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教案示例

合集下载

地理《地形和地势》教案范文

地理《地形和地势》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地形和地势的分类方法和判断标准。

3.理解地形和地势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分辨和判断不同类型的地形和地势。

2.如何理解不同类型的地形和地势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案和教材。

2.多媒体设备。

3.地图、图表和照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展示不同地区的地图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探讨不同地形和地势的特征和影响。

2.知识讲解a.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和特征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山峰、沟壑、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山地、山脉、岛屿等地物的形态状态。

地势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所表现出来的起伏的程度,包括山地、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等。

b.地形和地势的分类方法和判断标准地形和地势的分类方法是按照高程、起伏、形态等方面进行分类,如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山脉等。

判断标准是根据地形和地势的特征和高程来判断,如平坦、曲折、陡峭等。

c.地形和地势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地形和地势对人类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如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山地地区适宜林业;高原地区适宜畜牧业等。

3.知识巩固让学生模拟不同地形和地势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型的地形和地势对人类的影响。

4.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地图和图表,对不同地域的地形和地势分类和判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总结本课通过展示地图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分类方法和判断标准,并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和地势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通过模拟情境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其地理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课采用多媒体展示、模拟情境和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地形和地势的知识点。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学时间的分配、教材和图表的选择等。

改进这些问题,可以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和有效。

地理《地形和地势》教案范文

地理《地形和地势》教案范文

地理《地形和地势》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包括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

2. 使学生掌握地势的概念,认识我国的地势特点。

3.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2. 地势的概念及其特点3. 我国的地势特点4. 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三、教学重点1. 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2. 地势的概念及其特点3. 我国的地势特点四、教学难点1. 地形的分类及特点2. 地势的理解及我国的地势特点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和地势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地形和地势为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利用图像教学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素养。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地形和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能识别出这些图片中的地形和地势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形和地势》。

【知识讲解】1. 地形教师简要介绍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

针对每种地形,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讲解其特点,如平原地势平坦,山地坡度较陡等。

2. 地势教师介绍地势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地势是地表形态起伏的总趋势。

通过展示我国地势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特点,如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等。

【案例分析】教师以我国地形和地势为例,分析其对经济、交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使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和地势的重要性。

【读图、析图能力培养】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和地势分布图,学会用图例和坐标轴来识别地形和地势。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和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一张地形和地势的简单示意图,标明各种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 选择一个我国的地形或地势案例,分析其对经济、交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

初二地理(人教版)《地形和地势(第三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初二地理(人教版)《地形和地势(第三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初中地理
刘家峡
二滩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二上册
小浪底
三峡 三峡
初中地理初二上册
水流落差大,水流急,能形成什么景观? 瀑布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二上册
小结:地势特征产生的影响
地势 影响 气候、河流 进一步影响 人类生产生活
西高东低 • 河流的流向 • 气候
• 便利东西水运交通 • 水汽深入内陆,利
于农业发展
呈阶梯状 • 阶梯交界处,
分布
河流流速
• 阶梯交界处,落差 大,水能资源丰富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二上册
任务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都有哪些影响? 尝试完成思维框图。
水能 资源 丰富
阶梯交界 处,落差 大,水流 急
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 分布
河流流向 自西向东
便利东西水运
气候:海洋 湿润气流深入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二上册
一 地形特征的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交通不便 对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二上册
一 地形特征的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对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二上册
一 地形特征的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水土流失严重 对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二上册
一 地形特征的影响
阅读教材24页:地形与民俗
云南民俗也深受高原地形的
影响。高原四周地形破碎,山
道崎岖。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
年代,云南流传着袖珍小马有
能耐、火车没有汽车快的说
法……
适应


影响
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初二上册

八年级上册地势和地形教案示例3.doc

八年级上册地势和地形教案示例3.doc

地势和地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记住位于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

%1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在地形图上能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

%1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1阅读统计图表,概括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能力目标%1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能力。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1探讨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重点和难点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探讨其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及人类应采取的对策。

•。

教学准备教师%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

%1资料:教师事先设计的表格。

%1分组:将学生按其个人意愿及其特点划分四个大组,并在需要时可合并为两个大组。

学生%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本节内容相关的图片,有条件的学生可依据查阅的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准备在课堂演示。

%1辩论准备。

•。

教学设计口师生活动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请同学用大屏幕投影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的图片资料,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这些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海拔高度。

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

讲述新课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 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西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生答:西高东低。

%1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学生尝试绘出我国地势示意图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能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也可能是由西向东阶梯状降低,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1学生阅读我国沿北纬32。

《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学案

《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学案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山区面积广大一、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二、本课目标:1、运用统计数据说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2、分析山区开发和利用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3、培养学生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4、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三、课前准备:1.我国地形类型的特征是;2.我国有众多的,四大,四大,三大和三大。

四、知识建构:知识点1、我国地形结构的特征阅读准备: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

其中,山地、高原、丘陵都属于“山区”。

探究一、阅读课本P28“图2.8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1)填写下列表格内容,再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2)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根据上图表中的数据,计算山地、高原和丘陵的面积和(即“山区”面积)的比重。

小结:我国地形结构的特征是广大,小。

练习一:1.在我国各类地形中,面积最大的是()A. 山地B. 高原C. 盆地D. 平原2.习惯上,山区是指()A. 山地、平原、丘陵B. 山地、丘陵、海拔很高的盆地C. 山地、丘陵、崎岖的平原D. 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3.我国平原面积占全国的()A. 1/10左右B. 1/20左右C. 1/5左右D. 1/3左右知识点2、山区开发利用上的利与弊分解知识点1:山区的资源优势和不利条件探究二、阅读课本P28“图2.9 山地交通不便”,P29“图2.10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参考P30“图2.11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析山区的资源优势和不利条件,完成下表:练习二:4.(多选)我国的泥石流多发源于()A.青藏高原边缘B.我国东部低山丘陵和平原交替处C.青藏高原内部D.东部平原地区5.(多选)我国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A. 崩塌B. 滑坡C. 泥石流D. 沙尘暴分解知识点2:山区的开发探究三、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资料,谈谈你对山区开发的看法。

听老家的姑姑说,她家住在山区,过去在山坡上种粮食,收成很不好,家里挺困难的。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 2.8),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

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

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

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区面积广大下面我们每个同学都动动手,结合下表中各种地形类型的百分比,绘制一幅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然后分析一下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注意绘制饼状图时,要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用彩笔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活动)1.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盆地:______、平原:______、丘陵:36°)由此可见,我国陆地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居各地形类型之首,高原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位居第二,盆地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5,位居第三,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位居第四,丘陵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0,位居第五。

2.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怎样开发和保护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国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两项重要任务。

要完成好上述两项重要任务,山区人民必须搞清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即发展经济、振兴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展开讨论,群策群力,为山区人民找一找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A组找山区有利条件,B组找山区不利条件)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A、B两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相互补充,展开争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小结如下: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人们在开发利用山区时,除了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还要预防和避免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呢?又应怎样防治灾害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投影彩画)请看投影《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图2.10),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搞清山区各自然灾害的成因和主要防治措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阶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掌握地形和地势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本节内容紧承上一章节的内容,更深入地探讨了地形和地势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我国的具体表现。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地形和地势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化对地形和地势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掌握中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能运用地形和地势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我国地形和地势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及其区别。

2.中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势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案例,用于辅助教学。

2.准备地形和地势的模型或沙盘,用于直观展示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3.准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和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势和地形(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势和地形(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山区面积广大谈山区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我国山区的分布,总结山区面积广大。

2、山区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3、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山区经济发展应该具体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取科学持续的发展模式。

过程和方法1、通过舟曲特大泥石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导提出山区经济发展中面对的各种问题。

2、通过分析舟曲泥石流灾害成因,培养学生综合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前南峪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成就,总结山区经济发展的科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山区经济发展的探究,培养科学人地关系,树立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

2、加强对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1、根据地形图和材料分析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的成因。

2、结合前南峪生态经济发展,总结广大山区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走科学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教学难点1、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读图分析比较分析多媒体辅助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其他一、问题提出介绍我们谈山区经济发展的背景。

山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课本30页活动题2。

1、在我国,山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在我国2/3以上的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山区。

3、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在中西部地区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帮助中西部地区摆脱贫困。

4、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指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提出都有它的实际意义和问题出现的背景。

播放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一周年回顾。

二、分析问题痛定思痛究其因,组织学生探究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的成因。

播放专家解释的相关新闻报道。

1、地质构造破碎。

2、汶川地震的影响。

3、气候干旱、植被稀疏4、突降暴雨由植被稀疏引出曾经舟曲生态环境的回顾,由国家林业局的相关新闻发言引出人类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灾害的影响。

舟曲的问题是全国很多山区城镇和乡村共同面临的问题,怎样解决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山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课前准备】
1.教师为每一学生准备等高线地形图(教材中)
2.实物投影仪
3.学生准备水彩笔、尺子、铅笔
4.有关地质灾害的录像
【教学设计】
读图猜比例、验证比例、找最大
绘制地形面积饼状图,计算三种地形面积和
观察景观素描图,感知山区的概念
地形构成特点: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注意开发利用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逐一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讲授新课: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活动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学生:计算后很快绘制出饼状图(如图示)
地形类型百分比
(%)
对应的
圆心角
山地33118.2º
高原2693.6º
盆地1968.4º
平原1243.2º
丘陵1036º
教师:请大家根据饼状图,把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累加起来,算一算占陆地面积的比重。

学生:(118.2º+93.6º+36º)/360º≈2/3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

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2: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讨论: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可以补充)
第一组:
地形复杂多样
多种经营
平原
山区
林业
林副业
采矿业
旅游业
畜牧业
河谷种植业
种植业
工业
水产业
旅游业
其他… …
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组: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开发利用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录像,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4: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等高线地形图,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组内讨论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1组:在图上画出山区和平原区的界线,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第2组:在图上画出林区农耕区的界线,你是怎样判断的?
两组共同讨论问题: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可以补充)
第1组:用实物投影上展示本组绘制的界线,并说明划分依据是等高线数值和疏密情况;因此东南部为山区,西北部为平原。

第2组:用实物投影上展示本组绘制的界线,并说明划分依据是树木和农作物的分布;因此东南部为林区,西北部为农耕区。

共同讨论问题: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

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课后反思】
通过观察景观素描画使学生感知了山区的概念,通过计算与绘制地形面积饼状图知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通过讨论、分析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