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原理

合集下载

科学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科学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科学实验的原理与方法一、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1.实证性原理:科学实验应以实证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可靠的证据,从而验证或否定科学假说。

2.严谨性原理:科学实验应具有严谨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可重复性原理:科学实验应具备可重复性,即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其他人能够重复实验并得到相似的结果。

4.控制变量原理: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以便研究某一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科学实验的方法1.观察法:通过肉眼或仪器对实验对象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获取科学事实。

2.实验法: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的条件下,对实验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以验证科学假说。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以得出科学结论。

4.比较法:通过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5.假设法: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某一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

6.模型法:通过构建模型来揭示实验对象的内在规律,模型可以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7.分类法:根据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事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三、科学实验的操作步骤1.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2.提出实验假设: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实验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

3.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仪器。

4.实施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

5.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6.评估实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7.撰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四、科学实验的评价1.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方案应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严谨性。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操作应规范、准确,避免误差。

科学小实验原理

科学小实验原理

科学小实验原理1、穿透土豆的吸管。

这个实验借助了空气的力量,通过空气的作用力将土豆扎穿。

我们将吸管的一端用手指堵住,吸管内空气的唯一出口就是扎入土豆的那一端,吸管内空气体积在插入土豆的那一瞬间变小,对周围的压强将增大。

但这个力不足以大到可以推开手指和吸管壁,只能从相对比较薄弱的土豆中冲出去,所以我们就能够用吸管将土豆穿透。

2、平衡鸟。

平衡鸟之所以会平衡,是因为添加回形针后,重心由鸟身体中部前移到鸟嘴巴,也就是说整只鸟实际的重心在嘴尖这点的下方。

把鸟嘴巴放在手上,就像一个篮子挂在手指上一样,鸟就能够稳稳的被托住。

平衡木运动员,能在平衡木上完美展现各种高难度的体操动作,也是因为运动员能很好掌控自己的重心,所以能够达到平衡状态。

3、奔跑的铁环。

在本实验中,我们拉长橡皮筋然后松开下面,由于弹性橡皮筋向上收缩恢复原状,铁环与皮筋之间有静摩擦力,会随着皮筋一起上升。

而我们用手遮挡住逐渐变短的皮筋,从视觉看上去好像是铁环在自己上升。

4、智取纸币。

将纸币用手指快速敲打下来,是运用了惯性的原理。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是会让物体保持静止或者迅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抵抗运动状态被改变的性质。

在快速抽取时,当纸币移动的加速度大于摩擦力能提供的最大加速度时,硬币和瓶子的移动速度相对落后,重力加上惯性,因此就不会移动。

5、轨道怪坡。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重力。

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的重心都有向下运动(落下或滚下)的趋势,让它的重心不断降低。

而本实验中,当两个操纵杆平行的时候,小球重心与两木杆平行,所以小球由木杆高处往低处滚动。

当木杆较高处慢慢分开时,小球在木杆开口最大地方,重心比木杆最低处更低。

所以小球趋向于向木杆开口更大、重心更低的方向滚动,形成“怪坡”现象。

6、悬空硬币桥。

本次实验,运用了一个基本力学原理:力矩。

力矩在物理学里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支点转动的趋向。

硬币受到向下的重力以及下一层硬币的托举力,而且下一层硬币最右侧边缘成为该硬币的支点。

100个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100个科学小实验的原理

100个科学小实验的原理科学实验是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100个科学小实验的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实验的背后科学原理。

实验一:洗手液的制作原理:洗手液是由清洁剂、抗菌剂、保湿剂和香料等成分组成的。

其中清洁剂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手部污垢;抗菌剂则可以杀灭手部细菌,起到消毒的作用;保湿剂则能够保护手部皮肤,防止过度干燥。

实验二:电池的制作原理: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其中,电池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组成。

正极通常由氧化剂组成,负极由还原剂组成。

电解质能够提供离子传导路径,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

实验三:颜色变化的透明液体原理:这个实验利用了指示剂的酸碱性变化。

当加入酸性溶液时,指示剂呈现颜色变红;当加入碱性溶液时,指示剂呈现颜色变蓝。

这是因为指示剂分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吸收光的波长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颜色。

实验四:磁铁和钢笔芯的浮力原理:这个实验利用了磁力对物体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磁铁具有磁场,当将钢笔芯靠近磁铁时,由于磁力的作用,钢笔芯会被吸引到磁铁上方,呈现浮起的状态。

这是因为磁力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力,抵消了重力。

实验五:气球上的静电原理:这个实验利用了静电的作用。

当用气球擦拭头发或者羊毛时,气球会带上一定的电荷,成为带电物体。

当把带电的气球靠近小纸片或者水龙头时,由于带电气球的静电力作用,小纸片会被吸引到气球上或者水流会被偏转。

实验六:太阳能烹饪器原理:太阳能烹饪器利用太阳能将太阳光转化为热能,实现加热食物的目的。

太阳能烹饪器通常由反射器、集热器和锅组成。

反射器用来聚焦太阳光;集热器则将太阳光转化为热能;锅则放置在集热器上,接受集热器产生的热能。

实验七:水的沸点和冰点原理:这个实验研究了水的沸点和冰点。

水的沸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通常为100摄氏度;冰点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温度,通常为0摄氏度。

简单但震撼的物理小实验原理

简单但震撼的物理小实验原理

简单但震撼的物理小实验原理
1. 空中悬浮:将一个薄纸片放在手掌上,然后用漫不经心的动作将手掌迅速翻转并迅速拉开。

纸片会在空中悬浮片刻,然后缓慢飘落到地面上。

这是由于纸片在翻转瞬间残存的气流迅速流过纸片上下表面,使得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增加,下表面的气流速度减小,产生了更大的上升力,使得纸片能够悬浮在空中。

2. 针眼放大器:将一个小针孔放在纸片上,然后将纸片置于眼前,并对准光源,观察光线透过针孔的效果。

会发现光线透过针孔后,会形成一个放大且倒立的图像。

这是由于针孔会让透过它的光线散射并改变方向,从而形成放大的倒立图像。

3. 消失硬币:将一个硬币放在透明玻璃杯底部,然后用手指戳击玻璃杯的边缘。

当戳击的力度足够大时,玻璃杯会突然跃起,硬币会瞬间消失。

这是由于戳击玻璃杯的力量使得玻璃杯与硬币之间的黏附力突然破裂,导致硬币跳离玻璃杯底部,并在空中瞬间消失。

4. 帕斯卡气泡塔:将一小段草茎放入水中,然后迅速将嘴唇贴在草茎上方的水面上。

通过吸气,可以观察到草茎上方的气泡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气泡。

这是由于吸气过程中,草茎上方的气压下降,使得水中的气体溶解度降低,从而导致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形成气泡。

5. 彩虹在手中:将一杯水放在阳光下,然后将手指蘸湿,让水滴悬挂在手指上方,使水滴恰好处于阳光和杯子之间。

会观察到水滴上出现彩色的环,类似于彩虹。

这是由于水滴充当一个
小型的反射和折射介质,阳光在水滴中发生折射和反射,并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科学的小实验与原理

科学的小实验与原理

科学的小实验与原理科学的小实验与原理有很多,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科学实验与原理。

1. 空气压力实验原理空气压力实验是通过使用大气压力来展示压力的概念。

实验中可以使用一个细长的垂直管道,把一端放入水中,并用手指捂住另一端,然后快速将垂直管道翻转,水不会流出。

这个现象的原理与大气压力有关。

当我们用手指捂住管道一端时,阻止了空气进入管道内部,而当我们将管道翻转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无法从管道中流出。

这是因为大气压力实际上是在管道外部施加的,对水的上方形成了一个压力区域,这个压力区域与水面上方的压力相等,故水不会流出。

2. 温度测量实验原理温度测量实验可以使用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这两种温度计都是基于物质的性质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理。

水银温度计利用了水银涨缩的特性。

水银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通过温度计中的膨胀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

电子温度计则是利用了电阻的性质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理。

电子温度计中的电阻材料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电阻值,通过测量电阻值的变化,可以得到物体的温度。

3. 默契牵引力实验原理默契牵引力实验是一种展示牛顿三定律的实验。

实验中可以使用一个轻绳,绳的一端系在悬挂在桌子边缘的木块上,另一端则通过手指牢牢地握住,并使绳保持张力。

然后可以轻轻地拉动手指,观察悬挂的木块的行为。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牛顿第三定律,即行为与反作用力定律。

当我们轻轻地拉动手指时,手指会施加一个牵引力到绳上,而绳则会用相等的大小反作用力牵引木块。

也就是说,手指对绳施加的牵引力与绳对手指施加的牵引力大小相等反方向相反。

4. 阻力实验原理阻力实验可以用来展示物体在空气中运动的阻力。

可以利用一个小型的滑板车,将其从斜坡上推下,观察滑板车的运动情况。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即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当滑板车从坡上滑下时,会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外力主要包括重力和空气阻力。

简单科学小实验及原理

简单科学小实验及原理

简单科学小实验及原理引言:科学实验是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解释科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及其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实验一:热胀冷缩实验材料:一根金属钉、一个塑料瓶、热水、冷水实验步骤:1. 将金属钉放入塑料瓶中,确保钉子不会掉出来。

2. 先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钉子的位置。

3. 再将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钉子的位置。

实验原理: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热胀,受冷时会发生冷缩。

这是因为物体的分子在受热时会加速运动,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导致物体体积膨胀;受冷时分子的运动减慢,距离变小,物体体积缩小。

在实验中,瓶子受热后膨胀,钉子因受到约束无法膨胀,于是钉子的位置相对瓶口而言看起来向下移动;受冷时瓶子收缩,钉子的位置相对瓶口而言看起来向上移动。

实验二:水的沉浮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容器、水、一颗鸡蛋、盐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容器中,约占容器的1/2。

2. 把鸡蛋轻轻放入水中,观察鸡蛋的位置。

3. 加入适量的盐,搅拌均匀。

4. 再次把鸡蛋放入容器中,观察鸡蛋的位置。

实验原理: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密度与周围介质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密度大于周围介质的物体会下沉,密度小于周围介质的物体会浮起。

在实验中,初始状态下,鸡蛋的密度大于纯水的密度,所以鸡蛋会下沉;加入盐后,盐水的密度增加,超过鸡蛋的密度,使得鸡蛋浮起。

实验三:光的折射实验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支笔实验步骤:1. 在玻璃杯上方放置一支笔,使其部分悬空。

2. 用手捏住笔的末端,将笔尖浸入玻璃杯中的水中,观察笔的现象。

实验原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后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在实验中,当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杯中的水时,由于水的折射率大于空气,光线被折射,使得笔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弯曲。

实验四:磁铁的吸引实验材料:一个小磁铁、几个小物体(如纸夹、硬币等)实验步骤:1. 将小磁铁放在桌面上。

2. 将小物体一个一个地靠近磁铁,观察是否被吸引。

10个物理演示实验的原理与现象

10个物理演示实验的原理与现象

10个物理演示实验的原理与现象1.牛顿摆实验:原理是通过将一质点连接到一根不可伸长、不可弯曲且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绳子上,使其悬挂于一固定点并允许自由摆动,演示了周期性运动和重力作用下的力学波动现象。

2.杨氏模量实验:原理是通过悬挂一个平衡的弹簧,将不同质量的挂物悬挂在弹簧下方,并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根据胡克定律推导出弹性模量的测量原理,演示了杨氏模量与弹性形变的关系。

3.光的折射实验:原理是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光速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折射面上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演示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行为。

4.平面镜成像实验:原理是当光线以一定角度入射到平面镜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并形成一个虚像。

根据镜面法则,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可以观察到光线的反射特性和虚像的形成。

5.大气压力实验:原理是利用大气压力对液体的压强进行实验观测。

将一个杯装的开放水银柱与一个封闭的水银柱相连,利用大气压力对水银柱施加的压力,观察水银柱的高度变化。

通过这一实验可以测量大气压力并验证大气压力的存在。

6.磁体力实验:原理是在一个磁场中放置一个导体,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

根据洛伦兹力定律,当导体与磁场垂直时,磁场会对导体施加一个力,通过这一实验可以观察到电磁力的作用。

7.电容器实验:原理是利用电容器的原理,通过将两块金属板分别连接到正负电极上,形成一个电容器。

当给电容器充电时,电荷会在两个金属板之间储存,根据库仑定律,电容器中的电荷与电压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通过这一实验可以观察到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8.磁感线实验:原理是将磁铁放置在纸上并撒上铁粉,当磁铁产生磁场时,铁粉会被磁场激活并排列成一定的形状,形成磁力线。

通过这一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磁场的分布和磁感线的形状。

9.声音共振实验:原理是当一个物体在特定频率下受到振动时,另一个物体会因为频率的共振而发生共振现象。

30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及原理讲解

30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及原理讲解

30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及原理讲解1.霓虹灯的工作原理:霓虹灯是一种气体放电灯,其内部充满了稀有气体,当电流通过时,气体会发出可见光。

这是因为电流激发了气体原子的电子,电子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并在返回基态时释放出能量,形成可见光。

2.手摩擦产生静电:当我们用干燥的毛巾或橡皮擦拭塑料橡皮时,它们会产生静电。

这是因为摩擦会导致外层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得其中一个物体带有正电荷,另一个带有负电荷。

3.气球粘附走墙:将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一段时间后,将它靠近墙壁时,气球会粘附在墙壁上。

这是因为气球摩擦产生了静电,使得气球带有静电荷,而墙壁带有相反的电荷,所以气球被墙壁吸引。

4.水音受热原理:将水加热至沸点时,我们可以听到水发出的咕嘟声。

这是因为加热使水中的水分子转化为水蒸气,形成气泡。

当气泡在液体中移动时,会引起周围液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5.磁铁引力实验:将两个同性磁铁的北极或南极对齐时,它们会相互排斥,而将不同性的磁铁对齐时,它们会相互吸引。

这是因为磁铁中的磁场产生了磁力,同性磁铁的磁场相互抵消,而不同性磁铁的磁场相互增强。

6.折射实验:将一根铅笔放入水中,我们会看到铅笔在水中弯曲的样子。

这是因为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速度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导致物体看起来弯曲。

7.简易电池实验:将一片铜片和一片锌片分别插入柠檬中,再用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我们可以点亮一个小灯泡。

这是因为柠檬中的酸性物质能够使铜和锌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8.声音的传播实验:用玻璃棍敲击一个容器,我们可以听到清脆的声音。

但当我们用海绵敲击容器时,声音就变得低沉。

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在海绵中则更慢,导致声音的音调发生变化。

9.气压实验:将一个纸杯倒扣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指封住杯口,慢慢提出杯子,我们可以看到水不会从杯口流出。

这是因为水压力大于外部气压,使得水保持在杯子里,形成了一个真空密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一土的密度、含水量实验实验名称:土的重度、含水量实验实验成绩:实验组员:唐元振、谭君、肖丽、任佳颖、罗尧荣、张璟实验教师签名:实验地点:城建西301 实验日期:2012年03月30日(下午)实验目的:1.熟悉土工实验中环刀、天平等基本设备的操作方法;2.通过本试验掌握土体的天然含水率试验方法,了解含水率指标在工程中的应用,并配合其它试验计算土的干密度、孔隙比及饱和度等其它指标;3.通过本实验初步了解土体密度大小与土的松紧程度、压缩性、抗剪强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土体中的自由水和弱结合水在105℃~110℃的温度下全部变成水蒸气挥发,土体粒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此时的土重为土颗粒质量加上强结合水质量,将挥发掉的水份质量与干土质量之比为土体含水率。

即土体含水率是指土颗粒在105℃~110℃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时所失去的水份质量与烘干土质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单位体积土体质量称做土的密度,定义式为:ρ0=m0/V (1—1)单位体积土体的重量称作土的重度:γ= m0 g/V=ρ0g;(1—2)式式中:ρ0-土样湿密度(g/cm3);γ—土的天然重度;m0-土样质量(g);V-土样体积(cm3)。

实验室内直接测量的密度为湿密度(对原状土称作天然密度)。

ω0=m w/m s(1—3)式中:ω0—土样含水率(%);m w—土体所失去水分的质量(g);m s—烘干后土颗粒质量(g)。

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1.酒精及酒精灯:燃烧烘干土样至干土样2.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3.其它工具:铝盒2个(编号为X 610和A 162)、开土刀、干燥器、温度计等。

(a)环刀:内径61.8mm(3个)和79.8mm(1个),高20mm;(b)其它工具:切土刀,玻璃板、钢丝锯,凡士林等实验过程(内容、步骤、原始数据等):实验内容:1.制作土样;2.测定土的含水率;3.测定土的重度。

实验步骤:1.用感量0.01g 的天平称取铝盒和各环刀重量,记录铝盒和环刀的编号和重量;2.取具有代表性的试样约15g (铝盒体积的1/4)放入铝盒内,(有机质土、砂类土和整体状构造冻土为50g ),称铝盒加湿土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铝盒号和盒加湿土质量。

3.倒入适量酒精于放有湿土样的铝盒,点燃烘干至酒精完全耗尽,并重复再做1次。

称量已经过2次燃烧烘干至恒重的铝盒加干土的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

4.(a )取原状土或制备的扰动土样,整平两端,将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向下压至约刃口深处,用切土刀将士样切成略大于环刀直径的土柱后,边压边削,直至土样伸出环刀顶部,将环刀两端余土削平;(b )用铝盒中的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c )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加土的质量,准确至0.01g 。

原始数据:密度实验数据见表1表1 密度实验数据表含水率实验数据见表2表2 含水率实验数据表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问题讨论及总结):计算土的重度和含水率表1 密度实验结果表计算如下:序号 土样编号环刀质量/g 环刀与土质量/g1 JG13-1 56.62 217.642 JG13-2 43.02 156.733 JG13-3 43.06 146.054 JG13-4 41.75 139.30 序号 铝盒编号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g1 A78 8.40 12.89 11.982 A132 8.34 11.43 10.78序号 土样编号 环刀质量/g 环刀与土质量/g 土质量/g 土重度/kN/m 3 平均重度/kN/m 31 JG13-1 56.62 217.64 161.02 16.10 17.122 JG13-2 43.02 156.73 113.71 18.95 3 JG13-3 43.06 146.05 102.99 17.17 4JG13-441.75139.3097.5516.26(217.64﹣56.62)*10/100=16.10 (156.73﹣43.02)*10/60=18.95 (146.05﹣43.06)*10/60=17.17(139.30﹣41.75)*10/60=16.26 含水率实验数据见表2表2 含水率实验数据表计算如下:ω=m w/m S=(m(铝盒与水、土质量)/m (铝盒与土的质量))—(m(铝盒与土质量)—吗(铝盒质量))按上式计算得:%42.251=w %64.262=w 2/)(21w w w+=2.结论:经过实验分析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1).所实验土样含水率ω为26.02%; (2).所实验土样重度γ可取17.12kN/m 3; (3).同一地点的土也会有不同的含水率。

序号 铝盒编号 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g 含水率 平均含水率 1 A78 8.40 12.89 11.98 25.42% 26.02%2A1328.3411.4310.7826.64%试验二土的液限、塑限试验实验名称:土的液限、塑限实验实验成绩:实验同组人:唐元振、谭君、肖丽、任佳颖、罗尧荣、张璟实验教师签名:实验地点:城建西301 实验日期:2012年04月06日(下午)实验目的:1.熟悉土工实验中圆锥液限仪、天平等基本设备的操作方法;2.通过本试验掌握土体的塑限试验方法,了解塑限指标在工程中的应用;3.通过本试验掌握土体的液限试验方法,了解液限指标在工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粘性土的状态随着含水率的不同而不同,当含水率不同时,粘性土可分别处于固态、半固态、可塑态及流动状态,粘性土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率称为界限含水率。

土从流动状态转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为液限w l。

土从可塑状态转到半固态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为塑限w p;土的塑性指数I p是指液限与塑限的差值,由于塑性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影响粘性土特征的各种重要因素,因此,粘性土常按塑性指数进行分类。

圆锥仪液限试验:就是将质量为76g圆锥仪轻放在试样的表面,使其在自重作用下沉入土中,若圆锥体经过5s恰好沉入土中10mm深度,此时试样的含水率就是液限。

搓条法测塑限:滚搓法塑限试验就是用手在橡胶面上滚搓土条,当土条直径达3mm时产生裂纹并断掉,此时试样的含水率即为塑限。

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1.圆锥液限仪,组成:(1)质量为76g且带有平衡装置的圆锥,锤角30度,高25mm,距锥尖10mm处有环状刻度;(2)用金属材料或有机玻璃制成的试样体,直径不小于40mm,高度不小于20mm;(3)硬木或金属制成的平稳底座。

2.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3.铝制称量盒(编号为A180、A159、A44、X642)(4个)、调土刀、切土刀、调土碗(大小各1个)、铝制舀土盒(1个)等。

实验过程(内容、步骤、原始数据等):实验内容:1.调制土样,圆锥液限仪测量液限;2.调制土样,搓条测量塑限。

实验步骤:一、圆锥仪测量液限:(1)称量铝制称量盒(编号为A159、A44)的质量;(m0)(2)用铝制舀土盒装适量土样至大调土碗中,用小调土碗装好水,并倒适量水至土样中,用调土刀充分搅拌均匀;(3)将调好的湿土样取出适量,装满试样体后用切土刀刮去余土使土样与杯口齐平,并将试样放在底座上(注意盒中土不要留有空隙)。

(4)将圆锥仪擦拭干净,两手捏住圆锥仪手柄,保持锥体垂直,当锥尖与试样表面正好接触时,松手让锥体自由沉入土中。

(5)放锥5s 后,锥体入土深度恰好为10mm 的圆锥环状刻度线处,此时的含水率即为液限,否则,要将试样土全部取出,放在大调土碗中,若大于10mm,则要加适量土,若小于10mm ,则要加适量水,重复步骤(3)、(4),直至正好没入土中10mm.(6)取出锥体,用调土刀挖取锥孔附近土样大约15g(大约占铝盒的1/4),放入A159、A44称量盒中,然后称铝盒加湿土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铝盒号和盒加湿土质量。

()2m(7)倒入适量酒精于放有湿土样的铝盒中,点燃烘干至酒精完全耗尽,并重复再做1次。

称量已经过2次燃烧烘干至恒重的铝盒加干土的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

()1m%1000112⨯--=m m m m w LL w -液限(%),精确至0.1%; 1m -干土加称量盒质量(g ); 2m -湿土加称量盒质量(g ); 0m -称量盒质量(g )。

二、搓条法测塑限:(1)称量铝制称量盒(带盖)(编号为A103)的质量;(m 0)(2)用铝制舀土盒装适量粉干土样至小调土碗中,用大调土碗装好水,并倒适量水至土样中,用调土刀充分搅拌均匀;(3)将制备好的试样用手在橡皮板上用力揉搓,当土条搓至3mm 直径时,仍未产生裂缝或断裂,表示试样含水率高于塑限,应该再揉搓一会;或者土条直径在大于3mm 时已经开始断裂,表示试样的含水率低于塑限,应重新加水取样揉搓,直至土条直径达3mm 时产生裂纹并断掉时。

(4)取直径3mm 且有裂纹的土条大约15g(大约占铝盒的1/4),放入X647、A180称量盒中,然后称铝盒加湿土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铝盒号和盒加湿土质量。

(m 2)(5)倒入适量酒精于放有湿土样的铝盒中,点燃烘干至酒精完全耗尽,并重复再做1次。

称量已经过2次燃烧烘干至恒重的铝盒加干土的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

(m 1)%1000112⨯--=m m m m w ppw -塑限(%),精确至0.1%;1m -干土加称量盒质量(g ); 2m -湿土加称量盒质量(g ); 0m -称量盒质量(g )。

原始数据:液限实验数据见表1表1 液限实验数据表塑限实验数据见表2表2塑限实验数据表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问题讨论及总结):1.计算土的液限与塑限:表1 液限实验结果表序号 铝盒编号 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g 土质量/ g 水质量/ g 含水率(%) 平均1 A159 4.98 9.55 8.34 3.36 1.21 35.98 36.0%2A445.1611.429.764.61.6636.09计算如下:液限L w =[(9.55-8.34)/(8.34-4.98)]*100%=35.98%(A159)A44同上2/%)09.36%98.35(+=wL=36.0序号 铝盒编号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g1 A159 4.98 9.55 8.342 A44 5.16 11.42 9.76序号 铝盒编号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g1 X642 7.60 13.44 12.482 A180 5.15 7.84 7.36表2塑限实验数据表计算如下: 塑限pw =(19.67%+21.72%)/2=20.7%2.计算土样塑性指数I P 和液性指数I L 塑性指数I P =36.0—20.7=15.3液性指数I L =(26.02-20.7)/( 36.0—20.7)=0.35结论:经过实验分析计算,得出如下结论:(1).所实验土样液限为36.0%,土样塑限为20.7%;(2).塑性指数为15.3,试样土名为粘土; 液性指数为0.35,试验土样处于可塑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