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砼浇筑技术交底

最全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砼浇筑技术交底
最全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砼浇筑技术交底

现浇构造柱、圈梁、板缝1519

现浇构造柱、圈梁、板缝 1.模板工程 1.1 构造柱模板 1.1.1 砖混结构构造柱模板 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注砼时模板鼓胀,影响外墙平整,应在外墙每隔1米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应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φ20。留洞位置距地面30厘米开始,每1米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马牙槎外一丁头砖处。 1.1.2 外砖内模结构组合柱 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注砼挤动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贴在外墙上,然后用拉条与内墙拉牢,拉条规格与间距砖混结构。 1.2 圈梁模板 圈梁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模板上口应弹线找平。圈梁模板的支撑可采用落地支撑,下面应垫方木。当用木方支撑时下面用木楔楔紧。用钢管支撑时高度调整合适。钢筋绑扎完以后,模板上口宽度进行校正,并用木撑进行校正定位,用铁钉临时固定。如采用组合钢模板可用卡具卡牢,保证圈梁的规格。砖混结构的圈梁,外砖内模结构的圈梁也可采用旋空支撑,扁担穿墙平面位置距墙两端24厘米开始留洞,中间每隔50厘米左右留一道。 1.3 板缝模板 板缝宽度为4厘米,可用5×5方木或角钢作底模,大于4厘米者应用木板做底模,深入板底3~5毫米,以利于顶棚装饰。板缝模板宜采用木支撑和钢管支撑。4厘米缝可采用螺栓吊杆。木支撑下面应用木版和木楔垫牢,不准用砖垫。 2 钢筋工程 2.1 构造柱钢筋绑扎 一般采用两种绑扎。一种是先砌外砖墙后绑构造柱钢筋,一种是予制好构造柱钢筋骨架(箍筋绑扎圈梁下皮)安装后在砌墙体。 待下部基础或下层构造柱砼具有一定强度(达到绑钢筋时不能使下层钢筋活动的程度),即可绑扎构造柱钢筋。钢筋接头一般在梁板上皮,伸出板顶高度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如现场绑扎时,先将每柱的所有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在画出箍筋间距,逐个绑扎,注意箍筋搭接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绑扎。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弯钩角度不小于135度。 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圈梁钢筋绑扎连结,形成一个封闭框架。并且再注脚、柱顶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柱的箍筋。 为固定构造柱钢筋位置,在砌马牙槎时,应沿墙高每隔50厘米设两根φ6水平拉结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 砌完砖墙之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的准确。 2.2 圈梁钢筋的绑扎 支完圈梁模板后,即可绑扎圈梁钢筋,如果采用预制绑扎骨架时,可将骨架按编号吊装就位进行组装,一般在构造柱处进行搭接绑扎。

构造柱 圈梁施工工艺

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结构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 ? 材料及主要机具: ??? ?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了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 ?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 ?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 ??? ?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板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 ? 作业条件: ??? ?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 ? 核对钢筋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 ? 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 ? 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 ? 预应力圆孔板的端孔已按标准图(96G44)的要求堵好。 ? 构造柱钢筋绑扎: ??? ? 工艺流程: ????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塔接筋→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绑扎搭接部位箍筋 ??? ?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 ? 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 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个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 ? 穿另外二根受力钢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 (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构造柱、圈梁、过梁的混凝土浇筑

工程名称:交底项目:构造柱、圈梁、过梁、设备基础等零星砼 交底内容: 一、施工准备 1.材料及主要机具: 1)C20商品混凝土 2.作业条件: 1)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 续。 3)钢筋办完隐检手续。 4)构造柱、圈梁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5)常温时,混凝土浇潢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积水。 三、操作工艺 1.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振捣→混凝土养护 2.混凝土搅拌: 1)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3.混凝土运输: 1)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 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2)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当混凝土为C30,及其以下,气温高于25℃时不得 大于90min。 4.混凝土浇筑、振捣: 1)构造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2)浇筑方法:用塔吊吊斗供料是,应先将吊斗降至距铁盘50~60cm处,将混凝土卸在铁盘上,再用铁 锹灌入模内,不应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内。 3)浇筑混凝土构造柱时,先将振捣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振动再灌入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 层厚度不超过60cm,边下料边振捣,一般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如能确保浇筑密实,亦可每一层浇筑。 4)混凝土振捣:振捣构造柱时,振捣棒尽量靠近内墙插入。振捣圈梁混凝土时,振捣棒民混凝土面应 成斜角,斜面向振捣。振捣板缝混凝土时,应选用30mm小型振捣棒。振捣层厚度不应超过振捣棒的1.25倍。 5)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位置及外砖墙、外墙板的防水构造,不使其损害,专人检查模板、 钢筋是否变形,移位;螺栓、拉杆是否松动、脱落;发现漏浆等现象,指派专人检修。 6)表面抹平;圈梁、板缝混凝土每振捣完一段,应随即用木抹子压实、抹平。表面不得松散混凝土。5.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12h以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常温进每日至少浇水两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6.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制作混凝土试块。 四、成品保护 1.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污染清水砖墙面。 2.振捣混凝土时,不得碰动钢筋、埋件,防止移位。 3.钢筋有踩弯、移位或脱扣时,及时调整、补好。 4.散落在楼板上的混凝土应及时清理干净。 五、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混凝土材料计量不准:影响混凝土强度,施工前要检查,校正好磅秤,车车过秤,加水量必须严格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工艺标准

4-1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工艺标准 1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外板内模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浇筑工艺。 2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本要机具: 2.1.1 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 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构造柱、圈梁用粒径:0.5~ 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粒径0.55~1.2cm 细石,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2 作业条件: 2.2.1 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2.2 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2.2.3 钢筋办完院检手续。 2.2.4 构造往、圈梁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2.2.5 常温时,混凝土浇筑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 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浇筑、振捣→ 混凝土养护 3.2 混凝土搅拌: 3.2.1 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3.2.2 根据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核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2.3 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3.2.4 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用量分别过秤,加水也必须严格计量。

总结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

一、圈梁 圈梁的设置: 砌体填充墙,当墙高度>4m时,在墙高中部或门洞顶应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或圈梁,水平系梁与柱、剪力墙的拉结见图集12G614-1第10、14页。圈梁或现浇过梁与柱、剪力墙的拉结同水平系梁,但柱、剪力墙中的水平系梁预埋钢筋应改成同圈梁或现浇过梁的纵向钢筋。水平系梁用于非抗震区,抗震区采用圈梁,圈梁高≥120mm,配筋:6、7度纵筋≥4Φ10、

箍筋Φ6@250,8度纵筋≥4Φ12、箍筋Φ6@200,9度纵筋≥4Φ14箍筋Φ6@150。 圈梁作用: 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圈梁的构造: 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

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 范围 本工艺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和外板内模结 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的模板工程。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木板(厚度为20?50mm、定型组合钢模板(长度为600、 750、900、1200、1500mm 宽度为100、150、200、250、300mr)i、阴阳角模、 连接角模。 2.1.2 方木、木楔、支撑(木或钢),定型组合钢模板的附件(U 形卡、L形插销、3形扣件、碟形扣件、对拉螺栓、钩头螺栓、紧固螺栓)、铅丝(12 号?14 号)、隔离剂等。 2.1.3 打眼电钻、搬手、钳子。 2.2 作业条件 2.2.1 弹好墙身+50cm水平线,检查砖墙(或混凝土墙)的位置是 否符线,办理预检手续。 2.2.2 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检手续。 2.2.3 模板拉杆如需螺栓穿墙,砌砖时应按要求预留螺栓孔洞。 2.2.4 检查构造柱内部是否清理干净,包括砖墙舌头灰、钢筋上挂的灰浆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支构造柱模板 准备工作T支圈梁模板T办预检 支板缝模板 3.2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3.3支模板: 3.3.1构造柱模板: 3.3.1.1 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可 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膨胀,影响外墙平整,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 16。拉条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开始, 每隔1m以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丁头砖处。 3.3.1.2 外砖内模结构的组合柱,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挤胀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模板贴在外墙面上,然后用拉条拉牢。

地圈梁砼技术交底

1.施工准备 1.1技术准备 1.1.1在构造柱钢筋上抄出标高控制线,并用油漆划上红色三角做标记,现场备有水准仪,以便随时抄平,控制标高正确性。 1.1.2浇筑混凝土前对该部位的模板、钢筋、预埋管、预埋件、预留洞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做好隐检验收记录,办理好土建与水电等其它专业的会签手续。。 2.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 2.1浇筑前准备工作 2.1.1构造柱混凝土浇筑:在浇筑构造柱混凝土前,必须将砖墙和模板浇水 湿润,并将模板内的砂浆残块、砖渣等杂物清理干净。为便于清理,可事先在砌 墙时,在各层构造柱底部(圈梁面上)留出二皮砖高的洞口,杂物清除后立即用砖 砌封闭洞口。浇筑构造柱的混凝土,其坍落度一般以50~70mm为宜,以保证浇 筑密实。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分段进行,每段高度不大于2m,或每个楼层分二 次浇筑。浇捣构造柱混凝土时,宜用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捣实。振捣棒随振随拔, 每次振捣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捣棒有效长度的1.25倍,一般为200mm左右。振 捣时,振捣棒避免直接触碰钢筋和砖墙,严禁通过砖墙传振,以免砖墙鼓肚和灰 缝开裂。在新老混凝土接槎处,须先用水冲洗、湿润,再铺50mm厚的与原混凝 土同配合比的减石子水泥砂浆,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在砌完一层墙后和浇筑该 层构造柱混凝土前,及时对已砌好的独立墙体加稳定支撑,必须在该层构造柱混 凝土浇捣完毕后,才能进行上一层的施工。 2.1.2圈梁混凝土浇筑: 2.1.2.1铺设混凝土浇筑时的操作面、需用木脚手板搭在落地脚手架上铺设 而成,浇筑混凝土时,严禁踩踏钢筋,操作面可随浇随拆随铺,能保证施工使用 即可。 2.1.2.2 混凝土浇筑要连续进行,避免泵送中断。 2.1.2.3施工缝位置处混凝土施工缝表面与梁轴线或板面垂直,施工缝处用 木模挡牢。施工缝处待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 浇筑;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施工缝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剔除浮动石子,用水冲

14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模板工程通用施工工艺

Q B 中国石化集团 企业(通用工艺)标准第四建设公司★建筑工程卷★ FCC/TS06.11-14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模板 通用施工工艺 2006-12-20发布 2007-01-01实 施

压力容器现场安装通用施工工艺FCC/TS06.02-01中国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技术处发布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模板 通用施工工艺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和外板内模结构构造 柱、圈梁、板缝的模板工程。 2 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a)木板(厚度为20mm~60mm)、定型组合钢模板(长度为600、750、900、1200、1500mm,宽度为100、150、200、260、300mm)、阴阳角模、连接角 模; b)方木、木楔、支撑(木或钢),定型组合钢模板的附件(U形卡、L形插销、3形扣件、碟形扣件、对拉螺栓、钩头螺栓、紧固螺栓)、铅丝(12号~14 号)、隔离剂等; c)打眼电钻、搬手、钳子。 2.2作业条件 a)弹好墙身+50cm水平线,检查砖墙(或混凝土墙)的位置是否符线,办理预检手续; b)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检手续; c)模板拉杆如需螺栓穿墙,砌砖时应按要求预留螺栓孔洞; d)检查构造柱内部是否清理干净,包括砖墙舌头灰、钢筋上挂的灰浆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3 施工工艺 3.1工艺流程

支构造柱模板 准备工作→支圈梁模板→办予检 支板缝模板 3.2支模 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3.3支模板 3.3.1构造柱模板 a)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可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膨胀,影响外墙平整,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 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 φ16。拉条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开始,每隔1m以 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丁头砖处; b)外砖内模结构的组合柱,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挤胀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模板贴在外墙面上,然后用拉条拉牢; c)外板内模结构山墙处组合柱,模板采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板,用斜撑支牢; d)根部应留置清扫口。 3.3.2圈梁模板 a)圈梁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上口弹线找平; b)圈梁模板采用落地支撑时,下面应垫方木,当用木方支撑时,下面用木楔楔紧。用钢管支撑时,高度应调整合适; c)钢筋绑扎完以后,模板上口宽度进行校正,并用木撑进行定位,用铁钉临时固定。如采用组合钢模板,上口应用卡具卡牢,保证圈梁的尺寸; d)砖混、外砖内模结构的外墙圈梁,用横带扁担穿墙,平面位置距墙两端24cm 开始留洞,间距60cm左右。 3.3.3板缝模板 a)板缝宽度为4cm,可用50mm×50mm方木或角钢作底模。大于4cm者应当用木板做底模,宜伸入板底5mm~10mm留出凹槽,便于拆模后顶棚抹砂浆找平; b)板缝模板宜采用木支撑或钢管支撑,或采用吊杆方法; c)支撑下面应当采用木板和木楔垫牢,不准用砖垫。

二次结构构造柱及圈梁的要求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圈梁的作用 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圈梁的设置 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

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圈梁的构造 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 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11米;九度时:7米)将穿过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强,其最小高度一般不小于300毫米。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50mm. 2 构造柱 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砌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

圈梁与构造柱设置要求及规范

圈梁与构造柱设置要求及规范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 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 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 1,墙体转角; 2,砌体丁字接关处; 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关于圈梁、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和规范_1 一、圈梁的设置 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 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 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 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 设置数量。 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 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二、圈梁的构造 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 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 构件可靠连接。

圈梁构造柱混凝土浇筑方案

圈梁构造柱混凝土浇筑方案 工程概况: XXXX 根据施工图纸,本工程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及圈梁,构造及圈梁柱截面形式绝大部分为矩形截面(240*240 mm),(含L形和T形)。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圈梁一般设置一道,圈梁与构造柱和原结构柱或结构墙相连接,构造柱、圈梁砼强度等级为C30。 一、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1施工前要完成轴线复测,熟悉图纸做好施工平面布置,划分好施工段,安排好施工流水,工序交叉衔接安排等工作。 1.2编制工程材料、机具、劳动力的需求计划。 1.3完成进场材料试块制作工作,准备好试模。 1.4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交底。 1.5检查模板固定是否牢固。 2、主要施工机具设备: 2.1、施工工具:振动棒,手推车、铁锨、铁锤等。 2.2、检测工具:水准仪、靠尺、卷尺、水平尺、线铊、磅秤、托线板、混凝土试模。 3、材料准备: C30商品混凝土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规格一致。有出厂证明、试验报告单(商混站提供的一套质量控制资料),并按规范要求抽样送检。 4、作业条件: 4.1浇筑前应将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清除干净。 4.2浇筑混凝土的架子及管道已支搭完毕.并经检查合格。 4. 3施工缝的松散混凝土及混凝土软弱层已剔掉清净,露出石子,并浇水湿润,

无明水。 4.4每次浇筑混凝土前1.5小时左右,由施工现场专业工长填写申报“混凝土浇注申请”,由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人员签字批准,方可进行浇筑。 二、混凝土浇筑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柱、圈梁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养护(一)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运输到浇筑地点。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水浆流失。如果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合。 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下表的规定。 三、混凝土浇筑与振捣的一般要求 1.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浇筑高度如果超过2米时必须采取措施,用串桶或溜管等。 2.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作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25倍(一般为300—400m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10mm,以使两层混凝土结合牢固。振捣时,振捣棒不得触及钢筋和模板。表面震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距离,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3.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四、混凝土浇筑

构造柱、圈梁、板缝砼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交底项目:构造柱、圈梁、板缝砼 交底内容: 一、施工准备 1材料及主要机具: 1)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3)石子:构造柱、圈梁和粒径:0.5~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粒径0.5~1.2cm细石,混凝土为C30 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4)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5)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作业条件: 1)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3)钢筋办完隐检手续。 4)构造柱、圈梁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5)常温时,混凝土浇潢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积水。 三、操作工艺 1.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T混凝土搅拌T混凝土运输T混凝土浇筑、振捣T混凝土养护 2?混凝土搅拌: 1)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2)根据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核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4)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和量分别过秤,加水也性能严格计量。 5)投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掺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 6)搅拌第一盘混凝土,可在装料时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量。 7)混凝土搅拌时间,400L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应少于 1.5min。 8)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3?混凝土运输: 1)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2)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当混凝土为C30,及其以下,气温高于25 C时不得大于90min。 C30以上时不得大于60min。 4.混凝土浇筑、振捣: 1)构造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2)浇筑方法:用塔吊吊斗供料是,应先将吊斗降至距铁盘50~60cm处,将混凝土卸在铁盘上,再用铁锹灌入模内,不应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内。 3)浇筑混凝土构造柱时,先将振捣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振动再灌入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厚度不超过60cm ,边下料边振捣,一般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 ,如能确保浇筑密实,亦可每一层浇筑。

砌体结构构造柱、圈梁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砌体结构构造柱、圈梁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Ⅱ508)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砌体结构构造柱、圈梁现浇混凝土施工。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 2.1.1 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严禁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用。水泥进场应有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后应进行取样复试。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GB1344的规定。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复试,并按复试结果使用。 2.1.2 砂: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为2.5~ 3.5。含泥量控制在5% 以下。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要求,进场后应取样复试合格。 2.1.3 石子:宜用粒径5~30mm的卵石或碎石;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要求,进场后应取样复试合格。 2.1.4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外加剂应有产品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性能检验报告,有害物含量检验报告应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验部门出具。进场应取样复试合格,并应检验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外加剂的质量和应用技术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有关规定。 2.1.5掺合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和法定检测单位提供的质量检测报告,进场后应取样复试合格。掺和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1.6水: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它水源时,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2.2机具设备 2.2.1机械:搅拌机、塔吊、提升架、振捣器。 2.2.2工具:灰斗、手推车、铁锹、钢尺、灰铲、铁盘、铁抹子、木抹子等。 2.3作业条件 2.3.1混凝土配合比需经试验室试配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3.2模板支设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模板拼接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2.3.3完成钢筋绑扎,安装完专业管线,做好预埋预留,拉结筋的设置及锚固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并办完隐检手续。 2.3.4构造柱、圈梁施工缝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凿清理,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办理验收手续。 2.3.5常温施工时,在混凝土浇筑前,砌体、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2.3.6搭好操作平台或操作架,并验收合格,浇筑构造柱前,砌体砂浆应有一定的强度。 2.4技术准备 2.4.1做好施工技术交底。 2.4.2按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做好开盘鉴定和混凝土浇筑申请。 2.4.3对预拌混凝土提出详细的技术要求,一般应明确浇筑部位、浇筑数量、混凝土强度等级、坍落度等。 3 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混凝土拌制→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振捣→混凝土养护 3.2操作方法 3.2.1混凝土拌制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分项工程质量管理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程质量管理 1、依据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3 -2002 2、施工准备 材料及主要机具: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作业条件: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预应力圆孔板的端孔已按标准图(96G44)的要求堵好。 3、操作工艺 构造柱钢筋绑扎: 工艺流程: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T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T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T绑扎搭接部位箍筋。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上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穿另外二根受力钢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 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在柱顶、柱脚与圈梁钢筋交接的部位,应按设计要求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一般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 (柱脚加密区箍筋待柱骨架立起搭接后再绑扎)。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根据已放好的构造柱位置线,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底层构造柱竖筋与基础圈梁锚固;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部混凝土座内, 如图4-2 ;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设深度应大于沟深。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工艺标准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外板内模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浇筑工艺。 2 施工预备 2.1 材料及要紧机具: 2.1.1 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一般硅酸盐水泥。 2.1.2 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构造柱、圈梁用粒径:0.5~ 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粗径0.5~1.2cm细石,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依照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2 作业条件: 2.2.1 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2.2 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2.2.3 钢筋办完隐检手续。 2.2.4 构造柱、圈梁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洁净。 2.2.5 常温时,混凝土浇筑前,砖墙、木模应提早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作业预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振捣 →混凝土养护 3.2 混凝土搅拌: 3.2.1 依照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3.2.2 依照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不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检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2.3 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3.2.4 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用量分只是秤,加水也必须严格计量。 3.2.5 投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掺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 3.2.6 搅拌第一盘混凝土,可在装料时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量。 3.2.7 混凝土搅拌时刻,400L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应少于1.5min。3.2.8 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操纵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3.3 混凝土运输: 3.3.1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3.3.2 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连续时刻,当混凝土为

构造柱、圈梁工法

构造柱、圈梁施工工法 1.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变电站工程的主控楼、集控楼、继电器室等建筑物的构造柱、圈梁施工。 1.2 施工流程 1.3 施工准备 1.3.1材料准备。 1.3.1.1水泥:进场应有出厂合格证,对水泥品种、级别、包装、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水泥尽量使用同一品牌、同一批号的材料,进场后应有良好的堆放场地及防雨、防潮措施。 1.3.1.2钢筋:进场时应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对其进行外观检查,并按有关标准规定取、送样,进行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1.3.1.3砂:采用中砂,进场后按相关标准要求检验,有害物质含量小于1%,砂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混凝土等级<C30,含泥量≤5.0%,泥块含量≤2.0%; 混凝土等级≥C30,含泥量≤3.0%,泥块含量≤1.0%; 1.3.1.4石子:尽量选用同一产地产品,粒径5 ~31.5mm,级配良好,进场后应检验。石子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混凝土强度<C30,含泥量≤2.0%,泥块含量≤0.7% 混凝土强度≥C30,含泥量≤1.0%,泥块含量≤0.5% 1.3.1.5施工用水:宜采用自来水。如使用河水、湖水、井水等,应经检测合格后

方可使用。 1.3.1.6模板:应选用表面平整、有一定强度刚度的材料。 1.3.2作业准备 混凝土搅拌前应对拌制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保养。混凝土搅拌机及其他机械设备进场、就位,并搭设混凝土搅拌棚;夜间施工配备足够的照明设备。 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 1.3.3技术准备 1.3.3.1图纸会检:图纸会检: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要求做好图纸会检工作。 1.3.3.2技术交底:应按照导则规定,每个分项工程必须分级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内容要充实,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全体参加施工的人员都要参加交底并签名,形成书面交底记录。 1.4 钢筋工程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制要点 3.2.1 构造柱钢筋绑扎: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砌外砖墙后绑扎构造柱钢筋。一种是预制好构造柱钢筋骨架(箍筋绑制圈梁下皮),安装后砌墙体。 3.2.1.1 待下部基础或下层构造柱砼具有一定强度(达到绑钢筋时不能使下层伸出钢筋活动的程度),即可绑扎构造柱钢筋,钢筋接头一般在梁板上皮,伸出板顶高度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如现场绑扎时,先将每根柱的所有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再画箍筋间距,逐个绑扎,注意箍筋搭接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绑扎。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度。 3.2.1.2 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圈梁钢筋绑扎联结,形成一封闭框架。并且在柱脚、柱顶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符合设计和《多层砖房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范》(JGJ13-82)要求。 3.2.1.3 为固定构造柱钢筋的位置,在砌马牙槎时,应沿墙高每50cm设两根φ6水平拉结构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联结。 3.2.1.4 砌完砖墙之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的准确。 3.2.2 圈梁钢筋的绑扎 3.2.2.1 支完圈梁钢筋模板后,即可进行圈梁钢筋绑扎,如果采用预制绑扎骨架时,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标准(407_1996)》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标准(407_1996)》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标准(407-1996)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结构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了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2.1.3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 2.1.4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板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2.2.2 核对钢筋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 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2.2.4 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2.2.5 预应力圆孔板的端孔已按标准图(96G44)的要求堵好。 操作工艺 3.1 构造柱钢筋绑扎: 3.1.1 工艺流程: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塔接筋→ 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 绑扎搭接部位箍筋 3.1.2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3.1.2.1 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3.1.2.2 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个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3.1.2.3 穿另外二根受力钢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3.1.2.4 在柱顶、柱脚与圈梁钢筋交接的部位,应按设计要求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一般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柱脚加密区箍筋待柱骨架立起搭接后再绑扎)。 3.1.3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根据已放好的构造柱位置线,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底层构造柱竖筋与基础圈梁锚固;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部混凝土座内,如图4-2;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设深度应大于沟深。 图4-2 (a)有基础圈梁;(b)无基础圈梁 3.1.4 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先在搭接处钢筋上套上箍筋,然后再将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立起来,对正伸出的搭接筋,搭接倍数不低于35d,对好标高线,在竖筋搭接部位各绑3个扣。骨架调整后,可以绑根部加密区箍筋。 3.1.5 绑扎搭接部位钢筋: 3.1.5.1 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一个封闭框架。 3.1.5.2 在砌砖墙大马牙槎时,沿墙高每50cm埋设两根φ6水平拉结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见图4-3。 图4-3 3.1.5.3 当构造柱设置在无横墙的外墙处时,构造柱钢筋与现浇或预制横梁梁端连接绑扎构造,要符合《多层砖混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范》(JGJ13?2)第3.2.5条的规定。 3.1.5.4 砌完砖墙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准确。 3.2 圈梁钢筋的绑扎: 3.2.1 工艺流程: 画钢筋位置线→ 放箍筋→ 穿圈梁受力筋→ 绑扎箍筋 3.2.2 支完圈梁模板并做完预检,即可绑扎圈梁钢筋,如果采用预制骨架时,可将骨架按编号吊装就位进行组装。如在模内绑扎时,按设计图纸要求间距,在模板侧帮画箍筋位置线。放箍筋后穿受力钢筋。箍筋搭接处应沿受力钢筋互相错开。 3.2.3 圈梁与构造柱钢筋交叉处,圈梁钢筋宜放在构造柱受力钢筋内侧。圈梁钢筋在构造柱部位搭接时,其搭接倍数或锚入柱内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