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体系与世界格局

合集下载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国际军事格局三个部分。

国际战略格局是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

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

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通常被称为“极”或“力量中心”。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新生力量的形成与变化,使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随之变化,从而形成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以及多极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同经常变动的国际战略形势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具相对的稳定性。

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

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关系和国际政 治格局分析

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关系和国际政 治格局分析

当今世界的主要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格局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格局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

要深入理解这一格局,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得各国经济紧密相连。

以中美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的贸易往来规模巨大,但也存在贸易摩擦和竞争。

美国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不仅影响了中美两国的经济,也对全球经济稳定造成了冲击。

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在改变着国际经济格局。

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这使得全球经济权力逐渐从传统的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从而引发了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和变革。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西方国家普遍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价值观,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根据自身国情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

例如,在人权问题上,西方国家常常以自身标准来评判其他国家,引发了诸多争议和外交争端。

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依然具有重要影响力。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战略利益。

俄罗斯在军事领域也拥有强大实力,在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地区性军事冲突和争端,如中东地区的局势,也反映了军事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的复杂作用。

能源和资源的争夺也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稀有金属等战略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各国在获取和控制这些资源方面展开竞争。

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全球大国关注和角逐的焦点,也引发了该地区长期的动荡和冲突。

在地区层面,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诸多挑战。

英国脱欧给欧盟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同时欧盟内部在经济政策、难民问题等方面也存在分歧。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形成的原因①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体系内部都充满各种矛盾,实际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的暂时状态。

实力的消长,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中心舞台也就随之改变。

②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的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的形成,同时主要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③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第三:世界政治多元化中的“元”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并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未来美国国际地位的走向取决于其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

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主要是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与“软实力”(主要是民族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就“硬实力”三个方面的关系而言,经济是基础,军事是后盾,科技是先导和关键。

详见:/news/view.asp?id=440欧盟:在当今世界上,欧洲联盟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安全等传统外交领域中都日益被认为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际行为体。

欧盟是西欧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但又不仅仅是一个联合起来的经济实体,而是同主权国家一样,是公认的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享有国际法上的主体和国际主体的地位,它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正式的外交关系,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详见:/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VOUS20050300O俄罗斯:新俄罗斯面临的挑战:1、一波三折的经济改革2、跌宕起伏的政治局势3、危机四伏的社会基础4、沦为二流帝国强国之路---俄罗斯的发展战略一)有限的经济发展空间---在夹缝中谋求经济发展:1、周边战略:巩固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联系2、西方战略:加强与欧盟国家的经济合作3、东方战略:谋求与亚太地区的利益共享4、入世战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5、经济安全:发展经济的前提二)不断压缩的政治生存空间---制约发展战略的政治环境:1、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带来的威胁2、北约新战略造成的挤压3、民族主义与地方分立主义的潜在压力三)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1、1991---1993:推行对西方的"一边倒"政策2、1994---1999:转向"有选择的参与"策略3、21世纪:经济利益至上的务实外交路线四)重振雄风---探索二十一世纪崛起之路网站:/question/17895 3448.html?an=0&si=1。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共同社报道 】2012年3月24日,日本外务 省拟定2012年《外交蓝皮书》草案。
该草案认为,鉴于中国军力上升以及亚太 地区安全形势严峻,日本应以日美同盟为 基轴,通过主动努力作出积极贡献,同时 强调开展日美中3国对话的必要性,体现对 华采取“软硬兼施”战略的特征。


因钓鱼岛争端,2012年,中日关系跌至中日 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的最低点 2012.11.5温家宝 和野田在第9届 亚欧首脑会议 上擦肩而过



防止核扩散、航道安全、反恐、跨国犯罪和疾病 防治; 民间的频繁交往
中美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6大类60多个对话和磋商机制 政治、经济、军事、执法、科技、教育、 能源、环保、航空等方面 有助于消解猜疑、避免关系倒退、培育政 治互信

中美相互需求的关系发生变化
中国对于美国的需求趋于稳定 美国对于中国的需求明显上升
2011各国经济排名
(名次;百万美元;占全世界GDP百分比)
1 美国 2 中国 3 日本 4 德国 5 法国 6 巴西 7 英国 8 意大利 9 俄罗斯 10 印度 11 加拿大 15,064,816 6,988,470 5,855,383 3,628,623 2,808,265 2,517,927 2,480,978 2,245,706 1,884,903 1,843,382 1,758,680 21.52% 9.98% 8.36% 5.18% 4.01% 3.60% 3.54% 3.21% 2.69% 2.63% 2.51%
美国的军事实力

目前美国国防财政预算世 界第一。 二战以来,美国军费开支 一直居各国之首。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与国际秩序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与国际秩序
空间。
欧俄关系调整及其影响
01
02
03
政治关系
欧俄政治关系经历波折, 但双方仍有合作意愿和共 同利益。
经济合作
欧俄在能源、贸易等领域 的合作密切,但也存在分 歧和竞争。
安全问题
欧俄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存 在不同看法和立场,需要 加强沟通和协调。
其他重要双边和多边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不断 加强,形成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意识
各国应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意识,增强公众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应对建议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国际 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国际舞台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02
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
03
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创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各国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信息化快速推进
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各国应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 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各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各国应加强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国际体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国际体系

-0.20%
1.54%
-249,766
1,550,738
347
343
364,571
298,192
70,000
-140,000
1.70%
1.38%
13
14
Ethiopia
Viet Nam
101,853,268
94,444,200
2.48%
1.07%
2,462,518
996,599
102
305
999,541
2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一、定义: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 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 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作为体系的 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 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行为 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 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2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二、权力的分类:
软权力:是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软 权力表现出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如 通过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来实现对其他国家 的领导。 硬权力: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强迫其他国家接受 某种领导。硬权力的实施实际上是行为体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给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 不会做的事。例如实施军事打击或者经济制裁, 或两种手段结合。
二战前:松散型结构: 为欧洲为中心的伞状结构、不平等性、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 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竞争共处、 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10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
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 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2.1复习笔记一、国际体系及其特征1.国际体系及其形成(1)国际体系的含义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条件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

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①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两次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率先发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加深和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

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垄断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走上瓜分世界以获取超额利润的道路,实现了对输入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使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扩大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③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殖民政策瓦解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移植了新的生产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快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体系的最终形成。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的建立。

2.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1)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①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治经济规律成为世界现象。

②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第十章 第一节
• 三、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1、含义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或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指国际政治 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政治、处理对外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 行为规范。它既体现为主权国家之间或国际组织之间所共 同制定的条约、宪章、盟约、协约、公约、协定和宣言等 有形规则,也体现为国际政治中长期形成并且得到多数国 家认可的传统、习惯等无形规则。 •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包括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法(主指国际公法)、国际条约 和国际惯例等。 •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奴隶与封建社会 是萌芽时期;一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形成时期;一战后是 发展时期,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得以法律规范化和推行普遍 化。
第十章 第一节
• (二)国际组织 • 1、含义
• 国际组织是指国家、政党、民间团体或者个人之间基 于特定目的和需要,根据特定国际规则而形成的国际联合 体。它是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 成部分。 • 现代国际法确认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 格,非国家间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际组织是发轫于国际会议,至19世纪60年代才正式成形 (1965年国际电报联盟、1873年国际气象组织)。1920 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政府间国 际组织。二战后,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 国。
• • • •
第十章 第一节
• 四、国际法


1、国际法的构成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形成的,用 以规范政治行为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节国际政治行 为主体之间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 度的总和。 • (1)平时法 • 平时法是对正常状态下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 的主权、管辖权、外交规则和外交惯例、谈判与条约的规 则等的规定。平时法一般适用于和平状态下的国家等国际 法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在战争状态下仅适用于中立国。它 在国际法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际政治体系的历史演进
1.近代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现代国际政治体系的演讲



第二节 世界格局
一、基本含义与一般特点
1.基本含义 2.基本性质 3.世界格局的一般特点


二、影响世界格局态势转换的主要因素
1.世界格局中主要角色的力量变化 2.主要角色的对外战略目标定位及其对外政策




第二节 民族问题
一、民族问题界定
二、民族问题的主要类型
1.民族冲突问题 2.民族自决与分治问题 3.少数民族问题 4.跨国界民族问题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 社会政治功能
一、民族主义的基本含义 二、民族主义的主要社会政治功能
1.争取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2.分裂与重新整合民族国家 3.维护宗教与民族文化
四、战争的本质
1.原始社会的自保说 2.阶级社会的政治继续说 3.核时代战争的中性说

五、战争的价值判断



第二节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现象
一、人类战争简史 二、人类战争史的基本阶段划分
1.冷兵器时代 2.机械火器时代 3.核时代


三、战后世界军备概况
1.核武器的状况 2.生化武器状况 3.战后全球军费开支状况
二、国际秩序理论演进
1.均势理论 2.国际法 3.世界政府


三、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理论之争
1.美国方案


2.欧盟方案
3.日本方案

4.中国方案
第八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 范畴(一)——战争与和平


第一节 一般战争理论
一、战争的界定 二、战争根源理论 三、战争的一般特点




三、世界格局的历史变迁
1.维也纳格局 2.欧美列强瓜分世界的殖民掠夺格局 3.两大欧洲军事同盟瓜分世界的战争格局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集团之间的战争格 局 5.社会制度不同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 6.三个世界格局 7.“东西南北”关系格局



四、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新特点
1.代表性的观点

2.21世纪多极化格局的基本特点



五、多极化的理论诠释
1.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2.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


3.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4.亨廷顿的“文明突论”



第三节 国际秩序
一、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基本含义
1.国际秩序的形成 2.国际秩序的基本含义



四、二战后世界战争威胁的主要根源 五、冷战后国际冲突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9·11”事件以后的非对称战争
第四节 和平及其维持的条件
一、和平的含义 二、和平维持的条件
第八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范畴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


第一节 民族
一、民族的基本含义 二、民族的变化与发展




三、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
四、冷战后时期民族主义的主要形态与基本特 征
1.政治上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2.地域上的全球性
3.发展趋势上的分离性与聚合性并存
国际政治体系 与世界格局


第一节 国际体系与国际政治体系
一、基本含义 二、国际政治体系的一般特点

1.国际政治体系的相对稳定由一般国际行为准则 维护 2.基本单元的共同行为与相互作用构成体系的基 本特点
3.基本单元的多样性决定国际政治体系的表现形 态的复杂性 4.基本单元的综合国力对比关系决定了国际政治 体系的存在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