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1.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1)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有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2)经审批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3)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4)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上,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5)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6)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7)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8)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9)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
2.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1)前期研究,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基础能力的支撑条件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
(2)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3)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4)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5)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6)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
(7)根据纲要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8)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由组织编制机关公告30日以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9)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
(10)在政府审批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11)根据规定报请审批机关审批。
(12)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13)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依法审批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
3.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1)确定规划编制的内容和要求(2)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3)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复习提纲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城市基础设施复习提纲-----------------------------1章绪论-----------------------------1.什么是基础设施。
——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城市基础设施分为:经济型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2.基础设施具有那些技术特征?技术特征:1)产品(服务)的公共物品性公共性强、非经营性—市内道路、河堤、雨水排放、绿地、消防等。
准经营性——城市公共交通、地铁建设等强经营性——供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等2)行业的自然垄断性3)产品的需求不可选择性4)产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3.狭义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内容1)城市能源动力系统——供电、气、热2)城市水资源和供排水系统——水源、给水、排水沟、水处理、中水回用。
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4)城市邮电通讯系统——邮政、通讯、电讯5)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绿化、森林、景观、水源地保护6)城市防灾系统——设施、机制4.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政府失灵的原因政府管的过多,政府监管不力1)政府行为目标与公共利益目标存在差异2)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的有限理性3)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活动的加剧了政府规制对公共方向的偏离4)对规制者的监督缺位是政府失灵的体制性原因5.基础设施监管类型?直接监管,间接监管广义的管制——直接监管;间接监管狭义监管——直接监管直接监管:指社会公共机构对经济决策的直接干预,是通过对市场进入和价格的批准、认可及命令等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行为。
间接监管:由司法部门实施,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而只是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的行为1.直接监管方式【经济性监管,社会性监管】直接监管划分为:经济性监管;社会性监管经济性监管:指在自然垄断和信息偏离领域,以防止无效率资源配置和确保需要者的公平利用为主要目的,通过认可和许可等多种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活动进行的规制社会性监管: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以及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物品和拟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他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或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
城规复习要点

城规复习要点第一篇:城规复习要点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1.城市综合交通包括存在在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2.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和路缘石宽度。
3.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6.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容积率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
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8.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地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9.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10.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1.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简答题1.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道路横断面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有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位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2.城乡规划包括哪些内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价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订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订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完整

1、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大小。
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3、人口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将年龄分为六组:托儿组0~3岁、幼儿组4~6岁、小学组7~11岁、中学组12~17岁、成年组(男18或19~60女18~55)和老年组(男60岁以上,女56岁以上)4、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置和全面安排。
一般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5、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对于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7、社区通常指一群人住在同一地域因而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准则,那么这一群人及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社区。
它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并为城市干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的地区,并安排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感。
8、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率9、居住区容积率居住区内各类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与总居住区占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10、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6、欧斯曼巴黎改建豪斯曼在1853年开始作为巴黎的行政长官,通过政府直接参与和组织,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这项改建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街道改建的同时,结合整齐街景建设的需要,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城市的含义包括:⼈⼝数量,产业构成,⾏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 city以⾮农业和⾮农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政建制设⽴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P541、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个整体);3、系统的动态性;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4.城市系统的构成有哪些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5.城市产业构成按两种不同的⽅法进⾏分类:(1)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第⼀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产品直接来源于⾃然界的部类)第⼆产业:制造业和加⼯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对初级产品进⾏加⼯的部类)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对⽣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主产业:超过城市经济总量20%-30%的产业。
(超过5%为⽀柱产业)配套产业:围绕主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般性服务业:为市民提供⼀般性服务的产业。
所有城市都拥有,如交通邮电、供⽔、能源、饮⾷、服务、园林、绿化环境、环卫等6.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规划控制的区域。
7.城市建成区urban built-up area城市⾏政区内实际已成⽚开发建设、市政公⽤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地分类及其代码(1)城乡⽤地分类H 建设⽤地 development landE ⾮建设⽤地 non-development land(2)城市建设⽤地分类R 居住⽤地 residential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 商业服务业设施⽤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M ⼯业⽤地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W 物流仓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S 道路与交通设施⽤地 road,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U 公⽤设施⽤地 municipal utilitiesG 绿地与⼴场⽤地 green space and square9.城市化:urbanization⼈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我国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的含义: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的不同 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实质: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三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3)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筑城以守余—产生了不同的城墙;古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欧洲城堡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着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卡洪城平面图)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国家统一时期,城市建设快规模大:中国在秦始皇同一六国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发展国家战争时期,建设慢规模小:欧洲封建时代战事重重,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小,直至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首都才发展起来 2)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经济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制—大地主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土地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道,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实质上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人工能源-->生产集中于城市-->加工工业在城市迅速的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2、城市布局的变化随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原来的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1)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 2)城市仓储用地的产生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的产生4)商务贸易活动区的产生5)铁路、车站、码头产生3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一)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改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得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阶段: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7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总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1、发展特点: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发展速度缓慢; 3)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4)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同期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较慢;2、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1)农村人口不能盲目的流入大城市,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等;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在大城市外围修建小城市,避免农村人口大量盲目的涌入大城市苏南模式:苏南地区本土创办乡镇企业,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邻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与很大发展; (五)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1、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1)产生原因:1.资本家对利润的片面追求2.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3.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4.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2.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3.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4.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2、现代城市问题( 20世纪中叶之后) 1)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1.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2.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3.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4.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5.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2)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2.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3.交通状况堪忧:堵塞、事故4.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5.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 第二讲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夏代:国土勘测——国民迁居到安全点定居——居民点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得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夯打土坯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城市基础设施复习提纲-----------------------------1章绪论-----------------------------1.什么是基础设施。
——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邮政、通讯、电讯5)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绿化、森林、景观、水源地保护6)城市防灾系统——设施、机制4.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政府失灵的原因政府管的过多,政府监管不力1)政府行为目标与公共利益目标存在差异2)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的有限理性3)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活动的加剧了政府规制对公共方向的偏离4)对规制者的监督缺位是政府失灵的体制性原因5.基础设施监管类型?直接监管,间接监管监管类型:广义的管制——直接监管;间接监管狭义监管——直接监管直接监管:指社会公共机构对经济决策的直接干预,是通过对市场进入和价格的批准、认可及命令等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行为。
BT——“建设—转让”TOT——“转让—运营—再回收转让”BOT——“建设—经营—转移”ABS——资产证券化ROT ——”改造、运行、移交”PPP——公私合伙或合营,又称公私协力-------------------------2章给水-------------------9.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P18确定用水量标准,预测与计算城市总用水量,进行区域水资源与城市用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分析,研究各种用户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合理选择水源,提出水源保护极其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确定水厂位置和精华方法;确定给水系统组成;布置城市输水管道及给水管网;给水系统规划方案比较,论证个方案的优缺点和估算工程造价和年经营费,选定规划方案。
10.城市给水系统由那些部分构成。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6)方案选择与比较。
步骤:(1)明确规划任务的内容、范围;(2)收集调查基础资料和现场踏勘;(3)撰写给水工程规划说明说。
13.城市用水包括那些类型。
1)生活用水:《饮用水标准》;2)生产用水: 不同行业要求不同;3)市政用水: 街道洒水、绿化;4)消防用水:14.城市用水标准主要有那些,各适用于什么范围。
1)单位人口用水量指标(1)万人综合用水指标(L/d.万人)(2)人均指标(3)公共建筑生活用水量标准(水源地保护区:一级保护:水井周围30m内;二级保护:1500-2000m内;三级保护:水源补给区准保护。
19.地面水取水设施考虑因素,水源卫生保护范围考虑因素(1)取水点位置选择,水量、水质(2)河岸位置要求(3)施工条件(4)与规划相适应(5)河流综合利用(6)最高水位限制保护范围:(1)取水点半径不小于100m;(2)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3)河流取水点上游1000m以外一定范围划为水源保护区;(4)水厂外围10m内。
长度比流量[供水]——所谓的长度比流量是在供水管网管段设计中假设计算管段的小流量是均匀分布在整个管线上的,是单位长短管段上的配水流量。
qcb=(Q-∑Qi)/∑L经济流速——在给水水力计算中,管道建设费用与年经营费用之和最小时所对应的流速成为经济流速。
经济管径——在给水水力计算中,管道建设费用与年经营费用之和最小时所对应的流速成为经济流速,与经济流速相对应的管径成为经济管径。
24.水流呈现那几种类型,流态用什么来判别。
均匀流:当一定量的水流在直径不变、底坡一致的直线段圆管中作稳定流动称为均匀流。
否则成为非均匀流。
水流状态:流层;紊流。
用雷诺数度量。
圆管:Re<2300,水流为层流;>2300为紊流;明渠:Re<500,水流为层流,>500为紊流。
25.水头损失有那几种类型,损失如何计算。
水头损失:水流中单位质量液体的机械能损失称为水头损失。
原因:液体的粘滞性和便捷所产生的摩擦力。
(1)生活污水(2)工业废水。
生产废水;生产污水(3)降水径流生活污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这主要来源于居民住宅、学校、机关单位、商店等公共设施。
这类污水含有较多的有机杂质,并带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等。
工业废水主要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大型工业企业产生的废水要求自己治理,城市污水中的工业废水主要来源城市范围的中小型工厂,其污染物成分比较复杂,含有各类有害、有毒等物质。
雨水是指降水形成的地面径流,其水质与地面情况有关,一般较为清洁。
3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原则排水工程:城市污水、废水、降水有组织的排除与处理的设施(1)与城市整体功能相匹配;(2)符合环境保护要求;(3)充分发挥排水系统功能;(4)充分发挥原有排水设施的作用;(5)考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6)处理好远近期关系36.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雨水排除系统由什么元素构成。
(1)生活污水排除系统生活污水从卫生设备排除的污水顺次通过竖管手机而流至庭院污水管—→污水支管中,然后通过连接支管将污水排入城市道路下面的管道中。
(2)工业废水排除系统车间管道及排水设备—→污水泵站—→处理厂—→排放(3)雨水排除系统房屋雨水管道—→接到雨水管渠—→泵站—→出水口37.排水工程的布置形式有哪些。
(1)正交式;(2)截流式;(3)平行式;(4)分区式;(5)分散式;(6)环绕式;(7)区域式38.城市污水变化系数有哪些,选择参数值考虑的因素。
污水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总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污水排放系数选择考虑因素:(1) 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比例因素;1)增加管道强度;2)防冻措施;3)填土提高高程;4)设置泵站。
41.污水管道衔接的要求和衔接方法。
检查井上下管道衔接要求:避免回水;减小下游埋深衔接方式:水面平接法;管顶平接法;阶梯连接;跌水井布置的重点环节:1)排水分区与污水排水系统;2)污水处理厂及出水口;3)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的关系;4)污水主干管的位置;5)泵站数量;6)排水管与竖向设计;7)受纳水体的要求6)雨水口设置46.概念:降雨强度、重现期、集水时间。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单位时间的平均降雨量,用i表示,即i=h/t,h为降雨量。
暴雨强度频率:暴雨强度的频率是指该暴雨强度发生的几率,N(%)暴雨重现期:指等于或大于该暴雨强度发生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
P集水时间——在雨水排除管道设计中,汇水面积最远点流到设计断面时的时间称为集雨时间。
对某一设计断面,集雨时间等于从汇水面积最远点到第一个雨水井的地面集水时间加上从雨水口到设计断面流行时间。
47.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中水利用途径?处理方法:1)物理方法;2)生物方法;3)化学方法中水利用:1)市政用水;2)污水灌溉;3) 工业用水;4) 污水养殖;5) 地下水回灌;6)其他48.举出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流程的1-2种。
[供电]容载比——容载比是城网内同一电压等级的主变压器总容量(KVA)与对应的供电总负荷(kW)之比。
供电]需用系数——需用系数反映某一时间电器设备的用电程度,通常把同类用户的用电最大负荷Ptmax与同类拥护的设备定额容量 tn P的总合之比,称为需用系数。
53.电力负荷是什么?如何分级。
电力负荷——城市内或城市某局部片区内所有用户在某一时刻实际耗用的有功功率的总和。
供电分级:一级负荷:中断供电,造成人身伤亡;政治经济重大损失;政治经济核心部门工作。
二级负荷:中断供电,政治经济较大损失;重要用电部门工作。
三级负荷:一般用电户供电要求:一级负荷:两个电源,不应同时受损;增设应急电源二级负荷:双回路,不致中断;专用供电线路54.电力预测常用的方法有哪些?(1)单耗法:按水头大小划分:高水头发电站,落差>80m;中水头发电站,落差30-80m;低水头发电站,落差<30m 按集水方式划分:堤坝式发电站:河床式、坝后式;引水式发电站;混合式发电站58.电力城网典型的结线方式有哪些?P232城网典型的结线方式有:1)放射式;2)多回路式;3)环状式;4)格网式;5)连络线59.城市电力网结构规划的原则P233基本原则:1)按城市电压等级分层,按地区进行分区,并做到主次分明2)依次送电网骨架必须加强,高压主干网应尽早形成3)全国主力电厂一般应与电网骨架连接4)手段电压应力求加强,要有足够的电压支撑5)相邻电网之间的连接宜采用一点连接方式,一旦稳定被破坏,可以节列6)二次网络宜采用环网布置,开环运行。
60.架空线路多层排列的顺序是什么?同杆架空要求——市区高压、低压同杆架设,尽可能同一电源,从上到下顺序:高压、动力、照明、2km(2)高层住宅区;(3)不宜架空的街道;(4)新区一般要求采用电缆---------------6章–燃气规划---------------------64.燃气气源有哪些类型,其主要成分是什么?燃气成分:可燃部分:碳氢化合物、氢气、一氧化碳;不可燃部分:二氧化碳、氮气、氧气等按气源划分:1)天然气:(1)气田气;(2)油田伴生气;(3)凝析气田气;(4)煤层气。
2)人工煤气:(1)干馏煤气——CO、CH4、H2等;(2)气化煤气——CO、H2等;(3)油制气——H2 、CO、CH4等;(4)高炉煤气——CO、H2等3)液化石油气——丙烷;丙烯;丁烷;丁烯4)生物气——甲烷65.燃气按热值如何分类,热值为什么范围?反68.不同燃料如何折算燃气。
1KG煤(标准煤)——热值29.308MJ69.燃气爆炸极限概念,及混合气体爆炸极限计算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和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引起爆炸的可燃气体浓度范围,成为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当可燃气体的含量减少到不能形成爆炸混合物时的含量,成为气体爆炸下限。
可燃气体爆炸上限——当可燃气体的含量增加到不能形成爆炸混合物时的含量,成为气体爆炸上限70.城市燃气供气对象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供气范围——主要取绝于气源的供应和管网供气能力。
供气对象:居民生活用户,是城市燃气供气的基本对象,是有限安排和保证连续稳定供气的用户;公共建筑用户。
是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用户,他也是城市燃气供应的重要对象。
工业企业用户。
主要供给工业生产工艺要求,不宜自建气源的企业。
71.供气原则(3)小时不均系数74.什么是城市燃气输配系统城市燃气输配系统——指从城市气源厂开始到用户的所有输送和分配储存设施与管网总称。
管网分类:按用途:长输气干线;城市燃气管道;企业气管道.按敷设方式分为:地下燃气管道;架空燃气管道.按输气种类:天然气管道;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管道;按输气压力:低压;中压;高压燃气管道75.燃气储配站、燃气调压站功能燃气储配站功能: 储存必要的燃气量;对燃气进行混合;将燃气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