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ppt

合集下载

《相见欢》ppt课件(28页)

《相见欢》ppt课件(28页)
要词人。晏殊在政治上是一个志得意满 的达官贵人。他的词往往是结合宴游之 余的消遣之作,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 含情凄婉,音调和谐,词风和婉明丽, 风流蕴藉。著有《珠玉词》
2024/3/18
浣溪 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秋色之中。
译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
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 苦。 2024/3/18
• “无言独上西楼〞,直接浮现出词人 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后 主失国后,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 人诉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无言〞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 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 楼见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 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2024/3/18古 诗 源自 赏2024/3/18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
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古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冷月相伴
诗 翻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
语言 晓畅
意蕴 深广

怀旧
感伤 年华

易逝
悼惜 下 惜春 春光 片
难留
无疑而问
几时回








细节描写
独徘徊
这是晏殊的名篇 之一,其内容为悼惜 春残,感伤年华。
其实作者是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
他的愁闷伤感并非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也非动乱时代亡国丧家的愁苦,只不过 是富贵闲人的一种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 这首词之所以传诵久远,主要是因为诗 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文情并 茂,音调和谐,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 隽丽的意境。

(完整版)《相见欢》李煜ppt.ppt

(完整版)《相见欢》李煜ppt.ppt
或遥望故乡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 •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 明月是惹人秋思之物,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
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 空虚、痛苦,就像月亮一样。 • 3、梧桐---------隐含了家国之悲。 • 梧桐是一种表现愁情的物象,秋景所引起的是一 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的秋色深锁的梧 桐深院中一般都会产生凄寒孤独之感。 • 4、深院---------体现了寂寞、孤单之身世。
思之切。 • 上阕:囚禁生活 环境烘托 亡国之思 • 下阕:愁绪深重 比喻抒怀
演示课件
• 5、赏析“月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
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
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 6、“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 离愁怎样的特点?
• “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 “理还乱”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 特点。
• 1.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 • 归燕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图。把自然
• 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 叹时光的易逝。
• 一二句以重复错综的句式,轻快 流利的语调,写出诗人安逸闲适的意 态。然流年似水,感时的哀伤渐袭心 头。
• “夕阳西下”句即景兴感,惆怅悲哀 之情顿时倾泻而出。
演示课件
下片紧承上片,“无可奈 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中的“花落”。“燕归”是眼 前景,“无可奈何”、“似曾 相识”是诗人主观的感情。 “无可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 感,“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 光流逝的感伤。
诗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寂寞地孤立院中,
词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
翻 译
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 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相见欢》ppt课件语文课件PPT

《相见欢》ppt课件语文课件PPT
一生璀璨若流星,也迅乎若流
星。他丰神隽逸,心如赤子,魂系 诗书,仙品一般的人物,却被命运 之掌推上乱世闹哄的前台。富贵云 烟,一梦黄梁,原只是红尘的一段 误会,种种旖旎(yǐnǐ)不过虚假幻 象。陷入这滚滚红尘,不过了结一 段债;情债,文字债,家国债。
李煜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史 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 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
2.聆听范读。
3.模仿齐பைடு நூலகம்。
4.欣赏歌曲。
品读语言之美
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 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 真,李后主是也。”
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 现了怎样的真心情?哪一句给我们 具体展现了出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 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景抒情
你觉得上阕中哪个词语用得 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品味画面之美
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词中的画面。
提示: 可用上“月、梧桐、庭院、秋”等词语。
品味画面之美
• 词人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 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 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 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 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李白《月下独酌》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 晏殊《撼庭秋》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苏轼《卜算子》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 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意境, 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 阕抒情做好铺垫。

《相见欢》 PPT精品教学课件

《相见欢》 PPT精品教学课件

主旨点睛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 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诗词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 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 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 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 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 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 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走近作品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 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内容展示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内容展示
诗词解释
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 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诗词赏析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 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 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 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 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 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 故事, 这节课 我们就 来读一 个鲁迅 巧对先 生的故 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 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 搜集此 类故事 ,与同 学们交 流。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鉴赏: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
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
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人伤心
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
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
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
朱敦儒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原文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 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 门城楼所写的。
兵破坏。 • 倩:请。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
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钦宗靖康二年(宋公元1127年)金人侵

《相见欢》PPT3 图文

《相见欢》PPT3  图文

做人,无需去羡慕别人,也无需去花 时间去 羡慕别 人是如 何成功 的,想 的只要 是自己 如何能 战胜自 己,如 何变得 比昨天 的自己 强大就 行。自 己的磨 练和坚 持,加 上自己 的智慧 和勤劳 ,会成 功的。 终将变 成石佛 那样受 到大家 的尊敬 。
1 像我这样的人……
最近总是单曲循环的播放着这首《像我 这样的 人》, 听很久 都不会 觉得腻 ,或许 这首歌 最大的 魅力就 是共鸣 。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
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
•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 术家和词人。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 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 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 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 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旧的东西其实极好。学生时代喜欢写信 ,只是 今天书 信似乎 早已被 人遗忘 ,那些 旧的记 忆,被 尘埃轻 轻覆盖 ,曾经 的笔端 洇湿了 笔锋, 告慰着 那时的 心绪。 现在读 来,仿 佛嗅到 时光深 处的香 气,一 朵墨色 小花晕 染了眼 角,眉 梢,是 飞扬的 青春, 无知年 少的轻 狂,这 份带不 走的青 涩,美 丽而忧 伤。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 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
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 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 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 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 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 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 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 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 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课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课件

中原 ∕ 乱,簪缨 ∕ 散,几时 ∕ 收?
试倩 ∕ 悲风吹泪 ∕ 过扬州。
读清
表现时间地点的句子是:
金陵城上 ∕ 西楼,倚 ∕ 清秋
作者所见到的景象是:
万里夕阳垂地 ∕ 大江流
作者在词中所叙述的重大事件是: 中原 ∕ 乱,簪缨 ∕ 散
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几时 ∕收?试倩 ∕ 悲风吹泪 ∕ 过扬州
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dūn rú zān yīng qìng
敦 儒 簪缨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宋徽宗、宋钦 宗)被俘。北宋结束,统治者在临安即现在的杭 州建立了南宋政府。此时,岳飞正在扬州抗击金 兵。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总算暂 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 上金陵城城楼所写的。
“散”的含义比较丰富。有动乱来临之时统治阶级四散 奔逃,也有统治者人心四散之意。
读情
如何理解“几时收”这句话。该怎么读
几时收?几时才能收复国土?是发自内 心的呼唤,是愤懑,是不满,是质疑, 是失望。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
读情
如何理解“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该怎么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又叫宋词。因为是唐诗的发展,所以又叫 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 短句。按照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 中调和长调。
相见欢、醉花阴、西江、如梦令、沁园春、 声声慢等。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宋 代,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 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 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 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 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 称为“洛中八俊”。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课件(20张PPT).ppt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课件(20张PPT).ppt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目录
/CONTENTS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这一文学体裁以及词的分类,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品析手法,学会鉴赏词的一般方法,体会词的语言特色。
3
结合词人形象以及词的具体内容,体会其中流露出的情感。
重点
难点
词,古代一种文体,产生于( ),兴盛于( )。词本来是配乐演唱的诗,所以被称为曲词、曲子词;后来演化为一种与诗相对的文体,又被称为诗余;因为词的句式字数长短不一,所以也被叫做长短句。
上阕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作者简介
三.艺术性。(一)朱词风格随人生历程变化而变化:早年以婉丽明快为主;中年以悲壮慷慨为特色;晚年以清疏晓畅见长,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二)与辛弃疾二人,能比较完整地表现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三)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朱敦儒进一步发挥词体抒情言志功能,用词来抒发人生感受,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给辛派词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借助工具书解释加点字词
默默无语 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锁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
凉秋,清冷的秋天 更有
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 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种
无言地独自一人上西楼,天 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 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 的清冷的秋。 • 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 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别是一种 滋味压在为我的心头。

小组合作:析愁
• 从本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愁?并 说说理由?
无言独上西楼
如何理解“无言”和“独”的意思?
• “无言”二字有力地写出了愁绪之 重,重到无法用言语表达。 • “独”则尽显孤独之意。
为何“无言”?
• 因为“独”即“独自”,作者此时是 阶下囚,无人陪伴能与谁说呢?满心 的忧愁只能藏在心底,自然“无言”。
月如钩
如何理解“月如钩”? • 月亮本是惹人愁思之物,如钩之月就 是残月,意味着离愁之意,其次,残 月在后半夜才出现,说明了作者此时 久久不能入眠,因而“独上西楼”。 因为发愁,囚徒之愁,残月象征了作 者的故国和人生。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理解:上句仰视,下句俯视。两句 景物的描写实际上表现的是词人囚 禁生活,烘托了作者万千愁绪悲凉 至极。
剪不断,理还乱。
剪不断什么?理还乱的又是什么?
• 这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化 抽象为具体,把离愁比喻成丝缕,剪 也剪不断,梳理了还是乱。“剪不断, 理还乱”。形容这愁思难以解开,极 其形象深刻。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如何理解?
•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 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 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 特而真切的感受。 •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 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李煜满心愁苦却 不能言语道出。这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 悲。
写作背景
•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这就是李 后主的一生。 • 南唐亡国降于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 一座深院的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 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 生活的愁苦滋味。
•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 相见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 牌名。又名“乌夜啼”“上西 楼”“西楼子”“秋夜月”“忆 真妃”。本词创作于李煜囚宋期 间,是作者自述自囚生活,抒写 离愁的词作。
内容
• 1.背诵原文; • 2.理解字词意思、表达的情感; • 3.感悟全文意境,疏通全文; • 4.掌握“比拟”这一修辞手法。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猜想
• 本词应该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从 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 玉盘、金镜; •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 蟾、银蟾、蟾宫; • 5.因传说中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弓、 桂魄; • 6.因传说中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 寒、清虚; • 7.因传说中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望舒; • 8.因传说中嫦娥住在月中,故称嫦娥; •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婵娟。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的是谁?被锁的又是谁?
• 作者自己
梧桐真的会寂寞吗?为什么?
• 不会 • 寂寞的只是作者罢了,梧桐寓意着“孤独忧 愁”极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的落魄 相。
“锁”字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 “锁”在文中的意思是“缚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孤 独之意,表达了词人此时此刻悲凉 的心境。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 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成囚 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 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 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 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 滋味。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 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 这首诗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诗 中抒发了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表达了他的亡国哀思。
虞美人 李煜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园不堪回首月 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
作者简介
•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 史称南唐后主。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 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铚《默记》,盖 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煜善为诗词,著作甚多,惟已散逸。 后人辑存,仅诗词数十篇而已。 •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 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 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 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 《浪淘沙》《相见欢》等,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 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 事的无限留恋。故有人说:李煜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的诗人。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 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 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 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 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