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中医培训.

合集下载

穴位贴敷的中医护理

穴位贴敷的中医护理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贴敷期间是否可以洗澡或 游泳?答:贴敷期间可以 洗澡或游泳,但应注意保 护贴敷部位,避免沾水或 摩擦导致药物脱落或刺激 皮肤。如果需要游泳或泡 澡,最好在贴敷前或贴敷 后立即进行,以避免对贴
敷部位造成影响

贴敷后是否可以立即进食 或喝水?答:贴敷后可以 立即进食或喝水,但应注 意避免进食过热或刺激性 食物,以免对贴敷部位造 成刺激或影响药物的吸收 效果。同时,如果需要进 食或喝水,最好在贴敷前 或贴敷后立即进行,以避
04
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操作和注意事项的遵守,可以更 好地发挥穴位贴敷的治疗作用,为患者的健康恢复提 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护理常规技 术操作规程[S]. 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16
王不留行. 穴位贴敷治百病[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
谢新才.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常见病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总结
01
穴位贴敷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护理 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02
通过贴敷前准备、贴敷过程护理和贴敷后护理等一系 列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穴位贴敷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性
03
同时,在实施贴敷治疗时,应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 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以确保治 疗的针对性和安全性
贴敷前向患者解释穴位贴敷的治 疗原理、操作步骤及可能出现的 反应,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顾 虑,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贴敷前准备
贴敷前准备
3. 准备贴敷材料
根据治疗需要准备相应的中药方剂和贴敷工具,如药膏、胶布、棉纸等。同时确保贴敷部 位清洁干燥,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贴敷过程护理
1. 选择合适的 体位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穴位贴敷疗法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

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

每隔3天贴治1次。

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

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中医特色治疗之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ppt

中医特色治疗之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ppt

五、基本操作方法
3.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 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 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 敷。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 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2024年7月15 初伏 2024年7月25 中伏 2024年8月14 末伏
加热熟熬金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子保存且 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入锅加热熬成膏状,按 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一林等 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膏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 性。
四、常用制剂类型
九、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1.口疮、咽喉肿痛,降压;缓解腹痛止泻 治法:导热下行,引火归元; 药物:吴茱萸 取穴:涌泉穴;神阙穴 方法:药研细末,陈醋或白醋适量调为糊状。敷于涌泉穴,具有降压作用和治疗 口疮、咽喉肿痛;敷于神阙穴,具有缓解腹痛止泻作用。
九、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2.便秘、大便秘结 治法:泻下导泻、凉血解毒 药物:生大黄粉 取穴:神阙穴 方法:药研细末,开塞露适量调为糊状,敷于神阙穴,具 有润肠通便作用。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1)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 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透入皮 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 用,三是所含若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应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 用。

中医穴位贴敷的原理药物使用适应症操作方法培训课件PPT

中医穴位贴敷的原理药物使用适应症操作方法培训课件PPT

第壹章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若使用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 敷穴位,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疱疗法
穴位贴敷的起源及发展史。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 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 疾病的方法。若使用某些带有刺激 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疱 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 “自灸”,现代也称发疱疗法.
药物的选择。
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箐或研末用作穴位贴敷。因给药途径不同与内服药 物相比,贴敷用药又具有以下特点:
开窍活络
气味醇厚
1.常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 品,以引领诸药开结行滞,直 达病所,祛邪外出。常用的药 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 白芥子、乳香、没药、肉桂、 细辛、白芷、姜、葱、蒜等。
队伍流失

NO.1
具有穴位与药物的双重治 疗作用。
NO.2
能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治 疗效果。
NO.3
可避免某些药物对人体的 不良反应。
NO.4
安全、简便、危险性和毒 副作用小。
第肆章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若使用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 敷穴位,引起局部发疱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疱疗法
姜汁调
姜汁调:温经通络、行气 活血。能促进药物的渗透
与吸收。
药物剂型。
药物性能
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能,临床中有 多种剂型可供穴位贴敷使用。如 膏剂、丸剂、散剂、糊剂、泥剂、 膜剂、饼剂、熨贴剂等,其中膏
剂又分为软膏剂、硬膏剂。
病变局部

提高穴位贴敷操作规范性

提高穴位贴敷操作规范性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CQ I)计划表科室名称:外一病区制订日期:2019-02-01完成期限:2019-06-15护理质量持续改进(CQ I)结果报告表科室名称:外一病区穴位取穴操作考核登记表CQI 任务分配表时间: 2019-02-15培训负责人:何越莹培训内容:穴位贴敷药丸配置穴位贴敷药丸配制表附注:量勺量药粉时均以一平勺为准,大量勺用作调配药丸时使用,可参照上述配制剂量推算配制(具体情况可酌情 加减行经药剂量) ;一般健脾益气方以蜂蜜调配,其它的处方药一般以醋或酒调配(若肺虚咳嗽、燥咳、肠燥便秘者可 用蜂蜜调配) ,现配现用。

科室: 浣东七病区外一病区常用穴位1.5寸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1.5寸在前正中线上脐上 4 寸。

脐窝正中。

平脐中旁开 2 寸。

脐中旁开四寸,腹直肌外侧。

在前正中线上脐下 1.5寸。

在前正中线上脐下 3 寸。

屈肘,拱手体位,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 在前臂,肘横纹下2 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 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足背,第一、二跖( zhi )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 犊鼻下六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 犊鼻下九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 ::穴位贴敷每周检查登记表。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要点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要点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要点第一节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病机理穴位敷贴疗法是将中药研末调制成糊状,敷布于患处或经穴部位,以达到舒筋活络、去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排脓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中医学概念里,穴位敷贴属外治法范畴,更具体地说属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

可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一年四季均可采用。

但根据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的盛衰与经穴开合,在特定的节气进行治疗,疗效会更显著。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用现代医学解释,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个步骤,一是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皮肤或贴膜上。

敷贴药物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指模对药物的透过率。

二是穿透,指药物透过表皮进入内皮。

在此过程中药物于体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提高。

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呈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

三是吸收,指药物透入皮肤与黏膜后通过血管进入人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一、穴位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

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

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穴位贴敷中医培训

穴位贴敷中医培训

临床应用—中药白芥子
临床应用—苍术
临床应用—中药肉桂
临床应用—中药细辛
临床应用—中药延胡
多功能粉碎机
• 中药粉碎 1-2分钟 • 细度50-300目 • 外敷120-150目
粉碎后
赋形剂
配制糊剂药贴
制作饼贴
膏贴掺药制作
中医考核小组制作三伏贴
制作材料
常用剂型
• 1、散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填放脐部进行治疗。疟疾散。 • 2、糊剂:将药物研成细末,酌情使用水、醋、酒、鸡蛋 清或姜汁等,调成糊状,摊敷腧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如月经糊。 • 3、膏剂:将所选药物制成外贴膏药或软膏。寒泄膏、哮 喘膏等。 • 4、饼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加适量的水调拌均匀,制成 大小不等的药饼,敷贴局部或腧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 固定。或将新鲜的植物的根茎、茎叶等捣碎,制成药饼, 烘热后敷贴腧穴。 • 5、水渍剂:腰痛渍。 • 6、酊剂:酒剂。 • 7、生物剂:新鲜生物洗净捣烂或切片用
定 义

是将药物贴附于病人体表或穴位的一种方法 。其剂型有贴膏、饼贴、叶贴、皮贴、花帖、 药膜贴等。现临床使用较多的是膏贴,因膏贴 富于粘性,贴于患者出能固定位置,同时依赖 药物的作用,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软坚 散结、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祛风除湿、行气 消痞的目的。
概述
•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 ,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 如毛莨、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 捣碎或研 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 ,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具有一定的 “发泡疗法”体征,也称发泡疗法。常用于久 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儿遗 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 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 小等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 三伏贴敷操作培训小结

中医适宜技术 三伏贴敷操作培训小结

中医适宜技术三伏贴敷操作培训小结中医适宜技术,那可真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就说这三伏贴敷,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咱先来说说三伏贴敷是咋回事儿。

这不就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把那些精心调配的药膏贴在特定的穴位上嘛。

可别小瞧了这一贴,这里头的学问大着呢!就好像是给身体这个大机器做了一次精准的保养。

在培训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啦!老师们认真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从药材的选择到药膏的调配,再到贴敷的位置和时间,那叫一个详细。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错过一点细节。

你想想,这贴敷的位置要是错了,那不就像射箭没瞄准靶子一样,效果可就大打折扣啦!老师们会拿着人体模型,一个个穴位地指给我们看,还不停地叮嘱:“这儿,记住了啊,可别贴错了!”真像是在叮嘱自家孩子一样亲切。

然后就是药膏的调配啦,那可真是个技术活。

各种药材要按比例搭配好,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这就好比是做菜,调料放得恰到好处,那味道才香呢!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称量着、搅拌着,仿佛在制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等一切都准备好了,终于可以开始贴敷啦!大家互相帮忙,你给我贴,我给你贴,还不忘互相提醒:“轻点啊,别弄疼了。

”这场景,多温馨呀,就像一家人在一起。

培训结束后,大家都觉得收获满满。

原来这三伏贴敷不仅仅是贴个药膏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

就像挖宝藏一样,越深入了解,越觉得神奇。

咱再想想,这三伏贴敷不就是咱中医的一个缩影吗?看似普通,却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效果。

它能帮咱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让咱的身体更健康。

这是咱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贵财富,咱可得好好珍惜呀!以后要是有人问我三伏贴敷是啥,我就可以骄傲地跟他说:“嘿,这你都不知道?那可是咱中医的宝贝呢!”咱可不能让这些好东西在咱们手里失传了,得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总之,这次中医适宜技术三伏贴敷操作培训,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

我也更加坚信,中医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咱要好好学,好好用,让中医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历史
•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 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 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 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 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 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来治疗 毒蛇咬伤。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
穴位贴敷疗法特点
• (一)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 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 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 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 ,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 功效。
穴位贴敷疗法特点
• (二)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 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 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 ,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 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贴敷剂型
• 敷贴剂型不断革新和发展。大概有二方面: • 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工艺,使敷贴更为简便。最常见的是制 成如医用胶布一样的软膏药,采用工业生产,用时只须剪 下一块就行。这种敷贴剂,可专用于某一病症,亦可做成 适于多种病症的。 • 另一方面有一种与磁性物质合在一起,以加强药物作用的 敷贴剂,亦适于遗尿、软组织损伤等十余种病症。
现代原理
• 穴位贴敷可刺激局部皮肤,使它充血和加强药物 吸收。现代医学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 皮层形成了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 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轴的机能状态;吸收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 变,使肺内有关感受器发生相应改变,进一步使 表面活性物质得到调整,以达到止咳、平喘及提 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发展历史
• 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名著中有着很多中药贴敷 疗法的记录,我们最熟悉的有各种膏药、药 油等。 • 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 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 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 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 的欢迎,如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
穴位贴敷疗法特点
• (三)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 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 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 随学随用。
穴位贴敷疗法特点
• (四)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 (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 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 、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 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
适应症
• • • • 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寻常疣、疮疡等 传染科:腮腺炎等 五官科:复发性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等 眼科: 眼睑麦粒肿、眼睑疖肿、过敏性结膜炎、 角膜炎、干眼病等。 • 儿科:遗尿、厌食、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 • 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禁忌症
1. 孕妇腹部、腰骶部、包扎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 溃疡、感染较能障碍、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
作用机制
• 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
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 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 脏腑疾病反应与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学说是穴位贴敷疗 法的理论核心
• 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

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 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 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 用,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本法 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 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 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 疗作用。。
中医操作穴位贴敷
理论解说:陈永华
操作演练:杨学静 赵 俊 胡宝琴
讲课大纲
• • • • • • • • • 1.定义 2.概述 3.发展历史 4.作用机制 5.穴位贴敷疗法特点 6.适应症与禁忌症 7.贴敷剂型-我院 8.常用药物 9.常用赋形剂 • • • • • • • 10.调剂与制作 11.常用剂型 12.常用贴敷方法 13.穴位贴敷穴位选择 14.操作注意事项 15.举例:喘证 16.注意事项
定 义

是将药物贴附于病人体表或穴位的一种方法 。其剂型有贴膏、饼贴、叶贴、皮贴、花帖、 药膜贴等。现临床使用较多的是膏贴,因膏贴 富于粘性,贴于患者出能固定位置,同时依赖 药物的作用,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软坚 散结、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祛风除湿、行气 消痞的目的。
概述
•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 ,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 如毛莨、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 捣碎或研 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 ,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具有一定的 “发泡疗法”体征,也称发泡疗法。常用于久 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儿遗 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 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 小等特点。
穴位贴敷疗法特点
• (五)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 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 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 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 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 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 ,尤为适宜。
适应症
• 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 • 心脑血管疾病:如胸痹、偏正头痛、口眼咼斜等 • 呼吸疾病:虚人感冒、慢支、哮喘、老年性肺气 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 胃肠疾病慢性胃肠炎、胃溃疡、胃下垂、胃肠功 能紊乱、慢性胆囊炎等 • 骨科疾病:各类关节炎、颈腰椎病、跌打损伤等 •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尿潴留、乳汁 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等 • 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