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 影评

合集下载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让观众不仅仅是享受了一部精彩的
电影,更是给人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麦克墨菲的故事,揭示了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忽视的现实,引起了观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首先,影片的表演非常出色。

杰克·尼科尔森出色地诠释了麦克墨菲这一角色,他的表演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而且,他与其他病人之间的互动也让人印象深刻,展现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

其次,影片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导演通过麦克墨菲在疯人院内外的经历,展
现了他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这让人深刻反思了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以及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影片的主题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精神疾病的电影,更是一部
关于人性和自由的电影。

通过麦克墨菲的故事,影片呼吁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总的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佳作,它通过出色的表演、
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更是一部让人反思和思考的电影,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它不仅令人震撼,更
让人深思。

影片以精湛的表演、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让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影片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等
一众优秀演员的精彩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杰克·尼科尔森所饰
演的麦克墨菲,他那疯狂而又充满智慧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观众
可以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体制的反抗,这种精神
令人敬佩。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而又扣人心弦。

故事讲述了一个自由奔放的
男人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在那里与其他病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并试图挑战体制的故事。

整个剧情充满了反叛精神和对体制的质疑,令观众不禁为主人公的勇气和决心所动容。

最后,影片所传达的主题也非常深刻。

它让观众反思了社会对异类
的排斥和歧视,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影片通过对精神病院的
描绘,让观众看到了体制的丑陋和对人性的伤害,引起了观众对社
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电影,它不仅
令人震撼,更让人在观影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体制的反抗,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经典电影,它不仅令人震撼,
还能够引起观众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影片以疯人院为背景,讲述
了一群病人在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和监管下,试图逃离束缚,追求自
由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表演非常出色。

杰克·尼科尔森在片中的出色表演,将病人麦克墨菲的疯狂与理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表演不仅让人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深思。

而导演米洛斯·福
尔曼则通过镜头语言和节奏感,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其次,影片对自由和权力的探讨也是令人深思的。

影片通过病人
们对医院和护士的反抗,展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权力的反抗。

影片中的病人们不仅仅是疯子,他们更是一群追求自由和尊严的人。

而医院和护士则代表了社会的权力和束缚,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
控制病人,使他们顺从于规则和秩序。

这种对权力和自由的探讨,
让观众深刻地反思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个体的尊严。

最后,影片中的情感共鸣也是非常深刻的。

影片中的病人们虽然
身处疯人院,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互相扶持,让人感动不已。

而麦克墨菲和他的朋友们共同追求自由的故事,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精神病人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影片通过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飞越疯人院影评(一)不是冲着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才去看这部电影的,是故事或者说吸引了我。

想必米洛斯·福尔曼的本意也不是让你看偶像。

待故事结束,“酋长”奔向海边的树林,我却意外事件地重见了电影初始的长镜头。

静止如水,最前方有横行的山,近一点是笔直的路,然后是水,水波不兴,似乎也有芦苇,风吹不动。

是的,我们看到的仅此而已。

数座疯人院安身立命于此,天人合一,便也是公平无比。

造物主是不会偏袒谁的,就像时间的分配。

毋庸置疑,《飞越疯人院》是一个埃唐佩县的讽喻。

美国评论界称它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与不能容忍他的社会之间展开的一场巨大斗争”。

麦克墨菲结束牢狱生涯,被当作智障者遣送到疯人院。

他的出现打乱了病人们的“生物钟”,被打乱了固守的宁静。

病人们开始拒绝疯人院的时间,拒绝按时吃药、治疗、听音乐,拒绝按时洗手、活动、睡觉,他们意识到了“画地为牢”的痛苦,他们是“自由人”了。

看看麦克墨菲,我们的英雄,他是怎样对抗拉奇德小姐对抗疯人院的制度的呢?他倔犟地跟拉奇德小姐(男朋友一个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情人,任护士长一职)争论不休,为病人们争取谋求睡觉的权利;他把妓女让失落的比利体验爱情;又用打篮球的方式发泄对疯人院的愤怒,并唤醒了“酋长”(一个高大强壮的新生儿,“酋长”是他的绰号)的心智;他还翻出眼白假扮被摘除了脑叶的白痴来迷惑拉奇德(这个情节也是一场悲剧性的分页,影片结尾他被摘除脑叶,真的变成无用的时候,冲破地牢牢笼的希望也就破灭了);他甚至翻过高高的铁丝网,劫走院车,把病人们送回海边去坐船(这是全片最明亮的一个桥段,病人类拿着鱼竿钓鱼,看漂亮的小妞,听海风吹过,海水自由流淌)。

然而,“一切为了自由”(引自英国影片《一切为了爱》),却终于什么都无法敲定,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进另一个牢笼,与“画地为牢”又有何不同呢?就像众所周知的格斗游戏,“跳房子”,命运本身与这个游戏的差别谨小慎微。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精神疾病的
影片,更是一部关于自由、反抗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麦克墨
菲在精神病院内的生活,以及他对抗体制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表演非常精彩。

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麦克墨菲展现了他出色的演技,他将角色的疯狂与反叛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的表演让人不禁为他的命运捏
一把汗,同时也让人对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影片对精神病院的描绘非常真实。

影片中的精神病院被描绘得阴森恐怖,让人不禁感叹其中的痛苦和绝望。

同时,影片也揭露了精神病院内部的腐败和
虐待,让人对这些机构的道德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最后,影片中的自由与反抗主题也让人印象深刻。

麦克墨菲的反抗精神让人为
之动容,他不愿被束缚在疯人院的体制中,而是选择了勇敢地反抗和追求自由。

这种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自由和人权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影片,它通过精彩的表演和
深刻的主题让人对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病院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自由和反
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这部电影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飞越疯人院影评(一)疯人院显然是个隐喻。

这隐喻在当时看来便似乎太浅显,何况今天已经有不少人看过了《肖申克的救赎》和《楚门的世界》;当然,有些人会愿意扯上《看上去很美》,姑且算它一个吧。

麦克墨菲显然是个混混,而且有点小聪明,靠着装疯卖傻躲避了牢狱之灾——虽然代价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护士长拉契特显然是个好人,道德上完美无缺,是个完美的制度与即成世界的捍卫者。

影片最后小混混墨菲成了英雄,而“该院最好的护士”拉契特却是个地道的恶魔。

这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实际上,抛去各种影评和溢美之词给我们戴上的有色眼镜,我们可以感觉到,是“疯人院”这个环境成就了麦克墨菲,因为他若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里,他能做的事就只有“至少五次因闹事被逮捕”——无论以他所处的时代或者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人都无法被称为英雄。

但恰好他被送进了疯人院,他不安分的性情,让他打破的制度恰好是那么不合理——而我们可以想见,以他的性情,合理的制度他也会打破的。

所以,可谓是“时势造英雄”,麦克墨菲被人称道的英雄主义色彩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浓烈,而所谓的“殉道精神”更是有点生拉硬拽。

但是,毕竟麦克墨菲是作为一个被艺术化、夸张了的形象出现在影片里的,从戏剧效果的角度考虑,麦克墨菲的流氓气与护士长拉契特的道貌岸然形成的强烈对比,很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我们应当可以看到的确是他的这股与众不同的流氓气,让他对制度——他才不管这制度是好是坏,只要这制度限制了他——无比憎恨和对自由极度渴求,让他对生活充满激情,让他尝试“飞越疯人院”。

如此便够了。

何况鲁迅他老人家的那句“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也能为他开脱不少。

一个执着于“费厄泼赖”的道德完人,有多少激情来抵抗不自由、来面对如潮的不讲究“费厄泼赖”的敌人?只有流氓才能对付道貌岸然的卫道士,这似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让我对精神疾病和人性产生了
深刻的思考。

影片讲述了一群精神病患者在疯人院内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抗医生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

杰克·尼科尔森在片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他饰演的麦克墨菲是一个狡猾而又充满活力的角色,他对抗疯人院内的不公正和不合理,让人为之动容。

此外,影片中其他病患者的表演也十分精彩,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个性,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其次,影片对精神疾病的描绘也非常真实和深刻。

观众通过影片可以看到精神
病患者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他们在医院内被束缚和限制的生活。

影片让我意识到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对他们的不公正对待,让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影片的情节紧凑,节奏明快,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导演通过精彩的镜头
和音乐,将观众带入了疯人院的世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影片结尾的转折也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让人对精神疾病和社会
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影片的演员表现出色,情节紧凑,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观看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令人震撼,更让人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

影片以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剧情,讲述了一群精神病患者在疯人院里的故事,他们通过自由和反抗,最终实现了精神的解放。

首先,影片的演员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一角,展现了一个反叛、狡猾却又充满智慧的形象。

他的表演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渴望自由的渴望。

而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则通过镜头的运用和剧情的铺陈,将这个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疯人院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压抑和绝望。

其次,影片通过疯人院的设定,让观众对社会的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在这个疯人院里,每个人都被定义为病人,他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被束缚在规则和条条框框之中。

这种压抑和束缚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束缚,让人深深地反思了社会对于个体的扼杀和异化。

影片中的反抗和解放,更是让人产生了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和渴望。

最后,影片给观众的感觉是震撼和思考。

通过麦克墨菲和其他病人们的故事,观众不仅感受到了对自由的渴望,更是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让人思考,一个人何时会被定义为“疯子”?何时会失去自由和尊严?又何时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解放?这些问题让观众在电影结束后依然萦绕在脑海之中,让人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剧情,让观众感受到了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影片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共鸣,让人在观影之后产生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自由毋宁死——浅析影片《飞越疯人院》一、没落嬉皮士的反体制斗争——创作背景与人物分析《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经典之作,不论从它在业内的口碑还是它所获得的五项奥斯卡大奖以及高票房来看,它都是成功的。

该片改编自“嬉皮时代的催生者和见证人”肯克西的成名作《飞越杜鹃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近代史政治和文化上最多姿多彩、最具戏剧性、最重要的时代,其间经济、政治的动荡催生了“嬉皮士运动”,嬉皮士们延续了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奇装异服、摇滚乐、吸毒、公路文化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反对传统体制对人性的束缚,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

肯克西作为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人物,其根据自身经验创作而成的《飞越杜鹃窝》成为了嬉皮士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作,也因此,《飞越疯人院》秉承了原作中所展现的对自由的追求、对现行体制压抑人性的不满。

当然,拍摄电影的七十年代同样是一段让美国人沮丧失落的时期,水门事件使美国政府失去民心、越战失利阻碍了美对外扩张霸权政策的实行,虽然嬉皮士文化已接近没落,但影片中对压制人性、束缚自由的现代社会的暗喻与讽刺以及对追求自由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没落嬉皮士”英雄的讴歌,无疑激发起了美国群众的内心认同,可以说这是嬉皮士文化在七十年代的美国的“绅士化”表达。

贴合时代背景的情节让观众找到共鸣,深邃且永恒的对自由的追求的主题让影片具有了赏析价值。

影片叙述了一个狂野不羁的反权威者麦克墨菲为逃避工作借口来到疯人院,在经历了质疑、反抗、逃脱失败之后,被切除脑蛋白变成了真正的“疯子”的残酷故事。

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曾经提到“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利机构”,影片中的疯人院同样暗喻着美国传统、死板、充满压制的社会形态,医院中的护士长、病人、印第安酋长以及麦克墨菲分别代表现代社会中的不同人群,正是对这些人物深刻生动的塑造,才让影片的内涵意义更加深远。

护士长拉契特是疯人院中权力的代表,冰冷的语言、冷漠的表情、永远的白色制服和黑色便装无时无刻不在凸显她在疯人院中的权威地位,她永远对局势调配游刃有余,熟知每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并以此维持着她的地位。

麦克墨菲与她的矛盾随时间推移不断激化,从强制吃药、制止其观看棒球比赛再到最后促成比利的自杀,护士长扮演了恶魔的角色,是始作俑者。

然而,若换一个层面看,拉契特工作能力极强,受领导、教授的重视,被称为“最好的医生”,她强制病人吃药、制止病人观看棒球比赛、赌博,拒绝关掉音乐,这些看起来都有足够的理由,她绝非为了享受“使用权力的快感”而运用权力,她的出发点是保证病人的病情稳定。

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她的动机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她树立了恶魔的形象呢?在我看来,正是她对所谓规则、制度的绝对服从,对所谓道德的绝对追求。

她以“一切为了病人”作掩护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完全不顾及病人的感受,粗暴言行的背后是她至高无上的道德优越感,在拉契特的世界里,这是正确甚至值得歌颂的无私的行为——一切都是为了病人。

最为可悲的也恰恰是这点,她在遵从制度的同时也成为了制度的一部分,并完全没有感觉,不合理的制度已经在逐渐遵守的过程中内化成为了心中的道德律,有了这个道德底线作为基点,一切的粗暴与不合理都是有意义、可以忽略的,在这种自我麻醉中优越感越发强烈,行为也越发过分。

也正因此,促成了影片最后的悲剧,悲剧产生的原因远非是权力的膨胀,而是对制度、规定无条件的服从从而成为了制度的一部分,人性被制度所吞噬。

拉契特代表了现今社会的一部分人,他们自视甚高,享受对体制的无限服从,愚昧无知的用体制衡量善恶美丑,非黑即白,与体制相悖的事物就要全面打到,这些被制度同化、改造的人在社会占据较高地位的同时,也是体制下的牺牲者。

与拉契特相对的则是坚定的反权威者麦克墨菲。

麦克墨菲这一人物在其塑造上是具体、生动的。

他并不是传统观念上拥有帅气英俊外表的斗士,也并不是有极高觉悟的“正人君子”,他只是一个无所事事、有些许流氓气、好赌好色的普通人,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让他对权威、体制的反抗更有说服力,才让最后麦克墨菲的悲剧结尾更加浓重、壮烈。

如同影片一开始的暗示:在麦克墨菲出场前,病人间的纸牌游戏进行的十分顺利,但在麦克墨菲加入后,病人间产生了争执,混乱开始出现。

麦克墨菲就如同一颗不安分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他的到来引起了其他病人对制度的质疑与反抗,病人开始有了对非暴力的压制的质疑与反对。

无论是带领病人出海钓鱼还是圣诞狂欢,麦克墨菲在这场与体制的对抗中扮演了冲锋的角色,他挑起战争,吹起进攻的号角,激发战士们的战斗意识,在影片中,麦克墨菲试图搬起水槽,最终的失败虽预示着个人对体制的挑战必然失败的结局,但他说的“至少我试过了”却触动了在场的其他病人,也正是因为麦克墨菲这一勇敢的尝试,才激发起了其他人对自由的追求。

不自由毋宁死,当印第安酋长帮他接触肉体的束缚时,这个战士自由了。

麦克墨菲的形象是现代社会人内心中所向往的形象,每个人都企图像他一样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和生活、和世界开着无厘头的玩笑,他们渴望得到足够的勇气去反抗现行的压抑天性的体制,人们更渴望的是拥有“不自由毋宁死”的勇气,而正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人们都不可能拥有,哪怕是用死来反抗的勇气,才让麦克墨菲成为了人们争相讴歌的对象。

与麦克墨菲从始至终反对权威不同,印第安酋长是影片中产生最大转变的人物,代表了另一种文化特征。

他来自丛林,在影片最后,他又回归于丛林——自由的象征。

酋长用装聋作哑的方式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这种逃避是机智的,既不被体制所伤害,又不用被体制所屈服,他自己构建了一层保护膜,将自己封闭。

这似乎是最好的处世方式,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困在这个牢笼里不得解脱。

而麦克墨菲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的反抗、他固执的教酋长篮球、他不厌其烦地邀请酋长与他一起逃离疯人院,印第安酋长被一点一点改变,从最初毫不理睬到后来举手赞成观看棒球比赛再到最后搬起水池冲破束缚,是麦克墨菲唤醒了酋长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力量,最终是他解脱了麦克墨菲,也是他打破了铁窗,飞越了疯人院。

剩下的病人代表了另一类人,不能忽视的是他们承认是自愿进入疯人院的,这让麦克墨菲感到震惊、不可思议。

显然,他们也是被体制化的人,但与拉契特不同,拉契特是体制内的强者,他们认同这种体制并享受体制所赋予他们的利益,而这些病人居于被控制的地位,他们却毫无反抗的勇气,甚至有的人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认命是形容他们最合适的词语。

现今社会大部分人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或许有反抗的意识,但没有勇气突破,久而久之,便听天由命,麻木的生活在体制中,他们期待解放、渴望反抗,如同影片结尾,其他病人看见被打破的铁窗振臂欢呼,但没有一个人想要逃出,即使铁窗已被打破。

他们憎恶体制,但已经没有能力脱离体制生存。

这一类人显然是最悲惨的。

影片中的比利是这群人中富有代表性的形象,他是一个有恋母情结、自卑、弱小的口吃病人,当麦克墨菲邀请他一起走时,他拒绝了,“不行,我还没有准备好”,正是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天性的过度压抑使他自觉接受了自己弱者的地位,自觉走进疯人院,有趣的是,在影片最后,比利和麦克墨菲的女伴发生了性关系,满足了他对女性的渴望,在他向护士长解释时,语言十分流利,正是比利对自我的认同让他消除了自我压抑,他解放了天性!那么对于最后比利自杀的情节,也就可以解释为,比利找到了冲破枷锁的勇气,他用死的行为向拉契特对他的控制进行抗议,他得到了解脱,找到了自由。

通过对影片主要人物性格以及象征意义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影片的矛盾聚集在体制与反体制间,这是一场体制内强者、弱者、反体制者、隐士四方的博弈,虽然影片结尾,酋长所代表的“隐士”冲破了枷锁,但疯人院的生活却依旧正常运转,强者依旧制定、维护规则,弱者们也一如既往地服从于体制,导演在这里没有任何控制观众思维走向的意图,似乎只是在狡黠地展示了这一个画面后,坏笑着问你:你是他们中的哪一个人,接下来,你要做什么呢?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这里挂着四种不同的衣服,选择哪套穿,永远没有正确答案,全在于你的选择。

二、视听语言分析写文章推崇“虎头”,电影也如此,开头部分总是用来铺垫、渲染甚至是暗示结局的,以影片《放大》为例,开头的绿色草地和镂空字幕就象征着客观现实与主观世界的格格不入。

本片的第一个镜头是长达2分钟“冗长乏味”的展示雪山的镜头,巍峨的雪山、阴暗的天气、毫无生气的平静湖水,暗示了全片压抑低沉的基调,一辆汽车从远处开来,驶向远方,暗示着车中主人公即将迎来未知的生活。

第二个镜头展示了隐藏在深山里的精神病院中的病人,这两个镜头的组合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疯人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系统,这也表现出了疯人院是一个现代社会的隐喻。

接下来,用一个全景镜头勾画出拉契特护士长形象,在惨白病房中出现了全身黑衣的护士长,房顶的红灯不时闪着,黑、白、红的组合象征着不可僭越的规定制度、不可打破的权威。

就这样在影片开始的几个镜头中,一个压抑、与世隔绝的疯人院,以及其中暗含着的对“绝对权威”的隐喻就这样表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本片在对声音的运用上也别具一格。

影片开头声画结合,诡异低沉的音乐更为接下来要展现的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与悲凉,随后伴随拉契特护士长出场的还有一连串钥匙响动的声音,钥匙是拉契特控制疯人院的工具,就如同帝王统治国家的权杖,钥匙碰撞所发出的声响衬托出了拉契特护士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接下来为数不多的音乐中,每一次音乐的使用都有力的推动了情节进展,渲染了氛围。

第一段为麦克墨菲带领大家出海钓鱼出现的无声源音乐,大海是广阔无际的,它代表自由、没有束缚,在这里大海与疯人院产生鲜明的对比,欢快明朗的音乐衬托出了众人逃出疯人院的愉悦心情,也正是这次逃离,众人开始产生了反抗、质疑的意识,不难理解,自我压抑的短暂释放带来的必然是反体制意识的产生。

第二段为圣诞狂欢麦克墨菲播放的有声源音乐,在舒缓音乐中,众人歌唱、起舞、饮酒,享受了一次“正常人”的狂欢,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人们或是安详的沉睡,或是优雅的跳舞,相较于平日疯人院里的死气沉沉,此刻“反常的喧嚣”展现了自由的美好,当然,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优雅静谧的音乐也暗示着一场狂澜即将掀起,激烈的矛盾潜伏在暗处,伺机爆发。

第三段是影片最后,印第安酋长解放了麦克墨菲受压制的肉体,引导他走向“永恒的自由”,这时低沉却又逐渐加快的音乐响起,酋长走向水槽,音乐节奏继续加快,在一次次尝试后,酋长终于搬起了水槽!伴随着雄壮、充满希望的无声源器乐合奏,他走向铁窗,奋力将水槽砸出,在铁窗打开的一瞬,音乐也达到了最高潮,将观众情绪激发到了最高点——是的,铁窗已被打开,枷锁已被解除,自由,自由来了!同时,其他病人也被惊醒,看着酋长跑向远处的丛林,奔向自由,其他人手舞足蹈,欢庆这次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