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县情概况
福建龙岩长汀古城说明文

福建龙岩长汀古城说明文龙岩长汀古城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福建龙岩长汀古城的相关情况。
1. 古城历史龙岩长汀古城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古城位于长汀县城中央,占地面积约400亩,城墙高约10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
古城保存较为完整,是福建地区较具特色的古城之一。
2. 建筑风格龙岩长汀古城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老的韵味。
城内的建筑主要以明清风格为主,其中包括古代官府、古民居、古祠堂等建筑,古城内街道狭窄曲折,石板铺就,给人一种回到古代的感觉。
3. 文化底蕴龙岩长汀古城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传统的福建文化,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
古城内还有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如明代的城楼、古井、碑刻等,这些都是古城丰富的文化遗产。
4. 特色美食龙岩长汀古城还以其独特的美食而闻名。
古城内有许多传统的小吃摊点,如油爆河蚌、五香卤猪蹄等,这些美食口味独特,让人难以忘怀。
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也是游览古城的一大亮点。
5. 旅游景点龙岩长汀古城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包括古城墙、梅溪景区、黄梅古道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有的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之美,有的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6. 活动与节庆龙岩长汀古城还举办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节庆。
如每年的古城文化节、古城灯光秀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古城的文化氛围,也为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龙岩长汀古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座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处值得一游的景点。
欢迎各位前来龙岩长汀古城,体验古城独特的魅力!。
长汀的风俗

长汀的风俗
长汀是福建省的一个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
福建乡村最重要的饮食习俗便是“客家饭”,作为客家人的长汀,也沿袭着这种习俗。
每当有客人来到时,家人们便会摆上一桌“客家饭”,面对丰盛的客家菜,人们一起放声欢笑,共享客家文化。
此外,在长汀,当地人也有更多娱乐活动。
七月初七每年都会举行民俗活动,称为“腊茶歌”。
当地人将制作数百个糕点节节寿,其中有清甜的蛋糕、椰子以及红豆沙等。
同时,他们还会唱起歌谣,将乡土之情歌唱出来,历久弥新。
长汀乡村的风俗使当地特色十分独特。
它不仅积极保护传统文化,而且能够融入新元素,助力乡村振兴。
我的家乡---长汀

汀州府---文化
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长汀县历史。 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 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三年 (282年)为新罗县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置长汀县,属汀州。历史上为州、郡、 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 不减江、浙中州” 。
Hong se xiaoshanghai
美丽的它
长汀县为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县, 总面积3089平方千米。地处福建西部, 闽赣边陲要冲。这里千山竞秀,群峦 叠嶂,为武夷山脉南段,是福建的边 远山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 名城。户籍人口49.24万人,全县辖13 个镇、5个乡。
三元阁
福 音 博 医 物 院 馆
Cultural relics 、All previous dynasties celebrity
三角豆腐饺、白斩河田鸡
、麒麟脱胎 ; 皱纱肉 、荔枝肉 、凤凰醉酒 、烧肝花 ; 糍粑 生焖草鱼 、长汀豆腐干 、糍粑、灯盏糕; 笼床糈 、卷饼 、烧麦 、板栗糕 、兜汤哩 ; 馄饨、炸雪薯 ;
绉纱肉
白
Temple
buildings、 ancient tombs、 ancient city wall、ancient gate、 five-arched dwellings、ancient inscriptions, ancient dak Neolithic sites, chow tai ruins, ruin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become the fujianpeople inhabit physical testimony; Ancient “gossip” longquan i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ancient “FuXue Yin tower 。
龙岩长汀古城简介

龙岩长汀古城简介
龙岩长汀古城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境内,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
这座古城坐落在美丽的闽西南山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长汀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这座古城曾是闽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古城内保存下来的建筑群以清代建筑为主,包括庙宇、官府、商铺、民居等各种建筑形式,展现出了明清时期的繁荣景象。
古城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长汀会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会馆是明清时期闽西侨乡会馆的代表作之一,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会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展示了长汀人民的丰功伟绩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除了会馆,古城内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例如秀水苏祠、古城墙、古井等,每一处都展现着长汀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长汀古城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
城外山清水秀,溪流潺潺,是远离喧嚣都市的理想休闲度假胜地。
游客们可以漫步古城街巷,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也可以欣赏自然山水之美,放松身心。
龙岩长汀古城作为福建省的历史名城,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无论是追溯历史风貌,还是领略自然风光,长汀古城都会给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长汀的介绍

关于长汀的介绍
长汀,我的家乡,是福建省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长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世界最大的客家祖地——汀州。
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世界红色旅游胜地”、“客家古邑”、“客家摇篮”、“中国长寿之乡”等美称。
汀州古城历史悠久,它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古城内古迹众多,文物丰富,
保留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是一座极具闽南特色和客家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
长汀美食以“酸、辣、香、酥、脆”而闻名,尤其是长汀牛肉面,它是长汀独有的风味小吃。
牛肉面一般用猪腿肉、牛肉做成,汤味鲜香。
长汀人还喜欢用红曲和白糖做成豆花来吃,特别好吃。
长汀特产也很多,有长汀香菇、长汀丝竹、长汀丝茶等等。
其中长汀香菇是闽西四大特产之一。
长汀也是“中国香菇之乡”,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
长汀丝竹以其优美的旋律、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福建丝竹之冠”。
—— 1 —1 —。
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变化趋势

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变化趋势长汀县是中国福建省龙岩市辖县,位于福建西北部,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农村经济改革政策的实施,长汀县农业产业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本文将分析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一、长汀农业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汀农业产业规模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首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经济改革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政府对农业产业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包括技术培训、补贴政策、贷款支持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规模也随之增长。
其次,农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也有了大幅增加。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农民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农业产业中。
他们购买了新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农民也开始大规模购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投入的增加使得农业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另外,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
农业科技的进步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改良。
在长汀县,政府鼓励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和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
农民逐渐普及了温室种植、现代化养殖等先进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使得农业产业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
二、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变化的影响长汀农业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给该地区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业产业规模的增长使得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农民通过扩大种植、养殖规模以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收入来源。
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积极变化。
其次,农业产业规模的增长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农民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以外的领域,如农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长汀——精选推荐

长汀县隶属汀州古城墙长汀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
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
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长汀县。
“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
”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
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
[3]公元282年(西晋太康三年)为新罗县境。
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福建经略使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村置长汀县,属汀州。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公元7 58年(乾元元年),复名汀州,时县治已附于州郭,后随州治迁至东方口(宋名县基岭)县治仍附州郭。
公元769年(大历四年)。
又随州治迁白石村,即今县治所在。
公元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称留后,长汀县属王潮。
公元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潮弟审之为闽王,公元933年(后唐长兴四年),闽王王延钩称帝,改元龙启,长汀县仍属闽。
公元943年(闽永隆五年),闽富沙王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公元944年(天德二年),长汀县属殷,公元945年(天德三年),殷亡,长汀县属南唐。
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南唐亡。
县人宋版图。
公元985年(雍熙二年),长汀县属福建路。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汀州为汀州路,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
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为囊加真公主赐地。
公元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长汀县属福建宣慰使司。
公元1398年(明洪武元年),改汀州路为汀州府,公元1399年(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
公元1407年(明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长汀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
长汀县始终为汀州、郡、路、府属县。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隶福建省。
探访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汇报

探访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汇报
长汀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闽西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长汀县水土治理一直是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解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我特意前往实地进行调研,现将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首先,长汀县在水土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水资源方面,长汀县大力推
进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水污染防治设施,推动水体质量持续改善。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当地居民用水安全。
在土壤治理方面,长汀县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土壤修复和保护,开展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其次,长汀县在水土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水资源方面,由于地
处山区,长汀县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干旱季节,部分地区供水难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同时,水污染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水体仍存在污染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在土壤治理方面,由于长期的农业生产和工业活动,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土壤修复和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汀县水土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建议加大对水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改善水体质量。
同时,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加大土壤环境保护投入,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长汀县在水土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加大力度,加快推进水土治理工作,为长汀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汀县县情概况长汀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
全县辖18个乡镇,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城区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属福建省第五大县。
长汀历史悠久,风光秀美,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革命圣地。
长汀历史文化悠久。
长汀从汉代置县,自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置州后至清末的一千多年间,是各个朝代的州、郡、路、府的治所。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
长汀客家文化丰富。
长汀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先民从中原辗转而来,在长汀与原住民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千锤百炼,博取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风土文化和客家饮食文化,众多的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走向五湖四海。
长汀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福建第一个美食名城。
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和“客家大本营”,汀江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长汀红色文化厚重。
长汀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
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汀开展革命实践,瞿秋白、何叔衡在长汀就义。
革命战争年代,长汀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涌现出老将军13名。
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省军区等机构设在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
长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一座正迈向现代化的县域新兴城市。
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长汀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和省、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长汀实际,围绕建设海西西部名城的战略目标,积极抢抓机遇,不断增强发展合力,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是1999年18.2亿元的3.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47.1:21.2:31.7调整为31.2:37.2:31.6;完成工业总产值65.6亿元,是1999年12.2亿元的5.4倍;完成财政总收入4.13亿元,是1999年8866万元的4.7倍;较大改善长汀人口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状况。
长汀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创造了沿海和内地对接、协作、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模式,被省市肯定为“长汀现象”。
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
认真贯彻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海西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和向外辐射转移之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抓好经济开发区建设,培植壮大县域经济,形成了以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2+2”工业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新兴的海西纺织基地、机械工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全国稀土产业基地。
其中,纺织产业,集群效应日益突出,全县共有206家纺织企业,已拥有年产35万纱绽的产能,今年将新上40万纱绽,到2012年可达100万纱绽以上,从事主导产业和配套服务人员4万多人,初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服装加工-市场”和“纺纱-织片-缝合-后整-洗烫-市场”的产业链,被列入列入福建省五个重点培育纺织服装产业群名单。
稀土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列入全省八大产业发展规划之一,目前建成年产4000吨稀土分离和1000吨三基色荧光粉生产线,磁性材料生产项目正在进行可研性报告,计划今年开工建设,聘请了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编制完成了稀土产业发展规划和长汀稀土工业园规划,于去年通过专家评审,长汀稀土工业园第一期5000亩已启动建设,吸引了日本、韩国的客商到长汀参观考察,投资稀土深加工项目。
2009年,“2+2”产业共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0.1亿元、比增38%,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2.4%,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撑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经济开发区不断壮大,已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07万平方米,已落户企业300余家,累计吸引外商投资上百亿元,成为产业集聚、产业提升的重要平台。
2009年被评为“海西十佳品牌工业园区”。
农村发展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和市场化的手段发展农业,积极打响农业品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持续创新服务“三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挥生态优势,发展了绿色无公害农业,打响了“远山农业”品牌,远山公司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龙头企业和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远山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远山生猪、远山河田鸡成为省名牌农产品;积极农业大田结构调整,发展了现代烟草农业,常年种植烤烟面积8万亩,收购烟叶22万担以上,保持了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的水平;大力发展竹业、油茶产业,积极推广“五新”技术,我县被列为国家竹业、油茶产业重点发展县和全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县、省级五新技术推广示范县。
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20字方针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了中央统战部扶持的河田南山下试点村、2个“百村示范”联系点、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3个村庄整理试点村、17个县级新农村试点村工作和35个市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建设,策武乡南坑村被评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村镇先进村。
认真实施造福工程,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行整村搬迁安置方式,全县共完成造福工程整村搬迁行政村4个、自然村64个,3175户16385人受益,和谐小区、策武阳光花园、大同萝卜坪新村被列入省级造福工程示范点。
推广“村企联建”新农村建设模式,形成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工作格局。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空心房清理、家园清洁、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6倍;农民人均收入5356元,比1978年增长52倍。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我们以市场化的城市经营理念经营城市与建设城市,以多元融资投资方式实施城市建设大投入,以和谐为主题促进了城市建设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突出规划先行,编制完成了《长汀县城总体规划》、《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长汀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福建(长汀)稀土工业园规划和5个乡镇集镇总体规划、47个村庄测量规划,《长汀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30年)》已通过市城乡规划局评审;正着手编制《县城发展战略性规划》。
力争到2020年,建成以南屏山为中心,由老城区、工业新区、北部片区、河田片区等四个城市组团构成的中等城市,城市规划面积达28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8万人。
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聚集人口16万人,分别比1999年增加9万平方公里和7万人,长汀县城的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
同时,围绕“名人、名楼、名殿、名祠、名街”等关键节点,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建性详规》、《历史街区沿街建筑整改设计方案》,实施了“一江两岸”主景区、世界客家母亲园和客家首府博物馆、历史街区店头街改造、妈祖文化广场等一批名城建设项目;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努力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打造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红军长征第一村、世界客家首府、客家美食名城等个性化旅游品牌,成功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福建美食名城和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扩大了长汀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0多亿元,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交通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赣龙铁路全线通车;2007年龙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319国道(长汀段)改造全面完成,新建了城区过境线;农村公路建设连年被省评为先进县,2002年来完成县道改造280公里,建设通村公路1245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
目前,赣龙铁路复线和长(汀)泉(州)铁路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建宁至长汀高速公路项目己列入海西高速网规划。
通讯事业不断发展,全县290个行政村中,有283个行政村通固定电话,占97.6%;219个行政村通电视,占75.5%。
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全县同网同价,涉及全县18个乡镇,27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41.6万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新增火车站广场、杨成武纪念广场、体育馆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四个群众文化健身活动场所和一批社区体育设施。
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注重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着力实施民生、民心工程,让更广大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构建和谐新长汀。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1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共治理山地113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2.3万亩,7个乡镇106个村20多万人直接受益,原中强度水土流失地植被覆盖率提高50%以上,原严重水土流失乡镇及交通要道、汀江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顺利实现了中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建立和完善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制度,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费率逐渐提高;不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被评为“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单位”;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创新实施新农合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007-2009年连续三年参合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面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级廉租房建设,截止目前已建设完成社会保障性住房2572套,在建480套,解决了2572户城市低保无房户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被列入全省住房供应体系建设试点县。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两免一补”和城市免除学杂费政策,基本完成“双高普九”要求,成立扩建了第二实小、长汀四中、五中,新建长汀职专校区,成为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学校。
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组建的县级“120”急救中心建成并投入运作,完成了县妇幼保健院及14个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全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控制在正常值以内。
发展文化等事业,积极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合作,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打响了“世界客家首府”品牌。
环保、计生、国土工作成效显著,计生工作连续17年完成省下达人口控制指标;国土资源工作得到有力加强,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汀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