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初三化学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绪和方法一、思索效果的顺序1、围绕主要效果思索。
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途、方法;所用药品、仪器复杂易得;实验进程快速、平安;实验现象清楚。
2、思索有关物质的制备、污染、吸收和寄存等有关效果。
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枯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思索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拟、联络。
例如:触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置时,实验的操作顺序及装置的衔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气体发作→除杂质→枯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置。
二、仪器衔接的顺序1、所用仪器能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能否完全。
例如:制有毒气体及触及有毒气体的实验能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装置顺序能否合理。
例如:能否遵照〝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污染装置中不应先枯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衔接顺序能否正确。
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枯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三、实验操作的顺序1、衔接仪器。
按〝气体发作→除杂质→枯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置〞的顺序衔接好实验仪器。
2、反省气密性。
在整套仪器衔接终了后,应先反省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
反省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停止实验操作。
例题:在实验室里制氧气时常用氯酸钾作原料,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依据催化剂的含义,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作改动。
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的质量不变,并说明实验顺序和主要操作步骤。
解析:要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质量不变,就必需测定两个质量,一个是加到反响器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另一个是反响后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三类遗传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浅谈三类遗传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遗传变异的实验设计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总觉得会顾此失彼,难以考虑周全,现将其中三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归纳如下。
一、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解题方法:此类题目解题前必须先确定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然后选择用杂交还是自交进行实验设计。
(1)杂交法。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性状就为显性性状,未出现的为隐性性状。
(2)自交法。
根据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特点判断,若出现性状分离,则刚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原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若以上两种方法分别进行时都没有出现各自预期结果,则说明无法确定被鉴别个体是否纯合,那就综合运用两种方法,可以先自交再杂交,也可以先杂交再自交。
解题技巧:记住口诀。
两性生一性出现为显性;一性生两性出现为隐性;一性生一性,两性生两性,显隐难确定,两法一起进。
例题1某纯系不抗病的番茄(自花传粉)种子搭乘飞船从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的一些植株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抗病性状。
假设抗病与不抗病是一对相对性状,且为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请用已有的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方案,来鉴别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解题思路:该题不能确定抗病性状是否纯合,所以无法用简单的杂交法或自交法来直接鉴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该两种方法交叉使用。
参考答案:方法1:选择抗病番茄自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抗病为显性;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抗病,则说明抗病番茄是纯种,再让纯种的抗病番茄与纯种不抗病番茄杂交,其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方法2:选择抗病番茄与纯种不抗病番茄杂交,若f1全部表现为抗病,则抗病为显性;若f1全部表现为不抗病,则不抗病为显性;若f1既有抗病又有不抗病,则抗病为显性。
二、判断基因位置——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这类题目的性染色体一般都只要考虑x染色体,因为若是伴y遗传则问题就过于简单了。
浅谈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
实验 设 计 前首 要 明 确 实 验 目的和 找 出实 验
原 理
遇到实验设计题时 , 不要草率读完题题就急于动笔 , 应通 读全题 , 仔细分析题 目的每 一个条件 , 从题 目中获取信 息弄清 实验让 我们做什么 , 即要你验证或探究什么, 这就是实验的 目 的。解题时注意探究性实验一 般结 论是不 确定 的, 会有 多种 可能。而验证性实验是在结论 的前提下 , 重新实验加 以证 实 , 结 论 只有 一 个 。 至 于做 这 实 验 的 理 论 基 础 不 一 定 题 目中 都 有 , 要 我 们 需 从 所 学 的 知识 范 围 中 找 寻 , 即实 验 原 理 。注 意 找 寻 的 原 理 和 题 目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 等信息分不开的。例如题 1现有 同 种同龄发育状态相 同的小 蝌蚪 3 O只 , 喂食 蝌蚪 的饲料 , 未经 处 理 具 有生 物 活 性 的 甲状 腺激 素 , 5 。 在 O 条件 下 处 理 1 mn的 0i 甲状腺激素 。据条件设计一个 实验 , 探究 甲状 腺激素经 处理 后, 是否还有生物活性 。题 2为验证甲状腺激素 的生 理作用 , 试以大白鼠为实验材料 , 鼠的耗氧量 和活动量 , 以 设计 实验步 骤。这两题都和 甲状腺激素 的生理作用有 关 , 由于 给的实 但 验材料一个是小蝌蚪 和大 白 鼠, 以两题依据 的原理是 不一 所 样的。题 1的原理 是 甲状 腺激 素有 促进 幼小 动物 发育 的作 用 , 改 变发 育 的速 度 。题 2的 原 理 是 甲 状 腺 激 素 能 促 进 新 可 陈代谢 , 加速体 内物质分解 ,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 动物的耗氧量和活动量增 加。当实验 目的和原理 弄清楚 了 , 我 们 的 实验 设 计 思 路 基 本 就生理活性 。( ) 2 A组 速度 >B组速度 >C组速 度 。说明经处理 的甲状腺激素有部分的生理活性。 ( )A组 3 速度 >B组速度 =C组速度。说 明经处理 的甲状腺激素完全 失 去 了生 理 活 性 了 。而 验 证 性 的 实 验 结 果 和结 论 是 唯 一 的 。 有些实验题 中实验现象结果的预测, 生往是 不能直观 得出 的, 学生感觉很辣手 。那我们 可 以来个 逆 向思维。先从实 验 的结论的假设人手演绎 实验 的过程得出实验结果 , 20 如 0 6年 的高考题 : 从一个 自然果蝇 种群 中选 出一部分未 交配过 的灰 色 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 , 这两种体 色的果蝇数量相等 , 每种 体 色 的果 蝇 雌 雄 各半 。 已知 灰 色 和 黄 色 这 对相 对 性 状 受 一 对 等位基 因控制 , 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 , 性状的分离符合 遗传 的基 本 定 律 。现 用 两 个 杂 交 组 合 : 色 雌 蝇 x 黄 色 雄 蝇 、 灰 黄 色雌蝇 x灰色雄 蝇 , 只做一 代杂 交试验 , 个杂交 组合选 用 每 多对果蝇 。推测两个杂交组合 的子一代 可能 出现 的性状 , 并 以此为依据 , 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 , 以及控制体 色的基因 位 于 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 两个 问题 , 出相应 的推 做 断。我们可 以先假设结论 为 ( ) 1 黄色 为显性 , 位于 x染 色体 上, 据这个结论按遗传 图解法得出上述杂交组合 的后代 表现 , 即实验现象结果 。以此 类推结 论为 ( ) 2 黄色 为显性 , 于常 位 染色体上 ;3 灰 为显 性 , 于 x染色体上 ;4 灰 为显性 , () 位 () 位 于常染色体上的后代表现。但最后要注意我们的结 论是 由实 验现象得 出的, 应先有现象再有结论 。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命题思路浅析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命题思路浅析以《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命题思路浅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一、实验设计题命题的重要性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是中考和高考生物课程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内容、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物实验中的重要形式。
因此,命题时需要考虑到重难点相结合、实验可行性以及考查理解能力等方面。
二、实验设计题命题的考查重点在命题时,应考虑到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其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实验技能。
因此,命题时,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理解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查,重点考查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程度。
三、实验设计题命题方法(1)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知识点,确定实验设计题的具体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能力。
(2)结合教材,提出经典的实验设计,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能力。
(3)结合时下科学研究,挑战学生结合知识进行实验实践,并能够提出科学论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验设计题命题要点(1)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确定实验设计题命题重心;(2)要注重知识点的结合,把重难点紧紧相连,贴切地反映课程教学宗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3)要把握实验实践可行性,充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4)要特别注意设计研究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克服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五、结语实验设计题命题是高考生物课程的重要考查组成部分,它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内容,并能有效的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物实验中,因此,命题时需要考虑重难点相结合、实验可行性及考查理解能力等方面,以便切合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题08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

专题08 实验设计专题题型及解题技巧目录导航一、真题考法归纳考法01 实验变量分析考法02 正确写出实验目的考法03 准确写出实验原理考法04 完整写出实验思路与实验步骤考点05 实验结果与结论的预测与分析二、常考热点实验梳理三、实验热点专练1.(2023·山东·高考真题)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多时,过剩的光能会对光反应阶段的PSⅡ复合体(PSⅡ)造成损伤,使PSⅡ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细胞可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将过剩的光能耗散,减少多余光能对PSⅡ的损伤。
已知拟南芥的H蛋白有2个功能:①修复损伤的PSⅡ;②参与NPQ的调节。
科研人员以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且强光对二者的PSⅡ均造成了损伤。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答出2个因素即可)。
(2)根据本实验,(填“能”或“不能”)比较出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理由是。
(3)据图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中流向光合作用的能量(填“多”或“少”)。
若测得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根据本实验推测,原因是。
浓度、温度【答案】(1) 光、H蛋白 CO2(2)不能突变体PSⅡ系统光损伤小但不能修复,野生型光PSⅡ系统损伤大但能修复(3)少突变体PNQ高,PSⅡ系统损伤小,虽然损伤不能修复,但是PSⅡ活性高,光反应产物多【解析】(1)据题意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结合题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H蛋白;影响浓度、温度、水分等。
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2)据图分析,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相对值比野生型的NPQ/相对值高,能减少强光对PSⅡ复合体造成损伤。
但是野生型含有H蛋白,能对损伤后的PSⅡ进行修复,故不能确定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
《实验设计思路的解题技巧》

有关生物实验思路的解题技巧遂川中学郭安玉近几年高考生物中实验思路是常考题型,同学们最害怕做这类题型,所以得分率很低。
下面介绍一下实验思路的解题技巧,愿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或验证类实验都要先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然后弄清该实验要分为几组,实验思路基本上可以写出来。
一般实验设计思路的叙述是:将实验材料分为几组,然后施加自变量(空白对照:一般是一组有自变量,另一组不处理),最后观察(检测)因变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例1.(2017全国理综卷I )29 、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解题方法:该实验的因变量是DNA或RNA,由于题目限定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所以检测因变量的指标是放射性物质(DNA或RNA)。
怎样才能知道放射性物质出现在DNA还是RNA中呢?我们根据DNA和RNA的特有碱基(T和U)就能区分,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就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答案:(1)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例2.(2019全国卷I )29、(3)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
请以该种植物的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方法

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方法银星学校高中部杨晓冬实验设计类试题思维量大,信息和情境新颖,设问角度多样,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理科综试题来看,实验设计是实验考查的重点题型,同时也是考生易失分的题型。
因此,我就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谈谈自己在教学训练中的一些体会。
1 实验基本原则要把握一是要遵循对照原则。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处理,对照组不进行处理。
对照实验的设计常有如下4种:一是空白对照,设计一个不加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
二是自身对照,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这种对照实验的关键是比较实验处理前后的变化。
三是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处理。
如在“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发育”的实验中,存在以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甲组:给蝌蚪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给蝌蚪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对蝌蚪不作任何处理(空白对照组)。
四是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相互对照,即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
如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存在以下四组:(1)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上面四组中,(2)与(1)对照说明R型活细菌无毒,S型有毒;(3)与(2)对照说明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失去了毒性;(4)与(3)或(4)与(1)对照说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可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二是要遵循单一变量因子原则。
除单一实验变量的性质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均完全相同,包括:(1)实验变量的数量相同;(2)实验对象的一致性;(3)等量性原则,即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4)实验控制时间的一致性;(5)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化学实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PPT教学课件

二、装置选择
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A
B
C
D
E
F
G
(1)写出图中标号为1、2的仪器名称:
1
2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选(填序号)
装置。
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可选
装置
如何用弹簧测力计将下面的 杠杆调平
1.学习了杠杆、支点、动力、 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探究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表示为:F1l1= F2l2
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③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下而上,
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经干燥,后又 经过水溶液洗气。 ④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 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 等。
三、实验操作的顺序
①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 →主体实验→尾气处理”顺序连接好实验仪 器。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装置B中出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以判断反 应是否开始发生,则装置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收集在装置C中集气瓶里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该气体应怎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杨立江
一、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
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
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32S Al 、3AlCl 、23N Mg 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系。
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时,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二、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
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
例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
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三、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
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的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
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
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例题:在实验室里制氧气时常用氯酸钾作原料,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含义,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
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的质量不变,并说明实验程序和主要操作步骤。
解析:要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质量不变,就必须测定两个质量,一个是加到反应器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另一个是反应后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加到反应器中的2MnO 的质量可以在加入前测得,而反应后的质量,必须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将2MnO 分离出来才能测得。
因此,整个实验便以如何解决2MnO 的分离为实验目的。
根据学过的知识,2MnO 不溶于水,而KCl 溶于水,由此可应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
(1)用天平称量31KClO g w 和22MnO g w ,混合均匀,放入大试管中;
(2)组装成制氧气的装置,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
(3)待大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取出放入一小烧杯中,加水搅拌使KCl 溶解;
(4)取一张滤纸对折后剪去多余部分,称量其质量为3w ;
(5)用该滤纸做成过滤器,过滤(3)制成的液体,全部过滤完后,再用清水洗涤不溶物;
(6)取下滤纸,小心干燥后称量,滤纸连同滤纸上滤出的不溶物的质量共为4w ;
(7)将滤液蒸干称量其质量为5w ;
(8)将收集到的氧气换算成质量为6w ;
(9)比较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234165w w w w w w =-=+,,则证明氯酸钾分解前后2MnO 的质量没有改变。
注意:本题是较简单的实验设计,但也需要全面考虑。
通过只要证明234w w w =-即认为任务完成,但由于没有验证溶质和滤渣的性质,有必要从质量守恒的角度证明滤渣确实为2MnO 。
事实上可能有误差,即可能是234w w w <-,这是因为2MnO 不是绝对不溶,滤纸也不能完全将2MnO 全部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