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围海造陆利弊分析

“今天疯狂填海,明天高价还海”
• 围海造陆的危害: • 围海造田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 但是,围海造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 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 破坏。表面上看,围海造地可能会带来一 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带来 湿地消失,加重旱情;生物多样性降低, 渔业资源减少;诱发洪灾;加重赤潮危害; 改变自然景观等多种自然灾害。“生态功 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 无法保障。
具体例子
• 舟山市由于围海造陆,海水终年浑黄不堪,航道 淤积日渐严重。 • 又由于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渔业资源急剧衰退 • 广东的汕头港的航道因其内湾历年实施围海造陆 而逐渐淤浅,仅上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汕头湾 就被围去近70平方公里,导致了纳潮量由1956年 的2.96亿立方米税减到80年代的1.5亿立方米,致 使湾口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并淤浅。后来耗巨 资修建外导流堤仍见效不大,万吨海轮进出汕头 港受航道水深的限制,近年不得不在湾口外另寻 广澳湾作为新的深水港。
• 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 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 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 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 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 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 少。例如,北海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 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 浅滩消失,海岸的天然程度降低,损害生 物的生态环境,使海洋渔获量减少,物种 也减少很多。
“靠海吃海”不是出路
• 韩国,有一个庞大的围海造陆工程—新万 金计划,新万金项目自动工至今,已历时 12年,其间经历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 和卢武铉四任总统领导的政府,先后投入1 万多亿韩元(1美元约合1180韩元)。随着 工程总量已完成过半,伴随而来的是政界 的唏嘘,民间的抗议,世界三大环保团体 之一的“地球之友”国际总部主席纳巴鲁 也曾赶到汉城要求新万金项目停工,最近, 韩国汉城行政法院接受环保团体的诉状, 裁定新万金围海造田工程停工。
围海造陆利弊分析

• 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 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 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 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 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 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 少。例如,北海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 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 浅滩消失,海岸的天然程度降低,损害生 物的生态环境,使海洋渔获量减少,物种 也减少很多。
例子:天津滨海新区
• 1994年,滨海新区开 始筹建,当时的GDP 仅有112亿元,人口 不足百万。到2009年, 在这片盐碱地和“围 海造陆”的土地上, 已崛起为一座现代化 新城,GDP为3810.67 亿元,为当年的30多 倍,人口增至200多万。
“今天疯狂填海,明天高价还海”
• 围海造陆的危害: • 围海造田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 但是,围海造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 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 破坏。表面上看,围海造地可能会带来一 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带来 湿地消失,加重旱情;生物多样性降低, 渔业资源减少;诱发洪灾;加重赤潮危害; 改变自然景观等多种自然灾害。“生态功 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 无法保障。
围海造陆危害表现
• • • • 1、围海造陆地带来赤潮。 2、引发洪灾。 3、毁掉大批红树林。 4、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
• 近40年,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83万公顷锐 减到1.51万公顷,大部分是因为围海造陆 给毁掉的,红树林资源锐减换来的是海滨 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岸国土侵蚀日益严重、 台风暴潮损失加剧、近海珍珠养殖业整体 衰败、滩涂养虾暴病、林区和近海渔业资 源减少等等。
“靠海吃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出路
世界上的围海造陆

围海造陆工程发展概述围海造陆是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及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
围海造陆工程主要是在拟建海域修建围堤、围埝等,并采用吹填淤泥、填筑建筑土石料等手段再经过地基处理形成可用陆地。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急增,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城市特别是港口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从上个世纪开始世界范围内开始进行着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是围海造陆大国,也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管理和利用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荷兰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围海造陆的国家,自1200年以来,荷兰人民从大海夺得的土地共6925平方千米,占目前全国土地面积的20.4%,其中13至15世纪,每个世纪围海造陆350-425平方千米。
荷兰是闻名世界的风车王国,而荷兰早期的风车主要是用于围海造陆时的抽水功能。
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战后新造陆地在160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10个神户市区或20个香港岛。
新地主要用于工业、交通、住宅三大方面。
据史料记载,仅冈山县一地,在16世纪末就将儿岛湾填埋了90%,围垦出了上万公顷的良田。
九州的佐贺县,经过上百年的不断围垦,增加了约1/3的耕地。
濑户内海,从1975年到2000年的25年间,填海造出的土地超过了136平方公里。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开始大规模的围填海热潮,这一阶段的围填海也以顺岸围割为主,但围垦的方向已从单一的高潮带滩涂扩展到中低潮滩,同时农业利用也趋向于综合化,围海造地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近岸滩涂消失。
第三次大规模的围海造地热是发生在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到90 年代初的滩涂围垦养殖热,这一阶段的围海主要发生在低潮滩和近海海域,围海养殖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大量的人工增殖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突出,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从这三次大规模的围填海造地看,围填海增加的土地面积约有120 万公顷,相当于现有滩涂面积的一半多。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和土地紧缺的形势下,我国正掀起新一轮的大规模的围填海热潮,目前天津滨海地区进行着我国最大的围海造陆工程。
填海造陆可行性研究报告

填海造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填海造陆的背景与意义填海造陆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向海洋中填入大量土石,使得原本的海域变成陆地。
这一技术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为了扩大土地面积,满足城市发展和工业用地的需求。
填海造陆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填充海洋或者湖泊,增加陆地面积,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空间。
填海造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填海造陆可以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缓解城市土地紧张的局面。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填海造陆可以有效地扩大土地面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2. 填海造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海岸线的稳定性。
许多地区的海岸线受到严重的侵蚀和破坏,填海造陆可以通过加固海岸线,减少海岸侵蚀,并为海岸带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3. 填海造陆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业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繁荣。
填海造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为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二、填海造陆的技术原理与方法填海造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填海造陆,另一种是直接挖沙造陆。
填海造陆是指通过向海洋或者湖泊中填入大量土石和填料,使得原本的海域变成陆地。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浅海和湖泊,通过填充和堆积,逐渐形成陆地。
直接挖沙造陆是指在海域中直接进行挖掘和填土,形成人工岛屿或者沙洲。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深海和大型海域,在海底堆砌土石和填料,逐渐形成陆地。
填海造陆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填充与夯实。
填海造陆的第一步是向海洋或者湖泊中填入大量土石和填料,以逐渐形成陆地。
填海造陆的关键是土地填充的质量和密实度,需要进行严格的施工和监控,保证填充的土石和填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 海底固结与加固。
填海造陆过程中,需要进行海底固结和加固,以保证填充的土石和填料不会因为海洋的侵蚀和冲刷而发生位移和破坏。
围海造陆工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围海造陆工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摘要:本文针对围海造陆工程中在吹填纳泥后存在地基处理软弱土层深度加大、处理难度增加的情况,针对此情况工程界提出了很多有效新工艺方法,如前期浅层抽水固结与深层真空预压地基处理相结合,深层真空预压与提前吹填砂堆载地基处理相结合等,本文对以上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围海造陆;吹填纳泥;真空预压;地基处理引言:中国经济在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受到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的制约。
大多沿海城市陆域发展需要通过围海吹填造陆形成,且多采用“整体围合,分期成陆”的方式进行围海造陆。
即在全部围填海造陆工程中,采用外围防波堤、围堤一次建设完成,随后在内部建设隔埝,分区块造陆的方式。
1围海造陆概述吹填造陆,即首先将造地海域用围埝圈出起来,形成纳泥区并布置进泥口和退水口。
再通过绞吸式或耙吸式挖泥船把吹填造陆区附近浅海滩涂或航道中淤泥通过输泥管运送至纳泥区域。
吹填施工完成后,泥土沉淀在纳泥区形成一个大型泥塘。
新吹填的浮泥放置数年,地表可形成50cm左右的硬壳层,其下仍是软弱淤泥层,由于天津滨海陆地也属于欠固结高压缩性软土地基,不能直接用作建设用地,均需加固处理才能成为建设用地。
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围海吹填造陆工程已不是几十万平方米点滴推进方式,目前一次性围海造陆面积成百上千万平方米已比较常见。
我国现阶段围海造陆的特点:(1)造陆目的意图明确,多为工业用地,对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要求严格;(2)单次造陆面积大,不通过过去点滴式的推进,一次成陆面积可达成百上千万平米;(3)造陆工程进度快,从吹填到最后成陆验收可以在短短数年之间完成;(4)造陆难度逐渐增大,造陆区域水深加深,环境更加恶劣;(5)造陆技术含量更高,吹填距离以及处理方法工艺更加先进。
2围海造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围海造陆的发展特点反映了工程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但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始终是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1)变形沉降对于围海造陆形成陆域的沉降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计算方法。
围海造田案例上海

围海造田案例上海【原创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围海造田的概念和意义2.说明上海围海造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上海围海造田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崇明岛围海造田2.案例二:南汇嘴围海造田3.案例三:杭州湾北岸围海造田三、上海围海造田的成效和影响1.增加了土地资源2.促进了经济发展3.改善了生态环境四、上海围海造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海洋环境污染2.生态保护问题3.社会和经济风险五、结论1.总结上海围海造田的经验和教训2.对未来围海造田的展望和建议正文一、引言围海造田,顾名思义,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海域围堵起来,将海水排出,将原本的海域变成可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陆地。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扩大我国的土地资源,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上海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围海造田的意义尤为重大。
二、上海围海造田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崇明岛围海造田崇明岛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围海造田,崇明岛的面积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案例二:南汇嘴围海造田南汇嘴围海造田是上海最早的围海造田项目之一。
该项目不仅增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促进了南汇嘴地区的经济发展。
3.案例三:杭州湾北岸围海造田杭州湾北岸围海造田是上海最新的围海造田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围海造田,将杭州湾北岸的大片海域变成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
三、上海围海造田的成效和影响1.增加了土地资源通过围海造田,上海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这对于一个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城市来说,意义重大。
2.促进了经济发展围海造田为上海带来了大量的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这些土地资源的开发,无疑将大大促进上海的经济发展。
3.改善了生态环境围海造田不仅增加了土地资源,还通过改变海域的生态系统,改善了上海的生态环境。
四、上海围海造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海洋环境污染围海造田过程中,大量的海水被排出,这无疑将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围海造田后的土地开发,也可能导致海洋环境的污染。
例析围海造陆工程

例析围海造陆工程一、须德海工程须德海工程是一项涉及对须德海进行拦潮和排水整治的大型海洋工程,主要包括拦海大堤和5个垦区。
拦河大堤长32.5km,堤顶平均宽度90m,设有4车道高速公路,共填筑土石料3850万立方米。
该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45km,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并可防止土地盐碱化。
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通干线;利用原河道发展航运;艾瑟尔湖可提供淡水,促进了工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垦区水网,可发展旅游。
已建成的四个垦区,已迁入约314.3万人,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区。
二、三角洲工程荷兰三角洲工程、位于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主要用于防止洪水及海水倒灌。
该工程凭借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庞大的工程规模而令人印象深刻,获得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声誉。
工程建成后對于保护荷兰不受风暴巨浪的袭击和改善当地水资源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角洲工程阻挡了海潮长驱直入,使防潮堤线缩短了700多千米。
提高了防潮安全保障和标准,可有效控制和管理三角洲水道,防止咸水入侵,改善水质和减少泥沙淤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根治水患和增强国家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还大大改善了三角洲地区各岛屿间及与鹿特丹等中心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从而对西南部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荷围海造陆工程的比较荷兰是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以根治洪水灾害和推动经济发展为长远目标,由政府动用国库大批资金修建。
二者都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且经历了漫长的建设期。
与荷兰的围海造陆相比,我国海岸线绵长,围海造陆活动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1949年以来,我国共掀起过三次围海造陆的热潮。
我国围海造陆活动对新增土地的需求面积大,工程设计尚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围垦用地虽然增长速度快,但是由于相关配套工程还不齐全,在围垦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形象工程,因此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渔业减产等问题。
未来大海的发展趋势

未来大海的发展趋势
未来大海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经济的增长:未来大海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海洋经济产值和就业机会将进一步增加。
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有望蓬勃发展。
2. 绿色海洋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未来大海的发展将趋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
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将成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3. 深海开发: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大海的深层资源开发将逐渐引起重视。
深海矿产开采、油气勘探与开发、海底生物资源的利用等领域有望迎来突破。
4. 海洋科技创新:未来大海的发展将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海洋科技创新将涉及海洋观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突破。
5. 国际海洋合作:面对海洋问题的全球性挑战,未来国际海洋合作将更加广泛深入。
各国应加强海洋法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海洋科研合作,共同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总之,未来大海的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绿色可持续、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的趋势,以利用海洋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协同解决全球性
海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归纳总结,对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
结果表明,各国的围填海技术虽在不断提高,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仍是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科学的论证为前提,加强围海造陆工程的规划管理,将是今后开展围填海活动的重中之重。
标签:围海造陆;历史进程;现状;发展趋势
1 概述
1.1 围海造陆的概念阐释
从古至今,围海造陆都被视为人类开发投资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手段。
广义上讲,围海造陆就是在海滩或浅海上建筑围堤隔离外部海水,并抽干围堤内的水使之成为陆地的工程。
狭义上讲,围海造陆是指用石土、城市建筑垃圾、工程建设用件等,将沿海地区的陆地、岛屿、甚至岛礁,沿边缘填埋而成新的陆地。
1.2 围海造陆的现实意义
围海造陆具有不可否认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围海造陆工程为现代化生活的更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协调了海岸带人地资源占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并有力地缓解了沿海城市农业建设用地短缺的危机,所以围海造陆工程俨然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中缓和人地突出矛盾、为经济发展用地提供出路的重要選择。
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迅猛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增长率不断呈现上升的趋势,由此导致人均土地占有率不断减小,非农用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上涨,循环往复,使得与之相关联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向海洋空间进军将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2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开展围海造陆工程的大国之一,围海造陆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指向标。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沿海地区依次兴起了三次规模浩大的填海造陆工程。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沿海地区兴起了继9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四次围海造陆的热潮。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当前,我国通过围海造陆工程每年所获得的新增建设用地的面积约占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4%,占沿海省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13-15%[1]。
换言之,我国沿海地区的围海造陆工程具有运行速度快、开发面积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
然而,围海造陆工程在缓解我国用地紧张,发挥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破坏着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对待围海造陆,我们应理智的认识到它的两面性,如果缺
乏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过度的围海造陆工程势必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以天津滨海新区的填海工程为例。
20世纪80年代,为了改善天津港的停泊和航行条件、缓解天津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天津开启了规模较大的围海造陆工程。
在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滨海新区的规划开始逐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滨海新区也一并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这使得滨海新区围海造陆的进程不断加快,沿海岸线几乎全部被纳入围填范围。
本文以荷兰,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为例,将国外围海造陆的现状特点并入国内外围海造陆比较分析中一并讨论。
2.2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比较分析
2.2.1 中荷围海造陆的比较分析
由于中荷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两国在围海造陆历史与目的上存在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的围海造陆,简言之是为了依次顺应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荷兰围海造陆却是在自然生存空间短缺以及粮食供应不足环境下的衍生的。
除此之外,我国与荷兰在围海造陆的管理方向与方式方面也有可供比较之处。
荷兰的围海造陆管理方式与我国类似,二者均未设立特定的法律与机构来对围海造陆进行管理,它们多采用分散型的管理模型体系,但由于荷兰围海造陆的规模较为庞大,历史较为悠久,因而在其围海造陆的漫漫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使得其对围填海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更新改进,在这一点上不完全相同于我国,值得我国借鉴学习[2]。
2.2.2 中日围海造陆的比较分析
我国与日本在开展围海造陆的目的上大致相同,都是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缓解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分布的压力。
日本起初开展围海造陆是由政府发起的,相比日本而言,我国最早进行围填海并非政府组织,而是一部分农民为了增加私人的农田面积而自发组织的活动。
早期日本多采用平直海岸围海的方式对河口三角洲或滩涂地进行围填海,之后随着工业化的兴起,日本开始发展港湾围海工程,但到了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于是便由之前的鼓励政策转为限制政策。
相对于日本的围填海方式,我国大多属于顺海岸围海工程。
在管理方面,日本政府很早就颁布了与围海造陆管理相关的法律,并予以高度的重视,然而我国至今仍没有制定与之相关的管理法律。
2.2.3 中韩围海造陆的比较分析
中韩是相邻的两个沿海国家,两国有着几乎同步的围海造陆的发展历程,尽管中韩两国在围海造陆的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及其开展原因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围海造陆的管理角度出发,两国还是有很多差异。
我国至今仍没有专门管理围海造陆的法律,然而韩国则不同,早在20世纪60年代其政府便已开始重视围海造陆管理的立法工作,先后颁布了《共有水面管理法》、《共有水面埋立法》等,并建立了相关制度来对海岸带进行管理[3]。
2.3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存在问题
2.3.1 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大规模的围海造陆使得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加重了局部旱情灾害。
与此同时,也使许多以湿地为生存环境的物种大量灭绝,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海洋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牵连。
近些年来,受围海造陆工程的影响,北方地区大量的经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低蓄水量的土地被改造為旱地,这导致了北方地区的降水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干旱燥热天气频繁出现。
围海造陆使陆地面积增加,但却使对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的近海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几近消失。
2.3.2 诱发洪灾
围海造陆可诱发洪灾。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海岸湿地是大陆与海洋之间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在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为干预下的围海造陆工程阻碍了湿地生态系统能量物质循环的正常运作,从而使得海洋源源不断地蓄积着能量,如若释放,则后患无穷。
2.3.3 影响生活文化质量
沿海地区得天独后的地理位置,使其本身在旅游娱乐业的发展上具有广阔的前景优势。
然而由于人类的涉足,大规模的围海造陆工程开始兴起,严重地破坏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降低了一些自然景观地貌的观赏性,从而对沿海地区旅游娱乐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盲目过度的围海造陆也势必会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的价值发挥产生较为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负面效应。
3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首先就国内而言围海造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显著的,但为了生存与发展,向海洋拓展空间、开辟新陆地,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要求。
因此,国内今后的围海造陆管理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总体综合管理能力,我国境内海域属国家所有,其核心管理是实行用海审批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等,海域综合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政府活动,需要制定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管制约束。
其次,要增强科学技术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增强与此相关的科技水平,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指导核心并将其运用于国内围海造陆的实践中,才能为围海造陆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立法的综合调控职能,制定综合性的法律或法规,实现各个方面综合协调、统筹兼顾,再者还要对试点地区加强建设与推广,在不同的地区内进行分级试点。
其次相比国内,国外的围海造陆的技术相对先进、管理模式也更为完善。
在今后的围填海工程中,要想继续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供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必须坚持合理开发利用滩涂等资源,同时也应继续加强围海造陆的监管力度,严厉惩处非法围填海活动。
在此基础上,各级海域管理机构也都应秉承公平公正公
开的态度,对围海造陆进行责任制的监督工作。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围海造陆的形成发展,现实意义、国内外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可知,围海造陆工程能够提供大量的可开发土地,这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多土地减少的矛盾,还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当有利的条件。
因而,若能对沿海地区进行合理开发、有效监管,围海造陆工程必将造福人类。
參考文献:
[1]汪阳红.围海造地的经验教训及启示[N].中国海洋报,2007-01-23(3).
[2]孙丽.中外围海造地管理的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3]孫敬屿.围海造地生态灾害的法律防范[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