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哥特式教堂

合集下载

谈谈哥特建筑式风格的理解和看法作文

谈谈哥特建筑式风格的理解和看法作文

谈谈哥特建筑式风格的理解和看法作文《我眼中的哥特建筑式风格》一哥特建筑式风格,在我看来就像是建筑界的神秘魔法师。

那些尖尖的塔顶就像魔法棒直指天空,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它的独特。

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哥特建筑,是去参观巴黎圣母院的时候。

从远处看,它那高耸的双塔就会第一时间抓住你的眼球。

走近了,能看到精美的雕塑,这些雕塑密密麻麻地布满建筑的外立面,有天使,有恶魔,有人物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就好像是用石头在讲述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进入到教堂内部,那种高挑的空间和宏大的气势一下子就把我给镇住了。

那狭长的拱形穹顶向上延伸,给人一种无比庄严和神圣的感觉,仿佛自己一下子变得很渺小。

这里面的彩色玻璃也是一绝,阳光透过的时候,彩色的光影就洒落在地上,斑驳陆离,就像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这和外面的世界好像被一扇门分隔开了,外面是喧嚣的世俗,里面是圣洁的精神领域。

哥特建筑式风格在巴黎圣母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既展示了当年建筑工匠高超的技艺,也让像我这样的游览者看到了那个时代对于宗教的信仰和热情。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还有个很有趣的特性,就像是一个有着独特性格的老朋友。

它热衷于那些尖锐和高耸。

建筑上那些小小的尖塔就像是刻意扎向天空的小刺,像是在和天空捉迷藏。

还是拿巴黎圣母院来说,站在教堂的庭院里抬头看那些高塔的时候,就感觉这些塔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竞赛,看看谁能更接近天空。

塔身的纹理清晰可见,一块一块的石头紧密排列,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士兵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那些塔身上的雕饰,千奇百怪,有的纹理像树叶脉络一样复杂,却又那么精致有序。

我伸手触摸着这些古老石头,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一块一块地搬运、雕琢,然后精准地拼接。

突然觉得这哥特式建筑就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封存着当年的辉煌与繁华。

它是传统而又古老的,但它又是那么的鲜活。

每一个来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会跟我一样,从那些尖塔、雕饰、墙壁上解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记忆或者感悟。

也许这就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魅力所在,它是一座凝固的史诗,也是一个可以任由人们去浮想联翩的艺术空间。

哥特式建筑论文

哥特式建筑论文

论“神圣”光辉下的哥特式建筑【摘要】被基督教神学主宰的西方中世纪,一切学科都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导,美学也自觉地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基督教美学思想把对美的本体认识纯化到了上帝本身。

哥特式建筑以其独创性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将上帝的“神圣”美通过建筑这一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中世纪的精神象征。

上帝是绝对的美,凌驾于世界美之上。

上帝是光的源头。

由于超绝的上帝及其永恒、绝对的美无法用形质加以把握,从而导致基督教经常把“光”作为上帝的隐喻和象征。

光便成为基督教最高美学价值形象的体现。

比如:“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创世纪》)“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们。

”(《马太福音》)上帝以其光辉普照万物众生,尘世间的一切鲜明美丽的色彩均来自于上帝。

光辉能够充分而丰富地显现出形式的完善和秩序,光辉给建筑披上神圣的外衣。

[1]一、哥特式建筑的艺术风格哥特(Gothic),来源于德国哥特族。

愿意为“野蛮”、“离奇”。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其艺术风格归纳为一下几点:(一)、结构之精哥特教堂是在修道院教堂向城市教堂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中厅拱顶的运用上,罗马教堂的“巴西利卡”式,采用半圆形拱券,拱顶很厚,跨度与高度受限。

外墙厚重,窗户太小,室内昏暗。

随着技术的进步,哥特式教堂采用了交叉肋拱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本身结构很轻巧。

交叉肋拱是分别以两端平行墙为圆心画弧,两弧相交形成尖拱,交点就是拱的最高点。

它的好处在于拱的高度不受跨度的限制,同时减轻承重墙的压力。

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

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高度相同的券,这样拱顶重量轻,同时减少了券脚推力,拱顶的高度和跨度将得到很大的延展,拱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在平衡侧推力的问题上,哥特教堂大量使用了飞扶壁这一结构形式。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摘要哥特式建筑是12世纪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1]。

哥特式教堂建筑,作为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且以其独特且鲜明的艺术风格对西方乃至世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通过三个章节概述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写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分析介绍了哥特式教堂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个教堂,例如:巴黎圣母院,兰斯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第三章论述了哥特式建筑对绘画、对雕塑、对其它建筑产生的影响。

其尖肋拱顶,飞扶壁和花窗玻璃的特点,反映了哥特式教堂建筑中的宗教精神,表达了内心神秘、向往神灵的强烈感情。

因此,浅析这一论文主题,为我们了解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教堂;艺术特色AbstractIn the 12th century,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originated in France, popular in Europe in the 12th to the 15th centuries. Gothic church buildin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forms of the Middle Ages, is a symbol of the times, and with its unique and distinctive artistic style of the West and the world build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through three chapters. Chapter 2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typical churches in the Gothic churches, such as Notre Dame Cathedral, Lance Cathedral, Cologne Cathedral, etc.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Gothic architecture on painting, sculpture, and other buildings. Its sharp ribs, flying walls and flower window glass features, reflecting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in the religious spirit, expressed the inner mystery, longing for the strong feelings of the gods.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Gothic church building has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value.Key words: Gothic architecture; church;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一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1二不同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及艺术特色1(一)早期哥特式建筑11.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12.巴黎圣母院23.初期哥特式建筑特点4(二)中期哥特式建筑41.兰斯大教堂42.亚眠大教堂53.盛期哥特式建筑特点6(三)晚期哥特式建筑61.科隆大教堂62.晚期哥特式建筑特点8三哥特式教堂建筑产生的影响8结语10参考文献11谢辞12一、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12—15世纪,在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制度下,新的社会等级慢慢形成,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和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哥特式教堂论文彩绘玻璃色彩论文

哥特式教堂论文彩绘玻璃色彩论文

哥特式教堂论文彩绘玻璃色彩论文摘要:所有艺术的视觉美感都必须符合人的审美要求,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是属于宗教的色彩、装饰的色彩、神秘的色彩、魅力的色彩,有许多的美值得去发现。

所以,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的色彩值得人们去分析和探索。

I. 概述A. 彩绘玻璃的产生追溯到古代西方文化早期,玻璃是比较珍贵的东西。

传说最早时期的玻璃是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偶然将船载的晶体矿物硝石和沙子烧制成的晶体。

这样的传说往往来自于希腊和罗马,真假与否,罗马人的确掌握了早期玻璃制作的工艺。

后来在古罗马式的建筑中,因为当时早期罗马式建筑的内部采光较暗,所以窗户的玻璃的颜色一般都采用无色或者是淡色,这个时期彩绘玻璃出现。

彩绘玻璃的诞生与宗教的出现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存最早的彩绘玻璃窗是建于公元前15年的德国奥格斯堡教堂的天窗。

窗户上的彩绘为先知图,而窗户所显示的拜占庭的风格表明其根源于古希腊的传统。

B. 彩绘玻璃的发展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形式成为彩绘玻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中,因为建筑外部的柱子和拱扶垛(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对厚墙的依赖减少,所以窗户的个数不仅增加,而且在面积上也逐渐扩大。

建筑师则会在细长的石制门柱之间,安置五颜六色的玻璃窗户。

早期的哥特式窗户上的图案都只是简单的肖像,而且主要使用的是非常鲜明的色彩。

夏尔特尔教堂具有12世纪和13世纪早期哥特风格窗玻璃的一些最好的完整范例。

14世纪,让·卡辛发现了银染色剂(氧化银),鲜艳的色彩不再成为主流,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白色玻璃的广泛使用,从而导致彩色玻璃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日渐衰落。

直至18世纪中叶,随着哥特式建筑的复兴,彩色玻璃艺术才有所恢复。

19世纪,人们对之前的中世纪艺术重新产生了兴趣,一些玻璃窗也重新以早期图像生动、颜色丰富等特点广泛在欧洲复兴。

很多艺术家和工匠师在重新模仿哥特式风格的同时,也发掘了很多在这个时期失传的技术和工艺,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专业设计和制造哥特式建筑门窗的玻璃工作室。

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浅析

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浅析

开。围绕祭坛的是双排环形通道,外面对称分布九个辐射 形祈祷堂,祈祷堂完全向外侧通道开放,且轴线向心直达 祭坛,这样室外天光便毫无阻拦地直接照进了祭坛中。苏 热对宝石的爱好促使他把圣器上的装饰物也搬到了窗户 上,在窗户上镶上了数量众多、色彩斑斓的石头。苏热通 过设计了尖肋架来支持拱顶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教堂的空 间跨度,另外又在室外设计飞扶壁支撑增加了外墙的稳 定性,使大面积的窗户墙得以实现。
3、花窗玻璃 在哥特式建筑中往往使用了巨大的玻璃,这些玻璃成为了透明 的墙也成为了建筑装饰。在教堂中增加了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 采用大面积排窗,大型花窗往往高达十余米或数十米,对材料、技术 的要求很高。花窗的设计已经不再是为使了建物内部的人能透视外 部了,大型花窗实际上承担了墙体的功能,有承重的作用,是一面透 光的墙。花窗上的图案内容一般是一些宗教性的画面,例如圣经故 事、神的传说、文学与历史故事等等。建造教堂的工匠们将阿拉伯国 家的彩色玻璃工艺搬到了玻璃窗户上,在玻璃上拼组成一幅幅鲜艳 夺目的宗教类故事,这样做不但美化了教堂的环境,而且玻璃上的宗 教类故事还起到了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当日光照射玻璃时,可以产 生灿烂夺目的效果。在夜间的时候,打开电灯从教堂内又射出的彩色 明亮的光,又是一翻绚烂的气象。花窗玻璃主要以红、蓝二个颜色为 主色,蓝色包含着天国的含义,红色包含着基督鲜血的含义。花窗玻 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纯粹绚烂的色彩以及繁复的装 饰图案,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理想。 三、哥特式教堂建筑和其它教堂建筑样式的区别 圣德尼教堂重新修整之后所展示出的新兴的建筑样式,与以往 的建筑样式完全不一样。经典的罗马式建筑例如法国马赛的玛卓大 教堂,如图二所示,在结构和形式上圣德尼教堂都与经典的罗马式建 筑有着几点不同,首先罗马式建筑的墙壁非常结实、厚重、体量较大, 而圣德尼教堂的墙壁轻盈、利索。其次罗马式教堂的拱项较大而且沉 重,为了支撑拱顶因而需要建造厚实的墙壁,用以支撑拱顶的压力。 圣德尼教堂的设计师则采用尖肋拱顶的新方式来建造顶,拱顶的推 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 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感受。再其次,在罗马 式建筑中,窗户比较小,采光不是很好,室内光线比较昏暗,而圣德尼 教堂窗户的尺寸很大,这样能允许大量的光线进入,由于采光较好, 室内大规模地使用了彩色玻璃画。最后,圣德尼教堂的放射状分布的 礼拜堂,不再像早先的教堂那样孤立的一格一格的房间。礼拜堂之间 的墙被去除了,形成了一个较统一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显得更加的宽 敞、明亮、精神。 哥特式建筑主要常见于天主教堂,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 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 教堂等。哥特式建筑直接反映了中世纪高超的建造技术和浓厚的宗教 意识。尖峭的建筑形式,依靠于尖拱技术的支持;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 斜撑和扶壁的建造技术。建筑垂直向上、高高竖立的形态,则是基督教 精神内涵的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直接指向了天空,预示着人们脱离 这个充满苦难、罪恶的现实世界,而奔向天堂的乐土。哥特式建筑以其 高超的技术成就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美术欣赏论文-哥特式建筑

美术欣赏论文-哥特式建筑

XX大学《美术欣赏》课程论文题目:哥特式建筑姓名学号专业学习时间:20 年月至20 年月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

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美

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美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中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构造和壮丽的外貌成为众多游客和建筑师的心头好。

无论是古老的巴黎圣母院,还是英国的巴斯教堂,都展现了哥特式建筑摄人心魄的美丽。

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美不仅体现在其精细的细部雕刻上,还表达了人类对永恒和信仰的追寻。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结构设计。

哥特式建筑通常采用了悬挂式拱顶和高耸的尖塔,给人一种伸向天空的感觉。

由于拱顶的成形,教堂内部能够营造出宽敞、高大的空间,同时还能够支撑教堂的整个重量。

这种设计不仅给予了建筑物以轻盈感,还赋予了它们一种神秘的气息。

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美还体现在其华丽的外观上。

哥特式教堂的外部常常装饰有许多细致的雕刻,以及雄伟的窗户和尖塔。

由于采用了飞扶壁、尖形拱门和细长的尖顶,在太阳的照射下,这些建筑物会投下壮观的影子,其外貌无疑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哥特式教堂的玫瑰窗也是其独特之处。

玫瑰窗是一个大而圆形的窗户,常常装饰有精美的色彩玻璃,散发出柔和的光线,使整个教堂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除了结构和外观方面的美感,哥特式教堂建筑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离不开对宗教和信仰的思考和追求。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人们相信进入教堂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与神的交流。

哥特式建筑的高拱顶和高尖塔象征着人类渴望与上帝相遇的愿望,希望通过这种建筑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同时,在教堂的内部,细致的雕刻和祭坛的布置也是为了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使来访者感受到神圣和虔诚。

综上所述,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美是多方面的。

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如悬挂式拱顶和高耸的尖塔,赋予了建筑物轻盈感和神秘感。

华丽的外观和细致的雕刻使教堂成为一种艺术品,引人入胜。

更深层次上,哥特式教堂建筑反映了人类对永恒和信仰的追寻。

它们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和情感上的震撼和触动。

无论你是否有宗教信仰,哥特式教堂建筑都值得一探。

欧洲艺术设计赏析论文

欧洲艺术设计赏析论文

浅谈哥特式尖塔与巴洛克穹顶我们都知道欧洲大教堂总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而能让人在看到后产生这种感觉的正是各个教堂所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中有如大理石山堆砌而成的庞大的建筑,也有让人望而兴叹的高耸建筑。

但不同时期教堂的建筑风格却迥然相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特色是轻盈灵巧,而巴洛克建筑的特色是自由奔放,富于变化。

两者各具特色,但都对以后的建筑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两者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点,例如在直观上给人以最大的区别就是哥特式建筑的外观大多是尖耸入云的尖塔,而巴洛克建筑却以气势恢宏的圆穹顶著称。

下面将以欧洲几大出名的教堂为例来具体阐述哥特式尖塔与巴洛克圆穹顶的区别与联系。

一、米兰大教堂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甚至可以说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代表。

这座教堂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整座建筑以无数的大理石堆砌而成并且众多尖耸入云的尖塔分布其中。

米兰大教堂共有135座大理石尖塔,这些尖塔高低错落有致地矗立在教堂的各个方位。

每个尖塔都给人一种飞腾直耸云端,超凡脱俗的美感。

这些尖塔不仅赋予了这座教堂庄严神圣的威严更赋予了这座教堂蓬勃向上的生机。

整座米兰大教堂从远处看就像众多焕发勃勃生机的小草一样竭尽全力向天穹攀登,让人不自觉联想到凡间的人们也是像这样无比渴望地想接近天堂的那种愿望。

虽然尖塔本身线条单一,基本上呈直线上升,但因为尖塔数量的繁多且其高低分布的均匀给人以点与点连成曲线的空间想象错觉,这也使教堂呈现出了现实中直线美与虚幻中曲线美相结合的另一幅画面,使米兰大教堂的美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来。

二、圣家族大教堂圣家族大教堂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城市象征性建筑,也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这座教堂虽然是哥特式建筑,虽然也有着18座高耸入云的尖塔,但是它不像传统哥特式建筑那样以直线为建筑的外观特征,而是以各种曲线,曲面,抛物线构成整座教堂的整体外观。

也就是说圣家族大教堂在哥特式的基础上糅合了巴洛克建筑的一些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期末考试论述作业答卷
浅谈哥特式教堂
摘要
在欧洲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被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据说是最黑暗的时代,那个时候教会掌控人们的生活,要求“灭人欲”,思想禁锢严重,黑死病爆发,十字军东征等都给这中世纪蒙上了阴郁的色调。

然而,正如埃及人因为对法老的崇拜而建立起了金字塔,中世纪对宗教的极端崇拜则催生了教堂史上的一大瑰宝——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十三世纪的巴黎。

其中当属哥特式教堂最为闻名。

据说,由于内部的高大宽敞,参观者会感到无形的压力,人类的渺小以及上帝的伟大。

最早接触哥特式教堂应该是通过电视电影,记得当初看哈利波特,被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面的走廊深深吸引,后来才知道取景地就是哥特式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

再后来看的《达芬奇密码》,拍摄地之一的林肯大教堂居然也是哥特式教堂。

潜移默化之中,哥特式教堂的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当然这些专业名词是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已
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上大学后,有机会去一睹离我最近的一座哥特式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

教堂虽小,五脏俱全,彩色玻璃窗,繁复的尖拱,尖峭嶙峋的外观令人目眩!
一、名称的由来
“哥特人”是指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代指野蛮人。

在15世纪时,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旨在振兴古罗马文化,认为古罗马文化为正统,而哥特式建筑又曾经取代罗马艺术在中世纪风靡一时,所以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

然而,不管这个代称的含义是如何“野蛮”,哥特式教堂仍然如同它的发音一般优雅美丽,魅力难掩。

事实上,现在鲜有人真正了解哥特式原本的含义,特别是后来的哥特小说,哥特服装的兴起,更让人忘记了其本来含义,而把它与黑暗、奇异、古怪联系到一起。

但是不管怎样,哥特式建筑这个词却无疑是令人向往的。

二、教堂结构的变化
1.突破传统
传统的罗马式教堂给人的印象是结实稳重,不可动摇,从而来体现教会的权威。

而哥特式教堂则正相反,它用的是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
的雕刻的装饰来营造一种蓬勃的活力,营造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

1.1罗马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1、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2、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半圆形的拱券结构。

3、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

4、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5、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6、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7、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如图一的比萨大教堂)
图一
1.2哥特式教堂的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不仅所有的顶是尖
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

有人形容这是一种“火焰式”的冲力,仿佛可以将你的意念带向天国,直达上帝,有力地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和情绪。

(如图二的米兰大教堂,正门有众多小尖塔,大小尖塔约138座)
图二
2.转变原因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所以,罗马式建筑虽然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并且由于拱顶产生强大的侧推力,需要笨重的支撑部件来平衡,挤占大量底层实用空间,与教堂作为信众经常出入使用的公共场所的用途不符。

而哥特式建筑轻薄高耸,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更加实用和贴近现实。

(如图三)
图三
三、技术与艺术
要突破传统,技术的创新必不可少。

哥特式建筑带来的建造教堂的新技术使教堂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

1.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作用是将所有的内部空间以骨架券连接为整体。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1.1拱的演变
从真拱中演变出来的结构有——筒拱、十字拱、六分拱,包括穹窿、内角拱、帆拱,其横截面都是半圆形或者一段圆弧。

图四图四为传统的圆筒拱
图五图五: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C,四分尖拱肋;D,六分尖拱肋;E,星状尖拱肋示意图,分叉的拱肋向下汇合成束柱。

1.2门的演变
由于整个建筑的重量最终还是靠最下面一层的墙承担的,所以底层的墙非常厚。

为了让群众在进教堂时不至于对墙的厚度感到不舒服,建造者经常把大门设计成层层推进的(图六图七)并雕刻上圣徒的
像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图六
图七(巴黎圣母院的正门,雕刻的题材是“最后的审判”)
2.肋架券
肋架券是直接与承重部件相连、从拱顶的起脚处开始、沿着拱顶
弧面的边缘架设的加强拱券。

肋架券在哥特建筑诞生之前已经很成熟:仍然属于罗曼式建筑的美因茨主教座堂的拱顶就完全具备了哥特特征。

哥特工匠更加明确地掌握了它的受力原则,懂得要毫无遗漏地为拱顶弧面的每一条弦添加肋架券。

这样拱顶的其余部分就不再承重,只有围护作用,称为“蹼”,几乎不对墙壁产生侧推力。

蹼可以削薄到25至30cm,并且可通过填充轻质建材进一步减轻自重。

(图八英国西敏寺繁复的肋架券)
图八
3.飞扶壁
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
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

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飞扶壁在结构上应与肋架券连用,与哥特建筑标志性的尖券并无对应关系。

与扶壁相比,飞扶壁的位置可以相对自由地设置,为底层的平面布置提供多种可能性。

另外由于肋架券的受力点集中在飞扶壁上,除此之外的墙体可以砌筑得很薄,甚至完全取消、改为花窗玻璃。

同时因为飞扶壁暴露在建筑外部,也具有很大的装饰作用。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图九图十图十一)
图九
图十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
图十一巴黎圣母院成排的飞扶壁
4.玻璃花窗
也是由于肋的增多,肋组成的网络就足以承担重量,拱柱之间的墙承受的压力就小了,所以哥特式教堂创造性地用彩色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大窗替代了墙。

他们把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

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如图十二十三十四)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光线就这样第一次以瑰丽的形式进入了原来教堂里阴暗的空间。

信徒在这样光线下,怎么不会产生接近神灵的感觉?就像奥古斯特·罗丹说过:“哥特艺术的灵魂是在光与影的感人变化中,这种变化使整座建筑物富于韵律。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玫瑰花窗是
以旧约上的故事为内
容,主要的基调是紫
色,因为紫色是耶稣
的颜色
四、不同地区的发展
在英格兰,垂直线条得到强化。

在德意志地区,高塔成为重要标志。

具有文化优越感的意大利人,在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面前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蔑视这种新的风格,并将之取名为哥特建筑;另一方面,在建筑的外观装饰等方面借鉴了哥特风格的尖拱造型。

五、小结
哥特式教堂无疑是教堂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和创新。

在其上延伸出来的以哥特式城堡为背景的哥特小说,或者直接发生在哥特式教堂为背景创作的名著《钟楼怪人》,哥特式建筑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也是文化的冲击,灵魂的冲击。

有人说过,透进玫瑰花窗的光芒不仅仅给黑暗许久的教堂带来光明,也给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光明。

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实际上刺破了禁锢,暗示着自由的来临。

参考文献
1.西方建筑小史——罗马风与哥特式liptontea
/986847.html
2.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纹样与羊毛毡工艺的结合论文杨忠鑫
3.英国哥特体小说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宁晓慧
4.土木工程概论结课论文
5.骨架券
/s/blog_6a4df70a0100psii.html
6.哥特式建筑维基百科
/wiki/哥特式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