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孔排管结构图

合集下载

10kV电力电缆线路排管、拉管及顶管敷设图要求及识图

10kV电力电缆线路排管、拉管及顶管敷设图要求及识图
内直径最大的电缆接头和接头数盐以及施工机具安置所需空间设计;工井净高应根据接头数量和接头之间净距离 不小于100mm 设计,且封闭式工井净高不宜小于1. 9m; 每座封闭式工井的顶板应设置直径不小子700mm 人孔两 个。 每座工井的底极应设有集水坑、拉环坑,向集水坑泄水坡度不应小于0.5 %。 每座工井内的两侧除需预埋供 安装立柱支架等铁件外,在顶板和底板以及于排管接口部位还需预埋供吊装电缆用的吊环以及供电缆敷设施工所
4、附属设施要求 排管敷设中,在敷设路径起、终点及转弯处,以及直线段每隔20m应设置一处标识桩,当电缆路径在绿化隔离 带、灌木丛等位置时可延至每隔50m设置一处标识桩。
▲图 电缆排管标识桩及安装示意图
▲图 保排管敷Biblioteka 断面示意图2.2 拉管敷设 非开挖拉管一般采用改性聚丙烯塑料电缆导管,所用的管材应满足《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DL/T 802.7-2010) 要求。所选管材均应按其埋设深度处受力校验力学性能。 选用排管的内径按不小于 1.5 倍的电缆外径的规定来选择,电缆与管道、地下设施、城市道路、公路平行交叉敷设 也需满足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拉管施工前应严格计算整段电缆在排管中的牵引力与侧压力,控制在电缆允许值 范围内;穿越完成后应对电缆排管外壁、土体之间进行压密注浆,控制土体沉降,并对排管进行试通及管口封堵。 非开挖拉管采用圆形单孔管材,管材间的连接采用热熔焊,管材内壁应光滑, 无凸起的毛刺。拉管数量根据工程 情况进行选择,并根据电网远景规划适当预留。施工前应对电缆路径两侧10m范围内进行详细地质和障碍物勘探,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和保护措施。拉管出入土角宜控制在8°~15°左右,管材任意点的弧度应不大于 8°。两端电缆井待拉管穿越完成后结合连接的电缆沟或排管断面尺寸和高差情况确定。

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

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

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一、背景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为了作物灌溉、排水降渍,一般需要分别埋设灌溉压力管道、排水暗管(渗管),令两者结合形成灌溉排水系统进行使用。

其中,灌溉管道用于灌溉,排水管道用来除地下水,降低过高的地下水位。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虽然在预埋排水暗管时做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是仍然会因为长久时间积累或防护措施损坏导致排水暗管内出现泥土淤积,在泥土淤积过多时则严重影响了其排水效果,而对其进行清理需要重新将排水暗管挖出,其操作步骤繁琐、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灌溉排水系统的使用效果。

二、技术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便利的一种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

(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包括灌溉管、排水管,灌溉管与排水管相连接,所述灌溉管有若干个且若干个灌溉管均呈左低右高的倾斜状设置在土地上方,若干个灌溉管的右端均与第一分流管相连通,第一分流管顶端与第一进水箱体相连通;所述排水管有若干个且排水管与灌溉管相对应设置,排水管与灌溉管之间通过连接架固定连接;若干个排水管均呈左高右低的倾斜状设置在土地内,若干个排水管左端均与第二分流管相连通,第二分流管与设置在土地上方的第二进水箱体相连通,若干个排水管右端均与汇流管相连通,汇流管与设置在土地内的汇流箱体相连通,汇流箱体与第一进水箱体通过返流管道相连通,返流管道上设置有抽水水泵。

1、灌溉管前后两侧等间距设置有灌溉通孔并通过灌溉通孔进行土地灌溉操作。

2、灌溉管底端设置有支撑组件并通过支撑组件与土地表面相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弹性环、安装柱、套筒,安装柱底端套接在套筒顶端内侧且安装柱与套筒螺纹连接;套筒底端呈圆锥状插入土地内,安装柱顶端与弹性环底端固定连接,弹性环呈开口圆环状且开口朝上设置。

3、排水管包括导流件、顶环、无纺布,导流件呈半截圆管状,导流件上沿导流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顶环,顶环呈圆弧状设置在导流件上方,顶环的两端与导流件前后侧面固定连接,顶环外侧粘附有无纺布。

第五册住宅区排管(工井)、电缆分支箱分册

第五册住宅区排管(工井)、电缆分支箱分册
市政道路的简易排管,简易排管的孔数应满足开关站最终规模进出线的需要。同 方向最多孔增加 1-2孔作为抢修备用。
(5)所有电缆排管建设时应同时考虑通信光缆的通道要求。 (6)进入住宅楼,采用穿保护管方式,直接进入集中计量箱或低压配电室。 1.2.2 排管设计原则
(1) 排管所需孔数除按电网规划敷设电缆根数外,还需有适当备用孔供更 新电缆用。
则》执行。
1.3 主要内容 本通用设计共包括排管、开启式电缆井和小工井二个部分。 1.小区内排管
1)电力排管采用薄壁(3mm)内衬管外包钢筋混凝土的标准排管形式。
2)埋置深度≥500mm。
3)排管典型类型
编号 ZZ-PG-1 ZZ-PG-2 ZZ-PG-3 ZZ-PG-4 ZZ-PG-5 ZZ-PG-6 ZZ-PG-7 ZZ-PG-8 ZZ-PG-9 ZZ-PG-10 ZZ-PG-11 ZZ-PG-12 ZZ-PG-13
1.2 主要技术原则
1.2.1 小区内排管规划要求 (1)小区内电缆敷设采用排管方式。 (2)在与用户协商的基础上,在集中敷设地区可视现场实际情况多敷设1 至
2孔排管,作为事故备用孔。 (3)在小区规划车位区域视现场实际情况多敷设1孔至2孔排管,作为电动汽
车充电桩的预留孔位。 (4)为避免小区道路的重复开挖,小区内配电站(KT 站)10kV应同步建设至
1.2.3 工井设计原则 (1)工井按尺寸分为五种类型:A型、B 型、C型、D型和 E 型。A 型适用于
2 ×3-φ 150及以下排管,B型适用于2×5-φ 150及以下排管,C型适用于2×7-φ 150及以下排管,D 型适用于2×9-φ 150 及以下排管和 E 型适用于2×12-φ 150 及以下排管。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配电网工程通用设计图集(2014 版) 住宅区排管(工井)、电缆分支箱分册 第一篇 编制说明

Z6路电力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

Z6路电力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

H5路、Z4路(一期)、Z6路工程第十五分册W分区Z6路电力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 .设计依据1.1设计合同依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委托合同1.2设计规范、标准1.2.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1.2.2《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1.2.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18)1.2.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1.2.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1.2.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1.2.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l0-20l0)1.2.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2.9《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1.2.10《35KV及以下电缆敷设》12D101-5:1.2.11《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07SDI01-8;1.2.12《地沟及盅板》J331、J332G221;1.2.13《接地装置安装》14D504o《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一典型设计IOkV电缆分册》1.3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1.3.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合同1.3.2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重庆市西永组团W、V、U标准分区部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2018.11)1.3.4《重庆市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关于W分区H5路、Z4路(一期)、Z6路工程立项的批更渝高新改投(2022)65号》1.3.5《重庆市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关于W分区H5路、Z4路(一期)、Z6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夏渝高新改投(2022)117号》1.3.6《W分区H7路施工图》【林同桂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1.12]1.3.7《W分区Z5路施工图》【林同极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0.12]1.3.8本项目周边1:500地形图【重庆市勘测院2022.04]1.3.9《西永微电园W分区道路工程[H5路、Z4路(一期)、Z6路、H4路(二期)、昌瑞支路(Z2路)、昌瑞路(H6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重庆六零七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22.08]1.3.10《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道路工程管线综合方案统筹和技术审查(W分区Zl路(一期)、Z2路、Z4路(一期)、Z6路、H4路(二期)、H5路、H6路方案设计)》1.3.11周边其他项目阶段性设计资料1.3.12南山地块提供的12#地块资料1.3.13《重庆高新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导则》(2020.11)1.3.14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1.4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I、电力管线的容量、管位应以管线单位和规划部门意见作为设计依据。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

第十七章管壳式换热器(shellandtubeheatexchange)本章重点讲解内容:(1)熟悉管壳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及其类型;(2)熟悉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及适用场合;(3)熟悉膨胀节的功能及其设置条件。

第一节总体结构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

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换热管束与管板连接后,再用筒体与管箱包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

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管箱称为管程(tube-side);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部分称为壳程(shell-side)。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而另一种流体在壳与管束之间从管外表面流过,为了保证壳程流体能够横向流过管束,以形成较高的传热速率,在外壳上装有许多挡板。

以下结合不同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介绍其相应的总体结构。

1、固定管板换热器其由壳体、管束、封头、管板、折流挡板、接管等部件组成。

结构特点为:两块管板分别焊于壳体的两端,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换热管束可做成单程、双程或多程。

它适用于壳体与管子温差小的场合。

图1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结构简单、紧凑。

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数最多,旁路最少;每根换热管都可以进行更换,且管内清洗方便。

缺点:壳程不能进行机械清洗;当换热管与壳体的温差较大(大于50°C)时产生温差应力,需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因而壳程压力受膨胀节强度的限制不能太高。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适用于壳方流体清洁且不易结垢,两流体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的场合。

2、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适用于壳体和管束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壳体固定连接,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称为浮头。

图2浮头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当换热管与壳体有温差存在,壳体或换热管膨胀时,互不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管内和管间的清洗。

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详图

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详图

第一节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一、总说明(一)设计依据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4、《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9、《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10、《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1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二)编制内容及技术条件1、立式闸阀井及安装(1)闸阀直径:DN50~600;型号:SZ45T-10、SZ45T-16、SZ45X-10、SZ45X-16。

(2)结构形式:砖砌圆形井、钢筋混凝土矩形井。

(3)闸阀开闭均为地面操作。

(4)管顶覆土深度:H≤3000mm。

2、蝶阀井及安装(1)蝶阀直径:DN100~200、PN=0.6、1.0、1.6MPa;DN250~1800、PN=0.6、1.0MPa(2)蝶阀传动方式:蜗杆、正齿轮、锥齿轮。

(3)结构形式:砖砌圆形井、钢筋混凝土矩形井。

(4)管顶覆土深度:H≤3000mm。

(5)蝶阀开闭均为地面操作。

(6)蝶阀井的设计原则:1)蝶阀井分立式蝶阀井(DN100~200,PN=0.6、1.0、1.6MPa;DN250~1800,PN=0.6、1.0MPa)和卧式蝶阀井(DN450~1800,PN=0.6、1.0MPa)阀梃向上对着人孔或操作孔,开闭采用闸钥匙或开闸机,当管顶覆土深度大于最小覆土深度Hm时,可选用带加长杆的产品。

2)蝶阀井的尺寸按长系列法兰式蝶阀及伸缩接头计算选定。

伸缩接头安装的位置可以由设计人根据工程的需要确定但需核定安装尺寸以确保阀梃位置与人孔兼操作孔或操作孔位置匹配。

电力排管施工要求

电力排管施工要求

电力排管施工要求一、施工工艺流程电力排管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沟槽开挖→沟槽支护→ C15混凝土基础→模板支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人井砌筑→养生→模板拆除→排管安装→回填碾压→恢复路面→竣工验收;二、电缆排管敷设的要求1.电缆排管所需孔数,除按电网规划确定敷设电缆根数外,还需有适当备用孔供更新电缆用,但排管的最大规模不宜超过21孔;排管顶部土壤覆盖深度不宜小于0.5m,且与电缆、管道沟及其他构筑物的交叉距离应满足有关规程的要求;2.选择排管路径时,尽可能取直线,在转弯和折角处,应加工井;在直线部分,两工井之间距离以120~140m为宜,排管在工井处的管口应封堵;3.排管地基应坚实、平整,不得有沉陷;不符合要求时,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并夯实,以免地基下沉损坏电缆;排管应有0.3%的坡度,使积水流向工井;4.工井的尺寸应考虑电缆的弯曲半径和满足接头安装的需要,工井的高度应使工作人员能站立操作,且不小于1.9m,工井底应有积水坑,向集水坑泄水坡度不应小于0.3%;5.工井内电缆支架应有良好的接地,托架应作防腐处理;工井内应预埋构件,便于在敷设电缆使用牵引机械时固定滑轮;6.排管建成后及敷设电缆前,应用试验棒疏通检查排管内壁有无尖刺或其他障碍物,防止敷设时损伤电缆;7.排管应使用对电缆金属护套无腐蚀作用的材料制成,如水泥管或玻璃钢管;管的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且不小于150mm;管子内部必须光滑,管子连接时,管孔应对准,接缝应严密,不得有地下水和泥浆渗入;8.工井内的两侧除需预埋供安装用立柱支架等铁件外,在顶板和底板以及与排管接口部位,还需预埋供吊装电缆用的吊环以及供电缆敷设施工所需的拉环;安装在工井内的金属构件皆应用镀锌扁钢与接地装臵连接;每座工井应设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在10%以上的斜坡排管中,应在标高较高一端的工井内设置防止电缆因热伸缩而滑落的构件;结合四流中路电力管道敷设,说明设计及施工要求:电力管道的敷设一般采用直埋式或钢筋混凝土管廊式;1.施工过程中,一般主线采用18孔玻璃钢管和18孔维纶水泥管;过路采用18孔玻璃钢管和6孔玻璃钢管;2.为便于施工和运行检修,电缆排管应设电缆人井工井,每50米左右设一个,人井均做拉环坑;3.排管底、顶的标高根据道路标高或人行道标高为准计算出的,排管顶覆土不小于700mm,排管按坡度要求施工,要求井盖顶的标高与道路标高相同;4.集水坑设在人井内,集水坑内用Φ125铸铁管就近排入雨水古力,排水坡度5%,也可设在检查井正下方,以利水泵抽水排水;5.排管敷设之前要先检查玻璃钢管或维纶水泥管有无损坏,排管内部清洁无杂物,排管敷设分段时要注意将管口临时封闭,以避免将杂物进入管内;6.排管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及土建技术规范施工,每段垫层要操平,排管应达到平直,如遇特殊情况,为了让开其他工程管道与地下构筑物等,允许小于2°30′转角即12cm ∕每3m、但两座人井间仅许有一处转角;7.维纶管采用分层敷设,管间混凝土应保证质量,在浇捣混凝土时,沟内积水要予以排除,分层浇捣的厚度及层间工艺,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施工,施工完毕每孔排管应采用Φ127×600“铁牛”通过验收;8.为保证维纶管间距一致,应采用混凝土定位垫块,定位垫块不得放在管子的接头上,管子间的上下两层的定位垫块应错开,接头与垫块的距离不小于30cm;9.为使混凝土捣固时不从接头处向管子内渗入砂浆,接头要严密,应使每个接头相连的两根管子在套管的居中位置上,接头应按规定装配密封橡皮圈,若遇特殊情况管子与管子对拢不能装上套管,则接头处两根管子内壁必须都倒圆角,长度为5-10mm,外壁包以带状包扎带,包扎严密,不漏砂浆;10.每一孔排管在同一断面上不可构成铁磁回路,如环扎铁丝等;11.排管沟内装设-40x4镀锌扁钢连续接地线,以保证接地良好,接地线应和所有电缆支架相连,并与电缆终端杆接地体连接,接地线联接应符合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要求;三、人井1.人井平面位置与剖面标高详见电缆路径图与纵断面图;2.人井内壁、顶板与底板均用防水砂浆抹面,所有铁件要求热镀锌;3.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陷,人井与排管接缝处的排管底部之主钢筋应弯入人井墙内至少35d,也可以留插筋折角放入人井墙内,该处地基填土应分层夯实每层30cm;4.人井端墙上与预留圆孔及排管竣工后,维纶管电缆留孔,均应做成喇叭孔内壁比外壁大40mm,端墙上预留圆孔中心离顶板净距为不小于250mm;5.人井与排管本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混凝土保护层30mm,底板下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四、人井分类1.直通分支型电缆人井;2.四通型电缆人井;3.直通型电缆人井;4.承重型电缆人井:位于车行道上及道路中心隔离带上的人井;人井内设电缆支架、接地装置、集水坑,并做防水;。

屋面排气管设置规范

屋面排气管设置规范

屋面排气孔设置规范一、编制依据: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2)、国家建筑设计标准图集12J201 平屋面建筑构造3)、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二、屋面防水构造做法:屋面防水等级为I 级,屋面采用建筑找坡,泛水坡度为2%。

本工程屋面做法分为三种:A、上人卷材防水保温屋面B、不上人卷材防水保温屋面C、种植屋面A/B、上人/非上人卷材防水保温屋面(由上向下)构造为:①保护层:40mn厚C20细石混凝土随捣随光(内配?6@15(双向钢筋)②防水层:1.5mm厚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二道③找平层:20mm厚DS15干粉砂浆找平层④找坡层:轻集料混凝土(轻质泡沫混凝土)2%找坡(最薄处40mm,随捣随光⑤保温层:20mm厚Creak STP超薄绝热保温板⑥隔离层:1.2mm厚聚氨酯防水涂膜⑦基层:钢筋混凝土屋面板表面清理,素水泥浆一道C、种植屋面(从上到下)①种植土:500mn改良种植土;②滤水排水层:塑料夹层组合排水板H25; 土工布一层;③保护层:40mn厚C20细石混凝土随捣随光(内配?6@15(双向钢筋);④防水层1:4mn厚改性沥青耐穿刺防水卷材;⑤防水层2:1.5mm厚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二道;⑥找平层:20mm厚DS15干粉砂浆找平层;⑦找坡层:轻集料混凝土(轻质泡沫混凝土)2%找坡(最薄处40mm,随捣随光;⑧保温层:20mm厚Creak STP超薄绝热保温板;⑨隔离层:1.2mm厚聚氨酯防水涂膜;⑩基层:钢筋混凝土屋面板表面清理,素水泥浆一道。

三、透气孔施工工艺:3.1适用范围:屋面排气系统,属于屋面防潮排气技术领域。

在屋面分部施工中,屋面排气孔是为了及时排除找坡层中的水份,在屋面施工中广泛运用,以确保屋面找坡层中的水份及时排除,不会使防水层下的水份因高温蒸发不出,将屋面防水层顶起,破坏防水层。

根据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第442条第7项,要求封闭式保温层或保温干燥有困难的卷材屋面,宜采取排汽构造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