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年间甘肃军事防卫刍议
明代甘肃镇边境保障体系述论

明代甘肃镇边境保障体系述论摘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3期田澍内容提要甘肃镇是明朝西北边地的重镇,在明朝国防体系和对外交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故此,明廷对甘肃镇的边境保障体系极为关注,并不断地从组织管理体系、内部防御体系和外部拱卫体系等方面予以完善,集中反映了明王朝制订西北边疆政策时的务实和创新思想。
甘肃镇所具有的多重防御体系,为明王朝的国防安全和对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明代甘肃镇边境保障体系甘肃镇是明朝特殊的边境保障地区,在明王朝的国防体系和对外贸易中具有其他边镇不可比拟的作用和难以替代的功能。
这一问题在明史和边疆史研究中常被忽略,少数文章涉及该问题时,也只是泛泛而谈。
本文专门研究这一问题,敬请专家指正。
甘肃镇的独特地位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登基称帝,大将徐达率兵北伐,攻占元大都。
元顺帝逃往北方草原,统帅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从山西逃往甘肃。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征西将军,领兵进剿甘肃境内的元朝残余。
西征军势如破竹,迅速向河西地区推进,甘肃境内的元朝残余被消灭殆尽。
冯胜西征军行至瓜(今甘肃安西)、沙(今甘肃敦煌)而归。
从此以后,便形成了明廷在西北的疆域格局,嘉峪关以西的广袤地区难以为明王朝绝对控制。
这样,甘肃镇成为明王朝的边防前哨和对外交往的窗口,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尽管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长城以南的统治地位,仍不能再现昔日元朝所拥有的广阔疆域。
明王朝与北元的军事对抗构成了有明一代北部边疆的基本格局。
甘肃镇北有蒙古,西有诸番,朱元璋担心两者如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明朝,那将会造成严重的军事危机,西北地区永无宁日。
《明史·西域传》载:朱元璋“甫定关中,即法汉武创河西四郡隔绝羌、胡之间,建重镇于甘肃,以北拒蒙古,南捍诸番,俾不得相合”1。
甘肃便成为明代九镇之一。
《明史·兵志》对明朝沿边设镇的原因及其九镇的分布有一概括性的论述:“元人北归,屡谋兴复。
金昌市明代长城及其军事镇戍体系探究

金昌市明代长城及其军事镇戍体系探究作者:葸礼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3期摘要:明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在北方边境线上修筑长城。
根据金昌市明长城资源调查相关数据,结合明清文献记载,对境内明长城的修筑背景、建造技术以及与其配套的卫所、堡寨、墩台、驿递进行简要研究,探讨明代长城沿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
关键词:金昌市;长城;军事防御体系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雄伟的军事防御工程,它自东向西纵横交错、绵延数千里贯穿我国北方。
甘肃境内的明长城修建于明代中期以后,其目的是阻挡蒙古鞑靼、瓦剌、亦不剌、阿尔秃厮诸部的侵扰和掠夺。
弘治七年(1494),兵部右侍郎张海提议:“甘肃东中西三路,延袤二千余里,四当敌冲,盗贼出没无时,若不因地制利,务为悠久之图,恐盗贼滋蔓,为祸不可胜言。
臣按诸路或当增筑墩墙,或当修理壕堑……”①提议被朝廷采纳,甘肃巡抚杨博组织实施长城修筑,此为甘肃长城修建之肇始。
我们今天看到的甘肃明长城主要修筑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
嘉靖十六年(1537),“巡抚赵载修浚镇番临河墩,起至永昌城东百余里,原无壕墙,宜行创筑,使有险可恃,居人便于耕牧”②。
明长城金昌段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修建的。
嘉靖二十年(1541)、二十六年(1547),朝廷又陆续组织几次长城增修工程,至此甘肃境内长城基本成型,连成一线。
1 金昌境内明长城基本情况金昌境内的明长城东起民勤县蔡旗乡麻家湾村与朱王堡镇郑家堡村交界,西至山丹县老君乡羊虎沟村,全长约151千米,实存101千米。
其中,墙体长129千米,实存约80千米。
长城墙体经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喇叭泉林场,水源镇新沟村、西沟村、方沟农场、华家沟农场,河西堡镇青山堡村、上三庄村、寺门村、下洼子村、鸳鸯池村、沙窝村、河西村,城关镇金川西村,红山窑镇毛卜喇村、王信堡村、水泉子村,整体走向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图1)。
根据国务院长城资源调查数据,金昌境内明长城主要由墙体、敌台、烽火台、壕堑、驿站等组成。
明甘肃镇军马来源与管理述论

妻 擎 l z 。 s 年 期 总 第 s s s 期
1 5 6
安徽文学
ANHUI WE NXUE 谈
代 最重要 的军 马基地 二、民间养牧 在 官办监苑饲牧军马之外 . 明朝还广泛开展 民牧
最为突出 。 这使得甘肃镇的政治 、 军事地位尤其重要 . 千七百七十七 顷六十亩 见在各苑 止存六万六千八 是 明朝的边塞要地 。明王朝对甘肃镇大力经营。 百八十八顷八 十亩 。 其余俱被人 侵占。 ” 鉴于彼时甘 在同西北少数 民族交战的过程 中. 作 为坐骑 的战 肃苑马寺已并入陕西苑马寺 . 故杨一清统计数据应 当 马的重要性也 自然 凸显 。据谢成侠先生的统计 , 明甘 包括原甘肃苑 马寺的草场。 特别 是弘治十三年十月至 肃镇 平常时期所配置 的军马数达 2 9 9 6 9 。在明朝 1 7 弘治十六年六月 问. 各监苑 因盗窃和死亡的马匹数量 个边 防重镇中居第五位 。① m如此数量众 多的军 马凸 达三千二百八 十三匹、 亏欠 驹 三 千 七 十 三 匹 , 马政弛
的漫长北部边 防线上相继设立 了辽东 、 宣府 、 蓟州 、 大 明中期 以后 , 随着马政被破坏 , 马政 机构改组 。 使 同、 太原、 延绥 、 宁夏 、 固原 、 甘肃九个边防重镇 , 史 称 得官办监苑养马业不复明初盛景 针对 这一状况 . 明 “ 九边重镇 ” 。 朝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重振官办监苑马政 弘治十五年 在这九镇之 中. 甘肃镇位置最 为靠 西 , 北 接蒙古 冬 , 任命太常卿杨一清为副都御史 . 督理陕西 马政 。⑦ 部落 。 西邻西域诸番部 . 在九镇之 中面临 的边 防压力 弘治十七年 . 杨一清“ 查得牧 马草场原额一 十三万三
明代九边长城唯辽东与甘肃最难!没有大事件的甘肃镇为什么重要?

明代九边长城唯辽东与甘肃最难!没有大事件的甘肃镇为什么重要?《九边表·罪惟录》:“若以地之轻重论,诸边皆重,而蓟州、宣、大、山西尤重。
何则?拱卫陵寝,底定神京,宣、大若肩背,蓟、晋若肘腋也。
以守之难易论,诸边皆难,而辽东、甘肃尤难,何则?辽东僻远海滨,三面皆敌;甘肃孤悬天末,四面受警也。
”《九边表》是明末清初学者查继佐所著,书中对明代九边长城一语概括,更是把九边诸镇的作用,形象生动的描述而出。
明代九边长城犹如一个健壮的武士,接受中枢京师北京的指挥,宣府和大同犹如人的肩膀,蓟镇与大同则为人的肘腋,而辽东与甘肃二镇更像长城这个巨大臂膀挥舞出的拳头,张弛有度,进可攻退可守。
当然,有明一代对长城防线拟人化的描述很多,有头首论,认为辽东为首,而甘肃为足,再则有腹心论等等,诸如种种,皆把甘肃镇作为武器比喻,侧面反映出其地的冲突重要性和频发性。
纵观整个九边,军镇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京师的作用,所以有如蓟镇、宣府这样的军镇往往被认为是重中之重,全因为其拱卫陵京,维持社稷的重要作用。
而如辽东镇也只是军事上重视,战略上轻视,到了明末才因战事得以提升地位,这一点从都司的设立以及三司的明确上可见一斑。
甘肃镇则不同,作为最早设立的军镇,其对京师战略作用较低,作为传统的西北防线和明代各时期的作战需要,虽然名气并不彰显,但其军事建设和拱卫却仅次于所谓“腹心”的蓟镇,九边的最中心为蓟镇,也是军事堡垒群最多、防御设施建设最完备的军镇,甘肃镇的重要作用极为凸显,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甚至于辽东,只是因为不如辽东大战和名战多而已。
那么,为什么没有“大事件”的甘肃镇,能成为九边最难,也最重的军镇呢?地理之重《明史·西域传》:“甫定关中,即法汉武创河西四郡隔绝羌、胡之间,建重镇于甘肃,以北拒蒙古,南捍诸番,俾不得相合。
”甘肃镇的建设历经三个时期,跨越洪武、永乐、景泰三位皇帝执政时期,从洪武中期初设,到景泰年间完善,一直伴随着明军的数次西征军事行动。
明代甘肃巡抚的设置与权责探析

明代甘肃巡抚的设置与权责探析(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李耕摘要:宣德十年(1435),徐晞往甘肃参赞军务。
此后文臣参赞长期驻守甘肃,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实践,逐渐完成了地方化与制度化。
天顺元年(1328),甘肃参赞军务被撤罢。
次年,甘肃巡抚设置。
不同于参赞军务“临时任命”的性质,甘肃巡抚为固定设置的镇守文官,其职权涉及巡抚地方、训练军马、整饬边务、修筑城堡、管理军器、屯田、粮草等诸多方面,成为总兵、镇守太监之外的另一股力量,并与其共同负责甘肃镇防务。
关键词:明代;甘肃巡抚;设置;职掌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18)01-0042-06DOI :10.13874/ki.62-1171/g4.2018.01.008收稿日期:2017-09-25作者简介:李耕(1994—),男,河北廊坊人,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
第34卷第1期(2018)河西学院学报Vol.34No.1(2018)巡抚为明代宣德以后在各地渐次增置的地方大员。
学界关于明代巡抚的研究已颇为丰富。
①在对各地巡抚的研究中,学界近年来陆续已有关于广东、福建、延绥、大同、莱登、河南、云南等多地巡抚的专门论述。
②至于甘肃巡抚,民国学者吴廷燮《明督抚年表》、今人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中,对其人员构成做出了细致的梳理;靳润成《明代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则对甘肃巡抚的辖境有所涉及。
于此之外,关于明代甘肃的专门性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笔者不揣鄙陋,对其设置执掌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求教于方家。
一、文官参赞设置前的甘肃镇防务体系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政府置陕西行都司于甘州,管理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军事事务,辖十二卫、三千户所,为军管型的实土都司。
二十八年(1395),肃王朱楧就国甘肃,统领陕西行都司及其卫所的军政事务,实现了明初的“藩王理边”。
建文元年(1399),肃王内徙兰县,镇守实权被剥夺。
论明初甘肃镇的形成

论明初甘肃镇的形成作者:胡凡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摘 ;要:明朝北部“九边”的安危,关系到明王朝的生死存亡,涉及明朝与蒙古族关系的历史演变。
其中甘肃镇始于洪武五年(1372)甘肃卫的设置,至洪武三十年(1397),甘肃镇的都司卫所防御体系全部完成,成为“九边”重镇之一。
关键词:明朝;“九边”;甘肃镇中图分类号:K24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8)01-0057-09明代的甘肃是九边重镇之一,在明代北边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重要军镇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学界众说纷纭。
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将陕西行都司的设置定在洪武十二年(1379),而甘肃镇的形成则定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判定甘肃镇总兵设于洪熙元年(1425)以前,景泰元年(1450)定为巡抚都御史;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认为甘肃镇初设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完成于正统元年(1436);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提出甘肃镇设镇时间为永乐元年(1403);于默颖的博士论文《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认为,甘肃镇的创设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安行都卫的创设,正式建立则应以陕西行都司复建为标志,其后移治甘州及诸卫的增设,可视为最后的形成,而自永乐初宋晟佩平羌将军印出任总兵官镇守甘肃起,甘肃正式称镇;赵现海博士论文《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提出,洪武二十五年(1392)宋晟充总兵官,节制当地卫所,实为独立总兵镇守制度,可视为甘肃已基本建镇,甘肃镇成为九边首建之镇。
由此看来,关于九边甘肃镇的形成时间分歧还是不小的,笔者拟对此作一探讨,以期能够澄清历史的原貌。
一、关于称镇的标准明初,朱元璋为了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在北部沿边展开了一系列的边防建设,借以划出一条与退居草原的蒙古族的分界线,以使双方各守彼此的疆界,相安无事,这就形成了明朝防御蒙古族北部边防线,这条北边防线以后随着明蒙形势的变化又演变为明代的九边军镇。
明嘉靖初年甘州兵变简论_崔云胜

乡土何往———论雪漠小说“大漠三部曲”的乡土焦虑马梅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甘肃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通过叙述一家农民、一个村庄的日常故事,再现了现代性冲击下的乡土生存。
三部曲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漠祭》表现了乡镇基层官僚宰制下的乡村被动处境,《猎原》再现了乡土自然环境的极度破坏,《白虎关》揭示了现代性对于传统生活秩序与价值观念的挤压。
三部曲总体上表现了一种关怀乡土苦难与乡土路向的深重焦虑。
关键词:雪漠;“大漠三部曲”;乡土焦虑中图分类号:I204.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20(2014)01-0045-06百年现代,中国的许多地区已实现了工业化、商业化,城市的身躯日渐庞大,乡土的境域步步退缩。
但是情形并不如当初预期的那么乐观,随现代化裹挟而来的隐患日益明显:工业化的快速膨胀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化的过度扩张打破了乡村人地关系的平衡,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迫涌入城市底层谋生,导致了乡村虚空化的社会问题;弃绝民族传统的决绝姿态也导致了乡土文化失根的迷茫。
乡土何往?今天,在一些有忧患意识的乡土作家笔下,乡村凋敝,故园不再,乡土焦虑成为挥之不去的情结。
其中,偏居西北一隅的甘肃作家雪漠也在二十年如一日地关注着凉州大地上的乡土生存,其系列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通过叙述一家农民、一个村落的日常故事,揭示了上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西部农民生计维艰的处境以及农村生存格局、传统价值在城市冲击下日渐解体的现状,乡土焦虑溢于言表。
一、“大漠三部曲”中的乡村现代性境遇“大漠三部曲”包括《大漠祭》、《猎原》、《白虎关》三部小说,三部曲出版以来,以其粗犷的西部特色和对农民实存的激愤观照而在文坛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大漠祭》曾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第三届冯牧文学奖”,并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及“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白虎关》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复评中排名第36位。
《甘肃镇战守图略》释读

作者: 陈杰
作者机构: 甘肃省档案局,兰州730010
出版物刊名: 档案
页码: 51-5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5期
主题词: 甘肃镇 交界地带 庄浪卫 隆庆年间 明代档案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卫所制度 千户所 防御体系 红城子堡
摘要:历史上,甘肃由于地处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交界地带,战事频仍,档案文献多毁于兵燹。
而幸存的明肃王府旧档,又于民国初年被人为焚毁。
所以,甘肃绝大多数明代档案没有保存下来。
而反映明代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甘肃镇的档案,更是寥寥无几,全省只有永登县档案馆保存的嘉靖、隆庆年间绘制的《庄浪卫长城图册》片段。
因此,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明嘉靖年间的《甘肃镇战守图略》尤为珍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万历年间甘肃军事防卫刍议
明代蒙古、吐鲁番等少数民族长期对西北地区构成威胁,甘肃作为西北防卫的前哨,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边防线过长,兵源、财力明显不足,军事上长期疲于应付。
针对复杂的防卫形势,当地守军采取了剿抚并用,联番制虏,寓兵于民,各镇协防等策略,为缓解边患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西北边患问题始终困扰着明朝政府,成为明朝廷的一大忧患。
明朝出于防范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需要,在北边设立九镇,仅西北就有四镇名列其中,分别为甘肃、固原、宁夏、延绥。
弘治十年,又设置三边总制,嘉靖四年成为定制,全面节制军事防务工作,对加强西北边防,协调各镇防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西北边防线过长,明后期兵源明显不足,财力日渐困难,军事上长期疲于应付,本文就万历年间西北甘肃军事防卫的形势与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一、明朝甘肃军事防务的形势
明朝甘肃西起酒泉,东到平凉、庆阳,无不承担着军事防卫的重要任务,明巡按狭西御史杨有仁认为:夷族者,藩篱也,河西者,门庭也,西风者,堂奥也,可见军事地位的重要。
甘肃镇北有蒙古,南有番族,其重要任务就是展开保卫中原的臂膀,阻止蒙古南下,防止蒙古与诸多番族勾连入侵。
明政府在甘肃修筑长城范围较广、里程也较长。
嘉靖十六年之后,先后修筑了镇番卫至永昌卫、肃州西长城、肃州至甘州、甘州至临泽、嘉峪关至镇夷千户所等长城、壕堑、崖榨。
至隆庆六年,加筑了城堡、关隘、墩台等设施,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防御体系。
但河西长城到肃州一带30里一墩,敌情预警效果明显减弱,甚至出现虏掠后守军主将不知晓的情况。
万历二十七年,修筑了景泰老虎城至兰州黄河索桥堡400余里长城。
二、以抚为主的对虏政策
为解决边患,西北历任将领均坚持“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
对于实心归义、纳贡者,准予款市、甚至分封,由于双方需求的严重不对等和明朝实行的“厚往薄来”的款市政策,使蒙古部落对款市十分期待。
但封王款市政策的推行,也给部分将领造成了和平的假象,一旦临战,则措手不及。
另外蒙古部落中存在在此处则谦恭,到彼处则抢掠的情形,给边关将领防范带来了诸多不便,官兵既怕担寻衅滋事的罪名,又怕防范不力而被治罪。
明朝在甘肃的驻军分为伏和摆两种,伏即在形势险要的地点设伏,防止入内,摆则是定期巡查,按期换防。
由于战线较长,守军有限,一旦蒙古部落入侵,仅靠当地驻军根本无法应付,边将不得不调遣周边驻军增援。
万历十八年蒙古入侵宁夏,甘州、涼州、庄浪、西宁等地守军全部参战才迫使蒙古部落撤出。
万历二
十六年的松山战役,三边总督李汶也是调集七路兵马才实现了松山光复。
可能囿于国力、兵力限制,明朝政府从未谋划过“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一旦边患暂时解除,明朝守军并不长途剿杀,而对于果能悔罪的,仍能满足其款市等相关要求。
也正因为如此,西北四镇长期受到边患的困扰。
所以,明朝剿抚并用的政策,其目的是和平相处,而不是完全剿灭。
三、以番制虏的防范措施
西北周边生活番族众多,甘肃镇如同一张开的臂膀,阻止着番族与蒙古的联合,由于番族长期以来受到蒙古部落的侵扰,对于蒙古部落既恨又怕,明朝充分利用番族的这一特点,将番族作为保卫中原的屏障,达到有效防范蒙古的目的。
明朝注重对番族的保护。
明神宗曾讲,番族亦是朕之子民,要求着意加强保护。
明朝在洮州、庄浪、西宁一带都设立土司,由当地土官统领番族。
明朝认为,番族是中原王朝的藩篱,藩篱撤则门庭危,在边关危急之时,允许番族发展壮大武装,并对番族头目增加虚衔,以示鼓励。
有时番人受蒙古强虏挟迫为其做事,经当地守军查明也能免于处罚。
番族由于势力较弱,对于中原王朝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明政府知道,番族所需的茶盐等物资要靠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中获得,因此严格控制茶盐运输和朝贡贸易,严厉打击私茶、假茶和劣茶。
战时由于番族对于地理形势较为熟悉,就要担任军事侦查、间谍、向导等任务,战争结束后,番族也能与中原军队一样得到封赏。
四、统筹调遣的军事协防体系
明朝自弘治十年就开始派遣三边总督,嘉靖年间成为定制,但相互协防仍不顺畅。
万历十五年,甘肃总兵郜光先根据甘肃的防卫形势,提出了甘肃协防的方案,即:肃州有事,甘州协防,西宁有事,庄凉协防。
后三边总督李汶根据兰州、洮州等地防卫形势,奏请朝廷设立临洮镇,使兰州、洮州、河州地区得到有效协防。
同时,虽然当时不少将官建议北部九镇应该互通讯息,由于受地理、通讯条件限制,大范围的协防体系并未建立起来,但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确很有远见卓识。
由于蒙古等少数民族部落在西北地区的侵扰,明代甘肃镇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明万历年间面对复杂的防卫形势,当地守军实施的剿抚并用、以抚为主,联番制虏,寓兵于民,各镇协防等策略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为暂时解除边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乏长远的谋划,西北的边患始终存在,成为明朝政府必须面对的一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