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玉米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治汇编

合集下载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病害的发生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经济利益,也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对玉米的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有一定的了解成为农民种植玉米的必备知识。

本文将对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农民朋友们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庄稼,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一、玉米主要病害种类1. 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真菌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玉米成熟期发生。

其主要症状是玉米穗表面出现一层或几层暗红色的霉斑,严重的话,整个穗都会被霉菌侵染。

感染后的玉米还会产生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玉米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侵染玉米的叶片和穗部。

病叶上会出现黄色、红色、褐色的斑点,叶片干枯,穗部受害会变得畸形,严重时会导致无法结实。

这种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所述只是玉米病害中的几种常见病害,实际上,玉米还会受到多种其他病害的侵害,如灰霉病、叶斑病、镰刀菌病等。

二、玉米病害的防治措施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玉米病害的基础。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增强其抗病性。

一般来讲,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的养分也是不同的,施肥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合理施肥,避免施肥不当引发病害的发生。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的玉米种子进行种植,是有效预防玉米病害的措施之一。

通过选用适应当地生长环境、抗病性好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并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3. 防控虫害虫害是玉米病害的主要传播媒介,防控虫害也是预防玉米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轮作玉米与豆类等方法进行虫害的防治,减少病害的传播。

4. 合理密植玉米的适宜密植度是玉米植株生长健壮、光照适中、通风良好,有利于病害的防治。

过密的种植密度容易引发玉米病害的发生,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玉米的种植。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无法收获。

为了保护玉米的生长,我们需要了解玉米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的穗部。

病害初期,玉米穗上会出现一些黄色或白色的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变成红棕色。

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赤霉菌会产生毒素,对人畜都有害。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

2.在玉米成熟之前及时采收,避免过度成熟。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玉米秸秆和杂草,减少病原体的存活。

4.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二、玉米花叶病玉米花叶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和花序上。

病害初期,叶片会出现一些黄色或白色的小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变成褐色,花序也会变得腐烂。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玉米秸秆和杂草,减少病原体的存活。

3.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三、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和茎部上。

病害初期,叶片上会出现一些黄色或白色的小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变成橙色或红色。

玉米叶片和茎部上会出现许多小的锈色斑点,这些斑点会融合成大的锈斑,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玉米秸秆和杂草,减少病原体的存活。

3.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四、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的叶片上。

病害初期,叶片上会出现一些小的黑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变成灰色或白色,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玉米秸秆和杂草,减少病原体的存活。

3.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2023最新版)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2023最新版)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一、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⒈玉米大斑病病状: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死亡。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清理病残体,喷施适量的杀菌剂。

⒉玉米锈病病状: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长条状,后期出现棕色梭状子座等。

防治方法: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及时清除病叶,喷施铜制剂或其他有效杀菌剂。

⒊玉米叶斑病病状: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褐色斑点,中间为灰白色,边缘清晰。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病源源头的防控,采用抗病品种。

⒋玉米灰斑病病状:叶片上出现黑色小圆斑,逐渐扩大为椭圆形,后期叶片整体变为灰色。

防治方法:采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量疏远植株,及时清除病叶,喷施杀菌剂。

二、玉米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⒈玉米螟病虫害特征:玉米叶片出现蛇形蛀食,严重时可导致叶面完全消失。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适时整地,及时清除病残体,喷施有效的杀虫剂。

⒉玉米象甲病虫害特征:玉米幼苗受害,幼苗叶片被啃食,出现“窗玻璃状”或“粉笔削状”的伤害。

防治方法:及时整地,清除害虫,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喷施有效的杀虫剂。

⒊玉米蚜虫病虫害特征:叶片上出现黄化,嫩叶卷曲,蚜虫粪迹附着在叶片上。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推行间套作、轮作,注意及时发现并清除害虫,喷施杀虫剂。

附录:⒈本文档附件包括:病虫害图片、防治措施参考表格。

⒉法律名词及注释:- Pesticide:农药- Fungicide:杀菌剂- Insecticide:杀虫剂- Resistant variety:抗病品种- Crop rotation:轮作- Fertilization:施肥- Ventilation:通风- Controlling disease sources:病源源头的防控- Intercropping:间套作- Eradicate pests:清除害虫。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

病虫害的发生对玉米产量和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病虫害的防治对于玉米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玉米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害
1. 白粉病
白粉病是玉米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其病征为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细粉末,严重时叶片凋谢干枯。

白粉病的发生主要与气候条件和玉米品种有关。

一般来说,高温潮湿的环境更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而中熟和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更容易感染。

防治白粉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排水和通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积水等。

2. 灰斑病
灰斑病是由灰斑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特征为叶片上出现灰色小斑点,严重时会融合成大斑,导致叶片凋零。

灰斑病的发生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关,对其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清除病害植株,加强播种前的病害监测,合理施肥和灌溉,定期喷洒杀菌剂等。

二、虫害
1.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体现在幼虫在玉米叶片内钻孔取食,导致叶片枯黄、凋谢,严重时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玉米螟的发生主要与气候条件和玉米品种有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早发现、早防治,适时使用生物防治剂和化学药剂等。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物作物之一,但它也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病害会对玉米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玉米的主要病害及其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一、小斑病小斑病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由玉米赤霉菌引起。

这种病害在潮湿、温暖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较为严重。

小斑病的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小圆形或椭圆形的黑色病斑,病斑中心常可见到黑色的霉层,病斑边缘呈黄色。

严重感染时,病斑蔓延至整片叶片,导致叶片枯黄、枯死。

小斑病还会导致玉米穗部及梗部发生褪色、变软、变黑等症状。

针对小斑病的防治,首先要加强玉米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源和病原菌的扩散。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条件选择适当的抗病品种。

还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如使用三唑酮类、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二、锈病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主要包括小麦锈菌、大麦锈菌和玉米锈菌等。

锈病的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叶鞘和穗部表面出现黄色至红褐色的孢子粉堆积物,严重感染时,叶片上可形成粗糙的病斑,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落叶。

锈病还会导致玉米穗部变形,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三、玉米立枯病玉米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玉米病害,主要由玉米立枯病菌引起。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状的褪绿或褪黄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边缘开始褪黄枯死,叶片逐渐干枯弯曲。

叶片枯死后,病菌可侵入茎部,导致玉米植株立枯、老化。

严重感染时,甚至会导致玉米植株全部死亡。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一、玉米霉菌病玉米霉菌病是玉米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原因为由真菌组成的玉米皮革质层上的霉斑状菌丝体,常以孢子形式对玉米造成危害。

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防治措施:将种子进行拆分处理,使种子表面的霉菌体都被除去。

如需进行农药喷雾,应将喷雾时间放在玉米抽穗期之前。

在选用农药时,应注意农药的类别和农药种类。

在农药喷洒之后,应避免接触植株,并进行安全间隔期。

二、病毒病病毒病可以通过昆虫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播给玉米。

该病会造成玉米的生长缓慢、株高矮、叶变黄、穗小等症状,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措施:要进行定期巡视,发现病毒感染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包括割除感染部位、进行病毒鉴定、使用病毒耐受株等。

此外,还应注意对昆虫进行针对性的控制、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三、叶斑病叶斑病是影响玉米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斑点菌、青枯菌等引起的。

其最常出现的症状为叶片上出现斑点,影响玉米的叶面积与绿度,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措施:应采用早种、中生和晚熟的抗病品种,进行疏花疏穗,减少病毒传播。

应采用药量适当、用药次数减少的方法,选择品种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

四、赤霉病玉米赤霉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极易在田间环境中传播。

当玉米主茎受到感染时,就会产生类似黑点的症状,接下来叶片就会变成黄色、垂死,并极易导致玉米粒的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早期发现,采用早嫁接、用低温杀菌等多种途径,对玉米进行生物防治方式的病虫害治疗。

同时,可以进行种植抗赤霉病的玉米品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玉米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防治措施合理、农药选择合适、喷洒浓度适当、科学施肥、避免使用成长激素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玉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维护生态平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正确识别和防治玉米常见病虫害,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部分1. 玉米白粉病玉米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病症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粉状菌丝和孢子堆。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病害会迅速扩散,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除草,增加通风,合理施肥以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必要时喷洒杀菌剂。

玉米赤星病是由赤星病毒引起的病害,在叶片上形成典型的红色星形斑点。

此病害主要通过蚜虫传播,通过杀灭蚜虫、清除杂草、合理施肥等措施可以减缓病害的发展。

选择抗病品种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治措施。

玉米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病害,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

病症主要表现为叶面出现黄色、橙色或红褐色的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形成锈色堆积物。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除草、加强通风、增加植株间距、及时清理受病害侵染的植株。

5. 玉米秧苗倒伏病玉米秧苗倒伏病是由玉米秧苗倒伏病毒引起的病害,在幼苗期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破坏。

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化、矮化、倒伏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病害源(如杂草、田间遗留物等)、加强通风、及时灌水等。

玉米螟是玉米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对幼苗和成熟期玉米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幼虫会在玉米叶片上产生横向的蛀斑,导致玉米生长衰弱、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虫品种、定期检查田间虫情、使用生物防治剂等。

2. 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玉米上常见的 sucking 类害虫之一,通过吸取玉米叶片的汁液损害玉米植株。

病害主要表现为植株黄化、矮化、严重时倒伏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检查虫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蚜虫数量、合理施肥以增强玉米的抗虫能力等。

玉米蛋白虫是一种常见害虫,其幼虫以玉米的叶片为食,导致玉米叶片减少,生长缓慢。

防治措施包括适量除草、定期检查虫情、控制虫害数量、合理施肥以增加玉米的养分摄取等。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发生情况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发生情况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发生情况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发生情况
1:玉米主要病害
1.1:灰斑病
症状描述:灰斑病是玉米上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灰色至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不规则形状的病斑,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措施:及时清除病叶,喷洒合适的杀菌剂。

1.2:锈病
症状描述: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至棕色的锈斑,孢子堆呈橙黄色,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措施:喷洒合适的杀菌剂,注意避免病菌的传播。

1.3:玉米花叶病
症状描述:叶片出现黄化、弯曲、畸形,穗部受损,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防治措施: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源的清除。

2:玉米主要虫害
2.1:玉米螟
特征描述:玉米螟是玉米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幼虫主要以叶片为食,可导致玉米叶片骨架化,玉米穗受损,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措施:定期喷洒合适的杀虫剂,采用黄板诱捕玉米螟成虫。

2.2:玉米象
特征描述:玉米象是一种地下害虫,其幼虫主要以玉米根部为食,造成玉米根系受损,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防治措施: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避免产生虫害。

3:附件
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
- 图片:玉米主要病害和虫害的症状图片
- 表格:不同地区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对比表格
4:法律名词及注释
- 杀菌剂:一种用于抑制、杀灭病菌的化学药剂。

- 抗病品种:指对特定病害具有较高抵抗力的植物品种。

- 杀虫剂:一种用于杀灭害虫的化学药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部病害 叶鞘部病害 穗部病害 根茎部病害 病毒病
识别特征 发生规律 调查要点 防治技术
化学损伤及生理病害
(一)叶部病害
该类病害主要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占据叶 表面,直接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降低光和效率。少量的 病斑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当病斑尤其 是棒上三叶的病斑占到叶片面积的30%以上时,可造成植 株矮小细弱,果穗瘦小,籽粒干瘪,产量降低;同时病株 抗性降低,易被镰孢菌等病原菌侵入,引起早衰、倒伏等 造成更大的损失。
[防治技术]
(1)选育抗病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
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
侵染源。 (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
%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12.5%烯唑醇可 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初侵染病斑
成熟病斑
流行规律
玉米大斑病是流行性病害。发生的轻重除与品种和菌源有 关外,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7-8月份雨量大,雨日多, 湿度高,适合大斑病发生。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可使 病势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玉米连作地病重, 特别是春夏玉米混作区,玉米出穗后氮肥不足,则发病严 重。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叫煤纹病、条斑病,在我省几乎所的 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上一个重要病害。
识别特征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在玉米生 长到2-3尺时,先由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以玉 米抽穗期发病最重。叶片初期出现灰绿色或水浸状小斑点, 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大,成为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 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
玉米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治
据资料记载,世界上为害玉米的病害有160 多种,我国有30余种,山西有记录的有20多种。 随着品种的更换、耕作制度的变革、农田生态的 变化,玉米病害的种类、主次和为害程度,也在 不断变化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病害,监视 病害的发展变化,做好应对措施。
分五大类、从四个方面介绍各病害
2、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叫玉 米斑点病,在我省 玉米产区常和大斑 病混合发生。
识别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偶尔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病斑初 期呈水浸状,后变黄褐或红褐色,边缘色较深, 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病斑形状大小不一, 明显受粗叶脉的限制。在多雨潮湿情况下,病斑 上隐约可见褐色霉层。病斑先出现在下部叶片, 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整株枯死。
[发生规律]
菌源除来自本地病残体外,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 南方夏孢子也是北方锈病的菌源。田间叶片染病 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温度适中, 多雨高湿气候利于病害发生。偏施氮肥发病重。 品种间差异明显。
[调查方法]
在玉米拔节后,注意调查玉米叶片上有无 锈病夏孢子堆,在田间发现发病中心时及 时防治。
弯孢菌叶斑病
灰斑病
病斑
病叶
病斑
圆斑病
圆斑病重病田
玉米穗部发病症状
玉米穗部发病症状
染病果穗
染病果穗
褐斑病
叶鞘症状
叶片早期症状
锈病
病叶
[识别特征] 普通锈病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 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 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 菌夏孢子。
调查要点
在玉米苗期至成株期注意调查中下部叶片, 如有初侵染水渍状斑点时,及时进行药剂 防治。
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是气流传播,多次侵染的病害,防治中应采取以抗病品种 为主,结合栽培技术,清除菌源及必要的药剂防治等措施,才能控制 为害。
(1)注意清除菌源 彻底清除田间地头病株残体,并深翻土地。用秸 杆堆沤肥时一定要经过高温发酵处理。
玉米叶部病害防治小结
该类病害的病原菌多数可通过气流、风雨远距离传播。
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从侵入到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仅 需要几天时间,易在生产上造成大面积暴发流行。
梭形病斑 长形病斑
发生规律
玉米小斑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内越冬,第 二年随气流、雨水传播,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但 以抽雄、灌浆期发病最重。小斑病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温 度、湿度、雨量和雨日。气温达25度以上,雨水多、湿度 大,小斑发生就严重。连作地,低洼地,排水不良,种植 密度大、施肥不足等都会加重病害发生。品种之间抗病性 有明显差异。
防治方法
(1)注意清除菌源 玉米收获时及时将病株残体翻入土中, 以加速分解。用秸杆堆沤肥时一定要经过高温发酵再用, 未经处理的玉米秸杆要用泥封存。
(2)栽培管理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适时早播,加强肥水 管理,提高玉米抗病力。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注意灌溉 和排水,通风透光,降低行间湿度,控制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3)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40%氟硅唑乳油(杜邦福星) 8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2000 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0%三唑酮(粉锈 宁)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任选其一喷雾,同时可加入云大120的1500~2000倍液、绿 风95的600倍液和1%~3%的尿素,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每隔 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
(2)栽培管理措施 当玉米小斑病发病时,摘除下部病叶,以减少田 间重复侵染,减轻病害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提高玉米抗病 力。注意灌溉和排水,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要与大斑病相同。常用药剂:苯醚甲环 唑(世高)、氟硅唑(杜邦福星)、异菌脲(扑海因)烯唑醇(禾果 利)三唑酮(粉锈宁)、以及多菌灵等任选其一喷雾防治。同时可加 入云大120、绿风95、尿素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