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为什么没有唯物唯心的对立和认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唯物论

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精神、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唯物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我们可以从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察和实践出发来理解古代唯物论的观点。
在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观察非常细致,他们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等,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自然哲学。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是决定一切现象和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唯物论的核心思想。
古代中国的唯物论还体现在对人的认识和社会发展的思考上。
古代中国哲学家们认为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思维和意识都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等物质器官的产物。
他们还强调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所主导。
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唯物论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独特见解。
古代中国的唯物论思想在一些著名的哲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比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点,强调了物质的共性和普遍性。
他们认为人类的本性是一致的,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观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动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的唯物论还与道家和佛家等其他哲学思想相互交融,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体系。
道家的宇宙观和佛家的“诸法无我”的观点都体现了唯物论的思想,强调物质是一切现象和事物的基础。
这种综合的唯物论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
古代中国哲学家们通过观察自然、思考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唯物论观点,并在其著作中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并对现代中国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页
课堂练习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是( B ) A.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B. 人的能动作用是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C.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从实际出发,就是指( D ) A.从科学的原则出发 B. 从党的方针政策出发 C.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D.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都在于( C ) A.从理论原则出发 B.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C.主观与客观相背离 D.从狭隘的经验出发
下 一 页
课堂练习
4.《孙子兵法》有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而战, 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这两个史实说明( D ) A.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不同性质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D.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C ) A.物质和意识是统一的 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 C.世界的本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6.“对于中央的方针政策,一部分同志习惯于照抄照搬,一般号召,大而化之,不注 意认真落实;有的同志主观随意,不切实际,不求实效,不考虑后果。”—上述做法 的错误在于违背了( C ) ①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③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④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上题材料中的“照抄照搬”属于( D ) ①经验主义 ②唯物主义 ②教条主义 ④主观主义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思维、感觉是世界的根本,而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是一切的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特点和争论。
首先,唯心主义强调心灵、思维和意识的重要性。
唯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柏拉图和笛卡尔,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优先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这些思维和意识的投影。
因此,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心灵活动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然而,唯心主义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唯心主义很难解释物质世界和自然现象。
如果一切都是心灵的投影,如何解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和物理现象呢?唯心主义对于这些现象的解释往往被唯物主义者质疑。
相对而言,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本质和物质世界的重要性。
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伯克利和费尔巴哈。
他们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类意识和思维的基础。
唯物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研究和理解物质世界,人类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世界。
然而,唯物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判。
首先,唯物主义很难解释意识和主观体验。
如果一切都是物质的产物,如何解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意识呢?唯物主义对于这些主观体验的解释往往被唯心主义者质疑。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涉及到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范围。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主观的和有限的,它受限于个体的感知和思维。
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客观的和无限的,它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践不断进步和完善。
然而,我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
事实上,它们可以互为补充。
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知,而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和客观实在。
人类的认识世界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涉及到人类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唯心主义强调人类思想和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类通过思考和意识的指导可以实现道德的自律和规范。
唯物主义则认为道德和伦理观念基于社会和物质条件,通过改变社会和物质条件可以实现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同哲学思想的对立与融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同哲学思想的对立与融合哲学是研究存在、认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探索事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领域中两种重要的对立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它们的定义、思想基础、观点差异以及融合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思想基础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意识和精神活动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与精神活动是由物质世界所决定的。
唯物主义倡导以实证和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强调了解世界的客观规律性与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认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如休谟、洛克、马克思等通过分析社会、人类历史等领域探索物质世界的法则,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的意识与精神活动来自于物质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思想基础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强调意识、精神和心灵的优先性与主导地位。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精神和观念,物质只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唯心主义强调了思想、意识、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塑造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关键。
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主要来自于哲学家笛卡尔、康德等的思想。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在认识世界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唯心主义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感知,认为人的体验和感知直接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差异1. 本体论观点的差异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真实性质的一种观点。
在本体论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明显差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体,一切都是物质的表现和演变。
而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和精神是世界的本体,物质只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
2. 认识论观点的差异认识论是哲学中研究人类认识过程以及认识与现实关系的学科。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明显差异。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与意识是受物质的制约和决定的。
客观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它们在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物质和精神的看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物质只是精神的表现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它们是自主的、独立的实体。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创造世界的主要力量,它们能够改变物质世界的本质。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超越物质的,它们能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精神只是物质的产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它们是由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受物质世界的限制的,它们不能改变物质世界的本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只能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不能认识到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客观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后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能够改变物质世界的本质,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受物质世界的限制的,不能改变物质世界的本质。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能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则
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只能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
客观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它们在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物质和精神的看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哲学思想,认真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思考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研究

哲学思考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研究引言哲学是人类思考宇宙、人生和存在意义的学科。
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唯物论和唯心论是两个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
唯物论强调物质的重要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根源;而唯心论则强调意识的作用,认为意识才是决定世界的力量。
本文将对哲学思考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进行研究,探讨它们的不同观点和争议,并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对于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唯物论的观点唯物论是一种基于物质观的哲学思想,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根源。
唯物论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自然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他们认为,物质是无始无终的,它的本性是永恒和不可切割的。
唯物论者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物质的产物,包括人类的思维和意识。
唯物论还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们的思维活动只是物质重组的结果。
在现代哲学中,唯物论被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
根据这一观点,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唯心论的观点唯心论是一种基于意识观的哲学思想,它认为意识是决定世界的力量。
唯心论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和笛卡尔。
他们认为,意识是真实存在的,而物质只是一种表象。
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独立于物质存在的,并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物质世界。
在现代哲学中,唯心论被发展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优先于一切,并且通过自由意志对世界进行选择和改变。
存在主义强调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自由决定着他们的存在和意义。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议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引发了哲学界的许多争议。
其中最明显的争议是关于世界的本原和起源的问题。
唯物论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而唯心论者则认为意识才是世界的起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的思维是有目的的,我们总是说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需要对事物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把这些问题推到我们面前。
朴素唯物主义是对唯物主义最简单的概括。
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属于儒家学派的范畴,而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主张“仁政”“修己达人”“民胞物与”等,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认为自然界和人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有机联系,有其存在形式和内在关系。
如果把这种联系总结为“人学”或“人理”,那么朴素唯物主义便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朴素唯物主义既是古代哲学基本范畴之一,又是中国哲学中一种基本范畴,因此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普遍运用或探讨最多的基本范畴之一。
一、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诞生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天”的概念,这一概念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天所生,圣人为天之道。
”“天所生”是指天地之间自然生成的万物之理。
而圣人就是指自然万物中具有永恒意识的人。
他们要运用自然的规律去认识事物,他们要去改变世界,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个过程。
在这之前我们提到过,先秦时期有两个经典人物:一个是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所记载的大禹的形象——治水的“大禹”以及一本叫《周易》或者《易经》的书——大禹和他的老师契、契的后代——契;另一个就是殷商周公旦所著《周易》中所记载的另一位大禹,而这两位大禹在后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二、朴素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和哲学基础朴素唯物主义最早的雏形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其经典著作《理想国》中就提出了一个关于自然和人关系的基本命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万物是一种统一的整体。
此外《论衡》、《论天》等著作也都充分阐述了这种理念。
到了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家又提出了关于“人性”和“善”的观念。
而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则更强调人自身对自然、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作用。
其中,在《论衡》和《论衡二》中所提出的“善”和“恶”等概念都不为后人所重视甚至抛弃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哲学对立与统一分析探讨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哲学对立与统一分析探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作为哲学上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一直以来都在哲学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先行性,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主张意识的独立性和主导地位,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在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性。
本文将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哲学对立与统一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存在,物质是唯一的客观现实。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由物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受制于物质的发展和变化。
在唯物史观看来,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基础决定着意识的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实践是在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相比之下,唯心史观则主张意识和精神的独立性和主导地位。
唯心史观认为意识是现实的最高产物,思维的本质是精神的活动,意识对物质具有主导作用。
按照唯心史观的观点,意识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创造,意识能够改变和作用于物质世界,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之间的哲学对立中,存在着相互的碰撞和矛盾。
唯物史观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史观则强调意识的独立性,两者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立。
唯物史观将意识看作是物质的附属物,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强调了意识的独立作用。
然而,尽管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对立,但在另一方面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性。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唯心史观则主张意识具有自主性和主导地位,但也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影响和制约。
在实践中,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统一性更为明显。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既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又受意识的引领,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为什么没有唯物唯心的对立和认识论体系
从两种哲理精神的这种深层对照看,中国哲学为什么没有唯物唯心的对立和认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归根结底,正是由于它始终是以人为践履精神为主导而缺乏认知理性精神,所以,它才没有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明确区分开来,并因此既没有深入考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构成了世界本原的问题,也没有系统探究人的主观认识如何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问题。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问题之所以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首先是从人为践履精神的视角考察天人关系问题的,因此强调的不是天与人在认知性关系中谁决定谁、谁反映谁的问题,而是二者在人为践履活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彼此互动的问题。
所以,如宫文所述,这里的天、人既包含物质性的一面(自然、万物或身、形),又包含精神性的一面(命定、意志或心、神),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从未把天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存在,把人仅仅归结为单纯的思维、精神。
即便中国哲学在宇宙观中探讨万物的产生根源时,其目的也不是要解决物质与精神何者具有第一性的问题,而主要是从人为践履精神出发,解决天道自然对于人的存在和人为践履活动具有什么影响作用的问题。
例如,当老子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时,他其实并没有考虑这个“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而只是要论证人在自己的存在中应该遵循“无为而无不为”之“道”。
这与泰勒斯提出“水”、柏拉图提出“理念”、黑格尔提出“绝对精神”的意图是截然不同的。
同样道理,当《易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的时候,也只是想为人们的道德践履寻找宇宙观方面的理论根据;至于这个“天地”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根本就没有进入它的理论视界。
正因为如此,当人们试图按照西方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模式,对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之“道”或《易传》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做出唯物唯心的定性时,其结果就只能是扭曲它们的本来面目,最终导致宫文已经指出的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象。
其实,就先秦哲学的各大思潮而言,与其硬性地把它们区分为唯物唯心两大阵营,倒不如按照它们在人为践履问题上的根本态度,把它们区分为主张“有为”或“无为”等等的不同派别,更符合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实际。
再就认识论这方面看。
正像西方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实践问题一样,中国哲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认识问题;不过,正像西方哲学的实践观念由于从属于认知理性精神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哲学的人为践履精神一样(所以本文没有运用比较流行、却主要具有西方哲学内涵的“实践”范畴,而是采用了“人为践履”这一更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来指称中国哲学的独特哲理精神),中国哲学的认识观念由于从属于人为践履精神,也不能等同于西方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
事实上,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知”也有许多论述,后期墨家、名家、佛教哲学、宋明理学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含有认知理性的萌芽,但在人为践履精神的主导作用下,纯粹的认识论问题,如世界是否可知、真理性认识如何可能、以及作为认知理性的基本要素的逻辑学问题,始终未能像西方哲学那样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反,在这里,认识问题总是围绕人为践履活动这一核心展开的,以至于强调认知活动与德行事业的内在联系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倾向。
就此而言,所谓“知行合一”,其实是与“天人合一”内在统一的。
至于“知人”、“知性”、“良知”、“穷理尽性”等概念命题,也明确体现出中国哲学对于认知对象的特异性选择,即强调认知活动首先指向人生的根本原理、行为践履的法则和道德修养的规范,而不是指向客观事物自身的本质规律。
在这方面,十分强调“有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的一段话,很可以代表中国哲学对于认知世界万物的基本态度:“君子之……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
”(《荀子·君道》)此外,由于关注“知”
与“行”的这种本质关联,中国哲学在涉及认识自身的本性问题时,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强调通过逻辑严密的分析推理以达到对客观对象的理论认知,而是更重视在人为践履活动中对天地之理、人生真谛、道德规范的体认体验、顿悟神通。
这构成了中国哲学认识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因此,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西方那种相对独立的认识论体系,也就毫不奇怪了。
一个在这两方面都很有说服力的例证就是先秦五行说。
首先,如宫文所述,它的思想内容仅在于指出在“建筑房屋、铸造器械、春种秋收”等实践活动中“被人们经常使用的五种材料”,根本不是要说明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物质元素,因此不能说成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念。
所谓“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以及“洪范九畴”其实就是“彝伦攸叙”的界定,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而究其原因,恰恰就在于中国哲学特有的人为践履精神十分重视那些“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物质因素。
这与古希腊自然哲学从认知理性精神出发,把水、气、火、土视为整个自然界的本原,力图探究宇宙万物由之产生、又由之复归的始基的倾向显然有着实质的不同。
其次,在《尚书·洪范》关于“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的说明中,只有“润下”、“炎上”还可以勉强说成是水火自身的自然属性;而木的“曲直”、金的“从革”、土的“稼穑”,则完全是它们在人为践履活动中的实用属性和功能,令人联想起荀子有关“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的论述,和王夫之有关“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
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周易外传·大有》)的论述。
至于紧接其后的“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同样也不是把五种元素与视觉听觉这些更偏重于认知理性活动的感官相联系,而是把它们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具有实用意义的味觉相联系。
这也很能体现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思想的基本特色。
当然,要对中国哲学为什么没有唯物唯心的对立和认识论体系的原因做出具有深度的全方位阐释,我们不仅应该指出它具有人为践履精神的肯定性特征,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它没有认知理性精神的否定性特征,甚至有必要进一步说明它(包括儒家哲学)没有道德理性精神的否定性特征。
宫文认为:“中国古代属道德理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认知理性的思维方式”,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不过,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对“中国古代哲学没有理性精神”这一似乎更为耸人听闻的命题展开系统论证。
本文只是试图从中西哲学在人为践履精神与认知理性精神方面的鲜明对照出发,对宫文提出的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唯物唯心的对立和认识论体系的正确见解作进一步解释,以就教于宫哲兵先生和各位学者,为把这场对于今天人们重新研究中国哲学史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讨论引向深入做出一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