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之长陵简介

合集下载

十三陵长陵

十三陵长陵

(前往长陵的旅游车上)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

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明十三陵的概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山麓,因为明朝迁都北京后,有13位皇帝埋葬在这里,所以称为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修建开始于永乐七年,即1409年,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1644年。

营建时间前后200多年,一共埋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以及众多的嫔妃和随葬人员,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处帝主陵墓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

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讲到这里可能有团友要问了:明朝不是有16个皇帝吗,怎么在这里只有13个皇帝的陵寝呢?是这样的,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在南京,就是明孝陵;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坟继承皇位,他采取了削藩的政策,结果他的四皇叔,即朱元璋的四子,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作战,朱棣攻破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

少的第三个皇帝是明朝的第七代皇帝朱祁钰,他的事情还要从第六代皇帝英宗朱祁镇说起。

朱祁镇在位期间,在1449年,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率军亲征蒙古族的瓦剌部,结果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兵败,被瓦刺部俘虏。

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

国不能一日无君,所以他的同父异母兄弟朱祁钰就被册封为景泰帝。

一年后朱祁镇被瓦刺部放归,刚刚夺得帝位的景泰帝自然不肯让出皇位,他把朱祁镇关在南宫,长达8年。

直到1457年,在景泰帝病重时,英宗朱祁镇才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

景泰帝朱祁钰很快病死,朱祁镇废掉了朱祁钰的帝号,以亲王的礼节把朱祁钰安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口,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

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吧。

十三陵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成祖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占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熄)、昭陵(穆宗朱载垕)、定陵(神宗朱翊钧)、庆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思陵(思宗朱由检)。

北京十三陵长陵简介

北京十三陵长陵简介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北京十三陵长陵简介
一、长陵简介
长陵是北京十三陵中的首陵呢,哇塞,那可是超级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他的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

这长陵啊,从外面看就特别壮观。

它的陵门高大宏伟,进去之后能看到长长的神道,神道两边的石像生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静静地守护着陵墓,有石兽,石人,那些石兽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动起来似的。

长陵的祾恩殿那可是相当有名的。

这祾恩殿的建筑风格独特,它是木质结构,柱子超级粗,给人一种特别雄浑大气的感觉。

走进祾恩殿,就好像能感受到当年的那种皇家威严。

殿里的陈设虽然历经岁月,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时的繁华景象。

长陵所在的十三陵地区呢,风景也很不错。

周围都是青山绿水,空气特别清新。

在长陵游玩的时候,既能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又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里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从长陵的建筑风格、布局,到里面的一草一木,都能让人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说,长陵的选址就有很多讲究,这反映了当时的风水观念还有皇家对于陵墓的重视程度。

长陵里保存的文物也不少呢。

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明朝的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

像一些陶瓷器、金属器等等,都能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且长陵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历史瑰宝的原貌。

第 1 页共 1 页。

明十三陵长陵简介

明十三陵长陵简介

明十三陵长陵简介
十三陵,又称“明孝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朱元璋及其后代安葬之处,共有十三座陵墓,即朱元璋(太庙)、朱棣(太和陵)、朱瞻基(靖康陵)、朱祁镇(慈禧太后陵)、朱祁钰(德宗陵)、朱厚照(理宗陵)、朱见深(宣宗陵)、朱翊钧(文宗陵)、朱由检(武宗陵)、朱彝尊(明皇陵)、朱温(景宗陵)、朱翊湖(世宗陵)、朱载深(穆宗陵)。

十三陵景区以朱元璋太庙、朱棣太和陵、朱瞻基靖康陵、朱祁镇慈禧太后陵为主要景点,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自然风景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长陵导游词(精选9篇)

长陵导游词(精选9篇)

长陵导游词(精选9篇)长陵篇1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下,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

自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圆8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还有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丛葬宫女等。

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政治方面。

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从他登基起,就计划者迁都北京,故而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战略方面。

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

若身处南京,未免有些鞭长莫及,难以达到控制北方局势的目的。

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这对明朝疆域的巩固也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棣的决策影响可谓深远。

永乐五年(公元l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带开始选择万年吉壤”。

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都不满意。

后来在江西术士廖均卿的推荐下,选中了昌平这块风水吉壤。

整个陵区东,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构成天然门户。

陵区大宫门正好建在两山之间,门里是一片开阔的盆地。

整个陵区以长陵位关键,以大宫门一一长陵一线为中轴线。

北面以天寿山为镇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再加陵区内温榆河从西北蜿蜒流向东南,形成陵区的抱水,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自永乐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了二百多年,从没间断。

十三陵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内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及殉葬宫人数十人。

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

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

明朝一共十六个皇帝,为什么是十三 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 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 (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 文帝不知所终。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 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 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 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 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 郊玉泉山。
祾恩殿
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首陵,规模最大,保 存最完整。特别是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 祾恩殿,在十三陵中仅存此一座。
长陵祾恩殿建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所建,下面台基由三层汉白玉石
雕成,高3.13米,占地面积达4400多平方米。台基周围绕以三层荷叶净瓶纹饰的栏板和雕有云龙
翔凤的望柱。台基前后设踏垛三道,古称"三出陛",即古代宫殿前的石阶。中间御路石雕,下层 是海水江崖,云腾浪涌,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龙在云海中上下翻腾,追逐火 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上得丹陛,前面是一块平坦的月台,衬得大殿更加雄伟。
明清皇家陵寝
明十三陵
整个十三陵区域极大
是哪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 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 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 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 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 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 陵。 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十三陵的风水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 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 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 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 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 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 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十四——明十三陵题签二: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十四——明十三陵题签二: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十四——明十三陵题签二: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13个皇帝埋葬在此,所以叫明十三陵。

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长达200年之久。

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

2003年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这里只有十三个陵墓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的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景泰皇帝朱祁钰。

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大臣和风水术士(礼部尚书赵羾(红)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

最后选中今天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

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18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

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

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

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

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

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

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清朝入关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为此朝廷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绪。

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举考试、重用汉臣,以及对明朝陵寝的管理。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会特意到南京的明孝陵为朱元璋上香祭奠,而且特意走在明孝陵神道的右侧(古代以左为上),来表示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子成父愿”,下旨寻找明朝皇帝的直系后裔。

找到后封官。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赐朱家皇室后裔为一等延恩侯,世袭。

游明十三陵长陵有感

游明十三陵长陵有感

游明十三陵长陵有感
白云黄鹤祾恩楼,霜月沧波墓寝留。

九死一生花落去,靖难之役继承酬。

编修大典三千句,郑和西洋无数秋。

直捣南京登帝位,守边天子北京留。

【注】
长陵位于北京西北约40多公里处的一个著名的陵墓区,在天寿山主峰前,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

朱棣一生功过怎评说,发动靖难之役九死一生,直捣南京终登龙庭;巩固统治,大杀建文旧臣,如麻;迁都北京,实行天子守边;五征漠北,亲力亲为;编永乐大典,歌太平盛世;派郑和下西洋,以宣国威;皇位继承多烦事,喜爱皇孙定乾坤;晚年喜怒多无常,乱杀宫人留恶名。

治理乾坤多勤恳,千秋功过后人评。

题签十四、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

题签十四、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

题签十四――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各位老师好,今天由我来陪同大家参观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一明十三陵。

希望能与各位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主要讲解的是明十三陵的概况及长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北郊昌平区天寿山脚下,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整个陵区面积80平方千米。

其建筑特点是:陵区整体性强、地宫为宫殿式墓室且保存完好。

明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的13位明代皇帝陵墓.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一起。

明十三陵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在政治方面,因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的皇位,惟恐朱允炆的朝臣不服,而且北京是朱棣营造多年的根据地,这里有他亲信的部下,其次也是战略方面的考虑,明朝初年,蒙古的残余势力不断的南侵,对明王朝始终是一个威胁,为了控制北方的局势,朱棣作出了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它对明朝疆域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乐五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gòng)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至永乐七年选中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

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植被茂盛,土深地厚。

北面的“龙脉”太行山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如拱似屏,山前一马平川,明堂开阔,南面温榆河从山前流过。

整个陵区以天寿山作为主山,东有龙砂,西有虎砂,南有案山;另外在龙砂虎砂外还有龙山(青龙)虎砂(白虎),案山的南面还有朝山(朱雀)作为外护。

这里四象俱全,正所谓“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是帝王享用的形胜宝地。

朱棣亲自视察后非常满意,择吉日破土动工。

永乐十一年玄宫竣工,此陵寝被命名为“长陵”,徐氏入葬。

直至宣德二年朱棣死后三年长陵才大体告竣,历时18年之久。

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

这便是十三陵中第一座陵墓——长陵。

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陵寝的修筑几乎没有停止过。

明末,陵寝遭到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 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 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内最主要的 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 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 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 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 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 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 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 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 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 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 保存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