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先验论

合集下载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的反映论:
A、立足于实践解决认识问题(体现了社会性、 主体性、能动性);B、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充满矛盾的辨证运动过程);C、强调主体 对客体反映的创造性、选择性。P158-159
(4)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是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从三个方面理解】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 源”与“流”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人们去探索创新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材料和认 识工具
使思维的“机器”有“米”可炊;认识的深度和 广度得以扩展。【P129】
条件下泾渭分明,不能混淆。
※统一: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见后)。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具有特定的适用
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一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就可能使真理转化为谬误。

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有其特定的
时效性。落后或超越客观现实条件而照搬以前 的某种真理性认识,反而可能使真理转化为谬 误。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心知不如“身之所亲行也” ※对知行关系作了总结:
“知行相资以为用”
王夫之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及非理性 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63-173
【自学】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
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观辩 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P173-180
【自学】
※柏拉图的“回忆说” ※笛卡尔的“天赋 观念” ※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等

[详解]哲学主要概念和概念

[详解]哲学主要概念和概念

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一、唯物主义: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即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的学说。

唯心主义:意识、思维第一性,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精神是本原的学说。

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凭直观,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力求用当时的科学成就去根本上解释世界,否认物质的运动,把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看作静止不变的。

三、辨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四、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朴素性和直观性,而且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辨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

(与唯心主义时空观划清了界限)时间和空间也有相对性的一面。

(与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划清了界限)五、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认为质变是没有量变的积累而突然发生的。

(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

六、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必然性)的科学。

1、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法国霍尔巴赫)。

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

3.神学目的论:虽然承认因果联系,但却把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归之于上帝或神的目的。

(注:1、2、是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七、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质第一性、忽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反对):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认识的本质是

认识的本质是

认识的本质是对于认识的本质,我们知道客观主义上有两条根本的对立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错误的理论。

1、唯心主义先验论:它认为认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先于事物存在的。

意思是说先有我脑中的你,再有眼前的你。

它主张从思想感觉到物。

2、唯物主义反映论:先有客观事物,然后才有我们的认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意思是先有我眼前的你,再有脑中的你。

主张从物到感觉思想。

在这里呢我们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但是,在唯物主义反映论里,它又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一派的,除马克思以外的我们叫它“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认为反映是一个机械直观的过程,所以称之为“机械反映论”。

就是我眼睛看到什么东西,脑海直接呈现什么,不经过任何的加工和改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称之为“能动反映论”。

在这里我们批判旧唯物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关于认识最标准的概念,少一个字都不可以。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是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认识必须要经历这两个过程、两个环节、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外部世界先映射到我们的头脑中来,然后第二步我们再在它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必须经过这两个环节,人的认识过程才能最终形成。

接下来我们拆开来分析。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它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加工、改造,不能随意的、胡乱的,不能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

它必须要以眼前这个事物为摹本、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加工改造。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的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认识

一?
在把握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的基础上,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
3、如何充分估计事物发展中的困难和曲折?
在事物前进过程中充分估计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出 现曲折时,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一章是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 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的历史贡献就是把 “实践”和“辩证法”引入了认识论,创 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 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了认 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 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彭德怀种小麦的故事: 当时浮夸风盛行,都说 亩产过万斤等等。彭德 怀却找了两分地,精耕 细作,连鸟都不让叼。 到最后得出结论:亩产 也就1千斤,2千斤顶天。 这在当时就是真知,全 国都在浮夸的气氛下, 这样清醒的不多 。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 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同对象发生联系, 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即感性认识,并进而 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章内容(知识点)结构:
一、实
第 践是认识的
二 基础。


二、认
识 识是主体对 世 客体的能动 界 反映。


三、真
造 理与价值。
世 界
四、认 识与实践的
统一。
(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旧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 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 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 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 而能者,其良能也,所 不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 智,非由外我也,我固 有之也”。
鬼从何来?
C 、能动的反映
摹写性与创造性
蛇!
杯弓蛇影
鬼从何来?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 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模写
主体
选择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 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制 约
新 的 实 践
客体
创造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烈预言它的位置受 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 发现了海王星。
太阳
海王星
太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唯心主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 认识的理论。
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 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知之 ” , 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 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 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靡 使然也”;“凡以知,人之性 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德国先验唯心主义

德国先验唯心主义

先验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
总的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
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 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 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 思想准备的。
主要代表人物及发展概况
主要代表人物:康德(172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04);费希特(1762-

the Principle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des Menschen)

1807-1808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费希特的法律哲学:
所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都是而且必须是智性
人的自我
所有存在,即自我的存在和非我的存在,都是
(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Wissenschaftslehre nova methodo)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代表作:
《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逻辑学》 (Wissenschaft der Logik) 《哲学全书》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小逻辑、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历史哲学讲演录》

唯心主义先验论名词解释

唯心主义先验论名词解释

唯心主义先验论名词解释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感觉和经验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而是由人的心灵或意识所构成的。

在唯心主义先验论中,物质世界被认为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是由人的意识和心灵所创造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英国哲学家培根和俄国哲学家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高尔基等。

他们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创造和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因此,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人类应该以自我超越为基础,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来发现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除了对物质世界的否认外,唯心主义先验论还涉及到人的精神本质和自我意识的问题。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精神是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是人类的本质所在。

同时,唯心主义先验论也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独立于他人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唯心主义先验论对人类的认识和自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了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如“意识是创造的根源”、“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基础”等。

但是,由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物质世界的否认,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和心灵是创造世界的基础,对人类的认识和自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对物质世界的否认,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其极端表现形式: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这种哲学颠倒了主客关系,否认实践的作用。

扩展知识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 的关系
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的关系
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 的关系 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 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 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 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 而能者,其良能也,所 不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 智,非由外我也,我固 有之也”。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希腊最大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
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
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观点 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并科 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主 体能动性思想。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观点 从根本上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指出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人与世界相统一 的基本环节。
马克思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的反映的观点,彻 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过程。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 认识的理论。
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 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知之 ” , 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 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 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靡 使然也”;“凡以知,人之性 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
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
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
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 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
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
指导
实践
决定 阻碍
认识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主体 实践
建构 模写 选择
指 导
认 识
制 约
新 的 实 践
客体
创造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烈预言它的位置受 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 发现了海王星。
太阳
海王星
太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鬼从何来?
C 、能动的反映
摹写性与创造性
蛇!
杯弓蛇影
鬼从何来?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 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模写
主体
选择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 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唯心主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 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 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 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硬! 甜!
红!
感觉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 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主体与客体 之间的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结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主要内容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荀子
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 ·休谟认为,感觉是我 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 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 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 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 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 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 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指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 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 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 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 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 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英国唯物主义 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他
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
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 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 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 “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 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 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 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 形式。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是对事物 个别属性的反映
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 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 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 客体的价值关系。
红花!
B、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辨证地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揭示认识过 程中多方面的辨证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 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充满矛盾的能动的 认识过程.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列宁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先是反映论;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 入认识论;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四)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 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的内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 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 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和认识的构成要素
主体
中介
客体
主体 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客体是指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休谟
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
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
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 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 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 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 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
康德
识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徐悲鸿画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陆 游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 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 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