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2008-12-01 17:30:46)转载▼。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型群众教育活动的重要教材之一。

其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进行详细解读。

一、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唯物论的认识论中,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些反映并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意义,指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联系。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些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辩证法指出,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性。

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纠正和发展认识,才能逐步接近客观事物的真相。

四、认识的辩证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过程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逐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题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圣才出品】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题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圣才出品】

第四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概念题1.认识[浙江理工2017年研]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具体来看:(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3)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忽视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真理[河北大学2017年研;华侨大学2017年研;浙江理工2014年研;宁波大学2013年研;北邮2007年研]答: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

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客观性表明只有采取踏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真理,按真理办事,才能够获得真理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第四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 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 • • • • • • •
• • • • • • •
5.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C.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要使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 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 想方法表明(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1、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 新答案,创造新理论。 • 2、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 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 • ②坚持了辩证法。 •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④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认识论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

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

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

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首先,科学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其次,科学理论能预测未来;最后,科学理论是一种精神力量。

四、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本质)1、含义认识主体: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

2、主客体的相互作用(1)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信息相互作用为本质特征。

(2)在认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3)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以外,还包含、渗透着其它多种关系。

3、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因为它在认识论中引入了实践观点和辩证法观点,驳倒了不可知论。

(2)在世界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3)在世界怎样被正确反映问题上,存在着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反映论。

认为:人们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决认识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矛盾。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理解这个本质必须把握三点: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唯物反映论);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时间认识论);认识过程的矛盾性(辩证认识论)。

五、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由于人的认识总是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程度和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实践和认识只能在具体条件下达到历史性的统一。

2、方法论意义尊重群众的实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路线。

第二节认识的过程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1、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次飞跃,由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

2、实践活动既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人们的感性经验认识活动。

因此,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又表现为认识活动内部的矛盾,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

(1)感性认识是依靠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它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征,以感觉、直觉、和表象等基本形式存在;理性认识是依靠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形式存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相互包含,理性认识中存在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相互转化,在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可以发生转化。

3、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实现这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经验积累是基础;(2)必须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逻辑加工是途径。

4、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回到新的感性经验中去。

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但实现了认识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检验、修正、丰富和补充理性认识。

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理性认识能否成功的指导实践,首先必须是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只能导致实践的失败;(2)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因为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理论要回到实践,就必须让群众自己觉地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活动;(3)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因为实践活动所改造的对象是特殊的、具体的,而理论原则是普遍的、抽象的。

普遍的理论只有和特殊的实际对象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改变对象。

5、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1、认识的辩证发展存在着规律性,这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认识过程中的体现。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中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认识发展过程表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对于一个简单的食物来说,经过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就基本完成了认识的任务。

但对于复杂的事物和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每次循环都把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3、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源于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实践活动虽然是客观的活动,但却是经验性的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具有狭隘性和表面性。

因此,必须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但它却是主观性的东西。

只有把理性认识下降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理性认识,才能相对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

4、彻底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必然使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周期性循环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个,实践和认识只能在具体条件下达到历史性的统一。

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程度和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

要想二者最终统一,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就等于取消了认识过程。

5、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能统一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因此,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问题,要求我们把理论认识统一于实践活动,落后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保守力量,超越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盲动冒险错误。

6、认识辩证发展规律是我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过程。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1、意志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定向、控制等作用。

2、情感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激励、兴趣和献身等作用。

3、幻想、想象和直觉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含义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的道理。

2、价值:事物或者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1)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

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或正确的认识,它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在真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真理代替旧的真理时,不能因为真理的发展就把旧的真理看作是谬误。

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这个本性不会因为真理的发展而改变,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或不变性;(2)指真理内容的完全正确性。

对客观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终奋斗目标,人类的认识任务就是要通过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人类认识的至上性和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也说明了人类能够趋近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层含义:(1)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

真理的内容是具体的,是一定条件下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对象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发展意味着这些条件、主体和客体的改变,从而真理的具体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2)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

在真理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真理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历史局限性才能显露出来,从而表明这些真理内容的正确性是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它们相互依存,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中,通过相对真理来实现;(2)相互包含,无数个绝对真理构成了相对真理,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3)相互转化,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又是辩证的转化的。

4、方法论意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

马克思主义真理时绝对的,我们必须坚持它,马克思主义真理时相对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的道理。

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斗争。

2、真理和谬误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2)相互包含,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谬误中存在着真理的因素;(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在于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发展的;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原因在于,谬误是真理认识的前导,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