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常见意象积累
高中古诗常见意象归纳

高中古诗常见意象归纳1.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即取此意。
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及特点20个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及特点20个一、月。
月在古诗中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
特点就是它常常代表着思念之情。
你想啊,晚上月亮一出来,那柔和的光洒在大地上,离家在外的人就容易触景生情。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这么简单地一抬头一低头,对故乡的思念就全在里头了。
月亮不管是在天涯海角,大家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所以它就像是一条思念的纽带,连接着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二、柳。
柳的特点是和离别有关。
因为“柳”和“留”谐音嘛。
古人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就经常折柳相赠。
像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青青的柳色就在眼前,可朋友马上就要走了,这柳就像是挽留朋友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充满了离别的愁绪。
三、雁。
雁是一种候鸟,它的特点是常常象征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或者传递书信。
大雁每年都会按时迁徙,它们在天空中排成整齐的队列,飞向远方。
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大雁,就会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像大雁一样回到家乡呢。
而且传说大雁能传书,像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盼着大雁能带来远方的消息,那种盼望中又有着思念和孤独的感觉。
四、菊。
菊的特点是高洁、隐逸。
菊花在秋天开放,当别的花都凋谢的时候,它却傲然挺立。
所以古代那些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们就特别喜欢菊花。
陶渊明那可是菊的头号粉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下采着菊花,看着远处的南山,那是一种多么闲适自在、超凡脱俗的境界啊。
五、梅。
梅的特点是坚韧、耐寒,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冬天那么冷,梅花却能在冰天雪地里盛开,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梅花独自在墙角开放,不畏严寒,而且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就像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坚守自己的操守。
六、松。
松象征着长寿、坚韧不拔。
松树四季常青,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它都屹立不倒。
在古诗里,那些想要表达坚定的意志或者对长寿的祝福的时候,就会用到松这个意象。
高考诗歌鉴赏最常考的22个意象

附: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怀人 ,永恒怀乡: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永恒: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另: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总结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总结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象,它们是诗歌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在此,我将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进行总结与归纳,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1. 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通过描写自然界的事物和景观来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
例如,描绘四季变换的景色、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象、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等都是常见的自然意象。
通过自然意象,诗人可以借用大自然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使诗歌更富感染力和艺术性。
2. 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诗歌中常常被用来象征某种特定的品质、情感或社会现象。
例如,老虎象征勇猛,孔雀象征美丽,狼象征狡猾等。
通过借用动物的特征来表达人物的性格或描述社会现象,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与联想。
3. 花草意象花草意象在诗歌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纯洁或者某种情感。
例如,蔷薇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百合花象征纯洁,菊花象征坚强等。
通过借用花草的形象,诗人可以用简洁的描写表达出某种情感的深度和力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 星空意象星空意象在诗歌中常常被用来象征浩渺、辽阔、神秘或者梦想。
星星、月亮、银河等天体常常被诗人运用,通过对星空的描绘,营造出宏大的氛围和广阔的空间感。
星空意象常常与思考人生意义、追寻梦想等主题有关,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思索。
5. 色彩意象色彩意象在诗歌中经常被用来描绘景物或者表达情感。
不同颜色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红色象征激情、力量,蓝色象征冷静、宁静等。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诗人可以给诗歌注入强烈的感情色彩,使作品更具生动性和张力。
6. 城市意象城市意象在现代诗歌中较为常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描绘,表达思考现代化发展、生活压力等主题。
例如,高楼大厦、拥挤的街道、霓虹灯等都是常见的城市意象。
通过对城市的生动描绘,诗人可以展示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7. 季节意象季节意象是描写时间变迁和自然景观的重要手段。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一败涂地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德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特别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许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寒冷,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德。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终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究竟什么时候能重返家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晰,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际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古诗词中有许多经典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选用表达出不同情感,托物言志便是古诗词中常见手法。
于是找了一篇关于古诗词中意象的文字,分享给朋友们,对爱好古诗词的你肯定有所帮助。
一百个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诗歌意象集锦

诗歌意象集锦(一)自然万物ﻫ1.山川风物类。
ﻫ“青山意象”: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旳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旳家园。
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②“青山”是家乡旳象征,家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旳印痕。
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旳象征。
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ﻫ“月”意象:①对月思亲思乡,引起离愁别绪。
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②望月思故国,体现亡国之痛。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眸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事人非旳感慨。
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
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冰雪”、“冰心”意象:比方心志忠贞、品格崇高、心性高洁。
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张孝祥《洞庭青草》) “水”意象: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如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②时光流逝。
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关山”意象:①关塞山河。
如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历史存在。
如“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
“清风明月白云”意象: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③沉浸田园,恬淡洒脱。
如“明月清风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意象:①沉郁思古幽情。
如“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如“暮霭沉沉楚天阔”。
ﻫ2.天地草木类。
“草木”意象:①以草木繁盛反衬荒芜,抒发盛衰兴亡旳感慨。
如“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②乐景写哀。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

代称。
23 、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24 、神器 指 帝 位 、 政权 。 《 老子》 : “ 将 欲 取 天 下 而 为 之 , 吾 见 其 不 得 己 。 天 下 神器,不可为也。”
25 、月老 传 说 唐 朝 韦 固 月 夜 里 经 过 宋 城 , 遇 见 一 个 老 人 坐 着 翻 检 书 本 。 韦 固 前往 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 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
2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 月 思 故 国, 表 明亡 国之 君 特 有 的伤 痛 。如 “ 碛 里 征 人 三 十 万 , 一 时 回 首 月
中看。”
3 、柳树 以折 柳表惜 别。汉 代以来,常以折 柳相赠来 寄托依 依惜别 之情, 由此引 发 对 远 方 亲 人的 思 念 之情 以 及 行 旅 之人 的 思 乡之 情 。 如 “ 今 宵 酒 醒 何 处 , 杨 柳岸,晓风残月” 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32 、问鼎 以 问 鼎 比 喻 图 谋 帝 王 权 位 。 《 左 传 ·宣 公 三 年 》 : “ 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 , 遂 至 于 雒 , 观 兵 于 周 疆。 定 王 使 王 孙 满 劳 楚 子, 楚 子 问 鼎 之 大 小 轻 重焉 。 ” 三 代 以 九 鼎 为 传 国 宝 ,楚 子 问 鼎 , 有 凯 觎 周 室之 意 。 后 遂 以 问 鼎 比 喻图 谋 帝 王权位。
16 、猿啼 出 现 在 诗 歌 中 常 常 象 征着 一 种 悲 伤 的 感 情 。 杜甫 《 登 高 》 : “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 郦道 元 《 水 经注 ·江 水 》 中 渔 者 歌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 猿 鸣 三 声泪沾裳。” 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积累一、植物类(以植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或象征,形成意象相对固定的内涵)如: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例诗: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梅花: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柳:1、常暗喻离别。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例诗: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例诗: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柳絮、杨花——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离别者的愁绪。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二、行为类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清新明丽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萧瑟凄凉三、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柳有暮鸦。
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咏蝉诗“三绝”: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燕子: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杜甫: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荒凉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器乐类(羌笛<羌管、笛>、胡笳、琵琶、戍角)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胡笳的作用相同,李陵《答苏武书》有“胡笳动,牧马悲鸣”句。
张孝祥《六州歌头》:“笳鼓动,遣人惊。
”陆游描写边塞诗常用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羽箭雕弓,忆呼鹰故垒,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舞,飞落蛮笺。
”四、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梅花落——曲调名。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五、自然类(白云、明月、水)浮云: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明月: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赵嘏《江流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旧年。
1、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杜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3、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水:1、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水”的意象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六、送别场所(南浦、灞陵、长亭(借代)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场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