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的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让观众不仅仅是享受了一部精彩的
电影,更是给人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麦克墨菲的故事,揭示了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忽视的现实,引起了观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首先,影片的表演非常出色。
杰克·尼科尔森出色地诠释了麦克墨菲这一角色,他的表演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而且,他与其他病人之间的互动也让人印象深刻,展现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
其次,影片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导演通过麦克墨菲在疯人院内外的经历,展
现了他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这让人深刻反思了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以及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影片的主题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精神疾病的电影,更是一部
关于人性和自由的电影。
通过麦克墨菲的故事,影片呼吁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总的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佳作,它通过出色的表演、
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更是一部让人反思和思考的电影,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经典电影,它不仅令人震撼,
还能够引起观众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影片以疯人院为背景,讲述
了一群病人在医生和护士的治疗和监管下,试图逃离束缚,追求自
由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表演非常出色。
杰克·尼科尔森在片中的出色表演,将病人麦克墨菲的疯狂与理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表演不仅让人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深思。
而导演米洛斯·福
尔曼则通过镜头语言和节奏感,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其次,影片对自由和权力的探讨也是令人深思的。
影片通过病人
们对医院和护士的反抗,展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权力的反抗。
影片中的病人们不仅仅是疯子,他们更是一群追求自由和尊严的人。
而医院和护士则代表了社会的权力和束缚,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
控制病人,使他们顺从于规则和秩序。
这种对权力和自由的探讨,
让观众深刻地反思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个体的尊严。
最后,影片中的情感共鸣也是非常深刻的。
影片中的病人们虽然
身处疯人院,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互相扶持,让人感动不已。
而麦克墨菲和他的朋友们共同追求自由的故事,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精神病人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影片通过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飞越疯人院影评(一)不是冲着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才去看这部电影的,是故事或者说吸引了我。
想必米洛斯·福尔曼的本意也不是让你看偶像。
待故事结束,“酋长”奔向海边的树林,我却意外事件地重见了电影初始的长镜头。
静止如水,最前方有横行的山,近一点是笔直的路,然后是水,水波不兴,似乎也有芦苇,风吹不动。
是的,我们看到的仅此而已。
数座疯人院安身立命于此,天人合一,便也是公平无比。
造物主是不会偏袒谁的,就像时间的分配。
毋庸置疑,《飞越疯人院》是一个埃唐佩县的讽喻。
美国评论界称它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与不能容忍他的社会之间展开的一场巨大斗争”。
麦克墨菲结束牢狱生涯,被当作智障者遣送到疯人院。
他的出现打乱了病人们的“生物钟”,被打乱了固守的宁静。
病人们开始拒绝疯人院的时间,拒绝按时吃药、治疗、听音乐,拒绝按时洗手、活动、睡觉,他们意识到了“画地为牢”的痛苦,他们是“自由人”了。
看看麦克墨菲,我们的英雄,他是怎样对抗拉奇德小姐对抗疯人院的制度的呢?他倔犟地跟拉奇德小姐(男朋友一个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情人,任护士长一职)争论不休,为病人们争取谋求睡觉的权利;他把妓女让失落的比利体验爱情;又用打篮球的方式发泄对疯人院的愤怒,并唤醒了“酋长”(一个高大强壮的新生儿,“酋长”是他的绰号)的心智;他还翻出眼白假扮被摘除了脑叶的白痴来迷惑拉奇德(这个情节也是一场悲剧性的分页,影片结尾他被摘除脑叶,真的变成无用的时候,冲破地牢牢笼的希望也就破灭了);他甚至翻过高高的铁丝网,劫走院车,把病人们送回海边去坐船(这是全片最明亮的一个桥段,病人类拿着鱼竿钓鱼,看漂亮的小妞,听海风吹过,海水自由流淌)。
然而,“一切为了自由”(引自英国影片《一切为了爱》),却终于什么都无法敲定,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进另一个牢笼,与“画地为牢”又有何不同呢?就像众所周知的格斗游戏,“跳房子”,命运本身与这个游戏的差别谨小慎微。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飞越疯人院影评(一)疯人院显然是个隐喻。
这隐喻在当时看来便似乎太浅显,何况今天已经有不少人看过了《肖申克的救赎》和《楚门的世界》;当然,有些人会愿意扯上《看上去很美》,姑且算它一个吧。
麦克墨菲显然是个混混,而且有点小聪明,靠着装疯卖傻躲避了牢狱之灾——虽然代价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护士长拉契特显然是个好人,道德上完美无缺,是个完美的制度与即成世界的捍卫者。
影片最后小混混墨菲成了英雄,而“该院最好的护士”拉契特却是个地道的恶魔。
这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实际上,抛去各种影评和溢美之词给我们戴上的有色眼镜,我们可以感觉到,是“疯人院”这个环境成就了麦克墨菲,因为他若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里,他能做的事就只有“至少五次因闹事被逮捕”——无论以他所处的时代或者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人都无法被称为英雄。
但恰好他被送进了疯人院,他不安分的性情,让他打破的制度恰好是那么不合理——而我们可以想见,以他的性情,合理的制度他也会打破的。
所以,可谓是“时势造英雄”,麦克墨菲被人称道的英雄主义色彩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浓烈,而所谓的“殉道精神”更是有点生拉硬拽。
但是,毕竟麦克墨菲是作为一个被艺术化、夸张了的形象出现在影片里的,从戏剧效果的角度考虑,麦克墨菲的流氓气与护士长拉契特的道貌岸然形成的强烈对比,很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我们应当可以看到的确是他的这股与众不同的流氓气,让他对制度——他才不管这制度是好是坏,只要这制度限制了他——无比憎恨和对自由极度渴求,让他对生活充满激情,让他尝试“飞越疯人院”。
如此便够了。
何况鲁迅他老人家的那句“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也能为他开脱不少。
一个执着于“费厄泼赖”的道德完人,有多少激情来抵抗不自由、来面对如潮的不讲究“费厄泼赖”的敌人?只有流氓才能对付道貌岸然的卫道士,这似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若麦克墨菲是个道德高尚并有极高觉悟、已经自我觉醒的很有境界的正人君子,我会以为我是在看一部长春电影制片厂出产的片子。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让我对精神疾病和人性产生了
深刻的思考。
影片讲述了一群精神病患者在疯人院内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抗医生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
杰克·尼科尔森在片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他饰演的麦克墨菲是一个狡猾而又充满活力的角色,他对抗疯人院内的不公正和不合理,让人为之动容。
此外,影片中其他病患者的表演也十分精彩,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个性,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其次,影片对精神疾病的描绘也非常真实和深刻。
观众通过影片可以看到精神
病患者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他们在医院内被束缚和限制的生活。
影片让我意识到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对他们的不公正对待,让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影片的情节紧凑,节奏明快,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导演通过精彩的镜头
和音乐,将观众带入了疯人院的世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影片结尾的转折也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让人对精神疾病和社会
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影片的演员表现出色,情节紧凑,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观看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经典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影片以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剧情吸引了观众,让人们对精神疾病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影片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杰克·尼科尔森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他将自己完美地融入了角色中,让人们不禁为他的命运感到心痛。
此外,片中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出色,每个角色都展现了独特的魅力,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其次,影片对精神疾病的刻画非常真实,它揭示了精神病院内部的种种问题,以及患者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患者们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对精神疾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同情。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非常值得深思。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精神疾病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自由与反抗的影片。
主人公麦克墨菲在疯人院内不断挑战权威,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由。
这种对抗精神疾病和社会规范的精神,让人们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对自由与
人权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通过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剧情,让观众对精神疾病、自由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将会持续影响和启发人们。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令人震撼,更让人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
影片以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剧情,讲述了一群精神病患者在疯人院里的故事,他们通过自由和反抗,最终实现了精神的解放。
首先,影片的演员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一角,展现了一个反叛、狡猾却又充满智慧的形象。
他的表演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渴望自由的渴望。
而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则通过镜头的运用和剧情的铺陈,将这个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疯人院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压抑和绝望。
其次,影片通过疯人院的设定,让观众对社会的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在这个疯人院里,每个人都被定义为病人,他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被束缚在规则和条条框框之中。
这种压抑和束缚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束缚,让人深深地反思了社会对于个体的扼杀和异化。
影片中的反抗和解放,更是让人产生了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和渴望。
最后,影片给观众的感觉是震撼和思考。
通过麦克墨菲和其他病人们的故事,观众不仅感受到了对自由的渴望,更是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片让人思考,一个人何时会被定义为“疯子”?何时会失去自由和尊严?又何时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解放?这些问题让观众在电影结束后依然萦绕在脑海之中,让人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剧情,让观众感受到了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影片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共鸣,让人在观影之后产生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影评
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共鸣和感触。
首先,影片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
故事讲述了一位自由奔放的反叛青年麦克墨菲,他因为在军队中的叛逆行为而被判入疯人院。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群个性各异的病人,以及一位非常严厉的院长。
影片通过展现疯人院的生活和麦克墨菲与院长之间的对抗,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对异类的态度。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自由、个性和权威的关系。
其次,影片的表演非常精彩。
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麦克墨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完美地诠释了一个疯狂又充满智慧的角色,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而院长则由路易斯·弗莱彻出色地扮演,她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权威与脆弱之间的矛盾,让我对她的角色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最后,影片的音乐和摄影也非常出色。
音乐的运用让整部影片更加动人,而摄影则展现了疯人院的荒诞和压抑,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精美的制作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个性和权威的关系,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并从中获得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越疯人院》影评该部影片根据坎·凯西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获得第四十八届奥斯卡(197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
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表面上似乎《飞越疯人院》是影射苏联等国,其实该片是揭露了美国自己的"家丑"。
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
《飞越疯人院》尽管撷取类似题材,却有一定的寓意,十分犀利,富于揶揄色彩。
但这部电影颂扬的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
一开始,整部影片的风格算是比较轻松快活的,男主角麦克默菲是一个正常人,只因为为了逃避在监狱的责任,因此故意表现出异常而被送进疯人院。
他原以为可以自由一点了,反而处处受到限制。
有个印第安人——齐弗,别人——包括医生,都以为他是又聋又哑的,而麦克默菲似乎很喜欢齐弗,经常找他玩。
精神病院单调、枯燥、机械式的生活,使健康无病的麦克默菲难以忍受。
他常常违抗医院的命令。
一天,他竟冒着危险,让齐弗举起他翻过铁栅栏外跑上医院用来给病人做“疗养”的公车,自己开车带着比利和其他病人,途中接了自己的女友凯特,一起去轮船上教病友们钓鱼,就是这次比利对凯特心动了。
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笑得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麦克默菲的到来,一个沉闷的疯人院变得有了欢笑声。
麦克默菲本以为,经过这件事,医院会把他放回监狱,事实却不然,因为护士长在一次开会中向其它人提议了让他继续留在医院。
这家医院标榜采用先进的药物与精神治疗方法,但把病人视如动物,剥夺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和爱好,病人契士威克激动地对护士长说他要烟,要他自己家人带给他的烟,护士长却说是麦克默菲的原因,听到后病人契士威克很生气的说,我不是孩子,你们控制我的烟就像控制孩子吃的的饼干……有时医院会强迫病人进行痛苦的治疗,根本没理会病人的恐惧。
在一次由口角转为厮打的疯狂后,麦克默菲、齐弗和契士威克就被送到进行电疗的地方,在契士威克被强迫带去后,麦克默菲给了齐弗一支口香糖,齐弗竟然开口跟麦克默菲说了谢谢,麦克高兴极了,就跟提议齐弗跟他一起逃出这个地方,这时候的齐弗对逃跑是很没信心的,说自己没准备好。
接着,在圣诞节之夜,麦克墨菲和病人们又跳舞又喝酒,将医院闹了个天翻地覆。
为了满足比利对他女友的爱意,他将女友与比利安排至一个屋子后,准备在比利尽兴后完成他的逃跑计划并把比利也带走,但当本来准备逃跑的麦克默菲看到所有“疯子”同正常人一样快乐地唱歌跳舞时,明白了自己不能就这么一个人甩下其他人远走高飞,他不能将所有罪名都留给留下来的其他人,与此同时在等比利和凯特时,却睡着了。
第二天,护士长看见满地狼藉,清理人数的时候发现少了比利,当她找到比利之后,发现比利与凯特全身赤裸的抱在一起。
护士长当众威胁要把他的事告诉他妈妈,比利害怕极了,把事实都老实交代给护士长,并一边恐惧的叫护士长不要告诉他妈妈,然后比利给两个护院带到医生办公室等待医生到来,而比利就在这个房间里用碎玻璃割开了颈动脉。
麦克默菲被彻底激怒了,直朝护士长扑了过去,双手紧紧扼住她的脖子,却被护院打昏。
接着麦克默菲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治疗”,医院将他做了额叶切除手术成了真真正正的"白痴"。
当他被放在床上后,印第安人齐弗抱起麦克默菲的头十分哀伤地望着他,他本以为可以在今晚就和麦克默菲逃跑,因为他已经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齐弗最后一次紧紧地抱着自己的朋友,然后说,我会带你一起走的,之后用枕头把麦克默菲闷死了。
齐弗来到浴室,双手抱起沉重的饮水池,砸坏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在深夜微弱的光线中,跑向远方。
看到齐弗抱着麦克默菲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他当时的无奈以及心中无法释放的愤怒,齐弗在微弱的光线中跑向远方,而其他的病人则大声叫吼着,或许是对自由的向往,尽管自己不能逃出疯人院,但是仍然不放弃出逃的机会。
齐弗应该是疯人院中除了麦克默菲以外的另一位比较正常的人了,但是在麦克默菲来之前所有人都以为他又聋又哑。
但是他却与麦克默菲交了朋友。
麦克默菲本来是个健康活泼的正常人,却在来到疯人院后产生了变化。
护士长对病人的态度,完全不把病人当做人来看。
病人们在麦克默菲来到疯人院之前,都是采用了顺从的心态,但在麦克默菲来了之后,病人们希望解放自己的个性,希望拥有自己作为人的权利,但是护士长却完全不理会他们的想法。
这部影片呼吁的是解放个性,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压抑及病态。
题材奇特,描述了一个疯人院病人被迫反抗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却把病人当做医务人员实验动物,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带有闹剧色彩的悲剧。
在我们看来,男主人公麦克默菲可看作人格中本我的隐喻。
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影片中他的各种表现来证实这一设想。
麦克默菲从农场送到精神病院的原因是:有暴力倾向,经常打架因斗殴至少并关押过五次;滥交,与未成年少女性交;上课时嚼口香糖等。
这些行为可看作本我中的本能的表现。
更有趣的是他对此的看法。
他自己说不知道为什么会送到精神病院。
对暴力倾向的指控他认为是诽谤。
对与未成年少女性交的事,他完全承认,但并不认为不应该。
“当你看到那样的小骚货……就那样在你眼前。
我一点都不认为那有什么不对。
”“没有一个男人能抵挡住那种诱惑。
而他们却要因为这样的原因把我投进监狱。
告诉我我是个疯子。
我实在搞不懂。
”““如果那样是疯了的话……真不知道在街上走路算不算疯。
”简单说,在人们看来一些违反道德、悖于常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他一点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自己一点也不认为自己的脑子有问题。
”如果用本我的假设来解释麦克默菲就变得很自然。
因为对本我来说,没有道德标准,没有对错与是非,只有即时性的满足。
另外提到他逃避工作,对工作不满,很懒也可对应本我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快乐主义至上原则。
我们还可通过影片中看球赛的情节设置找到一个有趣的证据。
这一情节是:麦克默菲向拉齐德护士提出看全国垒球赛的要求遭遇拒绝后,独自一人恼怒坐在电视机前,突然麦克默菲对着电视机像个体育主持人栏目开始为球赛点评起来,原本已经散退的人群陆续重新聚在一起,大家对着电视机一齐为球赛欢呼呐喊,而当镜头转向电视机时,观众看到的仍是一个未接通电源的屏幕。
也就是说,麦克默菲扮球赛解说员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
如果从本我角度我们就可做出如下理解:本我有靠想象、幻想、幻觉体验及做梦来满足欲望的神奇威力。
对本我而言,它能在想象中获取满足,获取快乐。
转到酋长身上。
在我们的理解中,酋长代表的是自我。
我们从酋长与麦克默菲的关系入手来说明这一点。
影片中展现出酋长与麦克默菲具有最为亲近的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非常富有意味。
麦克默菲进入医院时遇到的第一个病人是酋长。
当时的酋长是又聋又哑。
后来,酋长帮麦克默菲打架后,影片忽然告诉观众说:酋长其实并不聋也不哑。
对此,有两种思考途径。
我们或者可以考虑一个个体在生命最初的时候,其自我确实是处于这种无法听懂他人,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状态。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才具有了听与表达的能力。
或者我们可以解释为:一个个体虽然在年龄上已长大了,但其自我部分是如此弱小,以至于既不能听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种情况下的自我可以说既割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又割断了与内心的交流。
后来在麦克默菲的带动下,酋长开始富有了活力也不聋不哑了。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自我的力量来自本我;当自我通过非直接方式满足了本我的要求时,它也从本我那里获得了能量。
我们可以认为影片叙述至此,意味着作为自我的酋长已经从作为本我的麦克默菲那里获得了不少的能量,借助于获得的这些能量,它已经开始能够完成与内心的交流并可以与外界恢复联系了。
我们还可注意一下在计划逃离疯人院时,麦克默菲与酋长的一段对话。
酋长对麦克默菲说:……你比我强多了。
麦克默菲:为什么这样说。
你象树干一样强。
酋长:我父亲才是真正强。
他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他喜欢。
……所以大家都不放过他。
…自从有一天他喝醉酒跑进雪杉林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每次他一沾到酒,….就停不下来了。
直到喝得不成人形为止。
当麦克默菲问:是否“他们把他杀了?”时,酋长回答说:他们只是不肯放过他,就象这里的人不肯放过你一样。
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由于自我由本我分化而来,所以我们把酋长的父亲看作是酋长原来的本我。
酋长对他父亲特点的描述也符合我们的理解。
后来,酋长的父亲或者说酋长的本我,因为过于放纵而受到了强有力的压制,虽然没有被杀死,但是被压抑了。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酋长代表着弱小的自我,并提到了其弱小的两种可能解释。
一种是把自我看作正处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自我。
另一种理解认为,自我虽然处在个体稍后的时候,但却由于受到超我的压制与控制,因而变得弱小。
如果考虑影片中这段对话,我们或许更应倾向于接受后一种解释,即来自于超我的强有力压制,导致了酋长或者说自我的弱小无力。
最后再来看一下影片中的护士长拉齐德。
在我们的理解中她所象征的是超我。
最可说明这一点的是她所表现出来的呆板、固执,喜欢操控一切。
这样的情节在影片中多处可见。
随便举看球赛的例子。
影片中麦克墨菲在世界杯开始后提议改变一下活动内容,看看球赛。
护士长说医院的制度不允许这样做。
“你所要求的……是改变我们精心安排的工作时间表。
”麦克默菲问:“一点点变动没什么吧?”但对护士长来说一点点变动也不行:“这样的要求不能接受。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时间表。
……现在改变了,会令他们不安的。
……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的。
”后来她提出用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
不少病人在麦克墨菲的鼓动下举起了手,“酋长”在举起手后使同意的人超过了半数,但护士长却仍拒不打开电视机,她的理由是“我们的会议已经结束了。
这一票无效。
”也就是说,护士长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这正象严格的超我不允许例外发生一样。
另外影片中反复出现拉齐德主持的心理治疗,她认为将病人的隐私刨根结底是种成功治疗方法,另外我们还可注意到她透过窗户对病人们的注视镜头。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超我严厉监视着自我的每一步骤,监视着本我的冲动。
在对人物做了以上隐喻性理解后,我们可以再分析影片中的几个情节。
吃药的情节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了多次。
因此吃药成为一种重要的隐喻。
如何理解这一隐喻呢?在第一次吃药的场景中,护士长对不想吃药的麦克默菲说,这是对你有好处的药。
麦克默菲回答说:“也许是,但是我不会吃我不知道的东西。
”麦克默菲要知道自己吃的药究竟是什么药。
这正象孩子在父母向自己灌输道理时所发生的那样,他会向父母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等。
父母认为是对孩子好,所以要求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
但孩子却要问“为什么?”对父母来说,重要的不是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而是必须如何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