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翻译
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翻译

小升初文言文资料20篇1、《《陈元方侯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可以做为我安放儿子的地方。
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小升初十五种文言文翻译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因此,上天要赋予某人重大使命,必先使其心灵受到折磨,筋骨受到劳累,身体受到饥饿,生活贫困,使他的所作所为受到干扰,以此来激发他的斗志,锻炼他的意志,增加他的能力。
2.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保持安静,才能增长才能,没有学习就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
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地运行不息,君子应当自强不息。
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翻译:春蚕吐丝到死,丝线才用尽;蜡烛烧成灰烬,泪水才干涸。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春天的阳光。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自古以来,人谁能无死?只要保持忠诚之心,就能照亮历史。
8.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男子为了知己而献身,女子为了取悦自己而打扮。
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只要世界上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
10.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翻译: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岸,明月何时照耀我归来?1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落下的红花并非无情之物,化作春泥更能保护花朵。
1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翻译: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享受,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月亮。
1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情意深。
14.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轻舟已穿过重重山峦。
15. 世人谓我恶,我独善其身。
翻译:世人说我恶,我只做好自己。
以上十五种文言文翻译,涵盖了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词汇,希望对学生们在备考小升初文言文翻译时有所帮助。
小升初文言文易懂翻译

昔者,吾国之学子,欲升初中,必经小升初之试。
此试,乃人生一大关隘,非仅关乎一纸文凭,更关乎学子未来之路。
然文言文,古奥难懂,常令学子头疼不已。
今,吾为诸学子,试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以助诸君一臂之力。
一、文言文原文:“昔孟母,择邻而居,三迁之,邻有善人,四迁之,邻有仁人,五迁之,邻有贤人,六迁之,邻有智者。
孟母曰:‘吾闻之,君子居必择邻,女子嫁必择夫。
’于是,孟子遂成圣贤。
”白话文翻译:“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居住,搬了三次家,邻居有善良的人,又搬了一次家,邻居有仁爱的人,再搬了一次家,邻居有贤明的人,再搬了一次家,邻居有智慧的人。
孟子的母亲说:‘我听说,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邻居,女子出嫁一定要选择好丈夫。
’于是,孟子就成了圣贤。
”二、文言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文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经常温习,不是很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三、文言文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文翻译:“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四、文言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白话文翻译:“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享受知识的人。
’”通过以上翻译,希望学子们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文言文,从而在小升初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记住,文言文并非高不可攀,只要用心去学习,定能收获满满。
祝各位学子前程似锦,早日成为圣贤!。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应环境,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子·告子下》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之壮也,禹之盛也,微至介然,吾独不得大丈夫之节哉!”原文翻译:孟子说:“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很少。
普通人丢弃了这种不同,而君子却保留着。
舜在壮年时期,禹在盛年时期,即使是细微之处,我也不能不保持一个大丈夫的节操啊!”《庄子·逍遥游》原文:逍遥游,其心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原文翻译:逍遥游,是一种心态;大鹏鸟一日乘着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离开尘世六个月才回来。
《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原文翻译: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在那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成;积累善行成为高尚的品德,就能达到神圣的境界,就能具备圣人的心性。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孔子生而鲁人,三岁丧父,其后母兄皆不慈,孔子常为父所畜,其后父使为儒者,孔子学焉。
原文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三岁时父亲去世,其后母和哥哥都不慈爱他,孔子经常被父亲抚养,后来他的继父让他学习儒学,孔子就跟着学习了。
小学常见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选择居住在不仁爱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四、《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孔子说:“士人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亡之后才算结束,难道不是很遥远吗?”通过以上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智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积累,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小学升初中文言文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有收获。
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远处的行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却能听得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大江大河。
君子的资质并不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整天空想,不如抓住短暂的时光去学习来得实际。
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站在低处仰望,不如登高远望来得视野开阔。
这里的“博见”指的是广泛的见识,寓意着要拓宽视野,多了解事物。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这两句话通过登高招手和顺风呼喊的例子,说明了借助外物可以使事物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里的“见者远”和“闻者彰”都强调了借助外力可以扩大影响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两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
借助车马和船只,并不需要自身有超凡的能力,却可以到达遥远的地方,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的主旨,指出君子的天赋并不特别,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这里的“假于物”指的是善于利用周围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
总之,这篇文言文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例证,强调了学习、拓宽视野、借助外物以及善于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篇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古代文化,更能启迪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珍惜时间、开阔视野、善于学习,以及发挥自己的优势。
小古文21篇:原文+字词注释+短文译文+道理启发

1、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②/秦青之技,自谓③/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④。
饯于郊衢⑤,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⑥行云。
薛谭乃谢⑦/求反⑧,终生/不敢言归。
字词释义:①学讴(ōu):学唱。
②穷:尽,完。
③自谓:自认为。
遂,于是,就。
④弗止:没有劝阻。
弗,不,没有。
⑤衢(qú):大路。
饯,设酒食送行。
⑥遏(è):阻止。
⑦谢:道歉。
⑧反,同“返”。
译文:薛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学完了,于是便要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设酒食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行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去的事了。
感悟: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以身示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薛谭知错就改,也令人称赞。
启发:学无止境,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我们要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2、会稽kuài jī美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选自《世说新语》字词释义:①会稽(kuài jī ):古郡名,今浙江绍兴。
②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东晋画家、诗人。
③岩:雄伟的山峰。
④壑(hè ):深沟,借指溪流。
⑤蒙笼:葱茏茂密。
⑥云兴霞蔚:彩云兴起,绚烂美丽。
译文:顾长康从会稽回来,人们问他那里的山川景色有多美。
顾长康回答:"那里群山俊秀,山间小溪纵横交错,草木葱茏,覆盖在山坡上,好像彩云兴起,霞光灿烂无比。
"3、苏堤春晓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雾①未散,杂花生树,飞英②蘸波③,纷披④掩映,如/列锦⑤铺绣。
览胜⑥者/咸谓⑦/四时皆宜,而/春晓最胜⑧。
选自《西湖志》字词释义:①宿雾:夜雾。
②英:花。
③蘸(zhàn )波:拟人手法,指花瓣在水中蘸一下又浮上来。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带翻译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文言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旁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纪大就有所顾忌。
平时你们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处于几个大国的夹缝中,遭受外敌入侵,接着又遇到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勇敢,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同别国举行盟会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人。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完瑟后放下,站起来回答:“我的志向和前面三位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文言文解析】这篇文言文选自《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资料20篇1、《《元方侯袁公》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可以做为我安放儿子的地方。
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以危害了它。
4 。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出处:西汉·向《战国策·齐策二》、翻译: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5.《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翻译: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
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6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
嫌淡无味。
主人闻之,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
主人给他食物,食物嫌淡而无味。
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
加了盐,食物就味美,于是(他)自言自语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
很少就如此,何况又多了?”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
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7、《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u)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
这人问他原因。
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8、《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9、《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厌以腥膏,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怒,逐之,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翻译:有个人讨厌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一只好猫。
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
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就不捕鼠了,严重地竟跟老鼠游戏了。
老鼠因为这缘故愈加放肆。
那人十分生气,把它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
10、《人有亡斧者》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翻译: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11、《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非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12、《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13、《掩耳盗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翻译: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14、《杀骆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15、《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翻译:北的惠任雍州刺史时,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
不一会儿,将要走了,两人争夺一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背用的东西。
久久没得出结果,于是去报了官。
雍州的长官惠让他们出去,回头对州纪纲的主簿说:“打这羊皮能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
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才承认了过错。
16、《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翻译: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之精灵。
自古就流传说月宫之中有桂树,有蟾蜍。
因此记载奇闻异事的书上说,月宫的桂树高有500丈,树下有一个人常年砍伐桂树,但是桂树的创伤很快就会愈合,这棵树怎么也砍伐不倒。
砍树人姓吴,叫吴刚,乃河西人氏,因学习仙术时违反道规,被责罚砍伐月宫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