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清朝统治的衰落1、经济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
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发展缓慢。
2、政治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
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
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群众数十万,绵延近十年。
1813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
3、军事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拥有八旗军22万和绿营兵66万。
但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以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粮冒饷,花天酒地。
士兵不勤操练。
至于沿海的水师,大都老弱无用,战船多半都是用薄板旧钉锭成,遇击即破。
这样腐败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1、战前的世界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2、西方的殖民扩张“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
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
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
自考近代史选择题

第一章第一节一、单选题1、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2A. 小农经济B. 商品经济C.3、在1840A.C.4A. 宋朝B. 元朝C. 明朝D.5、清王朝前期曾出现国家统一、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6A. 明朝中期以后B.7、早在1836A. 德国教士郭士立B.二、多选题1、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特点是A.C.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2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3、在鸦片战争前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有A. 英国B. 法国C. 美国D.第二节一、单选题1、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B.C. 甲午战争后D.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进行的是 AAD. 《望厦条约》BD. 《望厦条约》DD. 《望厦条约》CD.《望厦条约》CD. 《望厦条约》CD. 《辛丑条约》八国联军战争DD. 《辛丑条约》2万人的AD. 济南惨案CD. 济南惨案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40余年之久的是DD. 英国人赫德DA. 汉口B. 九江C. 南京D. 天津18、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A.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B.C. 甲午战争之后D.19、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是在A. 《天津条约》B.20、19世纪40A.C.2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AA.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C. 1894年甲午战争22、1840A. 封建B. 资本主义C.23A. 农民阶级B. 工人阶级24、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是A. 农民阶级B. 工人阶级25、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C.26、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A.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B.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D.27、在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A.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C.二、多选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A. 《南京条约》B.2、第一次鸦片战争期后,清政府被迫分别与法国和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3、1858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俄国ACDABCDABCDABCDABCDACDABCD. 《新民丛报》ABCDACCDA. 工业资产阶级B. 商业资产阶级C. 民族资产阶级D.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1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C.1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A. 反对帝国主义B.C.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三节一、单选题1、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A.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C.2、1895A. 荷兰侵略者B.3、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为抗击英国侵略而战死虎门的清朝爱国将领是A. 海龄B. 陈化成C.4、鸦片战争期间,为抗击英国侵略在吴淞炮台以身殉国的清朝爱国将领是A. 海龄B. 陈化成C.5A. 左宝贵B. 冯子材C.6A. 鸦片战争后B.7、A. 英国B. 法国C. 美国8、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A.C. 洋务派9、在1840年至1919年间,A. 社会制度腐败B.10、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林则徐B. 魏源C.11、魏源在1843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AD. 《天演论》B” D. “振兴中华”ADDD. “振兴中华”CDABCABCDABCDABCDBDAD C. 思想文化的保守 D. 经济技术的落后8、19世纪70A. 王韬B. 马建忠C.第二章第一节一、单选题1A. 三元里人民抗英B.2、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在A. 1851年1月B. 1853年33、洪秀全在1851A. 天地会运动B.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标志是A. 金田起义B. 小刀会起义5、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是A. 《资政新篇》B.6、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A. 《原道觉世训》B.7、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是A.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C.8、太平天国在后期提出的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A. 《原道觉世训》B.9、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A. 《海国图志》B.10、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统筹全局方案的是A. 洪秀全B. 杨秀清C.11、在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在《资政新篇》是A.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C.12、标志太平天国由盛到衰转折点的历史事件是A. 长沙战役B. 北伐失利13、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ABCD. 《天朝田亩制度》ABCDD.《资政新篇》ABCCDAA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机关是江南制造总局 D. 外务部、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ABAA. 军用工业B. 民用企业C. 新式学堂D. 新式海陆军7、在19世纪60年代到90A. 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C.8、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是A. 马尾船政局B.9、在19世纪90A. 福建水师B. 广东水师C.10、19世纪70A. 官办的形式B.8A. 福建水师覆没B.二、多选题1、19世纪60A. 奕曾国藩C. 李鸿章2、19世纪60A. 中学为体B. 西学为用C.3、从19世纪60年代到90A. 派遣留学生B.4、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的重要军用工业有A. 马尾船政局B.5、19世纪70A. 轮船招商局B.6、到19世纪90A. 福建水师B. 广东水师C.7、从19世纪60到90A. 翻译学堂B. 工艺学堂8、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ABCDA.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C.D.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ABCDA.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B.C. 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D. 顽固势力对洋务运动的多方阻挠DBBBDD. 《变法通义》BD. 《变法通义》AADD. 京师大学堂DDD. 《劝学篇》CBA. 洋务运动B. 戊戌维新运动C. 护国运动D. 护法运动二、多选题1、在19世纪90A. 康有为B. 梁启超C.2、19世纪90A. 向皇帝上书B. 著书立说3、19世纪90A. 《新学伪经考》B.4、19世纪90A. 强学会B. 兴中会C.5、19世纪90A. 《时务报》B. 《民报》6、19世纪90A. 要不要变法B.C. 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D.7、在1898年9A. 康有为B. 梁启超C.8、在1898年9A. 谭嗣同、刘光第B.9、在中国近代史上,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在于A.爱国救亡运动C.10、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A. 脱离群众B.第一节一、单选题1、1904年至1905年,A. 英法战争B. 英俄战争C.2A. 《天津条约》B.3D. 城市小资产阶级AAD. 《猛回头》ABD. 《猛回头》BC BDA《新民丛报》BD. 中华革命党成立CDCDABCD3、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B.4、1895A. 驱除鞑虏B. 恢复中华C.5、20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6、在20A. 严复B. 章炳麟C. 邹容7、 20世纪前后,A. 华兴会B. 光复会C.8、1905年8A. 驱除靴虏B. 平均地权C.9、1905年11月,孙中山在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10、1905年至1907年,A. 《民报》B. 《时务报》11、1905年至1907A. 要不要社会革命B.C. 要不要实行共和D.1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的民族主义是指A. 打倒封建主义B.C.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D.第二节一、单选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A. 戊戌维新运动B.2、1911年4A. 惠州起义B. 河口起义C.3、1911A. 拒俄运动B. 拒法运动C.4、1911年10D. 1912年3月CBCD. 《总统选举法》A 第二次护法战争CC庚子赔款”B第二次护法战争第二次护法运动DD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ABACDBCABCD。
19世纪前期

第一节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一、清王朝的衰落⏹1、清王朝前期的统治⏹2、清王朝的衰落(1)政治:贪污之风盛行吏治腐败(2)军事:军备废弛(3)经济:发展缓慢、危机四伏(4)文化:琐碎沉闷而缺乏生气(5)教育:科举制弊端日益明显二、资本主义列强觊觎中国⏹1、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1)两种观点(2)兴起原因⏹2、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扩张(1)英国的崛起与扩张(2)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三、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1、近代早期的中外交往(1)西、葡、荷与中国的交往(2)中英早期的商业往来限制(3)马戈尔尼使华(4)阿美士德使团(5)俄国与清政府的交往⏹2、鸦片走私逐渐猖獗(1)早期鸦片贸易(2)鸦片走私吏治腐败▪当时是有识之士对官场的怠玩弊习也予以无情揭露。
震钧说,都中官吏,空发议论,“小官大做,热官冷做,俗官雅做,闲官忙做,男官女做”。
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也谈到:“近时做首县十字令者:一曰红,二曰圆融,三曰路路通,四曰认识古董,五曰不怕大亏空,六曰围棋马钧中中,七曰梨园子弟殷勤奉,八曰衣服整齐,言语从容,九曰主恩宪德,满口常称颂,十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两种观点▪马克思:“大体说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亚细亚……”后来,斯大林又进一步阐释,认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这种发展观也被称为一元单线的历史发展观。
▪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历史发展不可预测。
兴起原因▪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在西欧产生,是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是有密切联系的,正是这种新教的伦理,促使西欧产生了资本主义。
崛起与扩张▪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沃尔特·雷利爵士已经声称:“左右商业的人左右世界的财富,因此也就控制了世界。
”所有英国人都早就记住了歌颂这野心的歌词:统治吧,英国,英国,统治那浩浩的浪波。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序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要认识它的爆发原因及其对于中国所产生的意义,必须首先了解它爆发的大背景,即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一、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统一性的社会,它主要有四大特点构成。
首先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中国,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农民主要通过辛勤的田间劳动来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并承担着供养政府、军队和城市居民的重任。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封建经济,在性质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说,人们只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东西,并不会拿来做商品交换,跟外界很少发生联系。
中国思想家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是描述的这种状态。
在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土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为了维持温饱,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农业生产始终维持在精耕细作的水平上,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生技术革命和商业革命。
官僚政治: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它主要靠科举制度来支撑。
根据科举制度,在原则上,无论出身于哪一个阶层,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尽管普通百姓要参加科举,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条政治上的社会流通渠道。
即使考不了状元,得一个秀才或者读书识字,即可成为地方的士绅,帮助维持基层的秩序,属于底端的统治层。
科举制度提供了可进可退的上下流通渠道,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是一套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因此尽管不断地改朝换代,这套制度依旧持续存在。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皇权合法性的辩护者。
第一,它提出了天道观念,说皇权是天赋的,皇帝又是天子,是替天执掌政权,管理人世的,因此具有不可违抗的权威。
第二,它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即权力应该集中到皇帝手中,而分裂也是不合法的。
第三,它制定了社会的纲常伦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伦理道德规范,个人要服从家庭,家庭服从朝廷,而皇帝就像一个慈父一样管理着国家。
第一讲全球史观下的14——19世纪前期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讲全球史观下的14 世纪前期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讲全球史观下的14 ------ 19世纪前期的世界与中国一、主干知识整合14 --- 19世纪前期的世界经济:1.14、15世纪,意大利半岛的佛罗伦萨等地出现了最早的 ____________ ,并向英、法等国发展。
1500年前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西欧航海家开辟了通往美洲和印度等地的新航路, ____________ 的雏形开始形成。
2.在 __________ 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荷兰成为为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8世纪中期____________ 开始。
政治: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89年颁布《______ 》,标志着_________ 确立;18世纪英国内阁制形成,议会和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2.18世纪晚期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
这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它规定美国国家权力由_、、三部分组成。
并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
思想文化:1•文艺复兴:指导思想____________ 。
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
2.宗教改革:1517年马丁•路德揭开序幕。
改革主张:_________ ,简化仪式,以《圣经》为权威。
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打破的神权统治。
3.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
它公开质疑教会和统治者说教,抨击教会权威,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其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
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鸦片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9 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此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时代,长达二千五、六百年。
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
预计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
理解和把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专有名词,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贸易顺差”“逆差” 等。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教师: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2018中考历史复习:近代前期的中国与西方世界对比( 共14张PPT)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近代化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 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 程。走自强、变法和革命的道路,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 文化的一系列变革。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中国1919年以前经历了哪几次近代化的探 索? (2)图一最能体现的洋务派的口号是什么?简述图二人物推 动下的变法对中国社会的积极作用。 (3)图三人物领导的革命终结了中国的什么政治制度?图四 人物1915年9月主持创办什么杂志进行思想文化运动?
自由 平等 民主 人权
伏尔泰
但我
我 誓 死 捍
不 赞 成
卫你
你的
说 话 的 权
观 点 ,
利
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中国近 代前期经济、政治制度、思 想文化各个方面都落后于西 方。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 的爱国人士,你将怎么办?
中国的近代化: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 国救民之路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 政治上的民主化及思想上的自由化、平等 化。
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康有为的“药”,孙中山的“火”。各指什么?
⑵怎样理解孙中山的“火”彻底烧掉了一个腐朽的专制王朝?
⑶你认为中国真正的出路是什么?其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完成的同时,清王朝正病入 膏肓。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曾说“药”不可治者,刀可;刀 不可治者,火可;火不可治者,就无可救药了。康有为 “药”,义和团的刀,都救不了中国,彻底烧掉这个腐朽的 王朝,中国才有出路。近代中国第一个觉醒者是孙中山。他 一把火烧掉了一个腐朽的专制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帝制 时代。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时间对照图

没文化真可怕!唐伯虎原来跟达芬奇一个时期??总感觉中国历史和国外的对不上有木有!!这回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历史了……转自度娘来源:白鹏的日志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
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
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
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
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
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
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
做这样的对比,就是想看看,咱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中国人的人种素质到底怎么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王朝的衰落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经过数千年延续不变的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无不表现出与西方蒸蒸日上相比的落后性。
经济发展缓慢、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贪风炽盛;军队腐化、武备废驰;文化思想迂腐保守。
“日之将夕,悲风骤至”(龚自珍)
“末世”、“衰世”《红楼梦》
二、西方世界的蒸蒸日上
与中国日益沉沦的社会相比,此时的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现代化浪潮正在以不可遏制的势头迅速扩散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和无比强烈的向外扩张的欲望。
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1770—1840年的70年间劳动生产率整整提高了20倍之多,使得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
鸦片战争前,英国已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
三、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1、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其贸易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顺治十二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55-1683)实行严厉的海禁。
康熙二十三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684-1757)清政府规定广东的澳门、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云台山为对外贸易口岸,设置江、浙、闽、粤四个海关,管理进出口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到道光二十年(1757-1840)规定广州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
西方研究者将仅限于广州的对外贸易制度,称为“广州制度”,并认为其实质就是等级服从,即外商服从持特许证的中国垄断商,后者总称为“公行”。
而公行成员服从朝廷委任的广州海关监督。
行商是清政府特许的专门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洋行,经营广州对外贸易的洋行通称十三行。
十三行负责同外商贸易并管理约束外商,指定广州黄埔港为外国商船的停泊场所,澳门为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这样一种中外贸易体制。
清政府为什么采取闭关政策?
①闭关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1793年,乾隆皇帝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反映了这种自然经济下产生的封闭心态。
②闭关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虚骄心理,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反映。
在“朝贡”框架下,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外人是“夷狄”,使者来到中国,是“输诚向化”,“万方来朝”。
在文化昭明的心态下,不仅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野心视而不见,而且在对外打交道时也斤斤计较于“礼仪”问题,把“通商”作为一种施于“蛮夷”的恩惠,是“怀柔远人”的一种策略。
1838年,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递交文书,封面上无“禀”字,两广总督邓廷桢即“原封掷还”。
③闭关政策是有防止外来势力侵入的动机。
(对闭关政策的评价参考教材第6页)
2、鸦片走私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基本上是处于入超国的不利地位。
中国旺盛的自然经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顽强地抵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频繁入侵以及商品倾销的一次次猛烈轰击,充分显示了东方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经济实力。
(购买力的低下倒使中国免于完全陷于殖民地)
鸦片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印度、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地。
六朝时,罂粟由阿拉伯商人带入中国,并有种植,但罂粟种植并不广泛。
而且,当时罂粟的种植,纯粹是为了观赏和药用,而不是把它当成毒品吸食。
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时人在诗词中多有吟咏。
雍陶在《西归斜谷》中写道:“行过险栈出褒斜,历尽平川似到家。
万里愁容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
”“米囊花”,即罂粟花。
直到明朝末年,罂粟花仍是名贵稀有的佳花名木。
鸦片战争前40年间,英国商人偷运来华的鸦片不下42万箱,掠走白银3~4亿元。
30年代,鸦片在英输华货物总值中已占一半以上,每年仅此一项,即使中国白银外流数百万元。
美国、俄国商人也紧随其后。
三角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