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举例解释:
-文言文阅读理解: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学”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含义不同,通过例句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儒家思想内涵:以故事、案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它与当代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论语》中的文言文对学生们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我也意识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和训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论语》十二章中的道德思想、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联系实际生活:设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将《论语》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道德品质。
四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道德智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仁”和“礼”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古今对比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博学而能记住的吗?”子
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
是的。我是能够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贯彻它们
的
。
”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
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
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 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 弟子及后学弟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 中的称谓、体例及文章风格都不一致。 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 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
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
切领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 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 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 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 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 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 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 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 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 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象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第内八容章分析
本章: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第分九析章文义
子曰:“三人行,几必有个我师焉。择其善者而在其中从之,他其不们善者长处
总古结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总古结今异义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总古结今异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第内六容章分析
本章: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第分七析章文义
子曰:“知代词之,它,指学问者和不事如业 好之者…,…好的之者人不如乐喜之欢者、。”爱好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第分七析章文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师了。
第内四容章分析
本章: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第分五析章文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表罔,转思折而不学迷则殆惑。” 表转折
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第课五文章探究
本章: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论语》十二章
文学常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疏通文意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疏通文意
指十五岁。“有”同“又”,立身,
迷惑,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 得其乐。
疏通文意
代词,它。这里 指学问和事业
爱好,喜欢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的人
比得上
勤奋自勉、 谦虚进取、 机敏好学、 加强修养
质疑探究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 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 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 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 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 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译文赏析《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作者《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注释(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3、诫子书-诸葛亮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注释、作者介绍原文诫子书【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注释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诫子书赏析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三、朗读课文 感受韵律 1.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懂文意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做,成为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旧的知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却,表示转折
就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试试自己来翻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
忍受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之:
代词, … …的人
者: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 …为乐趣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山东曲阜“三孔”
人教7年级上 论语十二章 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心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上天的旨意;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心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评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不惑( )不逾矩( )(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好之者( )笃志(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3.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编撰而成。
它以 体为主,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宋代把《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论语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国人, 末期 的 家、 家、 家, 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评价方式】1.在课前预习部分,通过识记课下注释,查阅资料,检验学生的整合能力。
2.通过小组内交流学习讨论,落实注音和重点字词。
【练习内容】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二、按要求默写句子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此文哪些句子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些又是论述自身道德品质修养的?试作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选择其中一句或以上,谈谈你的理解何体会?【评价方式】1.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锻炼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课堂总结环节,检验学生是否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是否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
【测评内容】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水:热水B.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皆朝于齐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
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4.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2). 吾日三省吾身5.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评价方式】 1.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再次检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前预习反馈】教师给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口头翻译,并朗诵其中的章节。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知内容。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反复诵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诵读,大声朗读2. 整体感知默读圈点:圈出课下标注的重点字词。
小组讨论:文章论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设计意图】1. 朗读成诵,为下一步感知内容蓄势。
.2.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学会有效的倾听和理性的表达。
【 疏通文义,感知内容】口头翻译全文,并按照内容分为哪几方面?小组竞赛。
【设计意图】小组竞赛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快速有效梳理,及对知识点的巩固。
【品读文章,深入探究】1.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和他的关系如何?2.此文哪些句子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些又是论述自身道德品质修养的?试作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选择其中一句或以上,谈谈你的理解何体会?【设计意图】1. 通过品读,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辩证思维和探究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本文给自己的启示。
1. 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并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回顾,反思。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赏析,并完成练习。
【优点与特色】1.教学设计对教材理解深刻到位,符合学科素养要求,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2. 教学设计中包含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环节,师生、生生互动穿插其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N.基于学生刚入初一的学情,把说和写结合起来,更好地创设了学习情境。
【问题与建议】1.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须加强评价设计。
2.课前准备也需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评课教师:松泉实验学校 张芳)【自我反思】1.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授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如何调动学生的热情,如何摆脱以往陈旧的授课方式推陈出新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
可能因为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在文义疏通上,所以对于时间的考虑有所欠缺,学生在课堂的小组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评价的各个环节并没有尽善尽美的落实到位。
【优点与特色】1.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诵,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2. 抓住普通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并且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感知内容,课堂上的成果展示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N.【问题与建议】1. 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诵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 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自我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整体感觉是内容太满,学生可能来不及及时消化,课堂预设时间是一课时,但是要在40分钟内落实熟读成诵,翻译全文,感知内容,理解探究几个环节还是太过紧迫,其中感知内容和翻译全文环节又需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时间落实消化,时间预留不够就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我应该在一课时内详略得当的分配时间,不能什么都是重点都要详讲,最后反而导致重点不突出了。
【优点与特色】1.教师有效开展课前学习指引,学情分析、教材研读、有效地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一一对应教学目标,目标清晰明确。
2.通过创设情境,多种形式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生生互动等方式相结合,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真实有效。
N.【问题与建议】1. 课程内容安排太满,应该详略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重点,每个环节都详细展开,学生不易抓住重点,课堂的有效性降低。
2.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时间不够充分,并且教师点人回答问题时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因此还应课后继续花时间落实到每位学生。
(评课教师:松泉实验学校陈岩)【自我反思】1.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符合考纲要求的,符合学科素养的。
在教学设计环节的时候,我也尽量把每一个目标落实到位,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丰富,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时间掌握欠佳,所以这直接影响了我最后的拓展环节。
考虑到时间因素,我把课外拓展放到了课后作业当中,以此来落实和巩固知识点,当让这样必然也影响到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开展教学,如何最合理的分配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这将是我应该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