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与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与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与应用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之一,它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来检测、诊断和治疗疾病,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医学影像技术包括 CT、MRI、X 光和超声等影像学技术和仪器,这些科技使得医学科研和临床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让医生和病人都受益匪浅。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发展,如CT 和 MRI 的产生,以及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升级,这是长期的不断努力和创新,在技术层面上不断提高了医学影像技术的精度和分辨率,更好地帮助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

与此同时,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也着眼于更深层次的疾病研究,这涉及到对医学影像的分析、提取和处理。

医学影像学可以提供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详细结构图像,如何从这些图像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特征,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有很多研究专注于开发新的方法和技术来对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使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方法来自动进行医学影像的预测和分析。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协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治疗上有广泛的应用,不同的影像技术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及其应用:1. CT 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扫描使用 X 射线等辐射源对人体不同部位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三维图像。

因为其分辨率较高,可用于观察某个部位的详细结构。

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检测肿瘤、脑部病变、内脏病变以及各种损伤。

2. MRI 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扫描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图像。

它是一种无辐射、无创伤、无痛苦的检查方式,所以被用于检测比较敏感的部位,如脑部、胸腹部等,能获取很高的结构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

MRI 在神经学、骨科和心血管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超声医学影像技术在医疗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使用超声波对人体进行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诊断疾病或进行治疗的目的。

其中,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更是在该领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本文将围绕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展开探讨。

一、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的原理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是基于超声波成像技术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对采集到的超声数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

超声波成像中,医师将超声探头放置在病人身上,通过超声波的反射产生图像,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或治疗的目的。

在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中,计算机会对采集到的超声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处理。

这些处理包括信号处理、影像处理、特征提取等。

通过这些处理,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详尽的医疗影像信息,进一步辅助医生诊断疾病或选择治疗方案。

二、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优化。

在研究上,一些新的算法和技术被不断引入到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中,从而提高其分析和处理速度,降低误诊率。

一些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算法也被应用于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中。

这些算法可以通过对大量医学影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提高医疗影像的自动化处理,从而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和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率。

在研究方面,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的研究不断得到了支持和资金,从而实现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升级。

三、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的应用场景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中。

其中,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妇产科: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妇女的孕期检查。

医师可以通过超声波成像检查胎儿的成长和发育情况,从而预测胎儿的健康状况,辅助孕妇选择适合自己的产方式。

2.心脏科:超声医学影像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心脏疾病的检测。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波成像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发育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并监测疾病的治疗效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征稿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征稿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征稿函《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是由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批准,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半月刊,刊号:CN13-1424/R;ISSN2096-3807,主要刊载常规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电镜、红外热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栏目有综述、论著、影像研究、影像技术、医学影像、综合医学、探索发现等。

全文收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1.文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材料详实,数据可靠,语言精练,层次分明。

文章篇幅一般在2400~6000字符数左右为宜,图片要求清晰,对比适度,表格采用三横线制。

2.为尊重作品版权、维护本刊权威性和作品质量,作者保证来稿不涉及抄袭、保密、署名排序等争议,来稿文责自负。

 3.文章内容完整。

包含: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全称(具体到科室)、所在省市、邮编、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及详细通讯地址和电话等。

4.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章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5.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本刊全文收录知网、万方数据库,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6.本刊只接收邮箱投稿,来稿一律采用word文档格式,请勿一稿多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编辑部医药前沿杂志稿约医药前沿杂志为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医药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以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重点报道国内外医药领域的最新学术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

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药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设有论著、综述、临床研究、临床护理等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投稿要求及注意事项:1.本刊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或国际首报论文开辟快速通道。

医学影像学的技术研究与应用

医学影像学的技术研究与应用

医学影像学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学的技术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辅助手段。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概述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19世纪,X光成像技术的出现就为医学影像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0世纪初,CT(计算机断层摄影)和MRI(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诞生,使医学影像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此后,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剪影扫描)等技术也相继问世,为医学影像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方向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等方面。

1. 图像采集图片采集技术是影响影像质量和临床应用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无侵入式成像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比如基于光滑的随机轨迹图像稀疏采集(SSTI)技术;另外,还有基于稀疏表示的影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等。

2. 图像处理对于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降噪、增强和去伪影等处理,有利于提高影像质量,使医生能够准确定位病灶和判断病情。

最近,通过学习特定类型的医学影像,可以在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实现更好的分类。

这一方向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3. 图像分析图像分析是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自动诊断技术、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等。

欧洲和美国的研究人员也正在探索通过人工智能,对医学影像数据进行集成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的疾病诊断准确率。

三、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治,还能为新药研发、品种鉴定和产妇保健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1. 诊断辅助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就是辅助诊断。

很多情况下,医生必须依靠一定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病人的疾病情况。

影像技术可以更加准确无误的发现病变和肿瘤。

2. 药物研发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在药物研发方面发挥巨大的优势。

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和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和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研究和应用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应用被开发出来,许多疑难杂症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得以解决。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在医学诊断、治疗和研究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20世纪初,医学影像技术就已经开始萌芽。

当时的影像技术主要是通过X光线、高频电波等方式,来对人体进行检查。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也不断更新。

在20世纪中期,医学影像技术开始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等数字影像技术,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医疗行业的诊断和治疗效率。

到了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逐渐从单纯的影像呈现,转变为对医学数据的深入研究,辅助医生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诊断。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不仅能够帮助医生诊断疑难杂症,还能够进行临床实验研究,以及康复治疗等领域。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领域1、临床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对于人体内部的深入观察和检查,诊断各种疾病。

比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影像技术,可以对心脏、血管进行非侵入性的诊断。

对于肿瘤的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可以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帮助医生进行肿瘤的检测、定位和评估。

2、治疗医学影像技术在治疗方面同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举个例子,对于肿瘤治疗来说,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辅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进行肿瘤定位、手术规划等。

同时,医学影像技术还可以对治疗进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康复治疗医学影像技术还可以在康复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对于患有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医学影像技术可以通过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来指导康复治疗,实现康复治疗的最佳效果。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和病变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如今,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实时三维超声技术超声技术一直是医学影像诊断中常用的技术之一,但传统的二维超声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准确地显示出器官结构的三维信息。

而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则可以通过多个不同角度的探头扫描,将三维数据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这项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分娩难产、妇科疾病、心脏病等疾病,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二、计算机辅助诊断计算机辅助诊断(CAD)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医学影像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对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同时,CAD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定位、手术导航等诊疗操作,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三、数字化病理学数字化病理学是将病理检查过程数字化的一种技术。

将病理检查和病理知识数字化后,可以方便医生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

同时,数字化病理学还可以将大量的病理数据一一对应,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病理数据库,为医疗科研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数据支持。

四、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结合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可以使机器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具有与医生相似的分析和识别能力。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使医疗服务更快捷和精准。

五、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模拟真实场景的技术,它可以将医生和患者置于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学习和治疗。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直观地了解患者情况,提高手术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用来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培训和医学教育等方面。

总结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乳腺癌的B超影像学探讨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有效控制乳腺癌发病的一级预防措施。

凶此,加强二级预防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对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为此奠定了基础。

目前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层出不穷,包括乳腺X摄片(MG)、高频B超、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正发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等。

本文对各种检查方法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特点综述如下。

关键词:影像医学论文乳腺疾病是困扰女性的疾病之一,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生会严重危害到女性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早期诊断对于乳腺癌的预防和预后均有良好的效果,现针对B超检测乳腺癌的价值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批准,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办的以医学影像研究为主导的综合学术刊物。

刊号CN13-1424/R。

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影像特析、护理栏目,临床医学、技术与创新、综合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Q Q :1966715440本刊全文收录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 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入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门诊体检中发现的乳腺病变,其余30例分别以乳腺肿块前来就诊。

抽取门诊年体检的60名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参照。

所以样本均为女性,年龄为15~65岁。

乳腺癌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方法:本次实验采用acusonx300彩色超声波诊断仪,探头频率为6~12mhz。

检查在患者月经结束3~7天内进行,已经绝经的妇女可以随时进行。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双手抱头,充分暴露双侧乳腺、腋下等区域,尽量满足仪器检测的预设条件。

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逐渐成为了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通过在人体内使用各种不同的医学设备,例如MRI、CT和普通放射学检查等等,来对人体各部位进行详细的检测和诊断,从而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疗信息。

本文将探讨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经多年,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之后,逐渐形成了多种成熟的技术,并且在医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普通放射学检查普通放射学检查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种传统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医生通过使用X光或其他辐射源来检查一个人的身体各部位。

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况下的诊断和治疗。

2.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它通过使用X 射线和计算机来创建三维断层图像,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CT扫描包括多层螺旋扫描(MSCT)和电子束CT(EBCT)等多种形式。

3. MRI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对某个人或物体进行成像的医学技术。

这种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神经学和骨科等领域中。

4. PE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通过使用放射性示踪剂来检查身体器官和组织的医学影像技术。

PET扫描可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以上就是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促进了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更立体化的观察。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成为了各个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具体应用。

1. 诊断疾病医学影像技术可以用来诊断各种疾病,包括骨折、肿瘤、心脏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等。

使用这种技术,医生可以通过详细的图像来确定伤口的位置和伤势的严重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准确的治疗建议。

2. 治疗疾病医学影像技术不仅可以辅助诊断,还可以直接用于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乳腺癌的B超影像学探讨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有效控制乳腺癌发病的一级预防措施。

凶此,加强二级预防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对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为此奠定了基础。

目前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层出不穷,包括乳腺X摄片(MG)、高频B超、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正发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等。

本文对各种检查方法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特点综述如下。

关键词:影像医学论文
乳腺疾病是困扰女性的疾病之一,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生会严重危害到女性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早期诊断对于乳腺癌的预防和预后均有良好的效果,现针对B超检测乳腺癌的价值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批准,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办的以医学影像研究为主导的综合学术刊物。

刊号CN13-1424/R。

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影像特析、护理栏目,临床医学、技术与创新、综合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Q Q :1966715440
本刊全文收录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 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入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门诊体检中发现的乳腺病变,其余30例分别以乳腺肿块前来就诊。

抽取门诊年体检的60名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参照。

所以样本均为女性,年龄为15~65岁。

乳腺癌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方法:本次实验采用acusonx300彩色超声波诊断仪,探头频率为6~12mhz。

检查在患者月经结束3~7天内进行,已经绝经的妇女可以随时进行。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双手抱头,充分暴露双侧乳腺、腋下等区域,尽量满足仪器检测的预设条件。

探头循以乳头为中心逐渐向外呈发射状扫查,也可在乳腺区做顺时针/逆时针的横切、纵切、斜切等连性扫查。

详细记录乳腺各层次组织结构的内部回声、局部肿块的位置、大小、边界、后方回声等,并观察两侧腋窝淋巴结的状况与乳腺内部血流状态。

一旦发现可以病灶需要在两个以上的垂直且面上予以确认。

1.3血流划分标准:Alder半定量血流分级法。

0级,无血流;Ⅰ级,血流呈点状或短棒状者归;Ⅱ级,一个断面上存在长度小于病灶直径1/2的1条至2条血管;Ⅲ级,一个断面出现3条以上血管或弥漫性网状血流的存在。

1.4乳腺癌分期标准。

Ⅰ期:原发肿瘤小于2cm淋巴结无转移;Ⅱ期:原发肿瘤大于2cm有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活动;Ⅲ期:原发肿瘤大于5cm并出现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固定;Ⅳ期:原发肿瘤期大小不定,淋巴结出现锁骨上或锁骨下远处转移。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乳腺癌检出结果:60例患者检测出乳腺癌56例,其中包括Ⅰ期:乳腺癌19例,2例导管内癌,16例小叶原位癌;Ⅱ期乳腺癌27例5例乳头状癌症,9例小管癌,13例腺癌;Ⅲ期乳腺癌8例4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3例乳头湿疹样癌;2例Ⅳ期髓样癌。

检测准确率为9
3.3%,误诊3例,1例不能确定。

检出肿块最大为6cm×6cm ×3cm,最小为0.7cm×0.8cm×0.6cm。

2.2彩色多普勒声像特征:在6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4例患者(6.7%)肿块呈规则的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因此难以判断。

75.3%的肿块形态为分叶状、毛刺状等不规则形态,12.1%的患者边界欠清晰,86.2%的肿块边界模糊。

在检测出的59例乳腺癌患者中,3%出现混合性回声,97%为实质性回声,81%的肿块回声不均匀,16%回声分布均匀。

71%的肿块后方声音衰减,19%的肿块侧方方有声影。

17%的乳腺肿块可见簇样斑点,所有肿块均无包膜。

检测的60名健康者中5%的患者出现乳腺肿块,呈圆形/椭圆形并有包膜,二维声像图显示边界规则易于区分,内部回声低质均匀。

2.3血流检出状况:在检出的56例乳腺癌中有89%的乳腺肿块内部、周边出现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8%的患者仅出现星点状的血流信号,其余3%未检测出血流信号。

参照组的60名健康者中有95%未检测出明显的血流信号,5%出现星点状血流信号,经病理学检验证实为乳腺增生。

分析比较两组样本血流检出状况得知,乳腺癌血流信号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2.4血流信号的分布状况:在本次的120例样本中,60例健康者的乳腺血流信号介于0~Ⅰ级之间,仅有8.3%的患者为Ⅰ级。

乳腺癌患者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为Ⅱ~Ⅲ级,且87%的患者为Ⅱ+Ⅲ级。

两组相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2.5血流频谱测定:6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54例出现收缩期血流时间缩短,收缩峰值前移的状况,整个频谱呈匕首状。

5例患者的血流速度曲线出现大幅度降低,甚至超过舒张期的1/2以上,其中1例患者直接降至基线水平。

与健康者相比乳腺癌患者的收缩期峰值明显要高,阻力指数也较健康者高,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女性乳房健康,在临床检测中B超以其无危害、无疼痛的优势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在临床预防、控制乳腺疾病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

3.1B超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二维声超高频检测适合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并且对于女性乳房无任何创伤,操作简便,同时可反复进行。

B超能够清楚的显示出病变位置、形态以及内部结构、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在二维声超下恶性肿块的形态不规则,大多呈锯齿样、伪足样。

肿块边界模糊不清,与周围组织并无明显的分界。

通常恶性肿块会逐步向周围的皮肤、组织浸润,并呈现出前后径大于左右径、上下径。

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声影衰减,少数后方回声增强。

彩色多普勒检测肿块血流发现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极为丰富,本次检测的60例乳腺癌患者中89%的肿块出现了极强的血流信号,在部分患者的病侧乳腺腋窝、脖颈等部位进行扫描,发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3.2二维声超诊断乳腺癌的局限性:由于恶性肿瘤的B超声像并无确切的诊断标准,很多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极为相似,因此临床多普勒彩超难以给予准确的判断。

在本次诊断中有4例患者乳腺癌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其中3例(5%)内部回声均匀,未检出明显的血流信号,最终造成误诊,另外一例内部回声均匀,并检测出星点状的血流信号,难以确定肿块的凉恶性。

在血流频谱检测中,部分患者乳腺周围的滋养血流会导致多普勒分析大不相同,难以区分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通过本次实验可知,B超能为乳腺癌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值得临床的大力推广。

但因其还存在诊断的局限性,还不能将B超检测结果单独的作为诊断凭证,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病理学的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