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概论
原子核概论

1、质量数 :A ,原子量最接近的整数部分A =Z+N (三者都是整数)中子数:N质子数:Z (=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质量:MNuclear ≈MA -Zme 原子质量:MA, 常表示成原子量与原子质量单位u 的乘积。
核外轨道电子的静止质量:me ,核外电子的结合能很小。
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 和中子数N 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Z 同,N 不同同中子素(同中异位素):Z 不同,N 同 同量异位素:A 同,Z 不同同核异能素:A 同,Z 同(N 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60Co,60mCo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互换的一对原子核,如:核素图:以中子数为横坐标,质子数为纵坐标对核素作的图。
稳定的核素几乎全落在一光滑的曲线上或紧靠曲线的两侧,该区域叫做核素的稳定区(或稳定的核素半岛),该曲线称为β稳定线。
核半径:R = r 0A 1/3, r 0≈1.2 fm, 1 fm=10-15m核子数密度:在原子核处于基态时,当A =偶数时,则I =整数;当A =奇数时,则I =半整数 27-223111g 1.660538710kg=931.494MeV c 6.02214210A u N -===⨯⋅⨯21.007825938.271998MeV c p m u -==⋅21.008665939.565330MeV cn m u -==⋅X AZN1733330033310kg/m 444nuclear nuclear nuclear nucleon M M M M V R r A r ρπππ===≈≈3833010cm 43A A n V r A π-=≈≈原子的总角动量等于电子的角动量与原子核自旋的矢量和,其数值是量子化的: 原子核自旋的I 值可通过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来测量。
例:Si 基态电子组态是3p2,其中“2”代表两个电子都处于3p 次壳层上(轨道量子数l=1,轨道磁量子数ml =1、0、-1),是两个同科电子,填充方式是:最大S 值=1/2+1/2+0=1;最大L 值=1+0=1 J 的取值为:S +L , …, |S -L |,根据半数法则同科电子数小于半次壳层数,J =0 光谱项:3P 0,(3为2S +1,0为J 的值) l =1 ml 1 0 -1 ms ½ ½ 0 例:已知59Co 原子基态(4F9/2),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分裂成8个成分,试确定59Co 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
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概论总结

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概论总结英文回答:Introduction:In the field of 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 we study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and behaviors of atoms and atomic nuclei. This branch of physics explores the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interactions of these microscopic particles. By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s of 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 we gain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matter and the forces that govern the universe.Atomic Physics:Atomic physics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atoms, which ar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matter. It investigates the behavior of electrons within atom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toms an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atomic physics is the energy levels ofelectrons in atoms. These energy levels are quantized, meaning that electrons can only occupy specific energy states. The study of atomic physic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echnologies, such as lasers, atomic clocks, and atomic spectroscopy.Nuclear Physics:Nuclear physics, on the other hand, deals with th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of atomic nuclei. It explores the properties of protons and neutrons, which are the constituents of atomic nuclei. Nuclear physics investigates nuclear reactions, such as nuclear fission and fusion, which release vast amounts of energy. It also examines the stability and decay of atomic nuclei, including radioactive decay. Nuclear physics has applications in fields such as energy production, medicine (e.g., nuclear medicine), and nuclear weapons.Connection between 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 are closely related fields,as they both study the fundamental particles that make up matter. Atomic physics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electrons, whic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properties of atoms. Nuclear physics, on the other hand, delves into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tomic nuclei, which are composed of protons and neutrons. The study of 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 together allows us to comprehend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electrons and atomic nuclei, leading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atter and the universe.Conclusion:In conclusion, 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 are essential branches of physics that explore the properties and interactions of atoms and atomic nuclei. Atomic physics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electrons and their behavior within atoms, while nuclear physics investigates th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of atomic nuclei. These fields are interconnected,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articles that make up matter. The knowledge gained from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 has led to numerou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By continuing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se areas, we can further unravel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中文回答:介绍:原子物理和核物理是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的领域。
第7章原子核物理概论

居里夫人在工作中遭受了大剂量的辐射.后来长期患恶性贫血 症.弗列德利克·约里奥曾检验过她当年的实验记录本,发现全都 严重沾染了放射物.她当年用过的烹调书,50年后再检查,还有放 射性.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教学重点】 核力和核矩;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和裂
变和核聚变。 【教学难点】核力和核结构。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3
§7-1 原子核的描述
一、历史回顾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1896)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钠盐的放射现象.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观察 到原子核现象,是核物理学的开端.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Nuclear physics introduction
教材:原子物理学,杨福家,高教社,2008第四版 制作:红河学院理学院 Zhu Qiao Zhong
目录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7-1原子核物理的对象 §7-2核力 §7-3核的基态特性之一:核质量 §7-4核的基态特性之二:核矩 *§7-5核模型
贝克勒尔是研究荧光和磷光现象的世家子弟,
于1892年担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 ,而此
职位是他祖父和父亲曾担任过的…
贝克勒尔,1852-1908 法,与居里夫妇共同获
偶然?必然? 伦琴发现X射线后,彭加勒(法)认为“X射
线可能跟荧光属于同一机理”, 建议贝克勒 尔验证,终于发现钠盐有预期效果.同时发现
§7-5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7-6 α衰变 §7-7 β衰变 §7-8 γ衰变 §7-8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
原子核物理概论

BB A
2020/4/22
A30, Z=N=偶数 的核,特别稳定
30 A 120 : B 8.5 Mev A
A 150 : B 7.6 MeV A
A很小或A很大 的核变成A中 等核时, 放能
6.2.1.结合能(4)
• 例1:轻核聚变
–100个12H 聚 变 50个24 H e
B/A = 1MeV
• 原子磁矩>核磁矩原子总磁矩忽略核磁矩
J g Jii 1 B ,
h e B 2 m e,m p?m e B ?N ,J?N
2020/4/22
6.1.3.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3)
•
核磁矩I
在外磁场 B 中的磁能
U v IB v g I N B m I
• 考虑核自旋后, 原子的总角动量 v vv FJI
• 同质异能素:
– 相同质子数Z和相同中子数N,但能量状态不 同的核素,指处于激发态和基态的核素
2020/4/22
6.1.2.原子核的大小(1)
• 原子核半径上限:1 0 15 米
– 散射实验测得
•
原子核半径与质量数
R
1
r0 A 3
– r0 1.20fm
• 原子核的密度是常数
M V4 3 M R 34 3M r03A4r0 3 3M A4r3 03N A
• 原子核的组成 • 原子核的大小 •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2020/4/22
6.1.1.原子核的组成(1)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组成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e –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甚微
mn1.008665u mp1.007277u
• 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原子物理学第7章原子核物理概论

2)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衰变掉原有核素一半所需的时间.
T
0.093
N/No 1.00 0.75 0.50 0.25 0 1T
13
t T N N0 / 2 1 ln 2 λT N 0 N 0e T 2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N衰变
(T 10 min)
2T 3T 4T t 6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3)平均寿命:
1
1.44T
表示每个核衰变前 存在时间的平均值.
导出要点: 在 t t dt 内,发生衰变的核数为 核的寿命为t ,则所有核素的总寿命为 于是任一核素 的平均寿命为:
dN Ndt
,这些
放射性活度A(也称“放射性强度”,“放射率”,“衰变 率”): 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 t A描述放射源每秒发生核衰变的次数 ,
A A0 e
并不表示放射出的粒子数.
dN N N 0 e t A0 e t dt A的单位(1975年规定):贝克勒(或贝可)(Bq). 1Bq=1次核衰变/秒. A的辅助单位:居里(Gi);毫居(mGi)、微居(μGi)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8
4.长半衰期的测定
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的手印.
测定半衰期是确定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方法.
测出放射性活度A,算出产生A的核素数目N,据A=λN求出λ, 则可求出:T=ln2/λ. 为保证足够的计数以降低统计误差,必须增大N.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原子核物理概论

3)库仑能 Bc
七 章
——质子间库仑斥力使结合能减小
:
我们知道,核中Z个质子中的每一个都与其
原 子 核 物
余(Z-1)个有相互作用,因此库仑能 Bc 将正比于核内的相互作用对数 Bc ~ Z(Z 1) ~ Z 2
原子的结 合能
理 概 论
另一方面,每个质子间的相互作用能为
e2 R
~
e2 A1/ 3
B 故
1)E 是原子核稳定性的标志,E 越大,相应
子
核
的核就越稳定;
物 理
2)A 40 ~120 之间的核,E近似为常数,且较
概 论
大,E ~ 8.5MeV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核质量
3)轻核(A较小)和重核(A较大)的平均结合
第 七
能都比较小,因此,轻核的聚变和重核的裂变
章 都有能量放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聚变和裂变
:
的原子能,这个能量是相当大的。比如
原子的结
原 子
E( 238U ) 7.5MeV,当一个238U裂为两个质量中等的核 合能
核 物
(A ~100)左,右 则每个核子放出1MeV的能量,因此 质量公式
理 概
一个238U 的核放出的能量约为200MeV,而一克
论
238U
含有
6.021023 2.351021 23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原子核的描述
第
原子核的基本情况---核素图
七
章
上面我们知道,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的,那么 Z,N的不同搭配使自然界共有多少
原
种核呢?
电量
子 核
原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概论 (7.8.1)--γ衰变

势垒 贯穿
产物能 量分布
单能
弱相互 作用
电磁相 互作用
、 :连续
EC: 单 能
谱
单
能
衰变能:
: M X ( MY M He )
: M X MY
: M X (MY 2me ) EC : M X (MY Wi c 2 )
: Eu El
)
GH c2
1.1 1016 H
H
M R
(5 )几种衰变特性
本性 氦核4He 电 子 电磁辐射
T1 2
E0
107 s 101 6 s 106 a
十 几 keV 十几 MeV
1017 s 60 d 十 几 keV 十几 MeV
机制
§40 衰变
(1 )一般性质
衰变-( decay:)从放射性核素
的原子核内放射出 射线的过程。
E h Eu El
60Co( T1 2 5. 27 a)
(0.309MeV)
100 %
1
2.50 MeV 1.33 MeV
2
60 Ni
0
60Co 的衰变纲图
(2 )内转换电子
c
c
放出的 射线的能量:
E e E0 ER
吸收的 射线的能量: E0 Eu El
E a E0 ER
发生显著共振吸收的条件:ER
ER ER
E e E0 E a
若ER ,则不发生共振吸收。
ER ER
E e
E0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

魏扎克(Weizacker)公式:
B aV A aS A2 / 3 aC Z 2 A1 / 3 asym ( Z N )2 A1 BP B壳
对称能 偶偶核 1 奇A核 0 奇奇核-1 对能
aP A1 / 2
从实验定出:
aV = 15.8 MeV
aS = 18.3MeV
二、原子核的组成
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4 2 1 He14N 17 O1 p 7 8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m p 1.007277 u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
4 9 1 He 4 Be12 C 0 n 2 6
mn 1.008665 u
原子核是由质子p和中子n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原子核 中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以 A、Z 和 N 表示,它们满足 关系
衰变条件:E0>0,即
(b) 衰变:
M X MY
A A 0 XZ 1Y 1e Z
E0 ( m X mY me )c 2 ( M X M Y 2me )c 2
衰变条件: E0>0,即 M X M Y 2me (c) K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上的电子而转变为另一 A 0 个原子核的过程。 Z X 1 e Z AY 1
2 Q Z( c2 a2 ) 5
电四极矩是量度原子核电荷偏离球对称的程度.
§33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放射性衰变:核素自发地放射出某种射线而变成另一种核素的现象。 已经发现的放射性衰变模式:
1.衰变:放出带两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
2.β衰变:放出电子(或正电子),同时放出反中微子(或中微子)。 3.γ衰变:放出波长很短(小于0.01nm)的电磁辐射。 4.自发裂变:原子核自发分裂为两个或几个质量相近的原子核。 放射现象的研究是获悉原子核内部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核素图上看到,稳定的核素都分布在一个狭长 的带状区域内,通过这狭长带状区域中心可画一条
光滑曲线,这条曲线称为 稳定线(-stability line) 。
稳定线及其附近的这个狭长的带状区域称为核素 的稳定区。 稳定线起始段与N=Z的直线相重合; 随着核子数增多偏向N>Z方向。 上侧区域是缺中子的核素区,具有 放射性(包括 电子俘获 ) 或放射质子;下侧的区域是丰中子核素 区,具有 - 放射性或放射中子。这两个区域的核素 经衰变后转变为更靠近稳定线的核素。
为偶数的原子核是玻色子,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费米子体系
(xi x j ) - (x j xi )
玻色子体系
(xi x j ) (x j xi )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2,原子核的结构模型 3,核衰变 4,核反应 5,裂变与聚变
原子核的一般性质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 , 线度占万分之一,质量占
99%以上.
原子核对原子的主要贡献是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
把原子和原子核看作物质结构中两个层次。 核外电子行为对原子核的性质几乎没影响;物质 有些性质主要归因于核外电子,如元素化学性质、某 些物性及光谱特性等;有些性质归因于原子核,如放 射性等;除电性以外几乎不存在哪种性质是由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共同提供的。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后,伊凡宁柯和海森 伯提出核的质子-中子假说。 质子p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量1.007277u,是电 子质量的1836.1倍;中子n不带电荷,质量1.008665u, 是电子质量的1838.1倍。
质子、中子统称核子,海森伯认为质子和中 子是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质量上的微小差异是 由电性质的不同所引起的。
自由中子寿命约为15min,衰变为一个质子、 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核内中子质子间可互相转化。
n p e e
二、原子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单位量度为原子质量单位,1u=1.660565510-27 kg 核质量都接近整数,原子核的质量数(mass number)
用A表示。A是该原子核所包含的核子总数。
一、原子核的组成 (formation of atomic nucleus)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型结构模型。核带正电且质量
是质子质量整数倍,使确认质子是核的基本成员。
原子核质子-电子假说:认为核由质子和电子共同 组成。 困难:根据量子力学的规律,核内电子德布罗意波长 的最大值不应大于2d,氦原子核的直径约为5 fm,核 内电子的能量应为E pc =124MeV ,但核内存在如 此高能量的电子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 此外,质子-电子假说无法解释核自旋的实验事实。
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 核反 应和光子发射与吸收过程中,系统总宇称奇偶性 不会发生互变,即反应前后系统的总宇称守恒。 李政道和杨振宁 57 年指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
能不守恒。经吴健雄等在 60 Co 衰变实验中证实。
统计性表示在全同性粒子系统中,当粒子交换时系统波 函数所表现出的对称性。 全同性费米系统中,任两个粒子互换时波函数要改变符号, 称为交换反对称;全同性玻色系统中,任两个粒子互换时波 函数符号不变称为交换对称。 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是费米子,服从费米-狄拉克统计;
量状态不同的核素,指处于激发态和基态的核素。
(J.Chadwick,1891—1974) (W.K.Heisenberg,1901—1976)
核素图
泡利原理 长程的库仑相互作用和短程的核力 之间的竞争
核素图和稳定线
2700多种核素分类,一类是天然的,280多种稳定
的,60多种有天然放射性。另一类是人工放射性核
I ,z g I NmI ,
I 是核的总角动量(即核自旋) ,gI是原子核g因子。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核磁矩测量的重要方法。
匀强磁场 B 中,核自旋磁矩 j 与磁场相互作 用产生的附加能量为
U - I B g I N BmI
超重新核素 259Db,265Bh
重质量丰中子区 175Er,185Hf,186Hf 208Hg,209Hg,197Os, 237Th,238Th,239Pa 九种新核素
N
三、原子核的大小和形状 据对核电矩的精密测定推断,核内电荷和物质近 似球对称分布,可用原子核半径来表示核大小。 高能电子散射实验发现核电荷分布体积正比于质 量数A,核电荷分布体积的半径 R=r0A1/3,r0称为核
二、原子核的电四极矩 (electric quadruple moment)
任意带电体系,在 r 处产生的电 势一般表达式 z
d R P(x,y,z)
r’ r y +2q -q x -q o
1 4
d
R
1 1 1 4π dV 2 zdV 3 (3z 2 - r 2 )dV r r r
共有2I+1个可能值。 在磁场的作用下,原来的一个能级分裂为2I+1个 能级―塞曼能级分裂。
相邻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U g B I N
测量E的方法是在垂直于匀强磁场B的方向上对 样品施加一个高频(10MHz数量级)磁场,
当磁场满足 h =E 时,样品中原子核会表现出对 该高频磁场能量的强烈吸收,由低能级向相邻的 高能级跃迁,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 NMR: 测 量 精 度 高 达 10-6 ; 样品限制少;不破坏样品 等;可测量磁场;物构研 究、量子化学、生物科学、 药物研究及临床医学等方 面重要应用。
消库仑力的排斥作用。稳定核素的中子数比质
子数增加得更快。 当Z增大到一定程度,稳定核素不再存在;Z再增 大,连长寿命放射性核素也不能存在了,已知核 素区就逐渐终止了。核力已不能克服质子间的库 仑作用将原子核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实体。
超重元素稳 定岛
不稳定海洋
已知核素半岛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成25种新核素
核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
自然界物质结构层次—
对象-原子核结构性质
目的-认识、掌握其规律,并加以应用
能源 军事
医疗
物质结构 粒子物理
其它学科
恒星演化
研究原子核的途径-原子核反应
• • • • • • • • • 核子-核子散射- 基本核力 弹性散射- 原子核大小,相互作用势 非弹性散射- 能级位置,量子数,巨共振 转移和敲出- 壳模型的细节 熔合反应- 天体核过程 裂变反应- 液滴模型本质 复合核形成- 核的统计性质 多重碎裂- 核物质相变,集体模型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 核的夸克结构
荷 2e 和一个四极子联合 的电势。
如果电荷作旋转椭球式的分布,在对称轴上的电势 可以表达为
理论和实验证明,核的电偶极矩恒等于零。有些核存在电 四极矩: 1
Q
(3z e
2
- r )dV
2
单位: 靶, 1b = 10-24cm2
旋转椭球式的电荷分布等效于一个单电荷和一个四极子的迭合。
可以证明原子核的电四极
在稳定线的起始段,曲线走向满足N=Z,在轻
核中,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核才趋于稳定。
核素图
以N-Z为坐标,将核素排在一张图上。
缺中子区 质 子 数
核素稳定区
丰中子区
N=Z
中子数
随着 Z 的增大,由于质子间库仑作用, 稳定线 向N >Z的方向偏离。 随着Z增大,库仑力比核力增加得更快,为保持 核稳定,必须靠更多中子提供更大的核力来抵
中子自旋磁矩的符号与电子一致,因此,它与电子一样,自
旋指向与磁矩相反。
不论是质子的磁矩,还是中子的磁矩,都清楚表明,它们不
是点粒子;相反,它们肯定是有内部结构的粒子。这要用到 更深层次的理论—夸克模型才能作出解释。
在核数据表中 , 都是以磁矩在 z 方向投影的最大值来表征它们的
磁矩大小。 质子磁矩 p=2.79285N, 中子磁矩 n=-1.91304N,
半径参量。r0不完全是常量,从重核到轻核, r0 从
1.20 fm增大到1.32 fm。
球形
椭球
原子核的量子性质
一、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spin and magnetic moment)
原子核的自旋
中子和质子是费米子,自旋是/2;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一样也 都有轨道和自旋角动量,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自 旋与轨道角动量的矢量和就是原子核角动量,习惯 称为原子核的自旋,以I来表示
核电量 Q=Ze , e 是电子电量的绝对值, Z 为原子 核的电荷数 (charge number) ,即元素的原子序数。 中子数等于总核子数与质子数之差,N=A-Z
A 任何一个原子核都可以用符号 Z X N 来表示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类原子,即具有相 同原子序数Z和质量数A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 I | I (I 1)h I Z mI , mI I , I -1,,-I
实验发现:
偶偶核(中子数和质子数皆偶数)自旋为零
奇偶核(二者有一奇数)自旋为 的半奇数倍
奇奇核(二者皆奇数)自旋是 的整数倍
部分核的自旋
原子核的磁矩
(1)核子磁矩
电子的磁矩为:
质子的磁矩
轻稀土质子滴线区 121Ce,125Nd,128Pm,129Pm, 129Sm,135Gd,137Gd,139Tb, 139Dy,142Ho,149Yb 等 11 种 Z 新核素 轻质量质子滴线区 25P,65Se两种新核素, 滴 线 核 69Kr 的 奇 异 衰变性质
超铀缺中 子区235Am 新核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矩可以表示为:
原子核的形状与Q的关系:
2 Q Z (c 2 - a 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