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最新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导言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介绍"以"的基本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用法一:标志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达一种手段或方法的意思,常常与动词连用。

例句:1.以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2.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3.以言辞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用法二:表示目的或用途"以"可以表示某个行动或状态的目的或用途。

例句:1.以学习为目的,每天坚持阅读。

2.以保护环境为使命,大家共同努力。

3.以守规矩为准则,树立良好的行为范例。

用法三:表示比较或相对"以"也可以用来表达比较或相对的意义,常与另一个对象或标准相对应。

例句:1.以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2.以他的实力而言,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3.以往的比赛记录来看,他并不是无敌的。

用法四:表示根据或按照"以"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来表示根据某种标准或规则来进行某种行动。

例句:1.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各类纠纷。

2.以前辈的经验为指导,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推理出这个结论。

用法五:表示时间或条件"以"还可以表示时间或条件,常与时间词或条件词连用。

例句:1.以春风为信,盛开的花朵迎接新的一天。

2.以万一发生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应对?3.以能够及时完成任务为前提,我愿意接受挑战。

用法六:表示程度或范围最后,"以"还可以表示程度或范围的意思。

例句:1.以力所能及的程度,尽力帮助他人。

2.以小见大,从细节中寻找整体的问题。

3.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结语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以"的不同用法及一些例句。

通过学习这些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并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以"这个词汇。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1. “以”可以表示“用”呀!就像咱平时说“我要用这个东西来做事”,比如“以刀砍柴”,这不就是用刀来砍柴嘛!
2. “以”还有“凭借”的意思呢!好比说“他凭自己的努力成功了”,像“以勇气克敌”,就是凭借勇气战胜敌人呀,多神奇!
3. 嘿,“以”也能表示“因为”哟!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怎样”差不多嘛,像“以其生病,故未参加”,就是因为他生病了,所以没有参加呀!
4. 哇哦,“以”在有的时候还可以表示“按照”呢!就像“按照我说的做”,比如说“以法行事”,按照法律来做事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5. 哎呀呀,“以”有时候能表示时间呢!像“以今日始”,就是从今天开始呀,很形象吧!
6. 你们知道吗,“以”还能作“来”讲呢!比如说“努力以报国”,就是努力来报效国家呀,很有豪情壮志吧!
7. 哈哈,“以”可以表示一种连接或承接呢!比如“前事不忘,以之为鉴”,就是把前面的事情不忘记,来把它当作借鉴呀!
8. 还有还有,“以”也能在一些情况下表示“率领”哟!像“以众击寡”,带领众人去攻击少数人呀,很有策略的感觉呢!
我觉得“以”这个字真是太神奇了,在文言文里有这么多不同的用法和意思,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究和学习呀!。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介词“拿,用,把,凭
•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19、余船以次进
介词“按照”;
•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介词“依靠”;
• 22、以相国守代
介词“凭借……的身份”
•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 2险4以、远夫,夷则以至近者,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 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 宴》)
•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 见孟子》)
•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劝学》)
•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 以终余年(《陈情表》)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 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练习
•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2、 自以寿不得长 •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以为” “认为”
•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动词“使用”
•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词“做”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以作为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例:(1),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表示目的,"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1),敛赀财以送其行.4,表示结果,"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至"等.例:不宜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5,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例:(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文言虚词以作为固定结构的用法有以"的意思是"有可以拿来…… 的"[或"有条件(办法);"有可能"]例: (1),项王未有以应."无以"的意思是"没有可以拿来…… 的[或"没有条件(办法) ;"不能"] 例:(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言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以为”,就是认为.例:(1),以为且噬己也,甚恐.(2),皆以美于徐公.文言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以的虚词用法

以的虚词用法

以的虚词用法一、’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3“可以”“以为”与今义相同时作动词例:自以为关中之固。

(与今义同,以为、认为)三、’以‘用作连词“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1、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例:猥以微贱。

(“以”位于两形容词之间,并且)2、表目的、结果,常译作“来”“以致”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表目的,来)3、表修饰,“以”前一般是形容词作状语,译为“……地”,“以”后是动词中心语例:云无心以出岫。

(“无心”意思是“无意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出”)4、表承接,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例:引壶觞以自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Leabharlann 下列“以” 字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拿、用(介词 ) 2、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靠(介词 ) 3、具告以事 把(介词 ) 4、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署 在(介词 ) 5、以资政殿学士行 凭借、、、身份(介词 ) 6、以足疾请老 因为(介词 ) 7、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根据(介词 ) 8、夫夷以近 相当于“而”表并列(连词) 9、樊哙侧其盾以撞 相当于“而”表顺承(连词) 10、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相当于“而”表目的“来”(连词 11、以其无礼于晋 相当于“而”表原因“因为”(连 词) 12、木欣欣以向荣 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 13、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动词) 14、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任用(动词) 15、宋人执而问其以 原因 (名词) 16、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表方位(助词)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把握重点:文言虚词
解释下列“以”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以勇气闻于诸侯 3、具告以事 4、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署 5、以资政殿学士行 6、以足疾请老 7、余船以次俱进 8、夫夷以近 9、樊哙侧其盾以撞 10、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1、以其无礼于晋 12、木欣欣以向荣 13、皆以美于徐公 14、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15、宋人执而问其以 16、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