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操作流程
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规范项目
分值
扣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孕妇、幼儿慎用。
3)颜面部慎用。
4)糖尿病患者慎用。
5)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6)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7)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
8)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1)贴法:定位好需要的穴位,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适宜的医用橡胶胶布,将药物用压舌板均匀的平摊于胶布上,厚薄适中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2)敷法:将调制好的药膏,趁热外敷于穴位或者疼痛部位,固定好,必要时外面加盖治疗巾固定防止药物外渗,注意询问病人的感受。
未再次核查扣3分;
敷药穴位不正确、固定不好各扣5分;
(3)手消液消受、告知注意事项各扣5分;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7、记录:在治疗单执行者以及时间栏上签名、签时间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
1、按消毒技术要求分类处理使用后的物品
2、正确指导患者
(1)敷药后避免剧烈活动,以免敷药处松脱
(2)告知患者局部可能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
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肺腧、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上下巨虚、神阙等。
一项回答不全扣0.5分
9)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10)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1)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贴敷时间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穴位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敷贴人体穴位,道过刺激穴位,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洁热卸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操作流程(一)仪表仪表端庄,服装整洁。
(二)双人核对医嘱执行护士与主班护士持医嘱单和治疗卡核对医嘱,无误后持治疗卡到病人处评估。
(三)评估1.身份核对:床号、反问姓名、床尾卡、腕带(姓名+住院号)等。
备注:至少采用姓名、住院号等两种以上内容进行核对。
2.解释:与病人或其家属沟通病人现状(治疗史、既往史)等,解释操作目的、注意事项(如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庠、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穴位时问一般为6~8小时。
可权据病情、午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局部贴药后可出药物颜色色、油渍等染衣物)以取得患者配合。
3.评估病人:既往史、意识形态、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或月经期、治疗处的局部皮肤情况(有无感染、瘢痕、硬结)等。
2..评估环境:宽敞明亮,温湿度适宜等。
(四)操作前备1. 个人准备:七步洗于、戴口军。
2.物品准备:治疗盘,棉纸或薄胶纸,道医嘱配制的药物,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带,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操作中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反问姓名、休尾、腕带(姓名+住院号)、治疗方法、操作部位等。
2.解释并取得配合,取合理体位,安全舒适,暴露操作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3.用棉签楼取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待干,再次进行核对床号、姓名及操作部位。
4.选取穴位,进行贴敷并记录时间,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5. 贴敷完毕:消洁局部皮肤,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及操作作部位。
协劲患者穿衣,安置舒适体位,整床单位。
(六)操作后1.物品处理:医疗垃圾妥善处理,其他未污染物品放回原处。
2.七步洗手法洗手、摘口罩,在治疗单签执行时间及全名。
二、注意事项1.适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緩解期、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哮喘等症状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版泻、便秘: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选取药贴: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符合规范的药贴,优先使用可促进药物透皮的药贴和溶媒,如透气胶贴和透皮剂等;透气胶贴现用现拆,溶媒现用现抽。
2.制备药粉: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中药材,经粉碎处理制成药粉。
药材要地道,药粉要够细,从而确保疗效。
3.制作溶媒:溶媒用于调和药粉、促进透皮。
多用生姜汁或醋作为溶媒,一般认为寒证使用姜汁,热证使用醋。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贴都自带薄荷之类的溶媒,可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
4.调和药剂:将贴敷药物按照剂量配好放入药碗,加入适量溶媒调和粘稠,注意不要太稀,亦不可太干,以利于湿润皮肤和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为度。
调完一穴药物后将药碗清洁干净再调其他药物,以免造成不同穴位用药的相互掺杂。
5.清洁皮肤:贴敷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晾干后再行贴敷。
一则清除油渍污垢利于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二则防止皮肤起泡溃破后感染。
6.固定药贴:将调好的药剂放于药贴中央,先固定一端,再适当拉紧另一端,慢慢排净贴下空气,贴敷紧密平整。
天突穴、下颌下等个别不宜固定的位置可以适当剪制药贴以利于固定,皮肤汗多或多动易掉者可加胶布固定。
7.贴敷时间:贴敷时间一般为4-8小时,不易吸收或刺激性较小的药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药剂中含冰片、细辛、白芥子、木香、元胡、芒硝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贴敷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或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槐荫时中堂中医诊所。
穴位贴敷步骤及评分标准

穴位贴敷步骤及评分标准
简介
本文档介绍了穴位贴敷的步骤及评分标准。
穴位贴敷是一种传
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贴上一定的药物或贴片,以达到治疗
特定疾病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穴位贴敷步骤
1.清洁:先用温水和肥皂清洁双手,并在穴位贴敷区域进行清洁,确保皮肤干净无污垢。
2.准备:准备好穴位贴敷所需的贴片或药物,确保其完整有效。
3.定位:根据具体需求,准确定位贴敷的穴位。
可以参考经络
图或请专业医师指导。
4.贴敷:将贴片或药物粘贴在正确的穴位上。
轻轻按压贴敷处,确保贴片与皮肤贴合。
5.固定:根据需要,可以使用胶布或绷带固定贴敷区域,确保
贴片不易脱落。
6.按摩:轻轻按摩穴位周围,促进血液循环和药物的吸收。
7.观察:贴敷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评分标准
为了评估穴位贴敷的效果和治疗效果,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
评分:
1.症状改善:观察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评估是否有明显改善。
2.皮肤反应:观察贴敷区域的皮肤状况,评估是否有过敏或刺
激反应。
3.血液循环:观察贴敷区域的血液循环情况,评估是否有明显
改善。
4.药物吸收:观察贴敷区域的药物吸收情况,评估是否有明显吸收效果。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可以对穴位贴敷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
穴位贴敷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贴敷特定穴位来达到治疗和缓解疾病的目的。
正确的穴位贴敷步骤和准确的评分标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请务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1、选择穴位,使用碘伏从中心向外周消毒。
2、成人使用消毒的一次性采血针在穴位上轻刺,以皮下微微出血为度,10岁以下儿童使用生姜在穴位上擦拭,穴位皮肤发红为度,以促进药物吸收。
3、揭掉治疗贴保护膜,将功效面外敷于穴位。
4、每贴贴敷时间以12~24小时为宜。
5、如果在胶布处出现发痒、发热、微痛,应立即取下药膏。
如果上述症状不严重也要减少贴敷时间,最多贴上2到4个小时左右。
6.在贴敷期间,不能吃海鲜及辛辣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第 1 页共1 页。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以下是 7 条关于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 贴敷前,你得把要贴敷的地方清洗干净呀,就像你每天洗脸一样认真!比如说,如果要贴在肚子上,那可得好好擦擦,不然怎么贴得牢呢。
这一步可别偷懒哦!
2. 然后呀,拿起穴位贴,小心翼翼地撕开包装,嘿,这可不能像撕零食袋那么随意!就像对待一个珍贵的宝贝一样。
接着,准确地找到要贴的穴位,这可得看准咯,可别贴错地方啦。
想象一下如果贴错了会咋样呢?
3. 把穴位贴轻轻贴上去,别使劲按,温柔点嘛,就像给小宝宝穿衣服一样轻手轻脚的。
贴好后再检查检查,看看是不是稳稳当当的呀。
哎呀,要是没贴好掉了可就麻烦啦!
4. 在贴敷的过程中,你可别老去动它呀,让它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发挥作用。
这可不像是你摆弄玩具,不能一会儿摸摸一会儿碰碰的哦。
要是总去动它,效果不就不好了吗?
5. 贴敷的时间也得注意哟,不能贴太久,也不能贴太短!就好比煮鸡蛋,时间得恰到好处。
时间太长了,皮肤会不舒服;太短了,那效果可能也不明显啦。
你说是不是呢?
6. 等时间差不多了,要慢慢地把穴位贴撕下来,别生拉硬拽呀,那多疼呀!就跟和好朋友分别一样,要温柔点嘛。
要是太使劲把皮肤弄伤了咋办呀?
7. 贴完后呀,看看贴敷的地方有没有什么异常,要是有点发红啥的,先观察观察。
可不能不当回事呀,这可是关系到你的身体呢!总之,穴位贴敷可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哟!
我的观点结论:穴位贴敷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认真做好每一步,才能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呀!。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08、穴位贴敷治疗的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主要有: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分)
1.病人和家属理解敷贴的目的,主动配合。
2.定穴准确,体位舒适,并注意保暖。
7 .整理:协助病人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6分)
8 .终末处理。(5分)
9.记录。(5分)
注意事项(5分)
1.遵医嘱执行穴位敷贴,敷贴部位每12-24小时更换一次。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要取得病人的信任,消除紧张情绪,掌握好适应证。
3.对医用橡皮胶过敏者慎用,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出现过敏停用。
穴位敷贴
目的
(5分)
采用穴位敷贴粘贴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评估
(10分)
1.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情况。
2.病人的心理状态、文化层次、合作程度,解释操作目的。
3.病室温度、光线是否合适,是否需要遮挡等。
准备
(5分)
1.护士:洗手,戴口罩。
2.病人:核对、确认,取适宜体位,暴露粘贴部位并保暖,适当遮挡病人。
3.用物:治疗盘、穴位敷贴、备皮包、松节油、无菌棉签、清洁弯盘、,纱布,温水,必要时备毛毯、屏风。
4.环境:安静,整洁,温度适宜,光线充足。
流程(6Biblioteka 分)1.备皮:用备皮刀去除穴位周围处毛发。(8分)
2 .清洁:用温水纱布擦拭穴位处皮肤,待干。(8分)
3 .定穴: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病人的感觉(酸、胀、痛),以确定穴位。(8分)
4 .敷贴:将穴位敷贴粘人体指点穴位处,按揉5秒(6分)
5 .观察:有无局部皮肤不适及全身反应,并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6分)
6 .取贴:一手揭起敷贴一角,另一手拇指或食指轻压皮肤,揭开后,观察敷贴穴位皮肤的颜色,有无红肿及破溃,询问病人有无不适反应。(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