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整理
(2020年整理)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pptx

1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2、臣之壮也,犹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荆轲刺秦王》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 子。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依靠、凭借 的 他 结交 用 语气副词,还是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
去之。代词,郑国
1
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而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所结交的同盟,这是不 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了郑国。 9、夜縋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因为
对楚有二心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它对晋无礼,而且对楚有二心。
就这 的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不能早任用您,如今事有紧急就来求您,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如果表承接拿、用把 这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的拿这件事麻烦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 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何,为什么 来 取独 取独 4、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就薄弱了。
以之为,把它作为 取独 通“供” 他们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
6
21、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020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分)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足下”,是敬辞,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 间的敬称,来源于晋文公重耳对其臣子介之推的 感怀之事。类似的敬称还有“阁下”、“麾下”、 “在下”等。 B “ 九 宾 ”,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 ,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 C “陛下”,在文中意为“殿前的台阶下”,后 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 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 “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 “蛮夷”,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旧
(3分)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季父”,为“小叔叔”,古代兄弟姊妹间排 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 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B “留侯”,即张良。秦末,张良运筹帷幄,佐 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并与韩信,以及文 中的樊哙并称“汉初三杰”。 C “婚姻”,在文中是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 婚,女方为姻;“婚姻”的今意为结婚的事情或 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D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 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6分)
1.易水诀别中
,
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
”,也是通过环境
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的精神。
2.易水诀别中 , 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
氛的语句是:“
,
”(
表现同仇敌忾的画面)。
3.易水诀别中 ,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
精神的句子是:“
,
”。
2020年高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清单《烛之武退秦师》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1.晋侯、秦伯:2.寡人:3.子(敬称):4.盟:5.《左传》: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从公从.之2.辞辞.曰:“臣之……无能为也已。
”3.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高考】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6.朝朝.济而夕设版焉7.易以乱易.整,不武【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8.贰且贰.与楚也9.危国危.矣10.陪焉用亡郑以陪.邻11.厌夫晋,何厌.之有12.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3.与失其所与.(二)重点虚词1.“之”2.“以”(配合资料书梳理归纳)(三)重点语句翻译(直译为主,落实关键词,体现句式特点)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文: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译文:(一)文言断句1.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限断9处,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荆轲刺秦王》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1.太子:2.变徵、羽声:3.宾客:4.蛮夷:5.宗庙:6.陛下:7.《战国策》》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信今行而无信.2.见秦王必说见.臣3.顾顾.计不知所出耳4.遗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5.举愿举.国为内臣6.负王负.剑7.就轲自知事不就.8.卒卒.惶急不知所为9.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0.少愿大王少.假借之11.诚秦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2.私乃遂私.见樊於期13.请乃请.荆卿曰【高考】吏部请如雍言14.走秦王方还柱走.【高考】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6.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7.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8.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9.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10.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1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2.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3.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4.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5.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6.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7.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18.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9.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0.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1.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3.君安与项伯有故? 2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5.孰与君少长? 吾得兄事之。 2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如因善遇之。 2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常以身翼蔽沛公。 30.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客何为者? 3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3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3.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34.四人持剑盾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以其无礼于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必修①)文言知识归纳

人教版(必修①)文言知识归纳文言实词(一)词类活用1.名次作状语规律: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夜.缒而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进兵北.略地函.封之秦兵旦.暮渡易水箕.踞以骂曰头发上.指持剑盾步.走常以身翼.蔽沛公2.名词作动词规律: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与郑人盟.函.梁君臣之首皆白衣冠.以送之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籍.吏民,封府库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范增数目.项王道.芷阳间行3.形容词作动词规律:形容词+动词,动词(介)+形容词因人之力而敝.之邻之厚.,君之薄.也其人居远.未来刑人如恐不胜. (用尽酷刑)素善.留侯张良4.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供其乏.困.此其志不在小.沛公今事有急.5.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6.使动用法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拔剑撞而破.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一作通“纳”)7.意动用法意动词翻译有:“以……为×”“把……当作×”“认为……×”越国以鄙.远太子迟.之群臣怪.之8.被动用法(字是被动词,句子就是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二)通假字(常见通假字在其它古文中也常出现,考试中要做到触类旁通。
)01. 失其所与,不知.。
02. 秦伯说.,与郑人盟。
0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04. 无能为也已.05.秦王必说.见臣 06. 日以.尽矣07.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08.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09. 图穷而匕首见. 10. 秦王还.柱而走11.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2. 秦武阳奉.地图匣13.距关,毋内.诸侯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5.张良出,要.项伯 16.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8.令将军与臣有郤.19.因击沛公于坐. 20. 皆为龙虎,成五采.2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三)古今异义词1. 行李..之往来2. 舍郑以为东道主...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5. 持千金之资币.物6.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 诸郎中..执兵9.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0. 断其左股.11. 约为婚姻..12. 所以..遣将守关者1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14. 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15.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1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文言虚词而夜缒而.出:(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顺承连词)今急而.求子:(才,表顺承)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以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 提宾标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将焉取之.: 代词,指代土地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介词,表被动)为.之奈何(对,介词)乃为.装谴荆轲(整理,动词)乃令秦武阳为.副(做,担任)为.变徵之声(发出,动词)又前而为.歌曰(作,动词)嘉为.先言于秦王曰(替)愿举国为.内臣(做,动词)使子婴为.相(动词,任,做)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被)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表判断,是)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因蒙故业,因.遗策(动词,继承、沿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就、于是)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副词,趁势,趁机)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呢,也可不译,助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亚父者.,范增也 (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与“也”起判断作用,助词)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①边陲(例:越国以鄙远。
)②卑微、不尊贵(例:鄙人无以报效。
)③轻视、贬低(例:鄙视他人的努力。
)3.缺①不足、欠缺(例:共其乏困。
)②减少、削减(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利①好处、利益(例:___。
)②利用、得到好处(例:利用自己的优势。
)5.厌①满足、饱足(例:___,___。
)②厌恶、不喜欢(例:厌倦了平淡的生活。
)二)虚词:1.共①共同、一起(例:共同完成任务。
)②供给、提供(例:共其乏困。
)2.与①和、跟(例:与人为善。
)②给予、赠送(例:与___。
)3.以①表示手段、方式(例:以诚待人。
)②表示条件、前提(例:以和为贵。
)③表示目的、结果(例:以无为有。
)改写: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充满古代汉语特色的文章。
其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都有所涉及。
在通假字方面,例如“已”通“矣”,“共”通“供”,“厌”通“餍”,“阙”通“缺”,“说”通“悦”等。
此外,古今异义也是文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贰”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从属二主的动词,也可以表示数词“二”的大写;“鄙”可以表示边陲,也可以表示卑微不尊贵的意思。
在词类活用方面,名词可以作状语、动词,还可以表示使动和意动。
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和使动。
形容词可以作名词和动词。
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这些都是文言语言的特色之一。
最后,在一词多义方面,重要实词如“贰”、“鄙”、“缺”、“利”、“厌”等都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虚词如“共”、“与”、“以”等也存在不同的用法。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
10.非有诏不得上(指皇帝下达的命令,即诏书)。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向北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用匣子函封(名词作状语)。
③向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
④象簸箕一样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
⑤马上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读ō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清单《烛之武退秦师》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1.晋侯、秦伯:2.寡人:3.子(敬称):4.盟:5.《左传》: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从公从.之2.辞辞.曰:“臣之……无能为也已。
”3.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高考】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6.朝朝.济而夕设版焉7.易以乱易.整,不武【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8.贰且贰.与楚也9.危国危.矣10.陪焉用亡郑以陪.邻11.厌夫晋,何厌.之有12.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3.与失其所与.(二)重点虚词1.“之”2.“以”(配合资料书梳理归纳)(三)重点语句翻译(直译为主,落实关键词,体现句式特点)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文: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译文:(一)文言断句1.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限断9处,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荆轲刺秦王》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1.太子:2.变徵、羽声:3.宾客:4.蛮夷:5.宗庙:6.陛下:7.《战国策》》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信今行而无信.2.见秦王必说见.臣3.顾顾.计不知所出耳4.遗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5.举愿举.国为内臣6.负王负.剑7.就轲自知事不就.8.卒卒.惶急不知所为9.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10.少愿大王少.假借之11.诚秦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2.私乃遂私.见樊於期13.请乃请.荆卿曰【高考】吏部请如雍言14.走秦王方还柱走.【高考】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15.略进兵北略.地【高考】略举大义16.更愿足下更.虑之【高考】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17.亲则秦未可亲.也【高考】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18.奉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19.居其人居.远未来【高考】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20.发顷之未发.【高考】奏发司马光墓21.陈恐惧不敢自陈.【高考】极陈时弊十事22.方方.急时,不及召下兵【高考】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23.预预求天下之利匕首【高考】留守何预(二)重点虚词1.“而”2.“为”3.“乃”(配合资料书梳理归纳)(三)重点语句翻译(直译为主,落实关键词,体现句式特点)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译文: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译文: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四)本文有哪些典型的文言句式?请梳理并各举一例。
三、迁移运用(一)文段阅读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注:女子装饰品】,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发:②岁:③苟:④处士:⑤业:⑥振: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译文:(2)译文:(二)写作训练1.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司马迁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渊明《咏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左思也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但也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举动并不可取,如苏洵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朱熹则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今天,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角度自选。
《鸿门宴》一、识记积累(识记并积累以下相关文化常识)(一)官职1.左司马:2.左尹:3.参乘:4.都尉:【高考】①“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2018卷三)②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019卷三)(二)地理5.“沛公欲王关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臣战河北..”“沛公居山东..时”“将军战河南几句中的加点词分别指哪些地方?请予以说明:(三)礼俗6.“项王、项伯东向..坐……张良西向..侍”一句体现了古代怎样的座次文化?请简要说明7.“项王按剑而跽.”“(荆轲)箕踞.以骂”两句中的“跽”“踞”分别是怎样的姿势?8.“约为婚姻..”该如何理解?(四)成语(梳理与本文相关的成语并掌握)二、理解巩固(一)重点实词1.幸妇女无所幸.故幸.来告良2.善素善.留侯张良3.固固.不如也4.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乃令张良留谢.5.属若属.皆且为所虏6.如杀人如.不能举沛公起如.厕7.胜刑人如恐不胜. 8.间道芷阳间.行【备注】:以上实词均在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
9.籍籍.吏民,封府库10.游秦时与臣游.11.谓请往谓.项伯,言……【高考】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12.示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考】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13.蔽常以身翼蔽.沛公【高考】若以叛逆蔽.罪,恐辜陛下好生之德13.置沛公则置.车骑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二)重点虚词1.“所”2.“且”3.“者”4.“与”(配合资料书梳理归纳)(三)重点语句翻译(直译为主,落实关键词,体现句式特点)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译文: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5.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译文:三、迁移运用(一)文段阅读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善:②进:③用:④与:⑤耻:⑥下: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子孙世禄于.齐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齐桓公以.霸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召忽死之.④今者.项庄拔剑舞有封邑者.十余世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译文:(2)译文:(二)写作练习1.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根据这段材料能提炼出哪些观点?2.樊哙在劝说沛公离开时说“大行不顾细谨”,而我们今天却常常告诫他人“细节决定成败”,这该如何理解?请以“大行与细节”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段。
要求观点鲜明,并适当运用本文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