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合集下载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摘要】本文从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了探讨。

首先介绍了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定义,然后分析了赏识教育的优点和实践方法,以及惩戒教育的缺点和应用场景。

接着讨论了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综合运用,强调了个人在取舍和选择方面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合理平衡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建议。

通过对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教育方式的思考,找到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赏识教育、惩戒教育、定义、优点、实践方法、缺点、应用场景、综合运用、取舍、选择、平衡。

1. 引言1.1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是教育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它们分别强调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

在我的看法中,赏识教育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相比之下,惩戒教育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赏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可和重视,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惩戒教育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然是必要的,但应该谨慎使用,避免伤害学生的心灵和尊严。

在教育实践中,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应该结合起来,合理平衡,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学生。

2. 正文2.1 定义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是教育领域中常见的两种教育方法,它们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赏识教育是指通过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优点和努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身潜能。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正面激励和建设性的反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而惩戒教育则是指通过惩罚和制裁来约束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使他们遵守规则和规范。

惩戒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护秩序和规则的有序进行,让学生明确边界和后果,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都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它们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一直是教育界争议的话题,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缺点,但在我的
观点中,赏识教育更适合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首先,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激励和鼓励,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从
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比之下,惩戒教育强调的是惩罚和警告,其影响力往往
只在短期内产生效果,难以真正改变学生的行为和心态。

而现代社会追求的是个性化、自主、创新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也更符合这种趋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赏识教育能够建立积极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们知道,学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容易获得进步和成功,而惩戒教育则会产生负面情绪和抵触
心理,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

通过赏识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收获老师的尊重和认可,也能
够得到同学的鼓励和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认同。

最后,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有价值观、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受尊重的。

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从而形成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而惩戒教育则容易培养出低廉的
道德观和自私的行为倾向,给自我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人类的发展需要,可以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地采取赏识教育,为学生
创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鼓励他们实现自我梦想和发挥个人价值。

赏识与批评,正确把握教育的两翼

赏识与批评,正确把握教育的两翼

把握教育的“两翼”,在赏识中批评[内容摘要]教育,其实就是干预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这种干预的作用既需要赏识、鼓励,也需要正面批评以帮助孩子端正前进的方向。

赏识和批评,就像是鸟的两翼,缺一不可。

关爱不等于溺爱,批评不等于斥骂,处罚也不等于体罚。

赏识和批评都需要艺术,恰当的赏识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百倍,朋友提醒式的批评似和风细雨荡涤心灵叫人诚心接受。

[关键词]赏识批评把握换位思考一视同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就像小鸟的两翼,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弃哪一方面。

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可批评之处。

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

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因而,赏识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它能催人奋进,即使对一个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老师的赏识往往也会使他的闪光点更为明亮,原来的不足也很明显地有所改进。

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赏识。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大,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

然而,赏识教育也不能只是单纯的表扬。

那种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夸大、无中生有的做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觉,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赏识的前提是“识”,认识他人的德行、才干和发展的潜质。

只有具备伯乐的眼光和识人的技巧,才能真正认识人、欣赏人、培养人、成就人。

所以,“赏识教育”重在“识”,由“识”带来“赏”。

“人非圣贤,孰无过?”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可以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浅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地运用惩戒会使我们的一切受损失。

”如何正确对待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关系是颇受教育研究者争议的问题。

但我认为他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应该孤立对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而所谓师德的高下,也尽在于此。

热爱学生,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他们的个性,把自己完全放在与学生同一条地平线上,做他们的朋友。

就一定要赏识每一个孩子,赞美他,支持他,培养他的自信心。

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和乐观的心态,比任何知识都重要得多。

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自信却能创造成功的条件,并最终获得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教师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成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

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引导的结果。

这种引导将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主流。

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

他的自尊,也就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人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你最好的礼物是给他多一些的期待,而不只是要求与责备。

然而,学会期待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不但要我们的心灵里多有一些爱,还要多有一些智慧。

教数学的林老师的班里有个女孩,刚入学的时候小女孩上课经常走神,有时会和同学打架,还在别的同学的课桌上涂修改液、偷东西,一次甚至把黑板玻璃打碎了,是班里的“小刺猬”。

林老师没有嫌弃她,而是认真寻找症结所在。

原来孩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缺少家庭温暖的她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自卑,便用各种奇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于是林老师就处处关心她,就连上课提问,也总要向她投去鼓励的目光。

女孩的数学有了进步,林老师就适时的表扬她,让同学们看到她的长处。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二、有时真得拿出“棍棒”来。
现代教育“棍棒”是不允许拿出来了,但适当的批评还是必要的。赏识没错,但不批评肯定有错。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
现象二:有一位家长从女儿出生之日起,就对她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偶露微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女儿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她:“芳芳真聪明!”甚至她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放过赏识的机会:“芳芳真有个性!”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渐渐发现赏识教育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挫折。
三、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作为教育者,要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真诚的爱学生,要承认学生的权利,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优秀生学困生都是自己的学生,不管男生女生、俊的丑的、学习好的差的,凡是学生,教师都要诚心实意地爱,关心学生的每一方面:学习、思想、品德、生活、身体、心理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一、只有“鲜花”还不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可谓是一大热门话题。“赏识教育”就是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信任他的潜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个性,看重他的优点,不纠缠他的缺点,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前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处于成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应多激励、少指责。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浅析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肯定和赞赏孩子的优点和进步,鼓励孩子发展潜能,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实施赏识教育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常常过于片面。

一方面,一些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而忽视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

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难以改进和成长。

一些家长和教师在赏识孩子的过度夸奖和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依赖性和骄傲自满的心态,缺乏对困难和挫折的适应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全面了解和评价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也要客观看待和引导孩子认识不足之处,鼓励其努力改进。

要注意在赏识和鼓励中适度,不要过度夸奖和溺爱,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挑战和压力,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适应困难的能力。

赏识教育可能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

一些家长和教师只关注表面的形象和成绩,忽视内在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他们可能只看重孩子的高分和奖项,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和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心态。

为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兴趣驱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要注意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成长机会,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赏识教育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进程和需求,有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而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挑战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如果一味照搬赏识教育的方法,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就难以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效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和教师应注重了解和关心孩子的个体差异,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要给予孩子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之我见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是两种教育方法,分别通过赞扬与奖励以及惩罚与处罚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与发展。

我认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效果,但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科学选择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是一种重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品质的教育方式。

通过鼓励、表扬和奖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充分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潜能。

赏识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优点和优势,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肯定感。

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就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在赏识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应注重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追求肯定和奖励。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学生犯错误或表现不佳,过分依赖赏识教育可能会导致对学生成长的阻碍。

这时,惩戒教育则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惩戒教育着重于纠正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借助惩罚、警告和处罚等手段来进行。

这种教育方法能够让学生明确错误行为的后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期达到纠错和引导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施行惩戒教育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尊严。

合理的惩罚应以引导和教育为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惩罚。

对于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机会选择与灵活应用,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行综合考量。

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充分调查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对于一些天生胆小或自卑的学生,赏识教育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发展潜能。

对于一些顽固不化或有恶劣行为的学生,惩戒教育是必要的,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明确行为的后果。

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应综合运用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形成动态平衡,既关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引导他们正确行为和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应如何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教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教师应如何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教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教师应如何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教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教师应如何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一、实施赏识教育的合理性(一)幼儿自身发展的需求首先,幼儿自身是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与关注的。

其次,幼儿的发展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赏识教育对幼儿的性格、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适当的赏识会让幼儿学会感恩、感激,从而使幼儿能够注意和欣赏事物积极的一面。

恰当的赏识能够给幼儿带来积极的体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

当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出现困惑甚至失败时,教师更应充分肯定幼儿,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幼儿,使幼儿从内心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尊重。

(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毫无疑问,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幼儿园中得到教师、同伴的赏识与关注。

当教师在与幼儿进行日常交流时,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积极关注幼儿,运用鼓励、微笑或表扬等肯定方式来推进赏识教育时,家长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有所期待,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拉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园氛围,有利于家长积极参与家园合作,使教师积极地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更有效的家园共育。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需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而赏识教育也同样认为幼儿拥有无限可能,并要求教育实施者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鼓励幼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模式,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二、实施惩戒教育的合理性惩戒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防失范行为和危险行为,二是对失范行为进行否定、评价和纠正。

值得注意的是,惩戒与惩罚是不同的。

惩戒强调“戒”,而惩罚强调“罚”;惩戒针对的是犯错的行为,惩罚针对的是犯错的人。

因此,我们要将惩戒教育与惩罚教育区别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赏识教育批评教育爱的艺术
正文: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灵魂锻造工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赏识之处,也有其可批评之时,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中职学生,身体和心智都逐步成熟,为人处事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所以中职生的教育工作更需要“爱的艺术”。
教师的“严”决不是严酷。严酷之严,很容易让教师执法失当,从而降低在学生威信,这也容易让学生对教师积怨,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与教师的期望背道而驰。严要合理,就是教师在爱学生的前提下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严格要求中要讲究“严”的艺术。严要有情、严要有格、严要有度、严要有恒、严要有方、严要有”还是“批评教育”,本身都是一门“爱的艺术”。实际上,只有将“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完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作为教育者,要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真诚的爱学生,要承认学生的权利,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优秀生学困生都是自己的学生,不管男生女生、俊的丑的、学习好的差的,凡是学生,教师都要诚心实意地爱,关心学生的每一方面:学习、思想、品德、生活、身体、心理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真实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们常把老师比喻为园丁,把学生比喻为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不停地为其浇水和施肥、剪枝和除虫。在教育中,如果我们把赏识当作浇水、施肥,那么批评就应是剪枝、除虫。赏识与批评二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一体的两面,不仅二者均不可偏废,而且还应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运用赏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学会讲究批评的艺术,使批评也成为一种赏识。在批评学生或孩子时,我们要含有肯定和鼓励的意思,让他感到你批评他,正是因为对他满怀信心,对他有更高的希望,从而激起他奋发向上的勇气。这样的批评也就起到了和赏识异曲同工的效果,批评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赏识。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灵魂锻造工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赏识之处,也有其可批评之时,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无论“赏识教育”还是“批评教育”,本身都是一门“爱的艺术”。实际上,只有将“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完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赏识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孩子一味地赏识,就可能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下面是某媒体报道的两种现象:
现象一:一位信奉“赏识教育”的妈妈,不经意间看到自己快要上初中的女儿画的画,连忙习惯性地夸奖:“真棒!”女儿却讨厌地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一张,拿我当小孩子哄,真讨厌!”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宝和广大家长的教子宝典,完全颠覆了“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模式。诚然,赏识教育的提出与兴起,有其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乃至必要性。“赏识”孩子没有错,“赏识”学生没有错,关键是看如何“赏识”,如何将“赏识”化作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教育需爱,有爱的教学才是活的教育,方能最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教学同时也需要严。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必定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教育中没有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实现教育目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更何况中职学生还是处于成长半成熟的孩子,天真单纯加以肤浅冲动使他们的言行中总是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只有通过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慢慢地改正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错误,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快﹑更好的达到社会所给予的教学任务,完成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
现象二:有一位家长从女儿出生之日起,就对她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偶露微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女儿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她:“芳芳真聪明!”甚至她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放过赏识的机会:“芳芳真有个性!”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渐渐发现赏识教育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挫折。
一、只有“鲜花”还不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可谓是一大热门话题。“赏识教育”就是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信任他的潜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个性,看重他的优点,不纠缠他的缺点,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前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处于成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应多激励、少指责。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时真得拿出“棍棒”来。
现代教育“棍棒”是不允许拿出来了,但适当的批评还是必要的。赏识没错,但不批评肯定有错。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