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一、中医保健基础知识
1. 什么是中医经络?
中医经络指人体上分布着14条经脉和十二经脉,这些经脉分布全身,是连接器官细胞和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气血循环的通道,是中医从经络入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2. 什么是中医养生五行理论?
中医养生五行理论认为,外界物质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属相组成,人的体内也有五种运行,它们来源于外界物质,并通过五脏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称为五行理论。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
二、中医养生的知识
1. 中医调理身体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调理身体的方法主要有四大类:
(1)服用药物:服用中药、中草药等;
(2)饮食调理:合理饮食,适度低盐饮食;
(3)保健按摩:中医采用人体穴位、拳法、点按摩等保健手段;
(4)运动锻炼:采用慢跑、散步、太极拳等运动锻炼身体。
2. 中医秋季保健有哪些?
秋季是中医保健的重要季节,以下是中医秋季保健的建议:
(1)保持调节食欲:要合理摄入营养,多食温性食物;
(2)合理安排作息: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睡眠;
(3)户外活动:秋季可以多参加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4)保持心理平和: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心态的平和稳定。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中医健康知识讲座1.简介1.1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1.1.1 古代中医的起源与基本理论1.1.2 中医的现代发展与国际认可1.2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及优势1.2.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1.2.2 气血调理与预防疾病1.2.3 中药与中草药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2.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2.1 中医四诊法与望闻问切2.1.1 望闻问切的基本技巧与应用2.1.2 脉诊的分类与解读2.2 中医辨证施治2.2.1 寒热虚实的辨证与治疗2.2.2 湿热瘀血的辨证与治疗2.2.3 脾胃失调的辨证与治疗2.3 中医治疗方法2.3.1 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与应用2.3.2 针灸与拔罐的疗效与安全性2.3.3 推拿与气功的治疗效果与健康保健3.中医药理论与实践3.1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配方规律3.1.1 小青龙汤的组成与适应症3.1.2 脾胃寒冷的中药调理与食疗建议3.1.3 补气养血的中药与食材推荐3.2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3.2.1 中草药的采集与保存3.2.2 中草药的炮制方法与技巧3.3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与康复中的应用3.3.1 中医药在呼吸道疾病中的预防与治疗 3.3.2 中医药在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中的应用3.3.3 中医药在妇科疾病预防与调理中的作用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古老的中国医学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2.西医:以现代医学为基础,注重疾病表面症状的治疗方法。
3.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4.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5.中药:中医治疗所采用的药物,通常由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
6.针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7.拔罐: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
8.推拿:通过按摩、按压等手法,调理经络,改善身体健康。
9.小青龙汤: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热交替、气滞胃脘等症状。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内容以下是 6 条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内容:1. 你知道吗,中医的经络就像城市里的道路一样重要!经络可是贯通全身的呀!比如说,当你的腿不舒服,可能就是某条经络堵住啦!就像路上发生了堵车一样。
那我们怎么让经络通畅起来呢?艾灸、按摩这些方法都很不错哦!平时我们自己也可以多拍拍腿、揉揉肩,这也是在给经络做“按摩”呀!大家试试看呗!2. 嘿,中医讲的阴阳平衡大家听说过吧!这就好比天平的两端。
如果阴阳不平衡了,身体可就要闹别扭咯!比如说你最近总是很烦躁、上火,那可能就是阳过盛啦!这时候可以吃点滋阴的食物来调和一下呀。
像银耳、百合,都是很好的选择呢。
难道你们不想让身体的天平稳稳的吗?3. 哇哦,中医的食疗可是超级神奇的呢!食物也能治病,想不到吧!就拿小米来说,它能健脾和胃呀。
如果你最近肠胃不太舒服,喝点小米粥岂不是正好!这就像给你的胃来了一场温柔的呵护。
咱可别小看这些日常的食物,它们都是宝贝呀!对吧?4. 咦,大家想想看,中医的养生时辰是不是很有意思呀!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要好好睡,就像太阳落山了就得休息一样。
如果你总是熬夜,那身体能好吗?肯定不行呀!所以咱们要顺应时辰来生活呀,该休息就休息,该活动就活动,这样身体才会棒棒哒!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5. 呀,中药的性味大家了解多少呢?有些药是热的,有些是凉的。
这就好像不同性格的人一样。
比如你着凉感冒了,那就得用热一点的药来驱寒呀。
可不能随便用药哦!这可是很有讲究的呢。
就像挑朋友一样,得挑适合自己的呀!难道不是吗?6. 嘿,中医的穴位按压那可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呢!比如说头疼的时候,按按太阳穴,是不是感觉缓解了一些呀?这就像给身体按了个快捷按钮。
平时多了解一些穴位知识,关键时候能派上大用场呢!大家还不赶紧学起来,给自己的身体多一些关爱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中医健康知识真的太有价值了,大家一定要多多学习和运用呀!。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课件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课件第一部分:中医药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医和中药两大领域。
-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节身体的功能,强调“阴阳调和”,“气血平衡”等概念。
-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原料,经过制备或加工而成的药物,具有中医理论指导的药物。
2. 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医药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中医药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 中医药的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连,相辅相成。
- 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和改善人体的自愈能力。
- 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第二部分:中医药与健康养生1. 中医药的养生理念-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主张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 中医药养生强调顺应自然、顺应时令,提倡“四时养生”和“五运六气”。
2. 饮食调养- 中医药强调“药食同源”,推崇“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
- 根据中医药的饮食疗法,介绍一些常见食材的功效和适用人群。
3. 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方法- 穴位按摩- 中草药泡脚- 气功养生第三部分:中医药与常见疾病防治1. 中医药在常见疾病的防治- 感冒、发热等症状的中医药防治- 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的中医药调理- 失眠、焦虑等精神疾病的中医药治疗2. 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 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第四部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1. 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 中医药现代发展- 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的现代应用及国际发展趋势结语: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传承和发展中,我们应当珍惜中医药文化传统,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让中医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价值。
中医体质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体质健康知识讲座目录一、中医体质概述 (2)1.1 中医体质的概念 (2)1.2 中医体质的分类 (3)二、中医体质与健康 (5)2.1 不同体质的特征与表现 (6)2.2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8)三、中医体质评估方法 (9)3.1 体质辨识步骤 (10)3.2 评估工具介绍 (11)四、中医体质调理与改善 (12)4.1 针对不同体质的调理方法 (13)4.2 常见体质的调理食谱与运动建议 (14)五、中医体质养生与保健 (15)5.1 体质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17)5.2 养生保健的日常习惯 (18)六、常见体质类型及调理建议 (19)6.1 气虚体质 (20)6.2 血虚体质 (22)6.3 阳虚体质 (23)6.4 阴虚体质 (24)6.5 淤血体质 (25)6.6 气郁体质 (27)6.7 痰湿体质 (28)6.8 特禀体质 (29)七、讲座总结 (30)7.1 中医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31)7.2 积极参与体质健康管理 (32)一、中医体质概述中医体质是指个体在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
中医体质理论源于古代中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分为九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这九种体质类型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体质多样性。
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人体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不同的体质类型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不同,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对于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体质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等,导致了人们体质的下降。
关注中医体质健康知识,调整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内容第一篇: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独特的医学体系,它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中。
中医药对于中国人的健康保健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在这里,我将带着大家了解中医药的几个方面。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阴阳”、“气血”、“五行”、“脏腑”、“经络”等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些概念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
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在膳食、精神、锻炼等方面的养生中,需要严格按照中医的理论来做。
二、中药材的介绍中药材指的是用于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的药物材料。
中药材有茯苓、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
中药材有多种类型和功效,为人们的健康保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例如可以积极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人体形态等。
三、中药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药的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等要素,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健康保健的目的。
中药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草药调剂、针灸、拔罐、推拿等。
中药的治疗方法能够减轻人体的不适和疾病,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四、中医饮食中医饮食是养生和保健的重要方面,它强调在饮食方面合理搭配,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中医饮食强调在食品的性质、吃食物的时间、食量的大小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例如,糯米可以补肾,多吃芹菜可以解毒、降血压,多吃草莓可以滋润气血等。
五、中医的按摩推拿中医的按摩推拿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舒展筋脉等,从而调节身体的机能。
常用的中医按摩推拿手法有拿捏、揉捏、推拿、按摩、拍打等。
通过中医按摩推拿,可以调整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从而增强身体健康。
中医药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它是以整体观念和系统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将人体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
中医药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安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气虚质者不宜过思过悲。
饮食养生:可选用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食用,如小米、 糯米、粳米、扁豆、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 鲢鱼、鲨鱼、刀鱼、黄鱼、比目鱼、菜花、胡萝卜、香 菇、豆腐、马铃薯,由于气虚质多有脾胃虚弱,因此不 宜过于油腻,应选择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第八页,共21页。
4、痰湿质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
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 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擅长忍受。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饮食养生:宜食用清利化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 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苦瓜、 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体质内热较盛 者,忌食辛辣燥热。大补大热的食物,如辣椒、生姜、 大葱等;对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品是 饮品宜少食和少饮。
起居养生: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要保持二 便通畅,必须历戒烟酒。
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烦躁,小便短黄,男性易 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 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才能: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 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第十一页,共21页。
安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湿热质者应安神定志,舒畅情志。
对外界环境适应才能: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才 能差。
第九页,共21页。
安康教育处方
精神养生:痰湿质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 兴趣爱好,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合理安排休闲、度 假活动,以舒畅情志。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内容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内容:章节一:中医理论基础1.1 中医的发展历史及概述1.2 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1.3 中医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1.4 中医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平衡等章节二:中医养生方法2.1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2 饮食养生:根据体质调整饮食,食疗方案2.3 中药养生:常用中药材及其功效,养生方剂推荐2.4 中医按摩与针灸:常见穴位及按摩手法,针灸的原理与应用章节三:常见疾病预防与调理3.1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3.2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便秘等3.3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3.4 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肾结石等3.5 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焦虑等3.6 妇科常见疾病: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章节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4.1 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药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4.2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及前景4.3 中医药对临床医学的启示与贡献附件:- 附录1:中医常用诊断方剂- 附录2:中医养生食谱- 附录3:中药常用药材及其功效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传统医学的一种,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为基础,涉及中草药、针灸、按摩等疗法。
-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太阳和阴影、白天和黑夜等。
- 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分别为木、火、土、金、水,用以描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
- 望、闻、问、切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外貌、听取声音、询问病史、切脉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四个方面,即健康的四大基石:第一,平和的心态;是戒烟限酒,我把它改成了充足的睡眠。
为什么呢?中医认为睡眠的好坏,很天失眠,少活十年”。
健康四大基石,好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个问题:健康四大基石是有顺序的。
为什么谈这一点?因为现在讲健康的很多,报纸上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因为报纸上说什么的都有,老百姓都不知道那个说法是真的,应该信哪个了。
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大家在看文章之前,如果发现健康四大基石的第一条不是写的心态,而是其他方面的,顺序不对了,您就不必再阅读了,这肯定是外行写的文章,因为,中医谈养生,心态永远占第一位。
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结果;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为什么有这么深的关系呢?从生理上看,人活着依靠五个脏器:肝、心、脾、肺、肾。
举个例子,医院为死亡者开证明单,如果肝出现问题,写肝衰竭。
心出现问题,写心衰竭。
这五个脏器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肝”。
俗话说:“气大伤身”,就是指怒伤肝,一定要记住:肝受累,全身遭殃。
举个病例:病人因心梗死亡,血管堵塞,心脏停止跳动。
说明血太脏,血出现问题,血又是从肝脏出来的,如果出现了心梗,说明肝没有了解毒、过滤的功效,流出的血太脏,堵住了,从而导致心梗发作。
好多心梗病人,在死亡之前几乎都生过一场气,一口气没上来,就发作了。
人一生气,就把肝给毁了。
归根到底,人都是为了“利”而气。
古人有一副对联,说的非常好,上联: “你有良田千亩,每天不过吃二两镆”;下联是:“你有广厦万间,每天不过睡八尺床”。
现代生活这么富裕,党、国家、街道、居委会对我们这么好,你活一天,党就给你一天钱,你为什么不好好活呢?生什么气呀,记住了,是您的,永远是您的,不是您的,永远都不是您的,争不来。
希望大家听完课后,今后不要再生气了。
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得到一个有病的身体。
送大家两句话:“一天笑三笑,远离病和药;一天笑三笑,医生要上吊”。
下面重点谈营养问题,刚才讲过,中国字是有先后顺序的,比如,均衡的营养,这是标准的写法,均衡在前,营养在后,做到了均衡,才有营养。
大家在看报纸的时候,如果看到标题写着:“均衡的营养”,大家可以仔细看这篇,如果是:“平衡的营养,或者是营养平衡”等等的说法,就不用看了,这是外行写的。
只有做到均衡,才能谈到营养。
再问一个问题:“人到底应不应该得病?”好多人回答:“应该得病?”原因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
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
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包括:过剩、缺乏。
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
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
提到吃饭,我问一下,吃饭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活着,有人说是人的欲望等。
从养生讲,我告诉大家: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
请问,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是不是吃出来的?既然大家能把病吃出来,为什么不能把病吃回去呢?一点也不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了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即食疗。
病人来了以后,先开饮食单子,几个月以后再来复诊。
如果食疗不见效,第二步:砭,即刮痧、拔罐、按摩和推拿。
如果还不见效,第三步:针灸。
第四步:即药酒,酒为百药之长。
如果用了这四种方法,病情没有起色,第五步:用药。
现在医生看病,一上来就开药,是药三分毒,你天天泡在药里,月月泡在药里,年年泡在药里,想健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西医的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在发明西医的时候,曾告诫过一句话:“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
”咱们老祖宗也有一句话:“食疗胜药疗”。
可现在全背离了。
再问一个问题:咱们每天吃三顿饭,给哪个器官吃呢?人活着是靠五个器官提供能量,哪些能量是靠吃东西来提供的?大家都在给脑袋吃,给嘴吃,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吃。
五个器官和人一样,也各有各自的喜好,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色的,脾吃黄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
什么叫均?品种多才叫均呀。
中医相当伟大,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病情说得非常准确。
其实,就是通过看这五种颜色来判断的。
举个例子,肝不好的,爱吃肉的,爱喝酒的,爱生气的,他的脸色发青发绿;心脏不好,脸色发红;脾胃不合,脸色发黄;哮喘的人脸色发白;肾衰竭的人,脸色发黑。
通过观察你的脸的颜色就知道你有什么病了,这就是中医的红黄绿白黑。
可当今,把红黄绿白黑宣传得走了样,绿,成了绿茶了;红,成了红葡萄酒了;黄,成了胡萝卜;白,成了燕麦片;黑,成了黑木耳了。
《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都说:“人吃五谷才丰登”可现在,老百姓都吃精米精面,还把老祖宗的话给改了——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中医养生学里有一句话:食不离豆。
尤其是女同志,终身不要离开豆类,从脏器讲,有利于五脏;从营养学讲,豆类中有一种物质叫“大豆异黄酮”,这种物质可以刺激卵巢分泌。
中国的养生学几千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国的营养师都来中国学习营养学,他们回国后,教导国民常喝中国的五色豆浆和八宝粥。
而我们多数中国人只在腊八节时才喝八宝粥。
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多吃五谷杂粮,这样才能健康。
下面说说口味方面的问题;酸养肝,苦养心,甜养脾,辣养肺,咸养肾。
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
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所以软化血管。
如何体现均衡?酸养肝,过酸伤肝。
中国是世界上的肝病大国,而中国的山西省又是肝病第一大省,因为那里人特别爱吃醋。
十年前,卫生部有一个通告:威胁中国人死亡的三大疾病分别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
癌症里排在第一的是肝癌。
最后一位是肺癌。
2007年初,卫生部通告,威胁中国人死亡的三大疾病分别是;第一位癌症,第二位是脑血管病,第三位是心血管病。
癌症里又划分出来;第一位是肺癌,十年间肺癌从最后一位,上升到第一位了。
这并不奇怪,目前,十家饭馆九家辣。
辣养肺,但过辣伤肺。
去年卫生部有一个统计报告,南方人肺癌和鼻咽癌的发病率,和十年前相比上升了167%,后面注明了长期住在北方的南方人。
为什么?大家知道,四川人,湖南人酷爱吃辣椒,因为南方潮气重,辣椒防潮,可以解辣,但如果在北方,干旱地区吃辣椒,就容易伤肺,请大家一定记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一方水土养所有人。
肝吃脂肪,脂肪过多容易得脂肪肝,重者将导致肝硬化,進而死亡,演员傅彪的死就是一个例子。
心吃维生素,得病的原因是维生素缺乏,脾吃碳水化合物(主食),肺吸氧,肾吃蛋白质,矿物质和水。
下面说说蛋白质的问题,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多人为了保养身体,开始吃保健品,这非常好,但是如果不懂,瞎吃,却能吃出病来。
蛋白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蛋白,一种是动物蛋白。
中国人的饮食摄入以植物蛋白为主,缺少动物蛋白。
所以应该补充的是动物蛋白,但好多中国人现在却在吃国外的大豆蛋白粉,试想一下,哪个国家研制的产品不是根据本国人民的膳食结构特点呢?记住:我们是中国人,体质和外国人不同,外国的保健品不一定适合中国人服用。
什么是精、气、神俗话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为什么说精、气、神是人的三宝呢?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具有多种功能:1.促进生长发育:精是构成形体各组织器官的主要物质基础,并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物质;2.滋养作用: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起着滋养作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3.生殖作用:生殖之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充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
人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
当气的运动失衡时,就会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的目的就在于恢复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
神,是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和主宰者。
神的物质基础是精。
神在生命之初就生成了,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
神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后天的滋养,所以只有水谷精气充足,五脏和调,神的生机才能旺盛。
人的神与形体是不能分离的,因此人的身体状况必定会反映在神。
当身患疾病时,神受到侵害,就会出现种种异常状况,如目无光彩、语言失常、昏不知人等。
所以临床观察病人的神,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精、气、神三者,中医称为三宝,认为它们是可分不可离的。
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
鉴于三者间的互相关联,任何一个的失调都会影响其它二者,只有当三者和谐稳定时,人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的整体观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在某些细微的局部反映出来。
没有哪一个病是“完全”独立的,哪怕只是脸上长了几个“痘痘”,也是全身寒热虚实在小了,小包不见了,胃口正常了,大便也通了……症状发生在局部,但治疗的是全身,这正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
除了人体本身,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也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
这就叫做“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衣食起居,以适合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中医的发病观外界病能否进入人体,并导致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以及正气与邪气力量的对比。
来寒即怕冷,是正邪交战的第一个信号,当人体受到风寒邪气攻击时,马上就会警惕起来,出现恶寒症状。
发热,也是正邪较量的表现。
当邪气与正气展开激烈战事之时,人体就会出现发热。
当人体遇到外邪侵袭时,通常会采取出汗、呕吐和泻三种方法将邪气驱逐出体外。
如果邪气在体表,人体会通过发汗,让邪气从表而走;如果邪气在上,如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胃会马上作出恶心呕吐的反应,把这些有害物质吐出去;如果这些不干净的食物继续向下到达了肠,人体就会通过腹泻的方式把这些脏东西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