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1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育教学课件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 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 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 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 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 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词注释
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在蓝田县南。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 廷、皇帝。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共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诵读并默写诗歌《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理解诗 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 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 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 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 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 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 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 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四节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Biblioteka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
课堂小结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
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 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 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 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 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 读者掩卷深思。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四节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Biblioteka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
课堂小结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
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 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 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 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 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 读者掩卷深思。
部编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部编版1

《式 微》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新课导入
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 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式微》 这首诗。
文学常识
1、《诗经》简介
①《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 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到 汉代时称为《诗经》, 共305篇。收集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 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 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品读,感知画面美
例1:我看到一个女子在等他的丈夫, 她焦灼不安,眉头紧蹙,不断踮着脚 尖,太阳从她的眼前一点一点消失, 直至不见,她顿时面如死灰,惨白的 脸颊显出痛苦的神情。继而我看到她 对着这黑暗在倾诉她的忧伤。
品读,感知画面美
例2:我看到一个男子在田间拄着锄头 叹息,太阳虽已西沉,却仍是汗流浃背, 他抬起头看着夕阳毫不眷恋的下沉却无 能为力,他欲把腿起行,奈何今天的进 程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摇摇头继续干 活。直至黑暗把他们吞没。露水沾湿了 他们的衣裳,污泥爬上了他们的胸膛, 但是他们都无暇顾及。
背读,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中考链接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
教学难手点: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①哪句话总领了这部分的内容? 缭绕:回环旋转。
答: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 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中考链接
4.“式微”和“微君之故”中“微” 的意思分别是( D ) A. 细小;(如果)不是。 B. 昏暗;微妙。 C. 衰微;微妙。 D. 昏暗;(如果)不是。
中考链接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 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B. 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主要是为歌颂劳动 人民的勤劳。 C. 全诗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就把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 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D. 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新课导入
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 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式微》 这首诗。
文学常识
1、《诗经》简介
①《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 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到 汉代时称为《诗经》, 共305篇。收集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 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 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品读,感知画面美
例1:我看到一个女子在等他的丈夫, 她焦灼不安,眉头紧蹙,不断踮着脚 尖,太阳从她的眼前一点一点消失, 直至不见,她顿时面如死灰,惨白的 脸颊显出痛苦的神情。继而我看到她 对着这黑暗在倾诉她的忧伤。
品读,感知画面美
例2:我看到一个男子在田间拄着锄头 叹息,太阳虽已西沉,却仍是汗流浃背, 他抬起头看着夕阳毫不眷恋的下沉却无 能为力,他欲把腿起行,奈何今天的进 程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摇摇头继续干 活。直至黑暗把他们吞没。露水沾湿了 他们的衣裳,污泥爬上了他们的胸膛, 但是他们都无暇顾及。
背读,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中考链接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
教学难手点: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①哪句话总领了这部分的内容? 缭绕:回环旋转。
答: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 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中考链接
4.“式微”和“微君之故”中“微” 的意思分别是( D ) A. 细小;(如果)不是。 B. 昏暗;微妙。 C. 衰微;微妙。 D. 昏暗;(如果)不是。
中考链接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 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B. 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主要是为歌颂劳动 人民的勤劳。 C. 全诗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就把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 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D. 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教学课件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 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 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 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 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 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 就梦见自己骑着披脚
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
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 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 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作“共剪”,一个是语言“却话”。“共剪 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 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这首诗 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 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 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 胆忠心。 ②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 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 衰老,“卧”字写多病,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
读四首诗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 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 shù ) 夜阑( lán ) 潼关(tón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 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 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 就梦见自己骑着披脚
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
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 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 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作“共剪”,一个是语言“却话”。“共剪 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 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这首诗 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 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 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 胆忠心。 ②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 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 衰老,“卧”字写多病,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
读四首诗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 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 shù ) 夜阑( lán ) 潼关(tónɡ)
部编版 八下 课外古诗词一优质课件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 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 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
内容研读
两千多年前,作词者是谁 (第几人称)?什么身份? 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回家?如果不是 为君主的事,(我)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回家?如果不是 为君主自身的事,(我)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性别:男 身份:被奴役者,农民。 情感:思家、委屈、 痛苦,不满、 无可奈何、愤怒.......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周人的正声雅 乐,分《小雅》《大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 夫所作;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式 微 《诗经.邶风》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
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 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邶城 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 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 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 的诗篇。
也。”
——《尔雅·释名》
“‘泥中’犹言泥涂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
古今对译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的事, 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自身的事, 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 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
内容研读
两千多年前,作词者是谁 (第几人称)?什么身份? 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回家?如果不是 为君主的事,(我)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回家?如果不是 为君主自身的事,(我)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性别:男 身份:被奴役者,农民。 情感:思家、委屈、 痛苦,不满、 无可奈何、愤怒.......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周人的正声雅 乐,分《小雅》《大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 夫所作;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式 微 《诗经.邶风》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
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 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邶城 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 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 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 的诗篇。
也。”
——《尔雅·释名》
“‘泥中’犹言泥涂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
古今对译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的事, 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自身的事, 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文诵读》教学课件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纭逃散。这是又一次的 “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词人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 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词人期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是对朝廷偷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 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 起沙禽掠岸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 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深入探究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 迷在优美的风景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趣才乘舟返回,不谨慎进入 藕花深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风景,看着万里的大江 在夕阳下流去。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 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 起沙禽掠岸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 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深入探究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 迷在优美的风景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趣才乘舟返回,不谨慎进入 藕花深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风景,看着万里的大江 在夕阳下流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2.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边塞的寒冷和凄苦,
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 3.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 的表达效果。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都 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强烈的 思乡之情。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 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叛军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 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于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解读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qiǎnɡ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ɡ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 赏菊、饮酒的
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 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 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遥__怜___ _故_园__菊__,__应__傍_战__场__开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 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 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强__欲__登__高__去___,无__人__送__酒__来___。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

【原文】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 远的潮州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 的生命呢!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 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 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上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表明是在白露节的夜
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下句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
客观实景。
C.颈联交代了作者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且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 伤心断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 丧乱的普遍遭遇。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 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 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解析】B项,颔联下句写的不完全是实景,还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原文】
(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
孤雁正在鸣叫。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
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7.《月夜忆舍弟》中作者表达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两句诗 是: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8.《长沙过贾谊宅》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景象的句子 是: 秋草独寻人去后 , 寒林空见日斜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1)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
板桥凄清的白霜上。(2)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戍鼓断人行__边__防_驻__军__的__鼓__声___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7 (1)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 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2)“横 ”“拥”两字分别从高度与广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 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 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长于刘五随言州,自称“五言长城”。官终随州刺史,世 称______。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3)韩愈,字_退__之__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__代__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 列“__唐__宋__八__大__家__”之首;与_柳__宗__元__并称“韩柳” (4)《商山早行》作者温庭筠,本名岐,。字_飞__卿__。 唐代诗人、词人。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两人合称 “_温__李__”;词风浓绮艳丽,语言洗练,格调清俊,是 _花__间__词派代表人物 。
(2)《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渲染出 萧条、寂寥氛围的句子是: _秋__草__独__寻__人__去__后__,_寒__林__空__见__日__斜__时___。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5 (1)运用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 时节的清寒,又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2)①思念家乡 ,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 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6 (1)D(“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应该是借古讽今)(2)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 ,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之 唐代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4)飞卿 温李 花间
4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 空见日斜时(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4)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快速对答案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1)边防驻军的鼓声(2)何况,况且(3)停留,居留(4)
凭吊(5)岂肯、哪能(6)边沿曲折的池塘 2 A(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3 (1)杜甫 子美 唐代 诗圣 诗史(2)文房 唐代 刘随州(3)退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 信念的诗句是:_欲__为__圣__明__除__弊__事_,_肯__将__衰__朽__惜__残__年___!
(4)《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 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5.(1)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运用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 时节的清寒,又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 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 (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3.文学常识填空。 (1)《月夜忆舍弟》作者_杜__甫__ ,字_子__美__,自号少陵野 老,是_唐__代__(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被誉为“_诗__圣__”,他的诗被称为“_诗__史_”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刘长卿,字_文__房__,_唐__代__(朝代)诗人。他工于诗 ,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2.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槲叶落/路,枳花明/驿墙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C.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4.诗句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写白露时节诗人设想故乡的月亮 应该更明更亮的名句是:_露__从__今__夜__白__,_月__是__故__乡__明__。
•• (2)况乃未休兵__何__况__,__况__且___
•• (3)三年谪宦此栖迟__停__留__,__居__留___
•• (4)湘水无情吊岂知_凭__吊___
• (5)肯将衰朽惜残年__岂__肯__、__哪__能___ (6)凫• 雁满回塘__边__沿__曲__折__的__池__塘__
••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板桥凄清的白霜上。(2)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戍鼓断人行__边__防_驻__军__的__鼓__声___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7 (1)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 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2)“横 ”“拥”两字分别从高度与广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 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 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长于刘五随言州,自称“五言长城”。官终随州刺史,世 称______。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3)韩愈,字_退__之__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__代__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 列“__唐__宋__八__大__家__”之首;与_柳__宗__元__并称“韩柳” (4)《商山早行》作者温庭筠,本名岐,。字_飞__卿__。 唐代诗人、词人。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两人合称 “_温__李__”;词风浓绮艳丽,语言洗练,格调清俊,是 _花__间__词派代表人物 。
(2)《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渲染出 萧条、寂寥氛围的句子是: _秋__草__独__寻__人__去__后__,_寒__林__空__见__日__斜__时___。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5 (1)运用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 时节的清寒,又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2)①思念家乡 ,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 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6 (1)D(“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应该是借古讽今)(2)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 ,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之 唐代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4)飞卿 温李 花间
4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 空见日斜时(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4)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快速对答案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1)边防驻军的鼓声(2)何况,况且(3)停留,居留(4)
凭吊(5)岂肯、哪能(6)边沿曲折的池塘 2 A(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3 (1)杜甫 子美 唐代 诗圣 诗史(2)文房 唐代 刘随州(3)退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 信念的诗句是:_欲__为__圣__明__除__弊__事_,_肯__将__衰__朽__惜__残__年___!
(4)《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 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5.(1)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运用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 时节的清寒,又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 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 (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3.文学常识填空。 (1)《月夜忆舍弟》作者_杜__甫__ ,字_子__美__,自号少陵野 老,是_唐__代__(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被誉为“_诗__圣__”,他的诗被称为“_诗__史_”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刘长卿,字_文__房__,_唐__代__(朝代)诗人。他工于诗 ,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2.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槲叶落/路,枳花明/驿墙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C.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
4.诗句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写白露时节诗人设想故乡的月亮 应该更明更亮的名句是:_露__从__今__夜__白__,_月__是__故__乡__明__。
•• (2)况乃未休兵__何__况__,__况__且___
•• (3)三年谪宦此栖迟__停__留__,__居__留___
•• (4)湘水无情吊岂知_凭__吊___
• (5)肯将衰朽惜残年__岂__肯__、__哪__能___ (6)凫• 雁满回塘__边__沿__曲__折__的__池__塘__
••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讲练课件—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共14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