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思想性(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
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
是教育的重要因素。
A.后天学习训练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3.马斯洛将认知、审美的需要列入下面哪一种需要
之中()
A.生理的需要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
4.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一般与具体B.部分与整体 C.宏观与微观D.高层次与低层次 辨析题: 教学就是上课。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循序渐进原则
该原则在西方常称为系统性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四、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 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 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 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 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 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 程。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单选题]1.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描述和概(江南博哥)括的是()。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C.美国教育家杜威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单选题]2.对班级授课制认识不正确的是()。
A.班级授课制可以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B.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班级授课制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D.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难以适应所有学生,而总是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单选题]3.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概括。
A.班.课.室B.师.生.课C.师.生.时D.班.课.时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所以突出班.课.时。
[单选题]4.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A.复式教学B.分组教学C.个别教学D.道尔顿制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道尔顿制”由美国道尔顿城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
按照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班级被打乱,教师不再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指定一些参考书并布置一些作业,学生独立学习教材然后向教师送交作业,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学习。
[单选题]5.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复式教学是指一位教师在一节课堂上同时向两个及以上不同年级(或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教学,它是适用于人口分布相对稀少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1.人的发展的界定人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和年龄额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理解单选)特征: (理解·单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①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低级→高级简单→复杂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心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原始情绪→高级情绪Ø 对教育的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进行,切记“拔苗助长”②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Ø 对教育的启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③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速度)不平衡性:指各个部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如记忆力,在不同年龄段强弱不一。
关键期:指身体或者心理某个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施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会获得最佳效果。
Ø 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应在人的某项素质发展的相应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如4~5岁是儿童视觉、听觉发展的关键期,课开展绘画、音乐方面的教育。
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表现为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损失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另一方面机能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受到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使遗传素质发生一些改变。
⑤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的含义指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方面或者在同一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Ø 对教育的启示因材施教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单选·简答·材料·掌握)1. 遗传因素2. 环境因素3. 教育因素4. 个体主观能动性1、遗传① 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第三章 中学教学第一节 教学概述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2.教育的特点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4.教学任务(1)形式教育:通过开设希腊文、拉定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际意义则无关紧要(2)实质教育: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特别的培养和训练(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节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含义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认知的交往性、教育性、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区别于一般认知过程)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①直接经验:通过亲自活动,获得的经验②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成的书本知识③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② 发展能力是掌握基础的必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相互转化(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③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 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1)备课是教师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要求:备教材(钻研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备教法(设计教法)(3)写好计划:学习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2.上课: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概述1、概述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包括方面(1)生理的发展(2)心理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动因:推动因素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孟弗,外出墨荀洛华生(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1、孟子:性善论2、弗洛伊德:性本能推动人的发展(性本能包含两方面:生存和繁衍,如:找对象生孩子)3、威尔逊:基因复制4、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较成熟的时期学习更好5、高尔顿:《遗传的天才》能力由遗传得来6、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7、董仲舒:人性三品说(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1、墨子: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荀子:性恶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洛克:白板说4、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辐合论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单选、重点)(一)遗传1、概念: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2、作用(简答)记忆口诀:差生成(1)提供可能(内部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格赛尔提出(3)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3、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构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2、作用(简答)记忆口诀:科技小猪(1)提供多种可能(外部可能性)(2)积极与消极影响(3)人在接受环境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3、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主导作用(已考简答)(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特殊作用(独特作用)(简答)记忆口诀:归家寄腌菜(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已考简答)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学习

✓ 课堂练习
王老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首先设法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氛 围,然后再去影响单个学生的发展,最后再通过整个班集 体和教师的影响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知,王老师运 用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
A.班级集中管理模式 C.班级目标管理模式
B.班级平行管理模式 D.班级民主管理模式
答案:B
✓ 课堂练习
✓ 3.4 课外活动
四、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1.报告、讲座
1.学科小组
2.集会
2.技术小组
3.比赛
3.艺术小组
4.参观、旅行
4.体育小组
5.公益活动
C.个人活动
✓ 3.4 课外活动
五、课外活动指导 1.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小学班主任主要工作: 5.班会活动 (1)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2)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 (3)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经
思考:如何组织一场优秀的班会?
✓ 3.2 班主任工作概述
小学班主任主要工作: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1)统一各科任课老师的影响 (2)统一学校领导的影响 (3)统一班委会的教育影响 (4)统一少先队的影响 (5)统一家庭的教育影响 (6)统一社会的教育影响
B.班集体 D.班委
答案:A
✓ 课堂练习
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
A.自愿性 C.规范性
B.强制性 D.随意性
答案:A
✓ 课堂练习
某小学为弘扬民族文化,围绕“中国风“,组织学生在课 外开展书法练习、风筝制作、中国结编织等活动。这属于 ()
A.学科活动 C.游戏活动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一、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合作群体阶段班级凝聚力开始出现,大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了归属感。
形成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3、成熟期:集体阶段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坚强的核心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理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三、班级管理概述班级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一)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二)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
2、班级日常管理纪律管理是班级常规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
3、班级活动的管理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四、班级管理的模式(一)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 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时
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双边性 规律)
(二)教学与智育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教学也 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 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 等才能全面实现。
(三)教学与上课
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 的情况来看,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 形式。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四)教学与自学
学生的自学有两种。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内、 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它包括配合教学进 行的预习、复习、自习和作业,它是教学 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外,学 生自主进行的自学,其内容广泛,教学不 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13一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二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教学法也称发现学习法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倡导的掌握式教学法四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倡导的范例式教学法五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罗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六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倡导的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法四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五)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 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 定了基础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下)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中学教学(下)第五节教学方法(江南博哥)1 [单选题] 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实践法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3章 > 第5节 >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参考解析: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2 [单选题] ()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参观法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3章 > 第5节 >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参考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3 [单选题] 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正确答案:D知识点:第3章 > 第5节 > 教学方法的定义(理解)参考解析: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它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因此,教学策略应指导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4 [单选题] 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这是()教学方法的做法。
A.发现法B.探究—研讨法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正确答案:A知识点:第3章 > 第5节 >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参考解析: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现代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只考过辨析,要全背)一、单选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2、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二、辨析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014下/2018上】(P94)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2013上/2016下】(P95)第二节:教学过程一、单选1、△教学过程的本质观:特殊认识说、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传递说、学习说、多本质说、统一说、实践说(P96)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经验变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学生在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二、辨析1、知识越多,能力越强【2017上/2018上】(P99)2、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5下】(P99)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作用【2015上】(P100)4、教学具有教育性【2017下】(P101)三、简答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容易考简答和辨析,背P97--101)⑴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生的特殊性规律)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学生是间接地去体验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③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⑵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①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②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能力水平③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学教学
3.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以教育目的为规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3.2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补充:教学的内涵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3.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小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3.4 教学过程的本质观(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表现1、间接性2、交往性,即师生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3、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In other words,这种认识与一般的认识比较,主要是在认识的主体(学生)和客体(课程和教材)间嵌入了另一个主导因素,教师,因此就构成了“三体结构”
3.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组织者;学习主体;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基础,两者的教育需有机结合
3.6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7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布鲁纳都很强调这一点)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8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3.8.1 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8.2 上课(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课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3.8.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3.8.4 课外辅导
3.8.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评定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测验涉及到的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评价的方式:考查,考试,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3.9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谈话法(问答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绪教学法),参观教学法
3.10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原则:1、根据教学任务;2、根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
3.11 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2、分组教学;
3、设计教学法1918,美国,克伯屈;
4、道尔顿制美国,伯克赫斯特,1920;
5、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6、复式教学
各个组织形式的优缺点?
3.12 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改革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