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张力下的王国维美学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

用 , 使偏 废 。 “ 学 为 内学 , 学 为 外 学 ; 不 ”中 西 中 学治 身 心 , 学 应 世 事 。 张 之 洞 中 体 西 用 之 西 ” 说 , 成为 王 国维 、 费 恪基 本 的文化 立场 。 也 陈
2 1 年 第 5期 01
同治 之世 , 议论 近乎 曾 湘 乡 、 南 皮之 间” 可 张 ①, 见 曾国藩 、 之 洞 的思 想 对 其影 响之 深 。特 别 张
是张 之洞 , 晚清对 Hale Waihona Puke 学 为体 、 在 西学 为用 的说法
鄙 弃之 , 自伤其 愚 陋 , 不 皆由偏 重 实用积 习
“ 中西体 用 资 循 诱 , 持 学 部 揽 名 流 ” 句 , 总 之 并 自注 : 文襄 著 《 学 篇 》, 中学 为 体 , 学 为 “ 劝 主 西
用 。 而在 《 友 兰 中 国哲 学 史 下 册 审 查 报 告 》 ” 冯
中更 自言“ 平生 为不古不今之学 , 思想 囿于咸丰 、
张 尔 田的 表 述 虽 然 略有 问题 ②, 王 国 维 当 时 但 的“ 新人 物 ” 的印 象确 乎是 得 到周 围 的朋 友们
标 。他们 对 于 中西 文 化 的特 点及 其 关 系 , 着 有
极 为惊 人 的相 似之 处 。
陈寅 恪在 《 观 堂先 生 挽 词 并 序 》中 曾 有 王
受 更应 该在 王 国维 之上 。王 国维 更 多的是 通过
王 国维 曾经 是 传 播 西方 文 化 的急先 锋 , 他
留学 日本 , 研 少 人 问 津 的西 方 哲 学 , 泛 译 钻 广
书 本认 识 西 方 , 陈寅 恪 则 是 实地 感 受 着 西方 而 的风土 与文 化 。他们 不仅 各 自浸 润着 中西 方文 化 的营养 , 而且 自觉 地进 行着 中西 文化 的 比较 , 并 以丰 富 、 善 、 改 提高 中国文化 的质 素 为基本 目
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学贯中西的近代学者王国维从思想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揭开了20世纪中国美育思想现代性探索的序幕。
王国维的“无用之用”说、“古雅”说以及他融贯中西古今、讲求现实关怀的美育研究方法,是当下美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王国维自始至终将美育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注重美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对当世的有效性,这使其美育思想有着很强的现代性价值和当下实践意义。
当下审美文化对人格建构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造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感性欲望膨胀与审美感性匮乏,另一方面是技术理性泛化与道德理性缺失。
而美育作为协调感性和理性、使人从自然状态由审美达到道德理性状态的教育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彰显。
在这一点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为当下美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他在吸收融合西方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创建了现代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育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思想基础。
他关于艺术和审美功能的“无用之用”说,关于美育实施的“古雅”说,融贯中西古今、讲求现实关怀的美育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代性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从“无用之用”看美育的当代功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构成了审美教育的多种实现途径,而艺术由于“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而成为美育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对艺术和审美本性的研究也就成了王国维美育理论的起点。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论是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基石。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不涉及任何概念和客观对象的实际存在,而只与对象的形式和主体情感有关。
在王国维看来,审美也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人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会享受到在现实生活的生存竞争中无法得到的自由和愉快,“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粹之域。
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1]美之性质即“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2],它是一种超脱了内容和实际目的、“无用”的形式之美。
王国维的古雅美学观

文 学 教 育 2008.12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 的美学家、评论家。其主要著作 有《〈红楼梦〉评论》、《古雅之 在 美 学 上 之 位 置 》、 《 人 间 词 话》、《 宋元戏曲史 》 等。 作为 中国美学史上学贯中西、饱览古 今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思 想及影响,可以说至今还无人企 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 在 以 下 几 方 面—— —生 活 的 本 质 是 “ 欲 ”、 “ 美 在 形 式 ”、 “ 悲 剧 美”、“ 古雅 ”观等。 其中,美 在古雅的观点是王国维有意的吸 收中国传统美学观的结果。仔细 研究不难发现,王国维的美学观 点是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 是王国维较好地继承和融合了中 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结果。
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 当 人们 在捕 捉到 深远意趣的瞬间,往往摆脱了概 念,处在一种“忘言”的状态, 王国维称之 为 “ 境界 ”。只 有达 到这样一种境界,艺术作品才有 感染力,才能谓之上品。同时, 众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认为, 艺术的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 而应该否定自己,从而把艺术的 整体形象表现出来。从钟嵘的 《诗品》到刘熙载的《艺概》,都 有这种思想。到晚清时期,王国 维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这一传统 思想作了理论上的表述,并用 “古雅”这一美学命题来标示艺 术的形式美。
夏继先,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 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033Biblioteka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非常 注意审美观照和艺术形式美与艺 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庄 子 在 《 庄 子·外 物 》 篇 中 说 :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 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
王国维的古雅美学观
夏继先
得夫忘言之人而 与 之言哉 !” 庄 子的意思是说,“言”的目的是 为了表达 “意”, 因 此只 要得 到 这个“意 ”,“言 ” 就可 以舍 弃 了。魏晋南北朝时,王弼对庄子 的“得意而忘言”的观点作了进 一步的发挥,进而提出“得意忘 象”的命题。他说:“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 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 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 意,故可寻象亦观意。意以象 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 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 意 , 得 意 而 忘 象 。” 为 了 得 到 “象”,必须否定“言”,为了 得 到“意”,又必须否定“象”。这 样一种美学命题,实际上是要求 人们在审美观照时,要不受有限 的物象的局限,而是要伸向无限 的宇宙、历史和人生。由此,人 们从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美感, 往往包含着一种深沉的宇宙感、 历史感和人生感。但同时,审美 观照又表现为对概念的超越,即 人们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美 感,人们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 对于宇宙、历史、人生的感受和 领悟,往往是不能用概念来表达 的。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中西文化张力下的王国维美学

王国维是20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他的美学思想,孕育在同西方新学思潮的接触里,诞生在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体认中,他十分注意“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注: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从一开始就重视西方哲学与文学的联系,意识到美学对文学批评的规范作用,并在构建自己的美学观念时大量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
与此同时,“生于斯养于斯”的民族文化的薰陶,又使他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材料出发,对外来的美学与文学观念进行了改造重构。
所有这些都是学界公认的。
问题在于,这一构成的过程和形态需要作具体的分析,需要正确地辨析述介的成份和创立的成份,弄清王国维的着述中哪些不提名地转述了德国古典美学或哲学的观点?哪些属于他本人的见解?哪些又是误读或创造性复述?不过,正是此种复杂的情况,展露出以学者意识为契合点的不同思想文化交叉融汇的特征,从而为考察从中西二元抗衡及其张力的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中国现代学术提供了极佳个例。
自律的文艺观:传统的反思与康德、叔本华的移植王国维的美学建树大致可以1907年左右分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以吸收移植外来理论学说为主,对美学基本观念论述得较为集中而有条贯;后期不再倡言美学,而以研讨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为主,但基本观点已在参互中西的基础上形成。
前期接受西方美学及作为美学理论基础的哲学的观念,主要来自康德和叔本华。
《静安文集·自序》曾自述他研习康德与叔本华的过程:先从康德开始,因康德过于艰深而转向叔本华,通过语言通俗优美的叔本华又重新回到康德。
王国维之所以选择康德与叔本华,并非偶然。
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反思,他认识到,西方文化有两大特点是中国本土文化不具备的,一是哲学与文学艺术的密切联系,二是作为这种联系的产物美学的超功利性。
相比之下,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则表现为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不是少数统治者以政治权力对文学艺术进行强制性干预,就是诗人艺术家本身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政治意识,这导致中国文学艺术缺乏独立的意识与独立的价值。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摘要: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他的美育观在我国美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的美育观以西方美学和哲学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理论体系。
一、王国维的美育观简介王国维的美育观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美育是一种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的途径。
在他看来,美育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关乎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
二、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王国维美育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康德、席勒、尼采等西方美学家的思想。
他认同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点,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应超越功利目的,追求纯粹的审美价值。
同时,王国维深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提倡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体验,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王国维美育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美育应旨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个体在心灵上达到和谐与自由。
此外,王国维强调美育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倡导通过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施美育。
四、王国维美育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王国维的美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艺术教育的普及,提倡全民参与艺术创作和欣赏;二是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使他们具备独立审美能力。
五、总结与启示王国维的美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王国维美育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型美育模式,将美育融入教育各领域,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审美修养的人才贡献力量。
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努力。在王国维看来,现实人生深陷入各种功利织网中,这是造成人生悲剧体验的根源。
111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解脱之道,就在于进入纯粹、超功利的审美体验中。第三章论述了“悲剧人生的审 美超越”这一理论在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展现与应用。王国维要求作品要 以对真理之追求为前提,非常重视作品的独立价值,他把寻求真理作为审美独立性的追 求。王国维吸收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方哲学中的“超功利”学说,反对为一时之功利的“鲡 镪"、“文绣”的文学。王国维一方面颦决反对传统功利主义的文艺价值观;另一方而,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姓名:黄晖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游小波 20080801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王国维青少年时代的“苦痛"人生经历与其所受到的中外文化的影响出 发来探讨其美学体系的内在系统性,以揭示王国维美学思想对悲剧人生的审美超越这一 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王国维这一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价值。本文认为,王 国维所遭遇的苦痛人生经历造成了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这种悲观主义思想在叔本
中文文摘
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王国维的开拓之功可谓巨大,王国维开启 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王国维以天才的敏锐洞察到20世纪初美学转向的大潮,他把 美学引向了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的紧密相关的现代美学的审美底蕴。 王国维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寻与他的文学研究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现象,王国维 把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寻和从学术中求得真理与解脱渗入到了他的的血液当中, 成为其生命的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深处涌动着生命底蕴。在王国维的美学思考中凝聚 着他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关切、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和寻求超越的努力,并且正是围绕这一 切所展开的思索与寻求超越的努力在全部意义上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悲剧人生”是王国维人生思辨的理论基点。他以人生苦痛为出发点,去探究文学 如何解脱其苦痛的艺术规律,从而构建起王国维独特的诗学。王国维诗学是以“人"为 出发点,关注人的生存,思考人类的苦痛并期望以“审美精神”来实现人类苦痛解脱途 径的学说。 因此,本文将从“悲剧人生”角度出发,探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悲剧人生的审美 超越"这一精神内核,以及其诗学建构、历史价值这几个方面对王国维诗学做一个整体 上的关照与论述。
艺术自律: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灵魂——兼及王国维对中西美学资源的融合

节 点 , 体 现 了 中 国文 艺 美 学 从 传 统 向 现 代 、 中西 隔 “ 从
是 不 明 智 的 。 为在 现 代 性 潮 流 中所 涌 现 的诸 如 唯 美 主 因 义 、 锋 派 、 兰 克 福 学 派 的审 美 批 判 理 论 都 把 艺 术 自 先 法
律 作 为其 核 心命 题 。 果 把 王 国维 的艺 术 自律 论放 在这 如
一
绝 向 中 西 融 合 的 历 史 转 变 。”l 『 1 把 王 国 维 的 美 学 思 想 定 位 于 中 国 现 代 美 学 的 滥 觞 , 仅在 于他较早尝试 中西文艺思想 的融合 , 世 界 不 在 文 化 的 视 野 中进 行 美 学 理 论 建 设 ; 重 要 的 是 , 一 反 更 他 传 统 美 学 中 “ 以载 道 ” 的 文 艺 工 具 论 和 功 利 主义 思 文
少文 字上 直接 引用 ,而且 还表 现在 其美 学建 构上 , 直
是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观 念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不 是 对 西 方 也
美 学 的一 味 附 和 ; 是 王 国 维 立 足 于 中 国艺 术 发 展 和 它
接 运 用 康 德 式 的形 而 上 学 思 考 方 式 。康 德 把知 识 分 为
再 像 过 去 那 样 趋 之 若 鹜 , 而 从 “ 术 自律 ” 一 现 代 然 艺 这
性 视 角 对 其 重 新 审 视 , 于 我 们 建 立 文 艺 美 学 的 现 代 对
话语无 疑是大有裨 益 的。
事 实 上 ,脱 离 其 现 代 性 语 境 来 考 察 艺 术 自律 问 题
传 统美 学 思想 遭 遇西 方 现代 美学 观念 后 所 形成 的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张力下的王国维美学; 王国维是20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他的美学思想,孕育在同西方新学思潮的接触里,诞生在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体认中,他十分注意‚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注: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从一开始就重视西方哲学与文学的联系,意识到美学对文学批评的规范作用,并在构建自己的美学观念时大量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
与此同时,‚生于斯养于斯?的民族文化的薰陶,又使他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材料出发,对外来的美学与文学观念进行了改造重构。
; 所有这些都是学界公认的。
问题在于,这一构成的过程和形态需要作具体的分析,需要正确地辨析述介的成份和创立的成份,弄清王国维的着述中哪些不提名地转述了德国古典美学或哲学的观点?哪些属于他本人的见解?哪些又是误读或创造性复述?不过,正是此种复杂的情况,展露出以学者意识为契合点的不同思想文化交叉融汇的特征,从而为考察从中西二元抗衡及其张力的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中国现代学术提供了极佳个例。
; 自律的文艺观:传统的反思与康德、叔本华的移植; 王国维的美学建树大致可以1907年左右分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以吸收移植外来理论学说为主,对美学基本观念论述得较为集中而有条贯;后期不再倡言美学,而以研讨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为主,但基本观点已在参互中西的基础上形成。
前期接受西方美学及作为美学理论基础的哲学的观念,主要来自康德和叔本华。
《静安文集〃自序》曾自述他研习康德与叔本华的过程:先从康德开始,因康德过于艰深而转向叔本华,通过语言通俗优美的叔本华又重新回到康德。
; 王国维之所以选择康德与叔本华,并非偶然。
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反思,他认识到,西方文化有两大特点是中国本土文化不具备的,一是哲学与文学艺术的密切联系,二是作为这种联系的产物美学的超功利性。
相比之下,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则表现为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不是少数统治者以政治权力对文学艺术进行强制性干预,就是诗人艺术家本身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政治意识,这导致中国文学艺术缺乏独立的意识与独立的价值。
为此王国维感叹说:‚呜呼!美术(按即艺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
此无怪乎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着述,往往受世人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而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恰恰是以提倡‚无功利?的‚审美态度?为特征的。
; 那么王国维在引进康德、叔本华的美学和哲学思想观念的同时,又有哪些改造和重构呢?为便于说明问题,先概述一下康德与叔本华的学说的基本内容。
; 我们知道,康德哲学的最重大意义,是在知识论或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如德国哲学史家文德尔班所说:‚康德从以往哲学中采取了现象与本体的对立;但是他通过先验的分析扩大了现象的范围使之包括整个人类知识,而剩下物自体只不过作为难以理解的概念而存在。
?(注:《哲学史教程》中译本下册第791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叔本华也指出:‚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和自在之物间的区别。
?(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译本第56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之所以现象的界定和扩大意味着认识论的革命,一方面是彻底否定了唯理论的形而上学,那种认为凭着从纯粹理性的演绎就足以认识万事万物的信念已站不住脚,另方面是进一步发展了英国经验论对事物属性的分析(注:经过英国哲学家洛克对事物的两级属性的分析,人们已认识到事物的第二级属性如音响、香臭、颜色、软硬、光滑等,都基于官能感受,并不属于客观物体,相反只有事物的第一级属性,如广延、形状、固体性、数量、运动等,才属于自在之物本身。
于是原先以为事物可以按它们自身本体的性质而被认识的见解开始动摇。
),证明了因智力的介入,即使事物的第一级属性,也只存在于我们的理解力(即知性或悟性)之内,并取决于知性的先验条件如空间、时间、因果性等。
因此人类认知能力实际只以事物的现象为对象,人类的知识只限于现象的范围。
; 这一知识现象论是康德哲学的重要内容,而现象与本体的分析又导致了康德的理性本体论。
尽管物自体不是知性所能达到,知识能力只限于认识现象,但人可以通过理性来把握物自体;即使难以获得关于本体的具体认识,也能够根据理性思维,意识到存在着人之认识能力无法全部掌握的自在之物。
; 但理性本体论和知识现象论不免有互相割裂之嫌,康德自己也意识到,‚作为感觉界?的‚自然概念的领域?和‚作为超感觉界?的‚自由概念的领域?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注:《判断力批判》中译本上卷第13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
于是他又提出了审美判断力,以充任综合知性与理性的中间因素,以实现‚从自然诸概念的领域达到自由概念的过渡?,就像‚在它的逻辑运用中它使从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注:《判断力批判》中译本上卷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
; 而审美判断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美超越了功利原则。
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注:《判断力批判》中译本上卷第47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由于审美判断力同样具有先验性质,美由事物的客观性质问题转化为主体的表象形式问题。
康德由此重新界定了美:‚当对象的形式(不是作为它的表象的素材,而是作为纯感觉),在单纯对它进行反思的行为里,被判定为这一个客体的表象所带来的愉快的根据(不企图从对象获得概念)时,这个对象因而唤做美。
?(注:《判断力批判》中译本上卷第85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由此,又形成了康德超功利、超概念、超越理性和知性对立的审美超越论。
; 叔本华继承与发展了康德的思想。
他充分肯定了康德对现象与本体的区分,但不满意康德还保留了物自体的位臵,没有把‚无一客体无主体?的观点贯彻到底。
他进而认为,在一个现象的世界里,只有意志是构成现象的本体。
不过设定意志为本体,并非要给意志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反为了否定意志。
理由是因意志即意愿的作用,人们往往陷于充分理由律或根据律等因果链条中,无法窥见纯粹表象的领域,为此应该从意志和欲望中解脱出来。
做到这一点的办法就是采取‚审美的态度?,暂时忘却所有的意欲,泯灭自我,达到纯粹的静观,这样不仅可以直观表象,而且也带来了美的欣赏。
对叔本华来说,审美就是超越为意志和科学服务的基于根据律的认识方式,获致纯粹表象的唯一途径。
; 正因为从审美判断力的先验性质出发,康德与叔本华的美学都强调形式美。
康德在探讨‚纯粹美?时阐明了这一点,并通过形象显现的形式关系来判定美和崇高(王国维译为‚优美?和‚壮美?)。
叔本华这方面的观点和康德一致,当然他也有不同看法。
如在涉及有内容意义的美即‚依存美?时,他强调的是对象显现了柏拉图式的‚理念?,而康德重视的是合乎‚自然?。
; 王国维前期撰写的论文,留下了叔本华与康德的明显痕迹。
《叔本华与尼采》直接译介了叔本华关于艺术的定义:‚夫美术(即艺术)者,实以静观中所得之实念,寓诸一物焉而再现之。
?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又进一步介绍了由康德而来的叔本华美学的基本思想,在他的转述中,关于美的超功利性,审美中对象的非特殊化和主体的纯粹化,美与‚理念?(文中译为‚实念?)的关系,优美与壮美(即美与崇高),美与天才,以及意志的被拒斥,都是叔本华美学的理论支点。
甚至叔本华‚始终把美感看做是一种认识的缺点?(鲍桑葵语),王国维也移植了过来。
但在涉及审美对象时,除了说明对象物不再是特殊的即具体的事物外,还提到它是‚物之种类之形式?,这更多是康德的观点。
另外关于艺术中天才与自然的联系,也是康德美学的精粹。
虽然强调天才,但在康德看来,天才乃自然化身,自然通过天才为艺术制定法规。
; 正是由于康德、叔本华超功利性美学原则的影响,王国维从一开始就主张美学与文艺的自主与自律,不同意美学与文艺为经济利益、政治权力与社会时尚所左右。
他明确提出:‚余谓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若哲学家而以政治及社会之兴味为兴味,而不顾真理之如何,则又决然非真正之哲学。
此欧洲中世哲学之以辩护宗教为务者,所以蒙极大之耻辱,而叔本华所以痛斥德意志大学之哲学者也。
文学亦然;餟餔的文学,决非文学也。
?(《文学小言》)所谓‚餟餔的文学?,即是以文学作为谋取稻粱口食的工具,这是违背文学的宗旨的。
王国维还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提法,即可以‚为文学而生活?,但不能‚以文学为生活?。
同样,从另一侧面,王国维又旗臶鲜明地反对‚文绣的文学?。
这是指徒有文学之名,而无文学之实的剽袭粉饰之作。
它缺乏创新精神,一味摹仿,和‚餟餔的文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王国维认为这样的诗文,反不如无名的征夫思妇离人游子真情流露的作品‚有不朽之价值?(同上)。
; 既然文学一不应以其图谋功利,二不应用其贪慕虚名,那么该如何为文学事业正名呢?王国维认为,文学应是基于知识与感情交互作用下天才的游戏的事业。
显然康德、叔本华的天才论继续在此发挥影响,同时也透露出康德所说审美乃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的观点。
; 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学传统历来宣扬‚文以载道?,或者更堂皇一点,‚文章者经国之大业?,即使作为闲适的小品,也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途径,还未曾见到以游戏论文学的。
在这里,王国维和传统的关系,表现为对中国文化与文学传统的背弃。
这也体现在他从文学是成人之游戏的角度出发,认为‚民族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之程度,则不能有文学?(同上),进而判定中国文化的落后上。
就象伽达默尔说的,对传统的批判也是和传统的联系方式之一。
不过同时王国维自律的文艺观也是对本土的文学传统的体认。
他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屈原、陶潜、杜甫、苏轼等‚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的天才,给后世留下了真实的文学。
就这样,西方艺术的独立性格又和中国文学的创造精神结合到了一起。
; 但显然,王国维对先验形式美学的移植,忽略了其中的哲学基础。
他只是笼统地谈到了空间时间都是人的‚直观之形式?,美的对象不是具体的特殊物(它们是快感的对象),而是物的类的形式。
对他来说,决定性的意义并不在于先验形式美学推动‚认识论革命?的作用,而在于它超越现实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功利标准的可能。
所以王国维自律的文艺观淡化了纯粹思辨的色彩,而增添了人文价值的关怀。
表面看来,似乎在提倡纯文学,事实上这一主张源自对中国现实与历史的反思,出自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负面的否定,渗透了文化思想批判的精神。
正是这点,使得王国维的自律的文艺观不完全等同于康德、叔本华的先验形式美学,而呈现出相当程度的逆向理路。
我们发现,把文学当作‚天才游戏之事业?,和王国维同时赋予其中的崇高的真理追求并不协调;他认为‚能感所感、能言所言?即是真情真景的好文学,又要求文学具有人格与道德的力量(《文学小言》专门提到了康德的实践理性即道德为宇宙人生之根本的观点),这二者也有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