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大纲《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旨在使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如下:一、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文学作品和写作两大类,其中文学作品部分又包括对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能力等的考核。
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具体如下:(一)语言知识部分语言知识,主要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
对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现代文体中疑难词语的意义。
1、文言实词考核。
主要是辨识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
应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文言虚词考核。
主要是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掌握其一般规律和特殊用法或含义。
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者、所、以、于、而、焉、乃、则、诸等。
3、文言句式考核。
主要了解文言文中那些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装句式等。
要求在古文今译时,能把这些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正确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二)文学知识部分文学知识,主要是指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和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础的知识点)、作品集名称;认识课文所属专书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文体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古代诗文的特殊文体分类(如散文中的语录体、纪传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体诗中的楚辞、乐府、歌行,格律诗中的律诗、绝句以及词和散曲等)及其主要特征。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一)基础知识部分语言知识1.语音(医疗行业常用字词的规范读音)2.常用文言实词的含义(课件中有关“论说文”“记叙文”部分重点文言字词的注释)3.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教材中《古代汉语语法常识》一文有关“之”、“以”、“于”、“而”的讲解)4.常见文言句式部分(教材中《古代汉语语法常识》一文有关句式的讲解)5.常用修辞(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6.常用词语、成语、俗语的含义和使用文学知识1.著名作家作品的相关情况(教材中涉及到作家的国别、字号、作品、写作风格等;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历史意义等)2.几种文体(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的基本知识(详见教材每单元后的文体知识介绍)基础能力1.句子表达的连贯、得体(二)阅读理解部分重在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能力。
理解1.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判断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论述的对象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5.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课件中有关“论说文”“记叙文”部分重点句子的翻译)(三)表达与写作部分1.考核内容:主要是对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对考生思想修养、语文水平、知识积累和分析、评价、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核。
2.考核方式: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比如仿写、扩写、缩写、语句衔接等)、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给材料作文。
3.考核要求:思想内容正确,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有力,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规范。
考试题型1.客观题(30分):基础知识部分2.主观题(70分):阅读理解部分、表达与写作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样题示例一、基础知识部分(30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胆囊.(náng)胰腺.(xiàn)梗塞.(sāi)血迹(xuě)B.……2.下列句中加点“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王者不却众庶,顾能明其.德。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大学语文自学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进行阅读、写作和理解的能力。
考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旨、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能够运用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3. 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
4.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1. 文学作品阅读:包括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类型和时期的文学作品。
2. 文学理论基础:包括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方法等。
3. 写作能力: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4. 语文知识应用: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应用。
三、考试形式与题型1. 选择题:测试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文学理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 填空题: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细节的理解和记忆。
3. 简答题:要求考生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4. 论述题:考生需对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
5. 写作题:考生根据给定材料或题目,撰写不同文体的文章。
四、考试指导与建议1. 系统学习:考生应系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广泛阅读:考生应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写作练习:考生应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4. 模拟考试:考生可通过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和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五、考试准备材料1. 大学语文教材:考生应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
2. 文学作品选集:考生可阅读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选集。
3. 文学理论书籍:考生可参考文学理论相关书籍,加深对文学理论的理解。
4. 写作指导书籍:考生可阅读写作指导书籍,学习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六、考试评分标准1. 选择题:根据考生选择的答案正确性进行评分。
2. 填空题:根据考生填写的内容准确性进行评分。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总要求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4.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用的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出的文章应在主题、内容、层次、结构、行款、书写等方面合乎要求,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阅读篇目《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灯下漫笔》、《论学问》、《冯谖客孟尝君》、《张中丞传后叙》、《故都的秋》、《香市》、《爱尔克的灯光》、《饮酒》(其五)、《山居秋暝》、《行路难》、《蜀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关山月》、《再别康桥》、《声声慢》(寻寻觅觅)、《前赤壁赋》三、课文知识要点1.《季氏将伐颛臾》本文选自《论语·季氏》。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冉有、季路及见于孔子曰(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5)谁之过与?(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陈情表》了解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简介大学语文考试是每位大学生必须参加的重要考试之一。
它旨在考核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加强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以下是大学语文考试的详细内容要求。
二、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大学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题目涵盖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类文体,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思想主旨、情感色彩、修辞手法等,并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同时,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信息,能够做到快速而准确的阅读。
三、写作能力写作是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大学语文考试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主题明确的议论文写作。
作文要求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语句通顺流畅,层次清晰,观点明确。
考生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四、文学常识大学语文考试中也会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文学常识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作品、作者、流派等方面的知识。
要求考生了解古代文学名著,熟悉其主要内容和作者,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艺术手法。
五、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是大学语文考试的一部分,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点。
考生需要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并能对诗歌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六、修辞与辨析修辞与辨析是考查考生对语言修辞和词汇用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生需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能够辨析出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效果和意图。
七、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是大学语文考试的一部分,要求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
考生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并能作出恰当的评析。
以上是大学语文考试大纲的内容要求简介,希望考生能够根据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和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应试能力。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文学、文体常识文学常识: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字号)、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名篇的作者、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篇中的名言警句;著名作品集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中国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的主要成员、创作特征、艺术成就与影响。
文体常识:诗、词、赋、戏曲、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它应用类文体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二)语言文字运用识记常用汉字的读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词语(包括关联词、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识别并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通感等)。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侧重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句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文言实词:把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特别是古今意义的不同、词类的活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文言虚词: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于、乎、者、乃、则、为、所、何、诸、焉”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句式:辨识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
句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侧重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表述,具有综合性特点。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逍遥游》、《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战国策·唐且不辱使命》、屈原《渔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魏其武安侯列传》、王粲《登楼赋》、李密《陈情表》、江淹《别赋》、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韩愈《答李翊书》、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前赤壁赋》、归有光《项脊轩志》、宗臣《报刘一丈书》、侯方域《马伶传》、张岱《西湖七月半》、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曹雪芹《红楼梦·宝玉挨打》、方苞《狱中杂记》、梁启超《论毅力》,《诗经·蒹葭》、《楚辞·湘夫人》、《陌上桑》(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曹操《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天门山》、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蜀相》、白居易《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李商隐《锦瑟》、孟郊《游子吟》、杜牧《江南春》、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陆游《书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睢景臣《高祖还乡》。
大学语文考纲

大学语文考纲指定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2、《老子》二章《老子》3、晏子对齐候问《左传》4、史伯对恒公文《国语》5、大同《礼记》6、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7、谏逐客书《秦-李斯》8、过秦论(上)(西汉-贾谊)9、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10、哀郢(yǐng)楚国国都(战国-屈原)11、古风(其十九)(唐-李白)12、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唐-杜甫)13、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14、哀江南赋序(北周-庾信)15、祖国土(苏联-阿赫玛托娃)16、蒹葭《诗经》17、长恨歌(唐-白居易)18、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19、沈园二首(宋-陆游)20、【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元-睢sui景臣)21、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22、正气歌并序(宋-文天祥)23、念奴娇-过洞庭(晋-陶渊明)24、饮酒(其五)(陶渊明)25、赤壁赋(宋-苏轼)题型示例:选择题古文反应题名句默写阅读题作文1、【樊迟、仲弓问仁】作品赏析:1.2、【老子】3、《晏子对齐侯问》学习要点:(一)重点语句理解“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二)“和而不同”的要义总结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而“同”则相反。
“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目前我院将该课程列为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文科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其他专业的公共选修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1、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4、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和作文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一)语言知识部分(15分)语言知识,主要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知识。
对语言知识的考核,重点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二)文学知识部分(20分)文学知识,主要指作家作品基础知识。
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或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成就,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本的知识点),作品集名称;认知课文所属专书的编著者、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课文阅读分析部分(25分)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目标是:1、识记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时代或国别;2、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体类别,联系课文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方法,了解其主要文体特征;3、记忆教材中规定背诵的课文;4、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旨(论说文的中心论点,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诗词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其思想意义;5、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6、理解并根据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对各种文体常用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技巧,如对偶、排比、烘托、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扬言志等,能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7、识别并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反语、反诘、设问、反复等,并能联系课文说明其修辞作用;8、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富于表现力的精彩词句,理解其含义和表情达意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广东省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大学语文》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汉语基本知识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具生命力的文言词语不同的用法。
识别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并理解其含义。
2.理解“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常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及其用法。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语、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能将其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4.了解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修辞格及其用法。
5.理解现代文中的疑难词语,掌握现代文中的语法知识。
二、文学基本知识1.了解指定篇目中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或国别、代表作与作品集名称、文学主张、文学成就及其他重要贡献。
2.识记指定篇目中重要作品里的名句。
3.了解指定篇目涉及的古今各类文体知识。
4.了解指定篇目涉及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5.了解指定篇目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识。
三、阅读阅读材料选自课内或者课外的文段。
1.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
2.分析文章的结构、体裁特征及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赏析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品味文章的语言及审美风格。
4.概括文章的主旨、理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章的思想意义。
四、写作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能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句通畅、标点正确。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使用答题卡答题。
二、知识内容比例:1.汉语基本知识约20%1 / 72.文学与文化基本知识约20%3.阅读约20%4.写作40%三、试卷题型及赋分1.选择题约25%2.古文翻译题约10%3.填空题约5%4.阅读题约20%5.作文40%四、试卷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45%难题约25%Ⅳ. 题型示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雎景臣《高祖返乡》的文体是A.赋B.词C.散曲D.传奇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未选、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1.下列作品属于同一朝代的是A.《饮酒》(其五)B.《燕歌行》C.《长恨歌》D.《登幽州台歌》E.《春江花月夜》2. 对《战国策》解说正确的有A.属纪传体通史B. 全书分为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C. 又名《国策》、《国事》和《长书》D. 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制订而成E. 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使官之手三、古文翻译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吉。
.(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以千百就尽之卒,站百万日滋之师。
四、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1.子曰:学而不思者罔,。
(《论语.为政》)2 / 72.王濬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刘禹锡《西山怀古》)五、阅读题1.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
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
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
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字,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
我喜欢在夜间回家,远远看到家中亮着灯的窗子,一点点愈来愈近。
一次一位生活杂志的记者要我为“家庭”下一个定义。
我马上想到这个亮灯的窗子,柔和的光从纱窗中透出,静谧而安详。
我不禁说:“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
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
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
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的写作;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海的社会。
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
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
我在这个城市里搬过至少十次家。
有时真的像老鼠那样被人一边喊打一边轰赶。
我还有过一次非常短暂的神经错乱,但如有神助一般被不可思议地纠正了回来。
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1角钱肉馅的晚饭当作美餐,把那些帮我说几句话的人认作贵人。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谛,从中掂出种种情义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
写到这里,很担心我把自己的那些不幸强加给命运和生活,错怪是故乡给我的。
我明白,在那个灾难没有死角的年代,即使我生活在任何城市,都同样会经受这一切。
因为我相信阿·托尔斯泰那句话:在我们拿起笔之前,一定要在火里烧三次,血水里泡三次,碱水里煮三次。
只有到了人间的底层才会懂得,惟生活解释的概念才是最可信的。
然而,不管生活是怎样的滋味,当它消逝之后,全部都悄无声息地留在这城市中了。
因为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
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
它常常叫我骄傲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更何况,这城市的数百万人,还有我们无数的先辈,也都把他们的人生故事书写在这座城市中了。
一座城市怎么会有如此庞大的承载与记忆?别忘了——城市还有它自身非凡的经历与遭遇呢!最使我痴迷的还是它的性格。
这性格一半外化在它形态上,一半潜在它地域的气质里。
这后一半好像不容易看见,它深刻地存在于此地人的共性中。
城市的个性是当地人一代代无意中塑造出来的。
可是,城市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同化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
我身上有哪些东西来自这个城市的文化,孰好孰坏?优根劣根?我说不好。
我却感到我和这个城市的人们浑然一体。
我和他们气息相投,相互心领神会,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
我相信,对于自己的家乡就像对你真爱的人,一定不只是爱它的优点。
或者说,当你连它的缺点都觉得可爱时——它才是你真爱的人,才是你的故乡。
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都养育成自己的儿子。
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M,更加上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
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
它精神的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
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的缘故。
3 / 7我把它们看作是它精神与性格之所在,而绝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
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
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
不仅因为天津是我的出生地——它绝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1)故乡给了“我”什么难忘的回忆?它使“我”领悟到了哪些人生的真谛?(2)故乡是游子是精神家园,尔对长期固守家乡的“我”来说,为什么也对故乡如此依恋?(3)文章最后说“它绝不是我生命的巢,而是我灵魂的巢”,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
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
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
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注①:镵(chan):刺、刻。
(1)下列的解释和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其原因在于他重视礼义教化B.没有法治天下就不可能太平,所以对不知礼义之民,要用严刑峻法。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与自己同类、对自己惟命是从的人。
D.君主应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2)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的思想?(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采用了哪些论证法?六、作文3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大学哲学家罗素与穆尔都是剑桥大学的著名教授。
一次,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因为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老是露出一迷茫的神色,问题一大堆。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后,请以“问题与进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4 / 7⑵题目自拟⑶立意自定⑷字数不少于800。
Ⅴ. 参考书目一、参考书目: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八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指定篇目1.民贵君轻(孟子等)2.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3.三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鲁迅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欧阳修5. 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6. 水龙吟()穆旦赞美(7.) 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8.) (《国语》9. 召公谏厉王弭谤) )(《庄子》10. 秋水(节选) 胡适(11. 容忍与自由) 《论语》12. 孔子论修身() 屈原节选)(13. 离骚() )(陶渊明饮酒14. (其五) 苏轼(15. 前赤壁赋) 张孝祥过洞庭)(念奴娇16. () 《诗经》(17. 采薇) (《左传》秦晋觳之战18.19. 报任安书(司马迁)5 / 720. 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21. 燕歌行(高适)22. 锦瑟(李商隐)23.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24. 婴宁(蒲松龄)25. 断魂枪(老舍)26. 苦恼(契诃夫)27. 兰陵王(柳)(周邦彦)28. 陌上桑(汉乐府)29.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30. 再别康桥(徐志摩)31.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32.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33. 别赋(江淹)34. 雨巷(戴望舒)35.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36. 拣麦穗(张洁)37. 长恨歌(白居易)38. 沈园二首(陆游)39.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冯梦龙)40. 萘竹山房(吴组缃)41. 李将军列传(司马迁)42.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6 / 743. 徐文长传(袁宏道)44.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45. 纪念傅雷(施蛰存)46.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斯蒂番茨威格)47.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48.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49. 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龚自珍)50.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51. 蜀道难(李白)52.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53.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54.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宗元)55. 瓦尔登湖(节选)(亨利.戴维.梭罗)56. 与友人论学书(顾炎武)57. 字谕纪泽儿(曾国藩)58. 记梁任公先生的二次演讲(梁实秋)59. 看蒙娜丽莎看(熊秉明)60. 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