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基本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基本知识要点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统筹和优化,以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要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城市规划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
一、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意义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环境。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目标包括增加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平衡城市的社会发展等。
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撑,避免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 综合平衡原则: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各个方面的需求和利益,达到整体平衡。
这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城市功能与居住空间的平衡、城市整体形象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平衡等。
2. 适度规模原则: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规模。
规模过小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规模过大会带来交通压力和环境问题。
适度规模能够更好地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要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的功能布局,确保城市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协调和便捷交通。
同时,还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减排等方面。
这样才能确保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做出全面规划。
它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
2.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和具体实施的规划。
它包括道路交通规划、住宅区规划、商业区规划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限制和引导,确保城市的有序发展。
3. 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功能制定相应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知识点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知识点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旨在确保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社会、经济等要素之间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以保持生态平衡。
城市规划师需要考虑到土地利用、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增长与城市扩张人口增长是城市规划中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的人口增加将带来许多问题,如住房不足、交通拥堵、基础设施压力等。
城市规划师需要通过规划合理的用地布局、建设高效的交通系统、完善的公共设施等来解决这些问题,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交通系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城市规划师需要合理规划道路、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道等交通网络,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提高居民的出行选择和便利性。
四、社会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规划中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基础设施的规划。
包括水、电、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供应和分布,以及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城市规划师需要根据人口分布和需求,制定合理的社会基础设施规划,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城市规划师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平衡各类用地的供求关系,保障城市的发展空间。
六、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在城市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是一个重要议题。
保护历史建筑、传统文化和城市记忆,是城市规划师的责任所在。
同时,城市更新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需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功能和形象的更新与提升。
七、参与与治理城市规划中的参与与治理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知识点

城市规划的知识点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规划的过程。
它涉及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城市规划的历史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布局、防御和宗教功能。
而现代城市规划则起源于工业革命后的城市问题。
19世纪末,随着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着住房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于是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2.人本导向:城市规划应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3.合理布局:城市规划要考虑土地利用、交通流动等因素,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域。
4.多样性与包容性:城市规划要兼顾不同的人群需求和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营造多元、包容的城市空间。
三、城市规划的要素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要素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居住区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等。
1.土地利用:城市规划要合理规划不同区域的土地用途,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并进行土地准备工作,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
2.交通规划:城市规划要考虑交通流量、交通网络、公共交通设施等,合理分配道路和交通设施,确保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3.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要合理规划住宅区的布局、建筑密度、公共空间等,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4.公共设施规划:城市规划要规划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
5.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噪声等方面,营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四、城市规划的案例城市规划的案例有很多,下面以新加坡为例进行介绍。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经过多年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成为亚洲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学》知识点

《城市规划学》知识点城市规划学知识点城市规划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设计的学科,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城市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和资源的合理组织和利用,达到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城市规划的目标- 改善城市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增加绿地和公园等公共设施。
- 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商业和就业机会。
- 提高社会公平:确保城市规划对各个社会群体都公平,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的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应考虑长期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分区原则:通过分区规划,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4. 紧凑性原则:规划应减少城市扩张,提倡城市内部的紧凑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5. 可达性原则:规划要便捷地满足居民的交通需求,建立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
6. 多样性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社区形态,创造多元文化和社会融合的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的工具和方法1.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功能,如住宅、商业、工业和公共设施等。
2. 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外观、结构和布局,使其与城市环境协调一致。
3. 交通规划:规划交通网络、公共交通系统和道路布局,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4. 绿地规划:规划公园、绿化带和景观设施,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空间。
5. 环境评估: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环保性。
总结起来,城市规划学包含了城市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以及一些工具和方法。
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知识点

城市规划知识点城市规划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将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建设标准、城市设施等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城市规划知识点。
一、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发展的开始。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规划可以提供高效的交通系统、宜居的住宅区、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等,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原则1.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兼顾未来的发展需求,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整体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从整体角度考虑城市的发展,并协调各个方面,建立有机的城市结构。
3. 公众参与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市民、社区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过程,确保规划符合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4. 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
三、城市规划的要素和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城市各个区域的用途和功能,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娱乐区等。
2. 交通规划:规划城市的道路网、公共交通系统,确保城市内外的交通畅通,并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和设施。
3. 建筑规划:规划城市的建筑物、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确保合理的城市景观和宜居的建筑环境。
4. 环境规划:规划城市的绿地、公园和环保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
5. 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文化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四、城市规划的案例研究1. 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城市规划的典范,通过限制汽车使用、发展公共交通和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区,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东京:东京是一个高密度、多中心的城市,通过发展完善的交通系统和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确保了城市的高效运转和居民的便利生活。
3. 柏林:柏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通过保护历史遗址、规划绿地和改造城市街区,实现了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城市的更新。
规划设计知识点

规划设计知识点在现代社会中,规划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到城市、建筑、景观以及其他生活环境的布局和设计。
具备规划设计知识点的人能够带来有组织、高效和美观的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体验。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规划设计知识点。
一、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对城市进行布局和设计,以实现人们的居住、工作和娱乐需求,并提供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环境和美观的景观。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规划设计相关的知识点:1.1 城市定位与分区:城市规划设计开始前,需要确定城市的定位,即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城市可以划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1.2 道路与交通规划:道路和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并确保人们的出行便利。
1.3 绿地和公园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绿地和公园的设计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并提供美丽的景观。
1.4 建筑物高度和密度:合理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可以保持城市的视觉效果,避免过度拥挤和阴暗感,同时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建筑设计知识点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和其他需求。
以下是一些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点:2.1 建筑风格与主题: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风格和主题,以保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2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活动的需求,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环境。
2.3 材料选择与施工技术:建筑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并掌握相应的施工技术,以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2.4 照明与通风设计:合理的照明和通风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并减少能耗。
三、景观设计知识点景观设计是指对室外环境、公共空间或私人领地进行设计和改造,创造出具有美学和功能性的景观。
以下是一些与景观设计相关的知识点:3.1 视觉元素与景观特色: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视觉元素如植物、水体和材料的组合,以及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城规知识点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序、合理的布局和发展的过程,旨在提高城市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它涉及到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规划通常包括城市功能分区、用地类型划分和土地利用强度控制等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可以使城市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和交通状况。
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网络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和交通设施布局等内容。
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三、绿地规划绿地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涉及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绿地规划包括公园、广场、绿道和绿化带等公共绿地的规划和布局,以及绿地的连接和保护等内容。
合理的绿地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增加居民生活质量。
四、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
建筑规划包括用地建筑密度、建筑高度限制和建筑风格等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建筑布局,可以保证城市建筑的整体性和美观性,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五、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注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环境保护规划包括空气质量控制、水资源保护和垃圾处理等内容。
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六、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包括历史建筑保护、文化遗址保护和传统街区保护等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可以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传承城市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强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知识点。
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知识要点一、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在实际中,经常遇到下列城市规划指标或有关名词: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一定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其中,总建筑面积是地上所有建筑面积之和;建筑用地面积是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面积为准,不含代征用地。
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一定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女儿墙高度计算;坡顶房屋按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
6.建筑密度:是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即: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7.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率(%)。
8.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
口的方向和位置。
9.停车泊位:是指地块内应配置的停车位数量。
10.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即城市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即为建筑红线,任何建筑物(包括台阶、雨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
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11.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12.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13.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建筑间距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
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4.日照标准: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5.日照间距系数:是指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6.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要按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
城市绿线范围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17.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二、建筑高度控制场地内建筑物的高度影响着场地空间形态,反映着土地利用情况,是考核场地设计方案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在城市规划中,常常因道路退让、航空或通讯设施的净高要求、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控制、以及土地利用整体经济性等原因,对场地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建筑高度也是确定建筑等级、防火与消防标准、建筑设备配置要求的重要参数。
用以控制场地建筑高度的指标主要有建筑限高、建筑层数(或平均层数),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建筑物的层高。
建筑限高适用于一般建筑物的控制,建筑层数则主要用以对居住建筑的考核。
(一)建筑层数这里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上主体部分的层数。
建筑物屋顶上的嘹望塔、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人建筑层数;住宅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其顶板高出室外地坪不超过1.5m者,不计人层数内。
建筑层数的控制与建筑限高的控制基本类似。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第3.1.2条的规定,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分类划分为:(1)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3)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二)平均层数指基地内,总建筑面积与总建筑基底面积的比值,单位:层平均层数(层)=总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之和(㎡)一般常用于居住区规划,此时又称为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平均层数(层)=住宅建筑面积总和(㎡)/住宅基地面积总和(㎡)(三)极限高度建筑物的最大高度,单位:m.以控制建筑物对空间高度的占用,以保护空中航线的安全及城市天际线控制等,应遵照城市规划部门的具体规定为准。
有时,也采用最高层数来控制,但二者含义略有不同。
(四)建筑高度的限制建筑限高是指场地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不得超过一定的高度限制,这一高度限制为建筑物室外地坪至建筑物顶部最高处之间的高差。
某些情况下,也有以绝对海拔高度作为建筑限高的控制值。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第4.3条对建筑高度控制有以下规定:(1)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a.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b.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c.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d.当建筑处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内时,也应控制建筑高度。
此外,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2)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以及当建筑处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内时,建筑控制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女儿墙作为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b.在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的建筑以及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其建筑控制高度是: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内:a)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且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b)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c)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三、密度及容量控制(一)用地面积1、用地面积是指可供场地建设开发使用的土地面积,即由场地四周道路红线(地产线)所框定的用地总面积-其常用单位为公顷(h㎡)。
有时也用亩(1 h㎡=15亩=10000㎡)表示。
用地面积是计算场地其他控制指标的基础,应予准确把握。
用地面积与用地形状对场地使用和建设项目的功能布置有很大影响。
不同性质、规模的建设项目对场地的用地面积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2、城市用地评价的方法、内容是:在对评价范围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确定评价因素及其指标,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绘制在图上。
城市用地评价中的工程评估,是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的工程评估,通常根据地下水位的深度、洪水淹没范围、地基承载力、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评估用地适于建设的优劣程度,一般分为如下3类:1.适宜城市建设用地。
2.基本适宜城市建设用地。
3.不适宜城市建设用地。
它是指自然条件很差,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要付出很大代价进行改造才能用于建设的用地。
这类用地的主要类型有:(I)承载力小于60kPa和厚度在2m以上的泥炭层或流沙层的土类;(2)坡度超过20%的坡地;(3)经常被洪水淹没、且淹没深度超过1.5m的土地;(4)受冲沟、滑坡等工程地质病害严重影响的地段。
此外,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历史文化等类保护区、军事用地等也属于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建筑密度建筑密度亦称建筑覆盖率或建蔽率。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基地面积之和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单位:%.建筑密度表达了基地内建筑直接占用土地面积的比例。
建筑密度=各类建筑基地面积的总和/场地用地面积X100%式中,建筑基地面积是指建筑的占地面积,按建筑的底层建筑面积计算。
建筑密度表明了场地内土地被建筑占用的比例,即建筑物的密集程度。
从而反映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建筑密度越高,场地的室外空间越少,可用于室外活动和绿化的土地越少;可见,建筑密度也间接反映了场地内开放空间的比例,并与场地环境质量相关。
建筑密度过低,则场地内土地的使用很不经济,甚至造成土地浪费,影响场地建设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过高的建筑密度又会引起场地环境质量的下降,严重的还会影响建设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
可见,场地的建筑密度应有一个合理的取值,它受到建设项目的性质、建筑层数与形式、场地的位置与地价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一般对场地的最高建筑密度作出明确限定,设计时应严格执行。
(三)建筑系数建筑系数是指场地内所有建筑物、构筑物、露天设备、露天堆场及露天操作场等占用的土地占场地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与建筑密度这一概念相类似,建筑系数指标也适用于描述场地内土地的直接使用状况:但主要应用王工业企业场地设计中,并侧重于场地使用经济性的考核。
根据《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93)的规定,上式中各项参数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场地(厂区)用地面积指厂区围墙内的用地面积,按围墙中心线计算。
(2)建筑物、构筑物用地面积:新设计的按建筑物、构筑物外墙建筑轴线计算;现有的按外墙皮尺寸计算;圆形构筑物及挡土墙,按实际投影面积计算;贮罐区按成组设备的最外边缘计算,当设有防火堤时按防火堤轴线计算;球罐周围有铺砌场地时,按铺砌面积计算;栈桥按其投影长宽乘积来计算。
(3)露天设备用地:独立设备应按其实际用地面积计算;成组设备应按设备场地铺砌范围计算,但最多只计算至设备基础外缘1.2m处。
(4)露天堆场用地面积按堆场场地边缘线计算。
(5)露天操作场用地面积按操作场场地边缘计算。
(四)场地利用系数场地利用系数仅用于考核工业企业场地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场地内直接使用的土地(指场地内所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用地、露天设备用地、霹天堆场及露天操作场用地、铁路用地、道路和广场用地、工程管线用地等)占场地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由于属于工业企业的用地概念,在此不再赘述。
(五)容积率建筑容积率是指建筑基地内总建筑面积与总占地面积之比建筑容积率=总建筑面积。
/总用地面积容积率为一无量纲常数,没有单位。
一般容积率为1~2时为多层,4~10时为高层。
(六)通则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第4.4条对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等有以下规定:(1)建筑设计应符合法定规划控制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