,堪称奇趣,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大家不防试一试。

请大家往回音壁的外围看,那是一株500余岁的桧柏,由于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好像九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它叫九龙柏。

大家可以和它合影留念。

各位游客朋友们,今天北京天坛一日游就快结束了,大家玩得开心吗?希望下次有机会还能为大家做导游。

评语:这篇导游词突出的特点是:结构清楚,很有条理,行文语言流畅。

开篇向旅客作礼貌问候,并进行了自我介绍。

然后介绍天坛,作者先介绍天坛的用途及用数字介绍其轮廓,接着详细介绍天坛祈年殿、回音壁、桧柏。

读完之后,让人不由得产生“到此一游”的美好愿望,激发旅客的兴趣。

篇二:北京天坛导游词北京天坛导游词各位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平方米。

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

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

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

2022年推荐的天坛祈年殿导游词五篇

2022年推荐的天坛祈年殿导游词五篇

2022年推荐的天坛祈年殿导游词五篇天坛祈年殿导游词(一)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到达了273万平方米。

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

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

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

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

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

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

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

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局部,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

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

每道墙都有四组棂星门,从东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广利、成贞,每组三门,共有24座,称为“云门玉立”。

大家可以注意到,棂星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而门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换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

来到了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我请您留心每层坛面都要有多少台阶。

到了最高层,大家也就都发现了,坛上所有的台阶数,护板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天坛参观游览!我是天坛祈年殿的讲解员,现在由我为各位讲解。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 年),居京师五坛之首,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造型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当时的天坛称为天地坛,主要建筑称大祀殿,即今天祈年殿的前身,用于合祀天地。

明嘉靖年(公元年)开始实行四郊分祀制,在天地坛南方增加了圜丘坛,专用于祭天。

四坛建好后,在年将天地坛正式改称为天坛。

明嘉靖24 年(公元1545 年),天坛被改建为孟春祈谷和秋季大享的地方,大祀殿也改建为大享殿,用于秋季大享。

殿顶琉璃瓦的颜色为上蓝、中黄、下绿。

清乾隆17年(公元1752 年)再次整修,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将檐瓦都改成蓝色,象征天色。

(蓝色在中国古建筑的瓦色中最为尊贵,次为黄瓦,皇帝使用,再次绿瓦,太子居用,老百姓则用灰瓦,等级森严。

天坛不用黄瓦是因为皇帝在天坛不敢称“帝”。

斋宫绿瓦也是皇帝自认是天之子的表现。

)天坛由南北两坛组成,即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分别用于冬至祭天和孟春祈谷。

祈谷坛的中心建筑就是您面前的这座大殿——祈年殿。

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在此举行祈谷大典,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作为我们古老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象征,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和深蕴其间的文化内涵闻名中外。

祈年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阶上,大殿通高38米,上屋下坛,屋为祈年殿,坛即祈谷坛。

金顶碧瓦,朱柱白栏,在万千苍郁古柏的掩映下,真可谓“白玉高坛紫翠重,不是天宫似天宫”。

祈年殿体现了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华丽、富贵、庄重的氛围。

天花额枋上遍布了龙凤和玺彩画,飞金走彩,庄重典雅。

祈年殿是古人按照通天的思想,根据天象设计建筑的,它综合了天文、历史、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无论从建筑形式、布局结构、还是色彩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意义。

按照古代易经中的思想,天为乾,为阳,其形为三横,称为三爻(yao2),祈年殿三层檐三层坛的造型既表现了易经中的天坛形状,展现了古人独特的天文理念和缜密的建筑思维。

表达古人对天的崇敬和对五谷丰登的期盼。

圆形木结构的大殿象征天圆,三层重檐覆深蓝色琉璃瓦,象征着蓝天,层层向上的攒尖顶,象征蓝天重重。

整个大殿没用一砖一瓦,木与木之间卯榫交叉,斗拱支架,堪称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杰作。

这里介绍的祈年殿的梁架结构,祈年殿坐落于三层汉白玉石台之上,总高度38米,殿高32米,整个祈年殿由28根大柱支撑檐顶,形成三层柱网,外围12根檐柱支撑下层檐,中层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檐,中间4根钻金柱支撑上层檐,这28根柱子由60根横梁和弯梁连成一个整体,梁上架柱,柱上架梁是他的一大特点,殿内斗拱和牟榫层层支架,层层收缩,形成内部的穹隆圆顶。

殿内共有三十七根柱子。

支撑殿顶重量的是殿内二十八根独根的金丝楠木,每根柱子就是一根参天古树,产于我国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

我们首先来看最里层4 根描有金花的柱子,它叫龙井柱,高是19.2 米,直径1.2 米,因为它是殿内最高的柱子,所以也叫通天柱,取的是和上天互通生息的意思。

上面的花纹是金箔贴制而成的,由下到上分别是:海水、江崖、转莲枝,表示的是江山永固、吉祥如意。

这四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围绕龙井柱的十二根红色柱子叫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还有十二根就是最外层与门窗相连,屋檐下面的檐柱,它表示的是一天是十二个时辰。

因为古人是用时辰来计时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外围的十二根檐柱加上中圈是十二根金柱共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节气。

三组柱子二十八根,象征周天的二十八星宿,也就是上天的二十八组恒星。

古人把满天的星斗分成二十八组,通过这些恒星出没和位置的变换来判断季节的变化以利于农业生产。

现在大家抬头向上看,在两根龙井柱中间有矮柱子,叫童柱,一个方向两根,共八根,加上刚才的二十八根,一共是三十六根,这三十六根柱子表示三十六天罡,也就是天罡星。

古人认为天上有三十六天罡星,地上有七十二地煞星。

东门外有一组长廊,为七十二间,又称为七十二连房。

这些数理变化,体现了古代年历年月日时的时间观念,再利用圆形建筑体现时间的循环往复,在一座具体的建筑上展现了永无止境的时间体系。

刚才我曾提到,祈年殿一共有三十七根柱子,为什么现在只为您介绍了三十六跟呢?因为剩下的这一根是大家看不到的。

您从远处看祈年殿,在最上方有一个鎏金宝顶,在它下面延伸到屋檐里面还藏了一跟雷公柱,它代表的意思是皇帝受上天的委托一统天下的意思,换言之就是:皇权受命于天。

古人就利用雷公柱最下面的平面做了一个浮雕,金龙盘旋,凤舞翩翩,由于它像一口井一样,俗称龙凤藻井。

金龙盘旋,风舞偏偏,形态极为生动,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家建筑才可有这样的装饰。

藻井只起到防火的寓意但不具备防火的实际功能。

大殿内部布满了5639幅龙凤和玺彩画,所有的金龙金凤金色花纹都是用金箔贴制,是皇家御用等级最高的彩画。

它是殿顶的中心点,与其相对的是地面中心的龙凤呈祥石,也就是左边的这副照片。

请您向地面中心看一下,在那里有一块黑色的拜垫,它前面有一块红色的拜垫,方块下面就是它所在的位置。

它是一块产自我国云南大理的直径为88.5 公分的天然大理石,石上的图案是天然形成的一龙一凤,与殿顶的龙凤藻井相映成趣,构成一副生动美好的图像,恍如置身于神话的宫阙。

现在请把眼光调回到殿内,咱们看一下它的布陈,它是根据史料记载,恢复的清朝咸丰年间的历史原貌。

殿内正中央安放的是皇天上帝的神版。

神版用满汉两种文字同时书写,这种书写的方式是清朝所独有的,青饰金书,满汉合璧,象征满汉两族一家人的意思。

神版上“皇天”两字是对天最高等级的称呼,古人说天有五号,分别是皇天,上天,闵天,昊天和苍天,皇天是古人对天人格化的尊称。

“上帝”指的不是西方人所说的耶稣,而是老天爷。

神版后的护漆金雕云龙屏风,俯瞰苍生。

大家看到在皇穹宇殿内东西两侧的石须弥座上面的神龛里也供奉着神版,那里安放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用皇帝祖先来配祀,体现了古人“敬天法祖”思想。

从清朝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直到爱新觉罗.闵宁的牌位,也就是道光皇帝。

牌位的摆放顺序是:天聪(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顺治(福临),康熙(玄叶),雍正(胤祯),乾隆(弘历),嘉庆(颙琰),道光(闵宁)。

这些牌位按左右单双数排列,东边是一三五七代皇帝的牌位,西边是二四六八代皇帝的牌位,两边相对的牌位之间是父子关系,并排相邻的两个牌位之间是祖孙关系,这是古人的一种宗法制度,叫做昭穆制,左为昭为单数,右为穆为双数,隔代安放。

古人认为区分昭穆十分重要,“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用来体现他们之间长幼尊卑,亲缘的关系。

在每一个牌位前有一个黑色的贡案,它叫笾豆案,笾豆是祭器的名称,里面盛放着黍、稷、稻、粮、榛、棱、枣、栗等贡物,其中包括稻米、肉沫、糕点、干果和一些腌制的咸菜、芥菜、韭菜,还有一些酒类。

总之,象征五谷非常丰盛。

贡案前有一个方形的容器叫做俎,里面盛放的是牺牲。

牺牲是当时最高等级的一种祭品所以在选择上是非常严格的。

它必须是头角端正、体格健壮、体无杂色,且牛角的大小不得超过蚕茧的大小。

牛犊被宰杀后,要掏去五脏,清洗干净。

祭祀时,浇上肉汁,一时间,淑气四溢,以歆享天地祖宗。

如果您仔细观察,在祭器四周还摆放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灯具,里面点燃蜡烛。

因为祈谷大典是在正月的上辛日的天明前七刻,即凌晨四点十五分左右,当时天还没有亮,所以点燃殿内所有灯具,顿时灯火辉煌、庄严、肃穆,且烛光闪烁,跳跃不定,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

每年正月上辛日,执事人员将“皇天上帝”及“列祖列宗”的排位从黄乾殿御送到祈年殿内,皇帝在具服台更衣后,身着藏蓝色的祭服进入祈年殿,跪在黑色的拜垫上,向着“皇天上帝”“列祖列宗”的牌位行三跪九扣的大礼,并且对天称臣。

此时,在场的乐舞生一共有207人,他们整齐的排列在祈年殿三层石台上,古乐齐奏,八佾起舞,并且各司其职,深情专注,配祀百官同皇帝一道行礼,情景是十分壮观的。

207 名乐舞生全部面向祈年殿,背向祈年门,中间是由75人组成的演出队伍,他们演奏的就是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起源于我国周朝,初名叫“雅乐”,明朝时该为中和韶乐,清朝继续沿用其名。

中和韶乐是我国古代帝王祭祀,朝贺,宴飨(xiang)时所用的宫廷音乐,它是由八种材料制成的16种乐器演奏出来的,这八种材料分别是金,石,丝,竹,土,木,袍,革,因此中和韶乐又称八音乐。

中和韶乐演奏起来八音俱全,有一种佳乐齐鸣,清歌盈耳的艺术气势。

我国古人曾有一句话称赞中和韶乐“仙韵细度云门奏,黄中应律九霄闻”,可见中和韶乐是十分美妙的。

在演奏队伍最前列高高举起的黄色龙旗叫麾(hui1),它相当于乐队指挥手里的指挥棒。

当时有一句话来形容它,麾起乐起,麾落乐止。

在麾的后面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东侧是木制的柷(zhu4),形状像斗,麾起时击三声,乐起。

西侧是木制的敔(yu),形状像一只爬伏着的老虎,它用于止乐,乐队终止时用榛逆刮背上的齿三声,乐典终止。

在队伍最后排是两组大型乐器,革制的建鼓,金属制的鑮(bo)钟和编钟,单独悬挂的大钟叫bo 钟,用于每句起音,十六枚小钟组成编钟,用于每字起音,鑮bo 钟起调,编钟喧声,它们一起放在乐队后排东侧,象征日出,有阳刚之气的意思。

西侧是石制的特磬和编磬,单独悬挂的是特磬,它用于每句的收音,十六枚小磬组成编磬,它用于每字的收音,它们一起放在乐队后排西侧象征日落,有诸事告成之意。

乾隆皇帝曾称赞“中和韶乐”金声玉振集大成,说明贯穿中和韶乐始末是钟和磬的声音。

钟磬之声代表了中和韶乐的主要特点。

中和韶乐的舞蹈分为武功舞和文德舞,文德舞舞生手里拿的是羽翎和长笛,武功舞舞生手里拿的是斧头和盾牌,他们横竖都是八个人,又称八佾舞。

当时是有规定的,如果这个朝代是以征伐取得天下的,在祭祀时都是先舞武功舞而后舞文德舞。

中和绍乐作为三千多年的祭祀乐舞,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独有的文治武备,温柔敦厚的礼乐精神。

中和韶乐共有九个乐章,为的是与祈谷大典的九项仪程相配合,通过平适典雅的音乐和姿态翩翩的舞蹈,把祭祀礼仪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您可以想象在香烟缭绕的几祭坛上,随着麾的起落,乐队奏起了悠扬的祭天乐曲,舞蹈者服装艳丽,佩饰端装肃穆,文舞生和舞武生随着乐曲偏偏起舞,整个大典就是在庄严肃穆和虔诚中进行。

祈谷大典的最后一项是燎望,在祈年殿东南侧的燔柴炉进行。

祝文、祝锦及牺牲等部分祭品在那里燃烧,皇帝亲自站在望燎位望燎,烟气升天,歆想当空,充满对天地的虔诚,对祖宗的尊崇,那直上云宵是青烟,寓意“皇天上帝”及“列祖列宗”以经接受人间的礼献,于是,皇帝起驾回宫,等待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封建帝王祭天祈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雄伟绮丽的祈年殿去依旧巍然耸立,其建筑艺术上是奇妙构思,把祈年殿推向世界建筑艺术的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