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材料相关)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一、晐喘
(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咳喘方:
方剂:白芥子莱菔子甘遂麻黄细辛肉桂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脾俞膻中
二、眩晕
(高血压)
眩晕方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吴茱萸白术川芎
选穴:神阙中脘涌泉(双侧)大椎太阳
三胃脘痛、呕吐
胃痛方
方剂:川楝子肉桂高良姜丁香延胡索木香吴茱萸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足三里
四腹泻
止泻方
方剂:炮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补骨脂五倍子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足三里
五.便秘
通便方
方剂:大黄芒硝当归枳实厚朴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六、失眠
安眠方
方药:酸枣仁珍珠母吴茱萸合欢皮肉桂黄连取穴:神阙涌泉(双侧)三阴交心腧穴
六、痛经
痛经方
方药:小茴香炮姜元胡五灵脂生蒲英没药
香附川芎艾叶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七、关节痛
止痛方
方剂:川乌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栀子骨碎补大黄三七羌活独活桂枝
取穴:外敷关节疼痛处
初次敷贴:成人6小时,儿童2-4小时。
如有局部皮肤潮红发痒过敏,可提前揭掉。
初次贴敷无明显皮肤过敏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一般成人不超过10小时,儿童不超过6小时。
穴位贴敷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四、基本操作方法
有人做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 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 8-10倍。《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 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 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 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 占97%以上。
13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四、基本操作方法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 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 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 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 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穴位贴敷概述
❖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 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 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 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 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 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 副作用小等特点。
七、禁忌症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 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0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常用穴位贴敷处方及制作(1)

腹泻穴位贴敷处方
总结词
腹泻穴位贴敷处方是一种针对腹泻症状的中药贴敷治疗方 法,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缓解腹泻症状的目的 。
适用人群
适用于腹泻患者,特别是对于虚寒性腹泻、慢性腹泻等症 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处方组成
通常由丁香、肉桂、白术、五倍子等中药组成。
使用方法
将处方药物研成粉末,用适量的醋调成糊状,然后贴在特 定的穴位上,如神阙、中脘、关元等,每次贴敷2-4小时 ,每天1-2次。
材料准备
药材:如白芥子、延胡索、甘 遂、细辛等,这些药材可以单 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组合
使用。
基质:通常使用蜂蜜、姜汁、 醋等作为基质,以增加药物的
粘附性和渗透性。
纱布或无纺布:用于包裹药物 。
制作方法
1. 将药材研磨成细粉。 3. 加入适量的基质,如蜂蜜、姜汁或醋,调成糊状。
2. 根据处方,将所需的药材粉末混合在一起,并搅拌 均匀。
儿童
儿童在使用贴敷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 过量使用导致皮肤刺激。
老年人
老年人在使用贴敷时应注意皮肤状况和过敏史,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贴敷后及时取下贴敷 ,并清洁皮肤,以免 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 。
疗效评估与观察
1 2
观察症状变化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疼痛程度、咳嗽 频率等,来判断贴敷处方的疗效。
测量生理指标
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可以通过测量生理指标 如血压、心率等来评估贴敷处方的效果。
3
记录患者感受
了解患者使用贴敷后的感受,如贴敷部位的感 觉、皮肤的刺激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常用材料与制作方法
材料
穴位贴敷常用的材料包括中药材、食用植物油、蜂蜜、醋等。
穴位贴敷方

穴位贴敷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三伏三九穴位帖敷方感冒
薄荷大蒜生姜(风寒大椎穴)
咳嗽
麻黄白芥子肉桂细辛半夏丁香(风寒肺俞脐)
白芥子(少)山药(痰湿肺俞晚用)
吴茱萸肉桂丁香冰片(肺虚痰湿脐)
失眠
吴茱萸米醋(涌泉)
吴茱萸肉桂
小儿积食
山药大黄甘遂(脐)
便秘
山药大黄甘遂(脐)
大黄酒(加热脐)
生姜蜂蜜(贴脐大便不通)(贴睾丸小便不通)
小儿遗尿
丁香肉桂酒(脐)
吴茱萸肉桂(肾俞命门)
预防哮喘
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
呕吐
生姜半夏(胃寒)
泄泻
白胡椒干姜肉桂吴茱萸
呃逆
丁香吴茱萸生姜姜汁
腹胀
大黄醋
鹅口疮
吴茱萸醋(涌泉)
痛经
肉桂丁香冰片细辛川芎元胡红花当归乳香没药
头痛
川乌醋(风寒)
眩晕
白芥子酒(百会翳风呕吐+内关足三里)
腰痛
肉桂川乌乳香冰片独活(肾俞命门八髎姜汁或酒调)
痹症
乌头干姜胡椒细辛肉桂丁香(寒湿)
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痛痹)
保健
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肉桂。
穴位贴敷贴产品适应症贴敷穴位

穴位贴敷贴产品适应症贴敷穴位[A型咽炎贴]适应症:急慢性咽炎,发烧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咽干、咽痒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
贴敷穴位:天突穴、大椎穴、廉泉穴。
贴敷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取穴方法:天突穴:仰靠坐位取穴,位于颈部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廉泉穴:在颈部正中线与喉结正上方横皱纹交叉处,手指压迫时可感觉到舌根。
[B型鼻炎贴]适应症: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发烧感冒引起的鼻部不适的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
贴敷穴位:迎香穴、大椎穴、印堂。
贴敷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可睡前贴起床揭,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取穴方法:迎香穴: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印堂穴:仰靠坐位取穴,在面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C型腹泻贴]适应症:肠炎、腹痛、腹泻的症状缓解和辅助治疗贴敷穴位:神阙穴、天枢穴。
贴敷时间: 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取穴方法: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天枢穴:仰卧取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2寸处,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D型祛痛贴]适应症: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扭挫伤、腰肌劳损消炎、消肿、止痛的治疗。
主要用于下肢。
贴敷穴位:直接贴敷于痛点及相关穴位。
贴敷时间: 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E型止咳贴]适应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及发作引起的咳嗽、咳痰、哮喘等症状的缓解和治疗,或用于三伏三九贴敷治疗贴敷穴位:天突、膻中、肺俞、膏肓、定喘穴、大椎贴敷时间:成人8-12小时,儿童4小时,每次分选2-3 个穴位贴敷,或遵医嘱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取穴方法:天突穴:仰靠坐位取穴,位于颈部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肺俞穴:俯卧位取穴,先找到第七颈椎(颈部前屈时项部最高骨性突起),再向下数至第三胸椎棘突下方,旁开1.5寸为背俞穴。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 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 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 子、大戟等。
3、选择适当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或熬膏,以 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 醋调敷贴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 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
❖ 酒调敷贴药,则有行气、通络、消肿、 止痛作用,虽用药缓,可激其性;
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 疗法或脐疗。
如:小儿脐贴
若将药物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部吸
收或刺激足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足心 疗法、脚心疗法或涌泉疗法。
作用原理及特点
腧穴敷贴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 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也就是中药透皮作 用,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 用。
穴位贴敷法
中医适宜技术
【概述】
腧穴敷贴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 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 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垠、 斑蟊、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 捣碎 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
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 “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
俞、心俞、膈俞处,最后用胶布固定。一般 贴敷6~8小时,如果敷后局部有烧灼疼痛难
忍感,可提前取下。如果局部只有发痒、发
热等感觉,可多贴敷几个小时,或等药物干 燥后再取下。每隔10天贴敷1次,即初伏、 中伏、末伏各1次,1年共敷贴3次。一般连 续敷贴3年。
3、口疮
❖ 取穴:涌泉(双)。
❖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贮瓶备用。贴敷 时取药末10克,加入鸡蛋清或醋适量,调如 糊膏状,分别敷于双侧涌泉穴,包扎固定即 可。每次敷贴12~24小时,每日1次。亦可将 吴茱萸末用鸡蛋清调和为丸如蚕豆大,分贴 于双侧涌泉穴,胶布固定即可。每穴每次贴 药1丸,每2天敷贴1次
穴位敷贴操作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
【目的】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贴敷于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其剂型有膏贴、饼贴、药膜贴等
【适应证】
1双支沟、双涌泉(药:吴茱萸):滋阴降火、开窍宁神,用于治疗失眠、眩晕、呕吐、咳嗽、咽喉肿痛,神经性耳聋、腹痛、泄泻,症2、天突穴、膻中,双定喘(药:止咳贴):呼吸困难、咳嗽、呃逆、喘咳病
3神阙、气海、双天枢(药:大黄):治疗消化不良、便秘、腹胀、恶心等症状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
2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3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流程】
一、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贴敷部位皮肤情况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纸胶或绷带、遵医嘱配置的药物、棉球、灭菌注射用水,必要时备屏风
三、基本操作
1洗手、带口罩,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贴敷穴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穴位处皮肤,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用棉球清洁皮肤
3遵医嘱取穴,将药物贴敷予穴位上,避免药物溢出污染衣物及床单位,可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4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症状,有无皮肤红肿、出疹、溃烂,贴敷是否牢靠等。
5协助衣着,安排舒适卧位
6整理物品,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2敷药后避免过多出汗,贴敷时间一般4-6h,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
3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
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4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虾等)5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
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6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
适当活动
【取穴】
天突穴:任督脉,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任脉,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双定喘:经外奇穴的背部穴,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取大椎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涌泉:(肾经)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双支沟:(三焦经)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即:腕背横纹上三寸,尺桡骨间处。
)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脐中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双天枢:足阳明胃经,肚脐眼旁开两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