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鉴赏论文(构图角度)

合集下载

中外名画鉴赏论文

中外名画鉴赏论文

凡高自画像的美学分析20世纪的艺术史研究,处在一个方法不断变革的文化语境中,一件艺术作品历久弥新,不但需要它自身具有艺术价值,也在于能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赋予它以丰富的意义差异。

这种差异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否定和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和参照,形成一个召唤思想的整体。

当然,艺术多元化特征自身性质也决定了这一点。

当代艺术史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对艺术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艺术史分析方法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法、图像学方法、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分析法、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法和精神分析学方法等等。

这些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不过,方法论本身并不具有本体意义,人们是要通过新的方法抵达被遮蔽的艺术本体,揭示艺术本体的深层内涵,从而展示出人本然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

诚然,要洞悉一件艺术品的艺术本体,还需要创作者和观者拥有一定的独创性认识,这依赖于他们的学识和美学修养,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性的观念。

此外,观者观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解读一件艺术品的重要参照。

凡高,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代表性画家,他从1886年至1890年艺术成熟期自画像作品多达四十几件,这在自画像艺术史上无疑是突出的,同时,也因凡高对现代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关注。

因此选取这一题材作为参照具有一定的价值。

1.形式主义分析法形式主义分析者他们认为,形象出自线条、形态和色彩上观察到的一点,再进一步讲,是出自线条、形态和色彩排列的美学效果。

凡高1887年的《戴草帽的自画像》,用这种观念来分析凡高的这幅自画像时,我们就能注意到:整幅画面都是明亮的黄色,纯色面积较大,无论人物和背景,黄色是基本的色调,画家用明确的红色线条勾勒出人像的轮廓,人像旁用粗略且不规则的蓝色短线条交代出背景。

即有一定的视觉真实感,又有很强烈的平面效果。

凡高说:“我始终固定一个位置作画,注意掌握画中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在轮廓线所限定的每块空白处填满色彩。

浅谈西方绘画构图

浅谈西方绘画构图

在复杂的艺术史的研究中,毋庸置疑,绘画构图是其研究重要领域之一。

所以在此,结合部分书籍和资料,我想谈谈我对构图的理解和认识。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而构图体现了构思,构思决定了构图。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前辈大师们都很重视对构图的研究。

例如塞尚在其绘画作品中十分重视形状、线条、色彩、体积的关系构成,独特的几何化作品构成形式,对现代艺术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构图是画家对作画所选取绘画材料对象进行理性地、有意义地组织安排,是能够明确表达画家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语言。

画家在构思画面时,并不是简单随意的创作,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画家在基于自然原型的基础上,融入了其理性的构思与丰富的情感。

所以说构图不仅是绘画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绘画作品形式美的重要体现。

每一幅绘画作品,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平淡还是宏伟,它都有属于它的视觉美感:通过其构图来体现其的形式美感,并且将这种形式美感与画面内容自然的结合联系在了一起,使画面整体和谐而统一。

我参考并根据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吴永强的《西方美术史》、荆浩的《笔法记》以及郭熙的《林泉高致》中的资料,我将对下面几幅典型的西方绘画作品构图进行简单分析。

《圣母子与圣安妮》高约168.4厘米,长129.9厘米,由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创作,现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画面里圣母马利亚坐在她母亲的膝上,而耶稣正从母亲的手中挣脱下来,想要骑在羔羊身上,三人形成了一个正三角形的结构,使画面有了一种稳定、庄重、神圣之感。

此外,达芬奇的圣安娜与圣母子,三个人的眼神是各不相同,圣安娜是慈祥,圣母是摒弃感情的圣洁,而圣子则是超越年龄和活动的慈爱和坚毅,三人的视线连成了一条线,圣母玛利亚的脸成了该视线的焦点。

画面光线明暗交错,朦胧而柔和,再加上稳定的正三角形构图,不可言喻的神圣和光辉充满画面。

《草地上的圣母》,作品长113cm, 宽88cm。

由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于1505年至1506年间创作。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论文一: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艺术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一幅肖像画,绘制于16世纪初期,目前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深入观赏,我们可以欣赏到达芬奇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达芬奇运用了光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画中女子的面部充满了光影效果,而眼神中的微笑更是达芬奇的创作精髓所在。

他通过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渐变的色彩,使得画中的蒙娜丽莎仿佛具有生命力,能够和观者进行交流。

此外,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度感,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达芬奇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展示了他对人物心理的独特洞察力。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面容表情并非丰腴的微笑,而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这种表情使得观者难以揣摩她内心的情感,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不确定性与神秘感正是达芬奇追求的目标之一。

他通过巧妙挑战传统肖像画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蒙娜丽莎内心深处情感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中感受到达芬奇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于人类美的追求。

画中的蒙娜丽莎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头戴一顶菊花装饰的帽子,这些细节展示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精心雕琢。

同时,画中的背景正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个细致描绘的背景象征着达芬奇对于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崇敬。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将人类的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真实与理想的追求。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艺术品,它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艺术的深刻把握。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神秘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类美的追求,达芬奇创造出了一幅极具魅力和内涵的杰作,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论文二:对梵高《星夜》的艺术鉴赏梵高是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星夜》则是他在画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代表作。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风格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总会先联想到中世纪,因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也许没有了中世纪的压抑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的灿烂辉煌。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基督教被作为罗马后期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在进入中世纪以后被作为了一种森严的礼教。

教会神学经过理论化、系统化达到了巅峰,产生了庞杂而严密的经院哲学。

所以,中世纪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

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中世纪后期,理论化的宗教信仰和向往世俗享受的趣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奇异地结合起来。

这时的艺术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风趣,在这背后隐藏着信仰的危机和对现世的回归。

黑格尔认为导致文艺复兴的因素是某些内在的矛盾,这些内在的矛盾促使中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哥特式美术便是这种内在矛盾的体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内在的、直接的源头。

一、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

教堂正面不失沉重感,屋顶是用木头做的,重要部分是由三个或五个长廊组成的空间,每个长廊之间用柱子隔开,中间的长廊比周围的宽而高,并有窗户照明,周围处于昏暗状态。

长廊的一头是入口,另一头是横廊,连接横廊的是一个有列柱的前庭。

走入教堂的人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明亮的中间长廊和教堂深处的圣坛。

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

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论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

而后印象派则是继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以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人为代表的本质不同于印象派的另一艺术流派。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二者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问题进行论述.在创作理念方面,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主张艺术上的革新,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因此他们主张他们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调配颜色从而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印象主义画家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他们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

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

而后印象派则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和情绪。

其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而主张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尝试和探索,重视自我的表现,用大脑去思考艺术真实表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理性的组合和安排使所看的一切在有意味的秩序形式之中得到表现,使画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绘画形态方面,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不再像传统绘画的黑色和灰色,而是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

并且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

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

具体的说,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论文:艺术中的残缺美在美学领域里,有一种“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的美,说的就是残缺美。

何谓残缺美?我没有能力,也不愿用一个条条框框的定义把它束缚住,既然它是美,必定动人。

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定义它,诉说它。

只知道,当我接近她、聆听她,感受她,我的心灵也随之澎湃,有时壮阔,有时低吟,却无时无刻不惊心动魄。

我只能以自己对西方美术短浅的认识,来讲述这博大的残缺艺术,却已经不知如何挑选例子。

因为,这样的美,太多太多。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残缺的美,是人类思维的飞翔;残缺的美因为遗憾更加灿烂。

在西方艺术的长河里,美妙的杰作无处不在,那是祖先、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那些建筑、雕刻、绘画艺术都各自以她们独特的姿态,伫立在这条历史的河流中,有时静谧,有时磅礴。

残缺的美,是岁月和历史的倾诉。

就说说这建筑之美吧。

说到建筑,不得不提的是古罗马的建筑群。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罗马这片土地上,这里巍峨雄伟的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接受着自然的洗礼,人为的破坏……但罗马却并没有因为这些,失去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庞培城、万神庙这些传奇……当时的世俗建筑已经相当成熟,建筑艺术成就很高。

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

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

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共四层。

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

场中间为角斗台,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整个斗兽场就这么矗立在意大利的市中心,从那些残存的建筑体里磅礴之气喷泄而出。

如今的斗兽场只有半个残荷般的躯壳,帕特农神庙也只剩下一堆柱子。

而就是这些看似破旧不堪的建筑群,映射了整个罗马文明的发展,她随着罗马而生而亡,即使残破也永远以骄傲的姿态伫立着。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

西方美术欣赏鉴赏相关论文西方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美术欣赏相关论文篇一:《试论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与当代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的创作初衷是对艺术的感悟,基本点在于美,这一点与传统艺术(包括绘画)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无论什么形态的美,它必定是包括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形态的多样性使工艺品更具广泛的市场与发展空间,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用艺术的眼光来创造工艺品,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的表现,也是人们喜爱艺术的愿望,艺术对于社会、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西方美术中,注重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多样性及绘画材料与写实观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它的科学性。

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描绘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

严谨的比例,光线的变化,空间以及色彩的表现。

通过绘画的过程找寻事物的特征并逐步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绘画语言,创造真实的“理想之美”。

“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真实”(黑格尔《美学》)。

中国美术早期则深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强调抒发主观意志,以主观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从美好的一方面来净化内心世界。

塑造理想的人格,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通过所要描绘的具体对象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以咏物来寓志,借景抒情,形成中国美术特有的“意境”。

讲求“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但求“传神”,(明·徐渭)“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东晋·王羲之),把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相融合,通过画面上的“物”与“意”即“书”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诗、书、画”一体的特有表现形式。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构图角度)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构图角度)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

“它是指画家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或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

绘画的过程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

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

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体现了美感,进而表达了内容。

构图对于另外两个形式要素——造型和用色,具有调配、组合和统率的能力。

构图处理的布局,决定造型和用色的基调,从而决定整个画面艺术处理的基调。

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态度,也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态度,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对客观世界进行准确无误的选择取舍、概括归纳、提炼升华,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准确而深刻认识上、画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索和感动的基础上。

因此,构图对造型和用色的统帅作用,使它在绘画艺术的形、色要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电影和摄影的画面、舞台设计、建筑艺术等。

有书记载曰:“构图是画面上物象的组合、配置和整顿。

”构图首要任务就是安排所要表现的各种对象的位置,不同的布局产生不同的感觉。

利用点、线、面和空间在安排上的变化,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某一个地方,以达到突出这个地方物象的目的。

构图应该以表现主题思想为核心,是作者思想感性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是艺术水准的直接体现,由于艺术家的风格与表现主题思想的多样性,所以每幅画的构图形式又各有特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常见的有平行水平、平行垂直、平行斜线、对角线、辐射线、十字架、S形、V形、三角形、螺旋线、圆形等。

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单纯运用某一种构图形式是很少的,常需要在同一画面中运用几种视觉功能,在综合运用的同时,又总要以某一种构图形式为主,这就形成一件作品构图的基本形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

“它是指画家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或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

绘画的过程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

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

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体现了美感,进而表达了内容。

构图对于另外两个形式要素——造型和用色,具有调配、组合和统率的能力。

构图处理的布局,决定造型和用色的基调,从而决定整个画面艺术处理的基调。

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态度,也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态度,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对客观世界进行准确无误的选择取舍、概括归纳、提炼升华,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准确而深刻认识上、画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索和感动的基础上。

因此,构图对造型和用色的统帅作用,使它在绘画艺术的形、色要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电影和摄影的画面、舞台设计、建筑艺术等。

有书记载曰:“构图是画面上物象的组合、配置和整顿。

”构图首要任务就是安排所要表现的各种对象的位置,不同的布局产生不同的感觉。

利用点、线、面和空间在安排上的变化,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某一个地方,以达到突出这个地方物象的目的。

构图应该以表现主题思想为核心,是作者思想感性和艺术表现形
式的统一,是艺术水准的直接体现,由于艺术家的风格与表现主题思想的多样性,所以每幅画的构图形式又各有特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常见的有平行水平、平行垂直、平行斜线、对角线、辐射线、十字架、S形、V形、三角形、螺旋线、圆形等。

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单纯运用某一种构图形式是很少的,常需要在同一画面中运用几种视觉功能,在综合运用的同时,又总要以某一种构图形式为主,这就形成一件作品构图的基本形式感。

根据画面的主题思想和要求,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布局方式,这一选择应取决于作品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主要倾向。

下面我选择些许画作,做简单分析:
《格日尼卡》——毕加索
毕加索1937年创作完成的《格日尼卡》,是其最着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乍一看去,画面显得有些杂乱,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画面中女人、骏马、公牛、孩子等形象的安排,都是画家精心构思的。

画家将画面中光线较亮的图案相互交叠,正好形成中间的等到三角形。

三角形的中轴线,恰好将这幅长条形的画面分割成两个方形。

这种巧妙的构图方式,使画面中一个个经过夸张变形又充满动感的形象,在杂乱中表现的统一有序。

同时在众多的形象中,画家又很好地表现出了画面的重点。

由此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一排人和桌子形成平行水平线,在构图中造成向两边展开的感觉。

这种视觉的引导使十二个弟子的不
同面貌、性格和不同的心情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又通过各种动态起伏线的高低、疏密、松动、急缓等有节奏的变化,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场面中的紧张气氛。

而大厅的墙角、窗框的平行垂直线、桌子的平行水平线和耶稣镇定自若的形态与紧张的骚动情绪形成对比。

《最后的晚餐》运用辐射线构图,使耶稣在画面中处于全局的中心位置。

正是辐射线的轴心在视觉上自然集中的作用,使画面中所有人紧紧地联系到耶稣身上,点明了画作的中心思想。

《画室中的自画像》——伦勃朗
伦勃朗的《画室中的自画像》是对角线式构图的典型之作。

画面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主要源于画面的一半面积用来展现一个画家,而人物相对来说比较渺小,画面左边的木桌则仅仅占了极少的面积。

画家伦勃朗远离画架,眼神专注,注视着画架上的作品,似乎在思索。

而画架上呈现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画,伦勃朗却是有意的回避,没能让受众看到,整幅画面将受众的视线集中于那个画架。

画架边缘反射出一道金光,正好与画家的目光相交,于是整个画面形成了“对角线式”的构图,表达了画架绘画风格的自由、独特、匠心独运,同时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在绘画艺术上有着大胆而又创新的精神。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
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

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

景色十分凄寂。

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绘画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用自然存在的混乱的构图要素组成一个可理解的整体。

不但表达出作者绘画创作的思想和情绪,而且可以通过构图的视觉作用,对观众的第一眼产生支配作用,明确画面的中心,引导视觉的顺序,使观众基本上按照作者构思的线索去浏览画面。

这是构图的特殊功能,所以构图是强化作品的感染力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段。

构图的成功与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成败,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无论是肖像画、静物画还是山水画、风俗画,都不厌其烦地在构图之中反复探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