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
从国土构成上看,我国是一个海路复合型国家,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关键词:争端政治经济安全新特点挑战2000多年前,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就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著名论断。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里有个基本原则就是以陆定海,它有很严格的规定,一个岛屿才是一个陆地,这个岛归你了,你才可以以这个岛为中心,以200海里为半径来主张周围海域的管辖权。
这样粗算下来以后,大约是4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告诉本刊,“南沙有180多个岛,许多岛屿还存在主权争端。
不同国家根据同一个岛划定200海里,就形成主权要求的重叠。
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既规范了国际海洋法秩序,同时也引起了新的主权要求重叠。
针对这种情况,公约只提出以公平原则,相关国家协商加以解决,没有具体方案,等于没说。
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在这场“蓝色圈地运动”中,东南亚相关各国提出的南海海域权利的主张出现了复杂的重叠。
如马来西亚对越南占领的安波沙洲提出主权要求,在校尉礁归属问题上与菲律宾冲突,在南通礁问题上又与文莱冲突;而菲律宾则与越南在司令礁提出的要求重叠。
“在南沙,中国主张的200万平方公里的版权面积,大概有150多万是重叠的。
所谓南海问题的核心点就是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首先立足于先解决岛的问题,这些岛归谁,海域划界的前提是岛屿归属要确定。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2010年9月7日,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15名渔民和渔船,并将船长扣押至9月24日。
对这一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公民人权的行径,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姓名:xxx 学号:xxx专业班级:xxx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一个国家的陆上兴盛或海上称雄,往往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一旦形成,就如同在暴风雨或多礁石海域中行船一样,难以驾驭、危机四伏。
表面上的强盛、富有、强有力的支配权,民族自信心的高涨,往往使统治集团和决策群低估了风险和变化。
在)中突中往往把局部失败认为是技术、战术、兵力不当,很少从战略整体上进行评价,并灵活地做出大的改革和转变;等意识到了,为时晚矣。
任何强国(包括海上强国)都有弱点,根本之处,就是它的实力与它的雄心(或日野心)背离脱节。
因此,如何稳定和延长权力与优势,将是对人类智慧和谋略最苛刻的考验与挑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近现代的世界性强国和大国,几乎都是海洋大国,可以说,是海洋文明和海洋谋略,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大国,从西班牙到葡萄牙,从大英帝国到法兰西,从德意志到俄罗斯,从荷兰到日本,更不用说美利坚合众国了。
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高明和高超的海洋谋略和智慧,就无法成为一个影响和主导世界的大国,更不可能成为影响和主导人类文明的大国,甚至,在激烈而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有被排挤到边缘的危险。
所以,得海洋者得世界,海洋谋略关乎大国的生存与发展。
海洋谋略,不可不察。
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海权的争夺,如俄日的南千岛群岛问题(日称为北方四岛)、韩日的独岛问题(日称为竹岛)、中日的钓鱼岛问题、中国与东南亚沿海多国的南海问题、欧洲部分国家多北极的争夺。
而对中国而言面对的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南海争端和钓鱼岛问题。
下面就对中国海权问题的几个论点进行分析:一、南海问题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
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论海权时代

论“海权时代”“海权”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一种特有的代名词,正所谓“海权握则国兴,海权无则衰”可由此彰显出“海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当今“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共识。
海权在国家政治世、经济、安全中都起着到为关键的作用。
历史上,我们把海洋视为天然的屏障,不敢去开发海洋更别说去如何利用海洋。
直到鸦片战争,列强通过跨越海洋打开了我们中国的国门,中国由此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因为曾经的中国人远离海洋,我们的国门被列强强行地打开,因为我们惧怕海洋,所以我们无法与列强的海上兵力相抗衡,在政治上,我们丧失了领土和主权;经济上,我们国家的白银黄金大量地流入海外;安全上,那时候的国家局面动荡不安,百姓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的一切,都源于这片海洋,难道这还不足以彰显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吗?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海洋的更深层次的了解,人们掌握了更为先进的探海技术,对大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也使得人们开始从惧怕大海转变为开发和利用海洋。
由此,历史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者由于人类对陆地资源的开发过于频繁,致使资源的消耗过大,出现一种严峻的形势。
人们开始思索着如何寻找更多的资源以便配合现代工业的发展。
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为开发海洋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工具,海底勘探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由于人们大面积地使用土地资源,尤其是房屋,工厂等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导致陆地的可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小,人们的活动范围也逐渐缩小。
面对这一严峻的趋势,人们开始有了向海洋进军的想法,由此萌生了“海上城市,海上公寓”之说。
海洋日益彰显出其魅力,它向世人展示了它特有的韵味。
海洋是对外贸易必备的方式之一。
通过海洋,我们可以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国际的商品交换,从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强而有力的重要保证。
国际海权竞争中,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让梦想之花在浪尖绽放

让梦想之花在浪尖绽放作者:刘荣杨进平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年第11期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历史的发展逐渐证明这一意识的正确性。
郑和7次下西洋、麦哲伦航行环游地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现代海军的形成和发展,航海技术和海军装备的革命性进步,都在改变着世界强国的全球布局,将社会带入一个全新时代。
我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拥有长约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47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洋承载着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利益。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增加、海外经济力量的大力拓展,我国经济对海洋通道的依赖越来越强,同时也对我国海军和海军装备的作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安全、保护我国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是中国海军神圣的使命。
被誉为“海军现代思想库”的海军装备研究院,是中国现代海军装备发展的科研“旗舰”,扮演着我国海军“智囊团”的重要角色,在海军建设和海军装备发展全过程、全寿命科研支持及高层次、大系统、综合性宏观研究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研究成果覆盖海军装备建设的各方面,已成为海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支海军独一无二的高科技综合论证研究队伍里,闪耀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海军装备研究院里的“铿锵玫瑰”。
潮起潮落间,她们与大海为伍,追风逐浪,勇立潮头,柔弱的双肩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理想之花在蔚蓝的大海上绚丽绽放。
崔东华就是这“铿锵玫瑰”中的一员。
这位端庄漂亮的女高级工程师,20年来一直坚守岗位,全力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解决了多项海军装备论证研制的科研难题,屡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她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07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应用工程奖, 2011年入选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在同事眼中,她是才华横溢、胆识过人的好同志、好伙伴、好领导;在家人眼中,她是温柔贤德、清澈文静的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班级:学号:姓名: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洋被人类认识的那一刻海权这个名词就诞生了。
很简单这就是人类的征服欲。
但真正可以称得上“海权时代”那还有很漫长的一段时间。
因为陆地的中心时代不会自我灭亡,和社会制度变更一样海洋与陆地的更替也是曲折的。
海权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
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国家。
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
近代中国屈辱史,很大程度上来自海洋,目前,我们的安全威胁来自海上。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中国所属海域连续遭到周边国家的蚕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海洋开发进程的加快,中国同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国家纠纷日益加剧。
那么,中国海洋权益的真正威胁来自哪里?是来自担心和遏制中国强大的势力,来自与中国有海洋划界争议的国家,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是我们的海权意识的淡薄。
中国现在海洋主权和海洋安全问题都比较严重,台湾问题是中国海洋主权中,战略意义最重大、牵制中国大陆力量最多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中国的海上经济,同时也关系到中国的海洋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国防安全。
中国在东海、黄海与一些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划分、大陆架问题上有分歧,如中国与日本的东海之争,在南海与有关国家在一些海域上有争议,与中国与菲律宾、与越南等国家的争议。
中国呼唤海权第一将

中国呼唤海权第一将
风驹
【期刊名称】《当代海军》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1905年,一个留着辫发的16岁少年从福州起程,投身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成了第六届的一名学兵,从此开始了他波澜跌宕的海军生涯的跋涉。
他当海军40年,其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风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2
【相关文献】
1.海权的发展趋势及中国海权发展战略构想——兼论海上行政执法力量兴起对中国海权发展的影响 [J], 宋增华
2.论陆海复合型国家发展海权的两难困境——欧洲经验对中国海权发展的启示 [J], 郑义炜;张建宏
3.读《中国海权策》有感中国海权战略设计的科学尝试 [J], 王银琼
4.海的呼唤:不能忘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吴纯光先生海权观念再复述[J], 耕夫
5.论中国海权发展的历史性抉择
——陆海复合型国家海权发展经验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J], 史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权时代 众矢之的

海权时代众矢之的内容摘要:海权就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
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1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
特别是现在,拥有海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众国的众矢之的。
关键词:海权含义发展历程政治力量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海权意义一、海权的含义及发展历程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一)海权的思想相对于海权的思想来说,“海权”的概念就显得很年轻。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关“制海权”(shalassocrasy)的概念,用来描述“控制海洋对于陆战胜利的重要作用”。
著名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中指出:“我们面对的整个世界可分为两部分:陆地和海洋。
每一部分对人类都是有价值和有用的。
然而,如果谁想进一步扩张,谁就必须从陆地向海洋发展。
如果谁具备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陆地上的强权对手就不会长期存在。
在太阳底下,无沦是波斯国工.还是任何陆地上的独裁者,都不可能阻挡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大海上航行1。
呼唤海权的时代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21世纪国家间的新一轮竞争已经开始,新资源的争夺、疆界的延伸与划界、国土的开拓、全球物流通道的安全、海上威慑力量的建立,一系列问题都与一种全新的战争观念相联系。
谁来保护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的利益?谁来保卫大陆架以及边缘岛屿的国土安全?谁来担当御敌与国门之外的重任及远离国土的独立的打击力量?很明显,海洋这个辽阔而富裕的区域不可避免地成为新一轮争夺的焦点,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呼唤海权的时代。
海洋的重要性体现在海洋所有蕴藏的丰富的资源,我国在东太平洋15万平方公里金属结核开辟区收集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在联合国登记国际海底开发先驱投资者,在我国管辖海域范围以外拥有7.5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多金属锰结核资源区。
锰结核是深海底的一种矿藏,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其中最有价值的铜、钴、镍、锰等,它们相当于陆地上该铜藏含量的50倍、锰的200倍、镍的600倍、钴的3000倍。
据估计该地区含有各种矿藏4.23亿吨。
而且,海洋是石油资源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石油进口还要依赖海上。
台湾海峡、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任然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
目前。
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约占我国石油进口数量的70%以上,每天进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中国船只,因此保证海洋战略通道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我国所面临的海洋形势确实相当严峻。
在南海。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本属于我国的南沙群岛被迅速瓜分、占领形成了多国占领,主权要求交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严重损害了中国对南沙群岛以及周边海域的主权,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虽然经过一番努力南沙群岛问题略有缓和,但是近期,形势不容乐观,南中国海蕴藏的资源早就令侵占南沙的外国垂涎三尺,不仅加紧掠夺南海资源,而且变本加厉,以驱赶、枪杀等强硬手段对付本属于这片海域的主人——中国渔民。
迄今为止,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善良、忍让主张并没有得到善意的回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
【摘要】现在的国际社会,由于经济、社会等领域在国际化方面的深度发展,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
中国的海权状况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在强烈的国防需求考虑下,应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邻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交流。
另一方面则加强国防尤其是海防建设。
【关键词】海权;国防;国家安全
“海权”一词,英语称为“thalassocracy”或“sea power”,其理论创始人为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最初源于其《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及一系列相关著作,但马汉本人并没有认真的为“海权”一词下明确清晰的定义。
[2]而“海权”一词,若从简易的角度去定义的话,可称之为“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是,“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
[3]换言之,现在的国际社会,由于经济、社会等领域在国际化方面的深度发展,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
本论文针对于此种时代呼唤,从当代海权建设的必要性依据入手,并从国防视角论述我国海权状况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以此为基础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1.海权建设的必要性依据
海权建设之所以在当代被提到风口浪尖上来,其原因无非可归
结为“内设”与“外接”两各方面:“内设”原因即为海权的固有权利属性所致;“外接”原因则为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致。
1.1 内设原因
依据对海权的简单定义,它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众所周知,海洋占据着地球上3/4的面积;同时,海洋又构成了国与国直接尤其是沿海国家之间的过渡带。
在全球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海权建设成为日益重要的一大热点不足为奇。
1.2 外接原因
由于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同质化与异质化日趋明显[4]。
这便导致一个相反相成的态势:合作与竞争并存。
一方面,同质化要求海权建设的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异质化又要求海权建设的争夺竞争。
在前者过程中,政治的策略和经济的手段被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在后者过程中,则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法律尤其是国际法上的问题,比如产权的界定、开发手段的限制、国际合约的缔结,等等。
2.国防视角下中国当代海权状况的全面分析
从整体视角来看,关于中国当代海权状况的分析必定是长篇大论的和冗繁的,由于笔者精力有限,再加上有多种视角并非笔者在本文所欲论述的核心,因此便就此省去,仅以国防视角为中心进行全面但简单的论述。
一言以蔽之,中国的海权状况可以从机遇和挑
战两方面来探讨。
2.1 机遇
从基本资料来看,中国拥有两万余公里陆上疆界线和一万八千余公里海岸线,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周边海洋国家“基本上都处于战略竞争状态或潜在的战略竞争状态”[5]。
尽管如此,中国在这种战略竞争状态中所展现出的优势是无可置疑的,这种优势渗透到经济、政治及军事的方方面面,这与我国近年来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2.2 挑战
尽管我们不能否定我国海权状况的巨大优势和机遇所在,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中国的这种优势只是相对的,因此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我国的海上军事力量不足上。
多位学者也曾对此有过比较深入的分析。
如周琦、马少猛等人关于中国周边海军力量部署的论述,[6]等等。
一个国家海军的力量是其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来讲,我们国家目前所做的远远不足。
3.对策建议
基于笔者所做的上述分析,面对这样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在强烈的国防需求考虑下,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其一,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邻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交流。
这一方面可以加强综合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良化我国的外交环境。
“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现今国际社会之下仍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
其二,加强国防尤其是海防建设,以提升国家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