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知识[精品文档]
《星际穿越》中的物理知识

《星际穿越》中的物理知识Interstellar is a science fiction movie directed by Christopher Nolan that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interstellar travel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human race. The movie delves into various complex scientific concepts, including black holes, wormholes, and time dilation.《星际穿越》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探讨了星际旅行和人类种族的保存概念。
这部电影涉及了各种复杂的科学概念,包括黑洞、虫洞和时间膨胀。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aspects of Interstellar is its portrayal of black holes. The movie showcases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called Gargantua, which distorts spacetime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lot. The depiction of Gargantua and its accretion disk was based on scientific simulations and calculations, resulting in stunning visual effects.《星际穿越》最迷人的一个方面是它对黑洞的描绘。
电影展示了一个名为Gargantua的超大质量黑洞,它扭曲了时空并在剧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对Gargantua及其吸积盘的描绘是基于科学模拟和计算的,导致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影视节目中体现的物理原理

影视节目中体现的物理原理
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现象。
在电影或电视中,当汽车在匀速行驶时,乘客看起来没有加速度。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后,其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在动作片或科幻电影中,有时会出现人物承受超出人体极限的重力或惊人加速度的情况。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运动场景中,击打或反击的力是一种最常见的通过第三定律体现的物理原理。
4.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被创造或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在电影或电视节目中,动作场景中的能量转化通常是伴随特效和声音效果的。
5. 等速圆周运动:在一定的速度和半径下,物体进行圆周运动的运动学原理。
在游戏、动画或电影中,很多场景需要表现人物或物体进行高速旋转的场景,这就是等速圆周运动的应用。
6.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原理在热力学中的表述形式,热量能被转换成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反之亦然。
例如,在电影中可见到爆炸的能量转化为热和声音能量的过程。
7. 声音传播原理:声音经由介质(如空气)传播,其特性与介质的导热、压缩和密度等因素有关。
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声音效果是重要的感官刺激手段,它能帮助观众更好地体验场景的真实性。
8. 光学原理:光在进入不同介质或反射、折射、衍射过程中的行为特性。
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很多特效和场景需要通过光学原理来实现。
例如,在幻想电影中,人物的幻影和形状变化通常是通过光学效果来实现。
关于星际穿越中的物理

关于星际穿越中的物理星际穿越是指人类在航天探索中通过超光速或者曲速飞行前往遥远的星系。
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物理学的概念和原理被巧妙地运用,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奇幻而又真实的星际旅程。
本文将从黑洞、时空弯曲和时间相对论等方面,探讨星际穿越中的物理原理。
黑洞是星际穿越中常被提及的一个物体。
黑洞是宇宙中极为庞大质量的恒星引力坍缩后形成的天体,它的引力极其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离。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利用黑洞的引力来实现跨越星际的目的。
这是基于物理学中的弯曲时空理论。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物质和能量会使时空发生弯曲,而黑洞的质量极大,弯曲的时空将会形成一个“漏斗”,使得进入黑洞的物体被引力吸引,最终进入黑洞。
在电影中,人们通过控制飞船的速度和方向,成功地穿越了黑洞。
时空弯曲也是星际穿越中的重要物理原理。
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和能量的存在会使时空发生弯曲,就像一个弹性的橡皮布被物体压在上面,形成了一个弯曲的曲面。
星际穿越中的飞船通过操控引擎产生的引力,使时空弯曲,从而实现超光速飞行。
这种超光速飞行的原理被称为“曲速引擎”,它在电影中被描绘成一种能够扭曲时空的科技装置。
然而,目前科学界尚未找到真正的曲速引擎,因此这一概念仍然停留在科幻电影的层面上。
时间相对论也是星际穿越中不可忽视的物理原理。
根据相对论的理论,时间是相对的,与观察者的速度和引力有关。
当速度趋近于光速时,时间会变得相对缓慢,而在强引力场中,时间也会发生变化。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通过黑洞的引力进入了一个强引力场,使得时间变得相对缓慢,从而实现了时间旅行。
这是基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尽管目前科学界尚未找到真正的时间旅行方法,但是相对论的原理却为这一设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星际穿越中的物理原理主要涉及黑洞、时空弯曲和时间相对论等方面。
通过利用黑洞的引力、操控时空弯曲和利用时间相对论,人们在科幻电影中能够实现星际穿越的壮丽场景。
尽管目前这些理论仍然停留在科幻的领域,但是科学家们对于物理学的研究和探索,或许有朝一日能够让星际穿越成为现实。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知识

阿汤哥在哈利法塔外墙上留下潇洒的身影,正是凭借手上的那对壁虎手套,你是不是也想拥有这样一件“神器”?壁虎漫步,独门舞步现实中,这样的壁虎手套真的存在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研究一下壁虎,要搞清楚它为什么能飞檐走壁,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本应该是一个寻常的问题,毕竟壁虎并不是什么稀奇的动物,我们的先人还在住山洞的时候就与之为邻了,而壁虎在天花板上藐视重力行走如飞这样反常理的现象理应当能牢牢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并使人苦苦求解。
但是当我搜索历史记录时,仅在无所不在的亚里士多德老人家那里看过一笔,而且没有答案,亚里士多德将其归咎于超自然的力量不管是粗糙的墙面,还是光滑的镜面,壁虎都能疾步而飞。
这个问题就这么一直悬着,直到19世纪,人们才开始提出一些逐渐靠谱的答案。
最先想到的是粘液说,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壁虎的脚上并没有可以分泌粘液的腺体,所以这个说法很快被终结了。
是不是吸盘呢?自然界里也不乏用吸盘来飞檐走壁的高手,1934年,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德利特(Wolf-Dietrich Dellit)在他出版的《壁虎的解剖与生理》(Zur Anatomie und Physiologie der Geckozehe)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实验。
德利特把壁虎放在玻璃罩子里,然后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走,结果壁虎仍然可以爬上垂直的玻璃——吸盘说被终结了。
而后人们又想到了静电,把气球在头发上蹭几下它就能吸在天花板上,壁虎是不是这样做的呢?又有“好事者”用X光将空气电离,然后在电离的空气里放上一块金属板,这时静电荷是不会在金属板上蓄积的。
又一次,壁虎哧溜溜的破解了这个说法。
脚底板有毛,范德华给力又是被抽真空,又是被X光辐射,壁虎可真没少遭罪。
转了一圈,注意力又重新回到了壁虎的脚上。
早在1872年,就有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壁虎的脚底板上布满了细小的刚毛,并且刚毛的末端似乎是弯曲的,于是人们想到了尼龙粘扣。
难不成壁虎的脚底板上长着维可牢不成?可问题是,维可牢也得两片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啊?诸如高度抛光的玻璃等光滑的表面并不能阻止壁虎的攀爬,而那里并没有能供小钩子钩挂的突起由于光学显微镜原理的限制,它的极限分辨率只有0.3微米左右,而壁虎刚毛的直径已经接近了这个分辨率极限。
星际穿越中的物理知识

星际穿越中的物理知识星际穿越是指人类利用科技手段,通过飞船或其他交通工具在星际空间穿越的行为。
这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题材。
而要实现星际穿越,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和技术挑战。
本文将从相对论、引力、超光速、虫洞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星际穿越中的物理知识。
相对论是探讨星际穿越的基础物理学理论之一。
相对论由爱因斯坦首先提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部分。
狭义相对论首先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即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观测结果。
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引力的概念,认为引力是由物体弯曲了时空所致。
相对论在星际穿越中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对时间的操控。
根据狭义相对论,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会出现时间的相对缩短现象,这为星际穿越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时空弯曲的概念,也为利用引力来实现星际穿越提供了可能性。
引力是实现星际穿越的关键物理现象之一。
根据广义相对论,物体的引力会弯曲时空,形成“引力井”。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引力来抵消掉时空距离,从而实现星际穿越的目的。
在科幻作品中,经常提到一些虚构的引擎,如“反引力引擎”、“脉冲引擎”等,这些引擎的原理都是利用引力来实现星际穿越。
然而,目前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些引擎的真实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引力的实际运作机制,因此引力在星际穿越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未知数。
超光速是实现星际穿越的另一种可能方式。
根据相对论的理论,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任何物体都不能超过光速。
然而,在科幻作品中,人们经常提到一些“超光速引擎”或“超光速飞船”,这些设备可以突破光速限制,实现星际穿越。
事实上,超光速目前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相对论认为,当物体以光速运动时,会出现质量无限增大、时间无限减小等不合理现象,因此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超光速的存在。
但是,一些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些“超光速粒子”或“超光速现象”,这些可能为超光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希望。
电影中的物理知识20个

电影中的物理知识20个《决战猩球》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三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意外被卷入“时间空洞”,被迫降落在一颗由猩猩统治的陌生星球上,而那颗星球其实就是几千年后的地球。
物理学家反复咀嚼这部电影的情节之后发现:很多人认为狭义相对论使得时空旅行成为可能,但是这个例子恰恰说明,狭义相对论使时空旅行成为一种挑战。
根据狭义相对论,在这部电影里,以这几名宇航员自身为参考系,他们持续飞行了一年半,而其间地球上的时光已飞逝了2000年——根据狭义相对论法则,这是真实的一幕。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因为,无论从哪一个参考系进行观测,光速(c)都是恒定的,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爱因斯坦证明了: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长度,取决于你对之进行观测的参考系,所以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根据狭义相对论,任何质量不为零的物质,其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
但是,当你运动的速度足够接近光速的时候,就会出现时间膨胀。
时间膨胀公式如下:Tship = Tearth(1-v2/c2)1/2(相对于地球来讲,太空船必须以v = 0.9999997c 的平均速度飞行,才能获得《决战猩球》中那么长的时间膨胀量。
)因此,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假如你的飞行速度足够接近光速,你就能很快到达一个地方。
但是,当你到达目的地时,你很难搞清楚地球上今夕是何年,总统是何人。
当你返回地球时,你的孩子可能比你还老。
至少,这会让你感到尴尬。
《星球大战》里的太空“传奇”说白了,《星球大战》基本上就是一系列以太空为背景的恃强凌弱的冒险。
相关的几部电影都不像科幻小说那样注重“科学”原理,而是违反了许多简单的物理学原理。
有一个违反物理学原理的例子显而易见(这在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中普遍存在):我们听到影片中的战斗轰炸声不绝于耳,这些“太空中的巨响”其实不可能存在。
我们知道,声音不可能通过真空进行传播。
然而,在相关几部电影里,每一个跟太空有关的场面中(尤其是在太空战争中),每当各种星球巡航舰和战船齐齐开火时,我们这些电影观众都能“享用”到各种各样的声响:呼嗖声、尖啸声和爆裂声等等。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学(优选.)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意义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知识科学并非“在实验室里只有科学家们才听得懂的悄悄话”,科学是一门所有人都可以讨论的学问。
科学家们的研究内容常常被用做科幻电影的主要素材。
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在编剧们创造性的添加了自己的幻想之后,影片本身却常常会违反最基本的物理规律。
也许你已经知道,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于年内运转。
两位俄国数学家预言,它有可能被证明是世界上第一台时间机器。
穿越时空总是能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成为很多科幻电影,对于众多科幻电影,"时间旅行"即穿越时空常常成为它们的灵感源泉维护因果律的如《12只猴子》(12 Monkeys),挑战因果律的如《终结者》(The Terminator)系列,改变汗青的如《罗拉快跑》(Run Lola)、《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同物理学家们所争论的一样,这些影片无一不牵扯到时间旅行的因果律问题。
要想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间自由穿梭,只有在时间机器建成后才有希望变为现实。
当LHC投入运转后,每个在其中通过的粒子会在时空中形成一种冲击波,让周围的空间和时间发生扭曲。
当两个这样的引力波彼此朝对方趋近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十分壮观的结果。
在某些极端场合,撞击的引力波会在时空中撕出一个“虫洞”来,即通常所说的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
如果LHC真的做到了这点,那么,任何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都会黯然失色。
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子对撞机可能标志着一个历史新里程,而2008年,则有望成为时空元年。
现今能够处理完成这个问题的最具使心服力确当属"平行太空"(Parallel Universes)定见该定见认为,在时空旅行中,有可能产生新的平行世界这个构想由Hugh Everett 于1957年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初称之为"多重太空定见"(Many Worlds Theory)他认为,在量子力学中,每当一次测量完成,则被呈现的只是好些个可能的结果之一,其余可能的结果虽不能呈现,但它们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另外的太空中接续存在每次回到过去所做的改变汗青的行动,均可能产生出1个新的世界。
电影中的物理学-

折射的应用
视频
激光切割
该技术采用激光束照射到钢板表面时释放的能量来使 不锈钢熔化并蒸发。激光源一般用二氧化碳激光束,工作 功率为500~2500瓦。该功率的水平比许多家用电暖气所 需要的功率还低,但是,通过透镜和反射镜,激光束聚集 在很小的区域。能量的高度集中能够进行迅速局部加热, 使不锈钢蒸发。此外,由于能量非常集中,所以,仅有少 量热传到钢材的其它部分,所造成的变形很小或没有变形 。利用激光可以非常准确地切割复杂形状的坯料,所切割 的坯料不必再作进一步的处理。
浅谈电影《变形金刚3》 中的物理知识
视频
空间通信
定义: 以航天器(或天体)为对象的无线电通信。包括地球站和航天器之间的通信、 航天器互相之间的通信和通过航天器转发或反射电磁波进行的地球站之间的 通信。 方式:
空间目标是运动的,因而在必要时接收天线应对目标定向连续跟踪。航天器 的发射机输出功率受到限制,地球站须使用大口径天线和低噪声放大器。深 空通信中地面使用高增益的、指向可控的抛物面天线,最常用的天线口径为 18米和27米。航天器的通信设备必须重量轻、体积小、抗辐射、寿命长,能 经受冲击和振动,而且可靠性高。空间通信使用的频段很宽,从超长波段到毫 米波段,乃至激光。卫星通信常用的频段是1~15吉赫,并已开始使用更高频 段。 分类:
优点: 切割质量好 切口宽度窄(一般为0.1--0.5mm)、精度高( 一般孔中心距误差0.1--0.4mm,轮廓尺寸误差 0.1--0.5mm)、切口表面粗糙度好(一般Ra为 12.5--25μm),切缝一般不需要再加工即可焊 接。 切割速度快
人工辐射源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放射 性治疗辐射源、放射性药物、放射 性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 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知识
科幻电影是好莱坞类型电影里的一个分支。
它的情节往往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奇想,有依附于现有已知科学定理的,也有关于未来图景的超前假想。
和其它类型电影一样,科幻电影是电影工业化的产物,其人物、叙事和主题都有一定的模式,就像批量生产的圣诞节商品,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的娱乐需求。
作为类型电影的缺陷也很明显,大部分科幻电影往往注重视觉奇观而缺少深刻的内涵。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在美学、思想和历史上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以下,我将例举最近看了一些科幻电影其中有一些新颖的现象,最为科幻影视作品所钟情的物理元素,从中探寻科幻电影和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之间的联系。
可以用物理学知识在这里分析一下。
科幻影片《橡胶飞车》中,化学家罗宾·威廉姆斯是一位连自己的结婚日都忘了,一味埋头于自己研究的天才科学家。
世上自然没有这样的科学家,但是他发明的橡胶球也许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物质。
他发明的橡胶弹性非常好,能自己产生能量自动来回弹跳。
所以取了个意为"飞来飞去的橡胶"的名字"飞行橡胶(Flying Rubber)" 。
科学家们的研究内容常常被用做科幻电影的主要素材。
但是飞行橡胶违反了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法则"能量守恒定律"。
所谓能量守恒定律是指不管什么物质都不能自己生成能量或消灭能量。
而是只是转变成了另一种形态。
所以拿着橡胶球轻轻地抛出时我们最期望看到的就是橡胶球重新回到原位。
这种情况称为"完全弹性冲突",不转化和摩擦能一样不能重新恢复的能量,下落时从势能转化成动能,上升时再转化成势能。
如果橡胶球的势能在空气或地面转化成摩擦能或热能,橡胶球就很难再回到原位。
即只能回到比原来较低的高度。
所以橡胶球上升到比下落高度更高的地方或随意运动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实际上如果物质具有这种性质的话就不用担心能量的枯竭了,遗憾的是这种事是绝对不存在的。
然而和影片《橡胶飞车》不同,类似的科学理论或科学技术有时也出现在电影中。
基努·李维斯主演的影片《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就是如此。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主攻物理学的人提供了相当有意思的看点。
如影片所述,现实中存在释放声波后发光的现象。
这种把声波能转化成光能的现象叫做"声致发光(Sonoluminescence)"。
翻译成我们的话就是"声音发光"。
气缸型液体管内发出声音的话,声波能将会形成出非常小的气团。
声波使小气团剧烈地震动,气团就会反复忽小忽大,约有50微米大小。
这时液体内几乎没有空气分子,所以气团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相反,液体相对就像具有了很高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不均衡再次把气团粉碎成1微米大小的气珠。
在粉碎的瞬间气团中瞬间就发出光来。
影片中出现了主人公艾迪做着摩托车挡住冲击波的场面。
依靠如此弱的反应就能获得影片中所描述得那么强的能量是不可能的。
如果利用氢的同位素重氢也许可能,但结果仍是个未知数。
十分科学式的这部电影中也隐藏着科学上的错误。
研究生艾迪结束研究后休息时,敲打电子键盘偶然发现了声波发光现象。
通入特定频率时突然发生了声波发光的连锁反应。
但是实际上即使电子键盘发出声波也看不到声波发光现象。
为了产生声波发光现象必须准确地向液体管内的气团发送声波。
所以不可能通过电子键盘从最底部发送声波。
更有意思的是诱发声波发光的声波在我们人耳听不到的频率范围内。
所以利用电子键盘发送声波的影片设定虽然很浪漫,但是不符
合科学。
即使这样这部影片也没有失去价值。
虽然设定中多少有了一些飞跃,完成度也很不够,但是从把科学理论作为影片主要动机这一点上看,作为一个科学家我想给它打高分。
如果要把影片拍摄成一部内容是争夺科学家研究出能释放出惊人能量的装置的动作片,那就没必要引入这样的科学设定了。
也许是剧本编写者为了使影片更具事实性和感动成份而故意令很多物理学家厌烦。
而且导演为了制作符合事实的场面,麻烦了很多研究所和实验室。
这种努力比影片更能令人感动。
另一部大家喜爱的电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魔幻主题系列电影的主人公也拥有一件神奇的隐形道具——隐形衣。
虽然这件隐形衣已经不属于科学范畴了,不过,J.K.罗琳的这种独特的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却完全有可能实现。
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后被反射到人的视网膜上。
因此物体的隐身应该属于一个光学问题。
实现隐形一般有两条路可走。
一种是寻找能够吸收可见光的特殊材料。
另一种就是改变物体对光线的折射率,让电磁波“拐弯”,绕过物体。
由于天然隐形物质至今未被发现,更多的科学家把目光集中在了后一种方法上。
在2006年6月的《Science》上,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理论物理学家Leonhardt和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Pendry教授分别提出采用超颖材料(Mentamaterial)——一种电磁性质由材料的形状而非化学性质决定的粒子复合材料——来实现隐身。
电磁波遇到材料,既无反射,也不成影,而是绕过继续正常向前运动。
超颖材料可以使光线改变方向的特质源与其“负折射特性”,由俄国科学家Veselago于1968 年提出:当光波从具有正折射率的材料入射到具有负折射率材料的界面时,光波的折射与常规折射相反,入射波和折射波处在于界面法线方向同一侧。
科幻作品与物理学科的发展也有着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科幻作品提供物理学家无尽的设想,物理学给予科幻实现梦想的可能。
科幻作品让物理从一门晦涩的学科变得平易近人,物理学原理把科幻作品点缀得妙趣横生。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知识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美术学
班级:09油画班
学号:090601054
姓名:孙庆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