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地震探究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成因、传播规律以及防范措施,我国地震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地震探究实验。
本文以某地震研究所进行的一次地震探究实验为例,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成因和传播规律;2. 掌握地震观测和监测技术;3. 研究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4. 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其成因与地球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壳构造变化等因素有关。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可以推断地震的成因、震源位置、震级等信息。
四、实验设备1. 地震仪:用于记录地震波;2. 地震信号处理器:用于分析地震信号;3. 地震波模拟器:用于模拟地震波传播;4. 地震观测台站:用于观测地震波。
五、实验步骤1. 建立地震观测台站,布设地震仪,收集地震数据;2. 使用地震波模拟器模拟地震波传播,验证地震波传播规律;3. 分析地震信号,提取地震波特征参数;4. 利用地震波特征参数,推断地震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5. 研究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与地震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因素密切相关;2. 通过分析地震信号,成功推断出地震的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
实验结果与实际地震数据吻合,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行性;3. 在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方面,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地震波传播特征参数,可以提前预测地震发生,为地震预警提供科学依据;4. 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地震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推断提供了科学依据;2.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具有可行性,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3. 本实验发现了一些新的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 2015年05月指导老师: 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与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就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就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就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与爆破员;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摘要地震勘探是一种以地震波为探测信号,利用地震波在地下或水下不同介质界面反射折射传播规律,探测地下或水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本次实验以美国著名的San Andreas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地震勘探实验。
通过测定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进行了San Andreas断裂带的地震勘探研究,并对地震波速度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地震勘探;San Andreas断裂带;地震波速度;地质构造AbstractSeismic exploration is 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 that uses seismic waves as detection signals and reflects and refracts at different medium interface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to detec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is experiment, San Andreas Fault Zon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complete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experiment. By measuring the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s in different media,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Zone was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wave velocity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was analyzed to draw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Keywords: Seismic exploration; San Andreas Fault Zone; seismic wave velocity; geological structure一、实验目的1. 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物理原理。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 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2、使用Geogiga 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三、实验原理3.1 地球物理条件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
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
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
表3.1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XXXXXXX 学校实验报告表3.1 几种岩石的波阻抗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3.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
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
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
地震带断层探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其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
断层探测是地震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预测、地震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探测,了解地震带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为地震带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测地震带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2. 分析断层活动性质及与地震的关系;3. 了解地震带构造背景,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三、实验区域实验区域位于我国某地震带,该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地震。
四、实验方法1. 地震勘探法: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2. 地质调查法: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收集断层露头、构造地貌等地质资料,分析断层的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3. 物探探测法: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如重磁法、电法等,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
五、实验过程1. 实地踏勘:在实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震带的地质构造背景,记录断层露头、构造地貌等地质资料;2. 地震勘探:布设地震测线,进行地震勘探,获取地震剖面图,分析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3. 物探探测:采用重磁法、电法等方法,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地震带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震带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内断层分布较为密集,主要呈北北东向展布,局部呈北西向和北东向展布。
断层规模较大,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宽度在几十米至数百米之间;2. 断层活动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内断层活动性质以走滑为主,部分断层兼有逆冲和正断性质。
活动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表明断层活动较为活跃;3. 地震带构造背景: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位于我国某构造带,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
地震带内的断层与区域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发源地。
地震监测实验报告

地震监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对地震波进行监测和记录,分析地震
波的振幅、周期、波形等参数,从而深入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二、实验设备和方法
1. 实验设备:地震监测仪器、地震波发生器、计算机等。
2. 实验方法:首先对地震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设置,然后启动地震
波发生器,产生一系列地震波,并使用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最后,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步骤
1. 设备校准:确保地震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实验设置: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发生器参数,并设置监测仪器采样
频率等参数。
3. 实验记录:启动地震波发生器,开始监测和记录地震波数据。
4. 数据分析:对监测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5. 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地震波的特点和规律。
四、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监测到的地震波数据显示,地震波的振幅随时间的变化呈
现明显的波动,周期大致在1-10秒之间。
波形呈现出明显的震荡特征,且振幅存在逐渐减弱的趋势。
五、实验结论
根据地震监测实验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地震波的振幅、周期和波形等参数可以反映地震活动的程度和性质,对地震灾害的预
防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地震监测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地震波的特点和规律,提
高了对地震活动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供了重要
参考。
七、参考文献
1. 地震学原理
2. 地震波监测技术手册
3. 地震灾害防范规定
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作者:————————————————————————————————日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 2015年05月指导老师: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和爆破员;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四、主要步骤1.在物探楼后,从东至西开始布置36道检波器,道间距为1m,用两台地震仪相连进行数据采集与接收;2.用铁锤敲击放炮,检波器接收记录,并观察地震记录,若发现有错误道,相反道进行相应测线位置道的检波器检查,直至所接收的地震记录良好(性噪比较好,在30-60db范围内前段时间资料平坦无波动);3.完成上述步骤后,首先观测未激发震源时的地震记录,观察随机干扰波;4.放炮,观察地震记录,观察声波,面波,直达波,折射波以及高能干扰的范围位置及形态;5.根据面波,折射波,反射波的出现位置选择最佳窗口然后依据最佳窗口使炮点移动来进行相应的反射波和面波勘探从而得到明显的反射波和面波;6.(实验二内容)6.1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设计简介:单次覆盖观测系统:双边激发、单边激发、中间激发、间隔单次覆盖。
如果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向前移动一次(半个排列长度),这种观测系统叫做单边激发(或叫单边放炮)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如果震源位于排列中间,也就是在激发点的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接收,这种形式的观测系统称为中间激发观测系统(或叫中间放炮观测系统)。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接收段靠近激发点,能避开折射波干涉,便于野外施工,但受面波和声波干扰较大。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a)双边激发;(b)单边激发;(c)中间激发;(d)间隔单次覆盖6.2 干扰波调查及窗口大小的选择:各种规则有效波,它们的时距关系均具有相干性(即相邻道之间波到达的时间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这就为我们利用多道仪器追踪有效波信息创造条件。
但是,各种波的时距曲线的相干性并不是一样的,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于是相互之间会互相干涉,就存在一个有效波的追踪范围和追踪地段问题。
干扰波调查是采集单炮多道地震记录,排列长度依据勘探深度和有效波分布的范围确定,本次实习排列长度36道,道间距为1m,偏移据为0m,不使用模拟滤波器。
本次干扰波的实验采取单边放炮并且对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绘制成图,并进行分析。
具体如下:图(1)单边放炮第一次数据图(2)单边放炮第二次数据从以上俩附图可以看出,第二次的数据信噪比比第一次要高,不过俩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我们可以看出首波均很明显,均在13道左右发生转折,我们可以判断,在这之前的首波为直达波,在这之后的首波均为速度更大的折射波,因此我们在折射波勘探中要考虑到观测窗口的大小对实验的影响,要求最小炮检距要大于十三道的位置,即大于转折点对应的炮检距,这样便压制了直达波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6.3 双边放炮、中间放炮观测对比:图(3)正向追逐炮图(4)反向追逐炮图(5)中间放炮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间激发时,我们可以同时观测到炮点俩侧的地震数据,具有宏观对称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炮点与检波点相距太远导致能量衰弱的现象。
从图(3)和图(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各种波形,从反向追逐炮中明显地看到前面有几道可能是在移动炮点时碰到了检波器,使检波器出了些问题,但是对整体影响不大。
我们可以看到下图所示的情况:在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中,比较流行的是采用相遇追逐观测系统。
O1是O2的追逐炮,O4是O3的追逐炮;若测线方向为O1→O4方向,则O1称为正追逐炮, O2称为正相遇炮, O3称为反相遇炮,O4称为反追逐炮。
追逐炮的作用:(1)可以利用追逐时距曲线与相遇时距曲线的平行性延长解释区间; (2)确定直达波与折射波的交点;(3)判断有无穿透现象(有穿透可能就不平行)。
6.4 单边多次覆盖实验:本次实验的最后一个为多次覆盖实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为了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采取有规律地同时移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对地下界面反射点多次重复采样的观测形式叫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与简单连续、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的区别是移动激发点和接收排列的距离较短,可以重复观测地下界面。
对地下界面重复观测多少次就称为几次覆盖。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炮点移动距离与覆盖次数和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满足:NSnv 2式中ν 表示炮点每次移动几个道间距;n 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 ; N 是覆盖次数; S = 1表示单边放炮;S=2 表示双边放炮。
本次实验所采用的是六次覆盖,道数选择12道,单边放炮,我们可以据此算出ν = 2;因此我们从零炮检距位置开始依次隔俩个道激发一次,相应的电脑中参数可以方便地将观测系统往后移动俩道。
得到的六次覆盖图如下:图(1)第六次覆盖地震记录图(2)第五次覆盖地震记录图(3)第四次覆盖地震记录图(4)第三次覆盖地震记录图(5)第二次覆盖地震记录图(6)第一次覆盖地震记录五、实验收获与体会感谢老师安排此次实验,让我有机会亲自安插检波器、抡大锤激发地震波和操作电脑,这是我大学期间第二次如此密切的接触地震勘探的主要设备。
第一次是在去年跟着张老师和夏老师去江滩做过一次实验,但是由于当时专业知识还不充足没有太了解各个流程的具体步骤。
通过这次实验,我认识了浅层地震仪,了解怎样布置测线,包括测线方向,长度,检波器的布置与连接,道的接入等,了解了地震震源的要求,还掌握了地震勘探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以及原始数据图件的查看、检错,原始噪声的观测等等。
总之,整个过程张老师讲解都非常详细,也非常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这次实验收获确实很多,整个过程都对以后北戴河实习以及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感谢老师以及所有跟我共同完成任务的同学~~附一、思考题:1.地震勘探的主要装备有哪些?地震勘探的主要装备有震源激发装置(如铁锤,雷管,炸药等),检测装置:检波器(根据不同的勘探要求选择不同频率的检波器),接收与存储装置:地震仪(用于各测线及道的数据接入放大等)。
2.各种波的特点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
原始资料图上为前段所达时间最短的倾斜的直线,但由于炮间距增大被其他波的掩盖,所以只能看到一直线段。
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使透射角为90°)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的波。
原始资料图上为直达波后倾斜角度更大的射线(由于盲区的存在),由于传播时间比其他波时间都短又称初至波,其他波则成为续至波。
瑞雷面波:地震勘探中主要是瑞雷面波,特点:能量强,纵向衰减快横向衰减满,面极化逆进椭圆,且具有频散现象,由于沿地表传播与折射波反射波所对应的视速度不一样,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作为干扰波的压制。
原始资料图上为纵向衰减快横向衰减慢,能量强的扫帚状。
反射波:由于界面上下性质不同将发生反射现象。
原始资料图上反射波为双曲线,其渐近线为直达波直线,由于面波能量及其它干扰波能量强在图上被掩盖,但经过各项校正及振幅恢复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将得到反射波剖面图。
通过对共反射点进行正常时差校正以及偏移处理将得到地震剖面图。
3.观测系统(道距、偏移距、排列长度、排列方向、炮检距、炮间距)的概念?道距:检波器道与相邻道之间的距离;偏移距:炮点到相邻最近检波器之间的距离;排列长度:一条测线的总长度等于(一条测线检波器总数-1)与道距的乘积;排列方向:一条测线布置的方向,本身排列与检波器没有特定关系,但习惯上根据接收的先后顺序分为正排列和反排列。
设某一排列方向为正排列则反方向排列为反排列;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炮间距:相邻炮点之间的距离。
4.采集参数(采样间隔、采样点数、采样长度、文件记录格式)的概念?采样间隔: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采样点数:(总的采样时间/采样间隔)+1;采样长度:总的采样时间;文件记录格式:地震记录的保存形式为SEG-Y,SEG-2,SE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