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诊断学重点
天津医科大学诊断学重点

名词解释:1.发热程度的高低,临床将发热分为四种:低热37.3~38℃;中等高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肺脓肿痰分三层:上层为粘液及泡沫,中层为浆液,下层为脓块及坏死组织。
3.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三种类型是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呼吸困难4.判断咯血量,每日小量100毫升以内,中等24小时 100~500毫升,大咯血病人一次性500毫升以上,或300毫升出现窒息者均为大咯血。
5.全身性水肿包括: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如黏液性水肿6.临床常见的热型有:(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7.听诊顺序,心脏瓣膜听诊区有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8.正常肺部可听到三种呼吸音,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9.听诊内容包括:心律、心率、额外心音、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10.腹壁静脉怒张见于: 门静脉高压、上腔静脉回流受阻、下腔静脉回流受阻。
11.腹膜刺激三联征是指: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12.心房颤动时,临床听诊的特点主要有心率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1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有缺血性的T波改变,损伤性的段抬高,以及坏死性的Q波14.生命征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5.双极肢体导联包括 I 、、。
16.甲状腺肿大一般分为三度,Ⅰ度;不能看到肿大但能触及;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17.脑膜刺激征是指:是脑膜病变时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到脊神经根,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的一种病理反射。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18.波群的统一命名: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为波,该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波,如果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波。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一、诊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诊断学的概念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发展情况和预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2. 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诊断学是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单一的检查结果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需要全面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信息。
(2)客观性原则:诊断过程要客观、科学,不受主观情感和经验的影响,要根据确凿的事实和科学的依据来作出诊断。
(3)可靠性原则:诊断结果要可靠、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对患者的病情判断要有一定的把握。
(4)预防性原则:诊断应该有预见性,要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断学的方法和技巧1. 病史采集(1)病史采集的目的: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病程、症状的变化和有无诱因等,为后续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供线索。
(2)病史采集的方法:有问诊、查阅病历、询问家属和通过患者自述等方式。
(3)病史采集的重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生活史、治疗史等。
2. 体格检查(1)体格检查的目的:了解患者的体征和病理性状,为诊断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的方法:包括望、闻、切、诊四个方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专用检查器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
(3)体格检查的重点:包括一般状况、营养情况、皮肤黏膜、淋巴结、头面颈部、胸部、心脏、肝脾、腹部、生殖泌尿系统、脊柱四肢等。
3. 实验室检查(1)实验室检查的目的: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体液等,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为诊断提供依据。
(2)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风湿因子等。
(3)特殊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遗传学检查等。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诊断学》重点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躯体验和感受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3.咨询诊的内容:普通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忆、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4.主诉:患者感觉最要紧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要紧的缘故及持续时刻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事情与发病时刻②要紧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进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通过⑦病后普通事情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明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别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 内体温波动别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落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10.发热的缘故: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经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汲取(汲取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汲取,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缘故别明发热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XXX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别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群改变的表现。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
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
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
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
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5.基本药理学知识。
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
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7.实验室检测方法。
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
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
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复习重点、试题诊断学重点最终版mu

1.体征:患者的体表或内部构造发生可觉察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心脏杂音等2.三凹征:上呼吸道局部堵塞者,因气流不可以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及缩短,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进而惹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空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5.主诉:患者感觉最显然的难过或最显然的病症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由及连续时间6.反跳痛:在手指深压的根基上快速将手抬起,并咨询病人能否感觉痛苦加重或查察面部能否出现痛苦表情,说明局部有炎症病变向腹膜壁层扩散8.蜘蛛痣:皮肤小动脉尾端分支性扩充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成为蜘蛛痣。
一般以为与肝对体内雌激素的灭活减弱相关9.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退色,称为“肝掌〞。
一般以为与肝对体内雌激素的灭活减弱相关10.颈静脉怒张:正常人平卧时颈静脉稍有充盈,充盈水平仅限于锁骨上缘至下颌骨角距离的下2/3 之内,但在半坐位时,充盈程度超出超出正常范围,称为~,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堵塞综合征11.颈前三角:为胸锁乳突肌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间的地区蛙状鼻 :鼻腔完整拥塞,外鼻变形,鼻梁宽平如蛙状,见于肥大的鼻息肉患者。
冠状 T倒置的T波,双肢对称。
见于心肌缺血。
逆行 P 波指P波与正常的窦性P 波的方向相反,见于房室交界区的异位心律12.扁平胸:胸廓呈扁平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见于瘦长体型者,也见于慢性耗费性疾病,如肺结核13.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添,几乎与左右径相等,肋空隙增宽,腹上角增大,呈圆筒状,见于严重肺气肿病人或老年人或矮胖体型者14.Kussmaul 呼吸:当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
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缺少,pH 降低,经过肺脏排出CO2 进行代偿,以调理细胞外酸碱均衡。
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
17.梨形心:心脏叩诊时,心脏相对音界体现梨形,见于二尖瓣狭小。
系因为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均增大,胸骨左缘第2、3 肋间心界增大,心腰更为膨出致使。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诊断学重点第一章问诊一、问诊的内容1.一般项目2.主诉: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最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的时间。
如“反复上腹隐痛5年,大便色黑一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1年。
”3.现病史:现病史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需详细询问及记录。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2)主要症状特点:包括主要症状发生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或加重的因素等。
(3)伴随症状。
(4)病情发展与演变。
(5)诊治经过。
(6)一般情况。
4.既往史:患者既往的健康情况及患过的疾病、外伤手术、预防接种、对药物及食物的过敏史等。
询问有无传染病及地方病史。
5.系统回顾: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神经精神系统、肌肉骨骼系统。
6.个人史: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与嗜好、冶游史及性病史。
第二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1.病因:(1)感染性发热: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日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伤寒及斑疹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持续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上,但均高于正常体温。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如此反复交替。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3.伴随症状:伴口唇单纯疱疹: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间日疟等。
第二节咳嗽与咳痰1.咳嗽特点:金属声调咳嗽可因纵隔肿瘤或支气管癌等直接压迫气管所致。
诊断学重点

名解1.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2.现病史:病史中主体部分,记述患者患病后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3.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4.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5.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6.直接对光反射:通常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正常人当眼受到光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离开光源后瞳孔立即复原。
7.间接对光反射: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8.集合反射:注视1m外目标,逐渐移近眼球,正常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
9.脊柱棘突:位于颈根部的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其下即为胸椎的起点,常以此处作为计数胸椎的标志,是后正中线的标志。
10.肩平胸:胸廓呈扁平状,其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见于瘦长体型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11.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加,有时与左右径几乎相等或超过左右径,故呈圆筒状。
见于严重的肺气肿患者,亦可见于老年和矮胖体型者。
12.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故称~。
13.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14.间停呼吸:又称比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15.湿罗音: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及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
16.干啰音: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出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17.语音震颤:为被检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
诊断学重点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症状学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二单元缺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发热程度的高低,临床将发热分为四种:低热37.3~38℃;中等高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肺脓肿痰分三层:上层为粘液及泡沫,中层为浆液,下层为脓块及坏死组织。
3.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三种类型是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呼吸困难4.判断咯血量,每日小量100毫升以内,中等24小时100~500毫升,大咯血病人一次性500毫升以上,或300毫升出现窒息者均为大咯血。
5.全身性水肿包括: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如黏液性水肿6.临床常见的热型有:(1)稽留热(2)弛张热(3)间歇热(4)波状热(5)回归热(6)不规则热7.听诊顺序,心脏瓣膜听诊区有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8.正常肺部可听到三种呼吸音,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9.听诊内容包括:心律、心率、额外心音、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10.腹壁静脉怒张见于: 门静脉高压、上腔静脉回流受阻、下腔静脉回流受阻。
11.腹膜刺激三联征是指: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12.心房颤动时,临床听诊的特点主要有心率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1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有缺血性的T波改变,损伤性的ST段抬高,以及坏死性的Q波14.生命征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5.双极肢体导联包括I 、II 、III 。
16.甲状腺肿大一般分为三度,Ⅰ度;不能看到肿大但能触及;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17.脑膜刺激征是指:是脑膜病变时脊髓膜受到刺激并影响到脊神经根,当牵拉刺激时引起相应肌群反射性痉挛的一种病理反射。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18.QRS波群的统一命名: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为_R___波,该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__Q___波,如果QRS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_QS_____波。
19.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cm,通常明显可见。
20.典型的腹膜炎三联征是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
21.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_肺淤血_和__肺泡弹性降低__。
22.每日咯血量500ml以上为大咯血,主要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脓肿23.现病史包括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
主要症状的特点;3。
病因与诱因;4。
病情的演变与发展;5.伴随症状; 6。
诊治经过;及病程中的一般情况24.窦性心律的P波在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5.根据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特点,将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
26.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病、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27.黑便(柏油样便)的形成是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结合,形成FeS的缘故。
28.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肾源性水肿开始的部位是眼睑颜面开始而后遍及全身;心源性水肿开始的部位是足部开始而后遍及全身。
29.周围血白细胞正常值,成人4-10*109,白细胞分类中,杆状核粒细胞占0-5,分叶核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30.皮肤粘膜下出血,直径不超过_2mm____时为瘀点,直径为_3~5mm__为紫癜,直径__大于5mm___者为瘀斑。
31.第一心音的产生机制是由于__瓣膜关闭__,音调__较低钝_,响度_较强_,在___心尖部_____听诊最响。
32.啰音按产生机理可分为干啰音和湿啰音两种。
33.呕血的病因虽多,但主要的三大病因是消化系统疾病、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全身性疾病。
34.叩诊音包括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35.心房颤动的心电图P 波消失,代替它的是颤动波(f波)。
36.正常心尖搏动位于_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处_。
37.正常心电图包括以下3个波,分别是p波_ ,QRS波,T波。
和2个段:P-R段,ST段,2个间期分别是P-R间期,Q-T间期。
38.体温测量方法有腋测法、口测法和肛测法39.黄疸按产生机制和原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40.常见体位有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41.检查心包摩擦感以前倾体位,呼气末为最佳。
42.心电轴的正常范围-30~+90。
名师解释1.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晕眩。
2.体征: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的可察觉的改变。
3.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4.稽留热:高热在39---40度以上,达数天至数日,每日体温波动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5.心源性哮喘: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缓解。
重症伴有气喘、发绀、大汗,吐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较多湿罗音,心率快,可有奔马律。
6.Cheyne-Stokes 呼吸(潮式呼吸):呼吸逐渐由浅慢变深快,继之由深快变浅慢,直至呼吸暂停,然后再重复以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7.呕血;是指患者呕吐血液,由于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胰腺、胆道)急性出血所致。
但也可见于某些全身性疾病。
8.咯血;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即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并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的过程。
咯血不仅可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循环系统疾病、外伤以及其他系统疾病或全身性因素引起。
9.镜下血尿: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称为镜下血尿10.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11.Auer小体(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1 条或数条不定。
12.管型: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13.麻疹粘膜斑:在疹发前24~28小时出现,开始在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
外有红色晕圈,量少,常在1~2天内很快增多。
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颊粘膜及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14.心源性哮喘: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可与支气管哮喘相似。
心源性哮喘患者既往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历史,哮喘时,伴有频繁咳嗽、咳泡沫样特别是血沫样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音异常等。
15.窦性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16.心电轴:通常指的是平均QRS心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借以说明心室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
17.逆行P波:P波在Ⅱ,Ⅲ,aVF在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18.文氏现象:P波规整,P-R逐渐延长,直到脱漏一个GRS,周而复始。
19.瓣膜听诊区:心脏各瓣膜开放与关闭时产生的声音传导至体表最易听清的部位称心脏瓣膜听诊区20.蛙腹: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侧腹部明显膨出扁而宽,称蛙腹21.杵状指: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增宽、增厚,指甲从根部到末端拱形隆起呈杵状。
22.异常支气管呼吸音(管样呼吸音):正常肺泡呼吸音的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
气道通畅——肺组织密度增加/肺内有空腔23.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高热在39度以上,每日体温波动超过2度,最低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结核。
2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中出现杆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核左移震颤:触诊时手掌感到细小的震动感,是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涡流造成血管壁,瓣膜或心腔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25.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26.桶状胸:胸廓呈圆桶状,前后径增加,可与横径相等或超过横径,肋骨上抬变水平,肋间隙变宽,腹上角增大。
见于老人,矮胖体型,严重肺气肿。
27.心律失常: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
28.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29.奔马律:是一种额外心音发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存在的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的第一,二心音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30.锥体束征:锥体束征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出现的原始反射。
当锥体束病损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踝和拇指背伸的反射作用。
31.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而更明显。
见肝硬化。
32.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33.“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所以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34.病理性Q波;1.Q波宽度大于等于0.04s;2.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4;3.不该出现Q波的导联上出现Q波。
见于心肌梗塞。
35.板状腹: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由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36柏油样便: 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在肠腔内停留的时间较长。
因红细胞破坏后。
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
使粪便呈黑色。
且大便表面表面附有粘液而发亮。
类似柏油。
37.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
38.病理反射:是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试述心源性水肿和肾源性水肿的鉴别?2.简述咯血和呕血的鉴别?3.按顺序说出心脏听诊的部位及听诊内容;心脏瓣膜听诊区有:二尖瓣区:即心尖区,位于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心尖搏动最强处。
肺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又称Erb区。
三尖瓣区:位于胸骨体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
心脏听诊顺序通常从心尖区开始,至肺动脉瓣区,在依次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为逆时针方向。
心脏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正常和异常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等。
4.简述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临床表现:有胆道阻塞的原发病和阻塞后的临床表现如皮肤瘙痒。
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尿胆红素阳性,尿色深,粪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