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册3-3《岩石的组成》优质教案(2套)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的组成》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三种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材还介绍了岩石形成的过程,以及地壳中岩石的分布情况。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岩石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岩石的组成和形成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种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让学生了解岩石形成的过程,以及地壳中岩石的分布情况。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4.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岩石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三种岩石的特点和区别,了解岩石形成的过程,以及地壳中岩石的分布情况。
2.难点: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岩石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岩石的特点和区别。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岩石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岩石的影响。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模拟岩石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岩石的特点和区别。
2.准备岩石样本,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加深对岩石的认识。
3.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岩石形成的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岩石的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不同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通过幻灯片呈现岩石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同时,介绍地壳中岩石的分布情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的组成》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岩石的组成,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岩石的组成和特点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培养这方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了解岩石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了解岩石的组成。
难点: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岩石的组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岩石标本。
2.准备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3.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岩石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吗?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岩石的分类和特点,如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并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各种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硬度、颜色、纹理等,并记录下来。
4. 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各种岩石的特点和分类。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岩石的组成和特点,并提醒学生要爱护自然资源。
7.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岩石,描述其特点并绘制一幅岩石画。
《岩石的组成》教案

《岩石的组成》教案第一篇:《岩石的组成》教案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03 岩石的组成一、教学目标:㈠科学概念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的特征和用途。
㈡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
通过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
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岩石组成的探究,让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云母、石英、长石等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美丽花岗岩的图片)根据它的主要特征,你们知道这种岩石的名称吗?——花岗岩2.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花岗岩在生活中的用处不小,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花岗岩那?——美丽3.通过上节课的观察,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它们分别是什么?怎么样?4.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岩石的组成”(二)美丽的花岗岩1.请同学再次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有几种颜色的颗粒?颗粒形状怎样?2.花岗岩是由三种类型的颗粒组成的:石英、长石、云母。
我们把这些颗粒叫做矿物。
3.讨论观察方法和内容:接下来我们重点观察这三种矿物的特征。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观察它什么?4.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在作业本中)5.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
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
一块花岗岩为什么那么美丽而又丰富多彩呢,原来它是由那么多的矿物组成的,长石、云母、石英各种矿物的含量不同,花岗岩的颜色就不同。
如果长石含量多一些,那花岗岩就呈红色;如果云母成分多一些,那花岗岩就呈灰色、褐色或黑色;如果石英成分多一些,花岗岩就呈白色等。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3岩石的组成》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基本组成和性质,以及岩石的形成过程。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的组成。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岩石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地球和环境的基本知识,对自然界的石头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岩石的组成和性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探究。
此外,学生对实验和观察感兴趣,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岩石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岩石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岩石的形状、颜色等特征,了解岩石的基本性质。
2.实验法:通过实验来探究岩石的组成和性质。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增强对岩石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类型的岩石样本,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岩石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岩石的外观特征,引发对岩石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这些岩石有什么疑问?”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岩石的微观结构图片,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基本组成。
同时,展示岩石的形成过程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岩石的形成。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样本,记录下岩石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发现岩石的组成和性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加深对岩石的认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的组成》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岩石,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活动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对于岩石的组成和分类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帮助他们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种类的岩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他们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岩石,使他们能够正确识别岩石的种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岩石,分析它们的特征。
3.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岩石组成和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类岩石的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显微镜等观察工具,方便学生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类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种类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分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岩石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分析岩石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岩石特征,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的组成》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岩石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各种岩石的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各种岩石的标本和图片,准备好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岩石的分类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岩石的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激发学生对岩石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岩石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岩石。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各种岩石的特点,通过实践加深对岩石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等题目,巩固对岩石的认知。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岩石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岩石的组成和特点。
2021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3.3岩石的组成教案》优秀教案

2021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3.3岩石的组成教案》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的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组成以及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特点。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第一、二单元“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与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各种岩石,对岩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对于岩石的分类和组成,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岩石的组成和分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组成,掌握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2.难点:岩石的形成过程,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之间的转化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主发现岩石的组成和特点。
2.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讲授法:讲解岩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岩石标本:各类岩石标本若干,用于观察和实验。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铁架台等。
3.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使内容更直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类岩石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特点,以及岩石的形成过程。
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岩石的分类和组成。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岩石标本,分析各类岩石的特点。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三单元《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岩石样本,使学生认识到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并且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微粒构成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然而,对于岩石的具体组成和分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主探究岩石的组成,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岩石的基本组成,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特点,学会对岩石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的组成,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岩石的基本组成,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特点。
2.难点:学生学会对岩石进行分类,理解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案例,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分享的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岩石样本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了解岩石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岩石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岩石的外观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PPT展示岩石的微观结构,使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岩石的组成【教材简析】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这节课学生将从岩石组成的角度加深对岩石的认识。
通过对花岗岩的组成成分的观察,引出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进而通过对其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的观察、比较与描述,知道了三种矿物的特性,初步学会岩石矿物的观察方法。
这种观察并能简单进行记录的能力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特征的信息,并对三种矿物特征对比、归纳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岩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三种岩石进行了细致观察,知道了其各自的特征。
他们知道一些观察岩石需要的特殊观察方法:用放大镜观察、手电光的反光程度、划刻表面硬度。
与此同时对于学生而言,矿物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矿物,也听说过常见矿物的名称。
但是,他们并不了解矿物是岩石的组成部分,也没有对矿物进行过观察。
本节课中,学生将借用前面岩石观察的方法,对花岗岩的三种组成矿物进行反复的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色更可靠。
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
·能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并能够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
·认识到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并能够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做好记录。
难点: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并能够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教学课件。
学生: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等常见岩石和矿物标本或图文资料。
放大镜,白色的无釉瓷板,手电筒,金属,丝绸,泥土,实验记录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一、聚焦:岩石与矿物的关系(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四张照片。
]1.上节课,我们对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了细致地观察。
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
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
2.PPT展示四张不同矿物图片,帮助学生区分矿物与岩石的区别。
老师明确,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预设:通过这个展示学生明确岩石与矿物的关系)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中的花岗岩是什么组成的?这些成分是什么?(板书:岩石的组成,)二、探索:花岗岩成分组成(预设25分钟)(一)观察花岗岩的组成(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2把放大镜、1块花岗岩、学生气泡图。
]1.出示花岗岩,提问:组成花岗岩有几种颗粒,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教师引入对矿物颗粒的科学观察。
(提示学生多注意观察花岗岩的断面。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2.学生相互合作,先用肉眼观察,再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交流后出示“花岗岩组成”的图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来说一说看到的矿物情况。
3.出示图表,明确活动要求。
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三种不同颗粒在颜色、形状、光泽等特性方面的不同。
(二)观察三种矿物的特征(20分钟)颜色与条痕颜色的观察[材料准备:云母、长石、石英、白瓷版、实验记录单。
]1.在发现三种不同颗粒在颜色、形状、光泽等特性方面的不同的基础上,然后,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像科学家一样对这些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进行观察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三块已经贴好标签的矿石,让我们想想应该怎么样去观察他们呢?”(预测学生会说出观察颜色、硬度、光泽等)2.归纳整理,提出科学家是如何观察矿物的颜色,引入对矿物条痕观察的方法。
3.微课视频介绍矿物的颜色和条痕的观察方法。
4.提问,对条痕观察的注意点。
5.给出已贴上标签备注为“矿物一、矿物二、矿物三”的“云母、长石、石英”三种矿物。
学生用肉眼观察三种矿物的颜色,用摩擦无釉白瓷的方法分别观察三种矿物的条痕颜色。
板书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结果。
6.汇报交流: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通过指导性说明,最终让学生理解鉴别矿物时,条痕比颜色更加可靠。
)光泽与透明度的观察[材料准备:三种矿石以及他们的小薄碎片、手电筒、金属、丝绸、泥土、玻璃、蜡烛、实验记录单。
]1.除了颜色,科学家还会通过观察矿物的小薄片来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2.微课介绍矿物的透明度的观察和对矿物光泽的观察。
3.讲解观察透明度的注意点和观察矿物光泽的注意点。
4.出示三种矿物薄片,尝试用它观察书本上的文字,确认透明度的区分。
5.出示金属、玻璃、泥土、丝绸、蜡烛,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观察三种矿物的光泽,看看它们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进行记录。
6.给出已贴上标签备注为“矿物一、矿物二、矿物三”的“云母、长石、石英”三种矿物。
尝试用它观察书本上的文字,确认透明度的区分。
观察三种矿物的光泽,看看它们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进行记录。
板书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结果。
7.汇报交流:这三种矿物的各自特点归纳与三张矿物资料卡(云母、石英、长石)比较,判断这三种矿物分别是哪种矿物。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运用什么方法对矿物进行研究?2.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居于什么特点?3.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
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
4.提问:岩石与矿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5.展示更多矿物的资料,简单介绍矿物的特点。
四、拓展:(预设2分钟)1.对自己生活附近进行一次矿物收集活动,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预设:学生阅读教材的“提示”,并鼓励学生努力按照提示的要求去做,为下节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做好准备。
)2.小结: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色更可靠。
【板书设计】3岩石的组成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矿物一矿物二矿物三(云母)(石英)(长石)颜色条痕矿物的观察透明度光泽【作业设计】1.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云母是( A )。
A.片状或鳞片状B.柱状C.六角柱状2.判断题(√)1. 矿物的颜色、条痕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2.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
(×)3. 矿物表面的反光形成了光泽。
(√)4. 石英具有多种色彩,条痕却都是白色或近乎白色的。
矿石颜色与条痕记录表花岗岩组成颗粒观察记录表矿物观察记录表第3课时岩石的组成【教学目标】1.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
2.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以及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
3.培养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的浓厚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重难点】能掌握描述常见的矿物的各种方法。
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教学准备】花岗岩、云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金属、丝绸、泥土、玻璃;硫黄、石墨、岩盐、方铅矿、石膏;相关的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
研究岩石的一种方法就是寻找岩石中的矿物。
矿物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矿物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观察前,明晰方法。
(1)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对花岗岩的组成进行描述。
(2)观察看到三种矿物。
①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观察这三种矿物的颜色,然后分别将它们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
矿物外表的颜色和条痕的颜色一样吗?②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对透明度的观察。
观察透过三种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
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一般把矿物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对光泽的观察。
继续借助其他物体的反光特性,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描述这三种矿物的光泽。
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上面的表格内。
此外,硬度、形状也是观察矿物的重要线索。
(3)将花岗岩的颗粒分别与这三种矿物进行比较,辨别出这些颗粒中哪些是石英,哪些是长石,哪些是云母。
(4)更多的矿物。
2.观察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分别将三种矿物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摩擦,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你还有其他办法吗?(2)实验中是怎样衡量矿物质透明度的,你还有其他方法吗?(3)实验中三种矿物以及用来对比的物体,其反光特性是怎样的区别,试着排出其反光的强弱顺序。
3.观察后,汇报交流结果。
(1)矿物的颜色。
(2)条痕的颜色。
(3)矿物的光泽:与丝绸、金属、泥土、玻璃进行反光对比。
(4)矿物的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对于矿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具有什么特征?2对于岩石和矿物,我们有哪些新的认识?3.岩石和矿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采集岩石和矿物,得到标本后,可先记下标本的名称等相关信息,用软纸或毛巾包好带回来。
如果得到的是不知名的矿物和岩石,可以先记录下它们的采集地、采集时间等相关信息,并给它们编上号。
我们可以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对照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识别自己采集的标本,也可以请教老师或专业人士。
【板书设计】岩石的组成1.岩石由矿物组成。
2.花岗岩的组成:石英、长石、云母。
3.矿物的观察:形状、透明度和光泽(反光特性)、颜色和条痕。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矿物观察的方法。
因此要包容和尊重学生对矿物特征的描述,不必过于纠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