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微生物—传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水产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免疫学基础

水产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免疫学基础
免疫应答类型
根据外来物质的性质和免疫系统的反应方式,可将免疫应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 疫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机制,而特异性免 疫则是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02
水产微生物学基础
常见水产微生物种类
细菌
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和革 兰氏阳性菌,如弧菌、
气单胞菌等。
水产动物主要依赖于先天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包括非特 异性防御机制和快速反应的免疫细胞。
适应性免疫
部分水产动物还具备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持 久的免疫记忆。
水产动物免疫应答机制
抗原识别
水产动物免疫系统通过抗原识别机制,对外来病原体进行识别和分 类。
免疫细胞激活
抗原识别后,免疫细胞被激活并释放细胞因子等化学信号,触发免 疫应重要环节,通过炎症细胞的募集和炎 症介质的释放,消灭病原体并促进组织修复。
水产动物疫苗与免疫预防
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通常采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免疫原,通过注射等 方式接种。
新型疫苗
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和核酸疫苗等,具有更 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疫程序
病毒
如疱疹病毒、弹状病毒 等,可引起水生动物疾
病。
真菌
如水霉、毛霉等,可引 起水生动物感染。
原生动物
如鞭毛虫、纤毛虫等, 可引起水生动物寄生虫
病。
水产微生物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01
02
03
病原微生物
引起水生动物疾病,导致 死亡或生长缓慢。
污染源
水产微生物可导致水质恶 化,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 环境。
传播疾病
水产微生物学与免疫 学免疫学基础
目录

水产动物免疫学

水产动物免疫学

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全面、深入地研究水产动物的免疫调节机制,为免疫 增强和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深入研究水产动物免疫调节网络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挖掘关键的调节因子,通过调控这些因子,提高水产 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新型疫苗与免疫防治技术研发
总结词
创新疫苗和免疫防治技术的研发,为水产动物的健康养 殖提供技术支撑。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负责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
免疫分子与抗原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参与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
抗原
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病毒等外来物质,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免疫应答与调节
免疫应答
是指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过程。
免疫调节
是指免疫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调节和平衡,以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正常发挥。
疫苗与免疫防治策略
传统疫苗
灭活苗、减毒苗、代谢产物苗等。
新型疫苗
基因工程苗、合成肽苗、抗独特型抗体苗等。
免疫防治策略
根据养殖品种、生长阶段、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包 括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时间、接种途径、剂量等。
水产动物寄生虫感染与免疫防 治
常见水产动物寄生虫感染
01 02
详细描述
针对水产动物特有的免疫特点和环境因素,研发高效、 环保、安全的新型疫苗和免疫防治技术,提升水产动物 的免疫力,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THANKS
免疫逃避
寄生虫为了生存和繁殖,会采用各种策略来逃避或抑制宿主的免 疫应答。
免疫病理损伤
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影响 水产动物的健康和生长。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二)屏障结构:1.血脑屏障:一种可阻挡抗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或某些药物从血液透入大脑组织或脑脊液的非专有解剖构造,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2.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毛绒膜共同组成。
二,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吞噬细胞有两类,其一为多行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其二为以巨噬细胞。
2. 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E受体指T细胞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相结合的受体,可是周围的绵羊红细胞结合在其周围而形成一玫瑰花状物。
3. 按T细胞的功能来介绍几个亚群:
(1)调节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其活化和产生抗体。<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它控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四,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一)补体: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的本质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发挥溶胞作用。
(二)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三)环境因素:详见书P290
三, 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真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

水产微生物学:第八章 感染与免疫

水产微生物学:第八章 感染与免疫

(三)细菌毒力的测定
最小致死量(MLD):能使特定的实验动 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 量或毒素量。
半数致死量(LD50):在一定的时间内, 能使半数实验动物于感染后发生死亡所需的活微 生物量或毒素量。
(四)病原菌的抗防御机理
抗吞噬 抗体液免疫 内化 体内增殖 体内扩散
抗吞噬
①不与吞噬细胞接触 ②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 ③在吞噬细胞内生存 ④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
一、皮肤与粘膜 二、吞噬细胞 三、正常体液因素 四、炎症反应 五、机体的不感受性
一、皮肤与粘膜
机体表面结构,起(1) 机械屏障作用,(2)化学 抗菌作用:如酸性分泌物、 唾液、眼泪、乳汁等。
二、吞噬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
直接吞噬与销毁外来微生物, 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有些微 生物被吞噬后能在细胞内长期存 活甚至繁殖。
characteristic nucleus, cytoplasm granules and CD67 membrane marker.
The two Phagocytes
Macrophages
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killing, tissue repair, antigen presentation for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nucleus and CD14 membrane marker.
吞噬作用
三、正常体液因素
补体
是血清中的正常成分,为含 多种蛋白质的复杂系统,平时无 活性。其作用无特异性,可与任 何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作用, 但不能单独作用于抗原或抗体。

水产微生物—传染与免疫

水产微生物—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一、细菌的致病性(一)病原菌能使一定的机体产生损害的细菌叫做病原菌。

病原菌的绝大多数是寄生性细菌,它们从生活的机体(寄生)获得营养,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以特有的毒害作用侵害宿主。

有些致病菌一进入机体,就能引起机体致病,如鲁克耶氏菌;有些致病菌进入机体后,并不表现出致病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表现出致病性,这部分细菌称为条件性病原菌,如嗜水气单胞菌。

(二)病原菌的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

致病性又叫致病力或病原性。

病原菌的这种能力是细菌种的特性。

例如炭疽杆菌引起炭疽病,沙门氏菌引起沙门氏菌病等,而不引起其他疾病。

在同一细菌种内,不同品系、株,其致病性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就同一株而言,在不同的条件下,其致病性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毒力是菌株的特征。

(三)构成毒力的因素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为毒力因子,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行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1)定殖细菌感染的第一步就是在体内定殖(或称定居),实现定殖的前提是细菌要黏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处,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

凡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统称为黏附素,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其次是非菌毛黏附素,如某些外膜蛋白以及革兰氏阳性菌的脂磷壁酸等。

(2)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病原菌黏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分泌抗体介导的免疫作用,才能建立感染。

(3)内化作用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

内化作用对细菌的意义在于,细菌通过这种移位作用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循环,细菌借以从感染的原发病灶扩散至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

免疫学基础—变态反应(水产微生物课件)

免疫学基础—变态反应(水产微生物课件)
功能:骨髓源生各种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血细胞;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 答的主要部位. 2. 胸腺
功能: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T细胞。 3. 禽法氏囊
功能: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红细胞系
单核细胞系
粒细胞系
T细胞的 进入胸腺 前体细胞
人体各大器官细胞的更新周期
肝细胞的寿命 味蕾的寿命 肺表面细胞的寿命 皮肤表层细胞的寿命 骨骼更新一次 肠绒毛的寿命 大脑的寿命
5个月 10天 2到3周 2到4周 10年 2到3天 人的寿命
任务一 免疫的概念、功能、类型
四、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与特异性免疫 1.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天然免疫)
指依靠已经免疫的其他机体输给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1)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 (2)人工被动免疫:用人工方法注射抗体(抗毒素、抗血清)而产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任务二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
一、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的构成 (一)生理屏障作用 (二)非特异性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正常体液因子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四)炎症反应 (五)机体组织的不感受性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2. 脾脏
白髓:发生免疫应答 ➢ 淋巴鞘——由密集的T细胞构成 ➢ 脾小结——为B细胞区. 红髓:贮存红细胞,捕获抗原和生成红细胞. 作用:A血液滤过作用;B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C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3.禽哈德氏腺
是禽类眼窝内腺体之一; 分布T细胞、B细胞; 幼禽滴眼免疫时起重要作用;

水产微生物学-免疫学

水产微生物学-免疫学
18
补体是存在体液中的20多种蛋白质,被激活后形成的活性 形式可引起膜不可逆损伤,导致细胞溶解(病原菌、具有脂蛋 白膜的病毒颗粒、被感染的细胞)。
19
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 活,补充抗体的作用。
20
细胞因素
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他各种异物的能 力。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颗粒的能力。吞噬细胞 表面存在多种补体受体、抗体受体,可被相应的配体活化而大大增 强器吞噬杀伤能力,同时可将捕获的抗原信息提呈给特异性免疫系 统,激发特异性免疫。
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经被限制于某一局部 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这种长期处于 带菌状态的宿主成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伤寒玛丽”: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你7个地区多达 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她传染的。
44
45
显性传染
49
破伤风梭菌感染
50
1890年,Von Behring 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
对破伤风的预防:使用类毒素和抗毒素
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毒素,使其毒性完全丧失, 但仍保持抗原性,用于疫苗注射(儿童、野外工作人员) (百白破三联疫苗)。 抗毒素: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如马),制备抗毒素(抗体), 对刚产生深伤口的病人进行预防注射-----打破伤风针。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抗感 染免疫
1
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 病的微生物。
感染或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病理过程。
传染病:由有生命的病原体的引起的疾病,与由其他致病因 素引起的疾病有本质的差别。

水产动物免疫学

水产动物免疫学

免疫: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三、免疫的主要类型
1. 天然免疫 定义: 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
生物与异物都有排斥和屏障作用,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如:皮肤和粘液、粘液中的溶菌酶、吞噬细胞等
2. 获得性免疫 定义:指机体对某一种或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
抵抗力,它是后天的,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 然感染或预防接种后产生的。也称特异性免疫。 1) 自动免疫:因感染病原或注射抗原(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 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 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抗体或因人工注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第三淋巴细胞群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免疫 免疫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并指细胞、 系统 朗罕细胞、B细胞
其他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
免疫分子
抗体 补体 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
组织,使其产生的病理性改变或功能障碍。
3) 免疫监督: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形的细胞和
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正常: 识别和消除突变细胞 异常: (过低)易生恶性肿瘤、病毒持续感染。
二、免 疫 系 统 的 组 成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正常:免疫对机体有利,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
的免疫保护反应; 异常:免疫可对机体造成伤害,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习题九一.填空题: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和。

2、病原体的、和是决定传染结局中的最主要因素。

3.免疫功能包括、、和三个方面。

4、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和。

5、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以及等4方面组成。

6、免疫应答的3个突出特点:、和。

7、免疫应答的三阶段:、和。

8、免疫应答的类型有和。

9.构成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可分为和两方面。

二.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病原体侵袭力的因素是。

A 具有菌毛B 分泌毒素C 产生透明质酸酶D 具有荚膜2.下列结构为外周免疫器官的是。

A 骨髓B 脾脏C 胸腺D 法氏囊3.机体的免疫防御在正常情况下可保护机体,起到抗传染免疫的作用,但在反应过高、过强的情况下,则可引起:。

A.免疫缺陷病B,变态反应(过敏反应)C,自身免疫病4. 机体具有防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的能力,这种免疫功能称为:。

A.免疫防御B、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5.机体能不断地清除在新陈代谢中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这种免疫功能称为:。

A.免疫防御B、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6.下列机体的防御活动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唾液中含溶菌酶B 通过哺乳获得乙肝抗体C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D 细菌感染后的炎症反应7.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处理,可使之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抗原性,即成为:。

A.外毒素B、内毒素C、类毒素D、抗毒素8.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即。

A.外毒素B、内毒素C、类毒素D、抗毒素9.通过胎盘、乳汁传递而获得的免疫力叫做:。

A.自然自动免疫B 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 人工被动免疫10.受病原微生物抗原刺激,发生传染病后而获得的免疫是:。

A.自然自动免疫B 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 人工被动免疫11.注射疫苗等预防针而获得的免疫力称为:。

A.自然自动免疫B 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 人工被动免疫12,注射抗毒素等抗体而获得的免疫力称为:。

A.自然自动免疫B 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 人工被动免疫13.用于治疗由外毒素引起变病的动物免疫血清,注射人体后,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这是因为:。

A.人体内产生了抗外毒素抗体B.外毒素和抗毒素产生了特异性的结合C.人体内产生了抗马血清蛋白抗体,所以在使用时要比较慎重14.细菌侵入机体后,刺激产生抗体可与相应的菌体结合,在补体协同下,使该细菌被杀死、溶解。

这种抗体的免疫作用称为:。

A.吞噬作用B、抗菌作用C.抗病毒作用D、中和毒素作用15.抗体来源于。

A.效应T细胞B、效应B细胞C、红细胞系D、巨核细胞系16.青霉素、激素等属于。

A.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三.判断题: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其结果总是对机体有利的( ) 2.病原微生物在人或动物机体内生长繁殖,造成机体功能和组织结构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一病理生理的过程称为传染( )3.类毒素是一种抗体(),可用于预防注射( )4.所有微生物对人体都是异种物质,因此都具有抗原性( )5.所谓抗原的异物性,就是指抗原必须是异种物质( )6.补体的作用没有特异性();它能单独作用于任何抗原或抗体()7.鸭血清对鸡抗原性较弱,而对家兔则强( )8.青霉素具有半抗原作用()。

过敏质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是半抗原引起的( ) 9.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留其抗原性,即成抗毒素( ) 10.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和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11.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与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或异物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无特异性,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与异物都有排除和屏障作用()12.先天免疫是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与生俱有,人皆有之()。

由于这种免疫不是专对某种细菌(或抗原)起作用,因而也称非特异性免疫()13.注射疫苗可以治疗传染病或应急预防();而且一旦注射了疫苗就可以维持数月或数年的免疫力( )四.名词解释:传染与免疫外毒素与内毒素类毒素与抗毒素抗原与抗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五.问答题:1.比较外毒素和内毒素的特点。

2.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3.简述抗体的特点。

4.试述抗原的性质。

5.人体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几种?是如何获得的?6.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和环境因素。

2.病原体的数量、致病特性和侵入方式是决定传染结局中的最主要因素。

3.免疫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个方面。

4.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带菌状态和显性传染。

5.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宿主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以及有保护性的炎症反应等4方面组成。

6.免疫应答的3个突出特点:能识别异己、具特异性和具有记忆性。

7.免疫应答的三阶段: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8.免疫应答的类型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9.免疫原性的基础物质(条件)是:相对分子质量大、结构复杂和特异性。

10.构成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可分为侵袭力和毒素两方面。

二.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病原体侵袭力的因素是 B 。

A 具有菌毛B 分泌毒素C 产生透明质酸酶D 具有荚膜2.下列结构为外周免疫器官的是 B 。

A 骨髓B 脾脏C 胸腺D 法氏囊3.机体的免疫防御在正常情况下可保护机体,起到抗传染免疫的作用,但在反应过高、过强的情况下,则可引起: B 。

A.免疫缺陷病B,变态反应(过敏反应)C,自身免疫病4. 机体具有防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的能力,这种免疫功能称为: A 。

A.免疫防御B、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5.机体能不断地清除在新陈代谢中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这种免疫功能称为: B 。

A.免疫防御B、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6.下列机体的防御活动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B 。

A 唾液中含溶菌酶B 通过哺乳获得乙肝抗体C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D 细菌感染后的炎症反应7.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处理,可使之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抗原性,即成为: C 。

A.外毒素B、内毒素C、类毒素D、抗毒素8.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即 D 。

A.外毒素B、内毒素C、类毒素D、抗毒素9.通过胎盘、乳汁传递而获得的免疫力叫做: B 。

A.自然自动免疫B 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 人工被动免疫10.受病原微生物抗原刺激,发生传染病后而获得的免疫是: A 。

A.自然自动免疫B 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 人工被动免疫11.注射疫苗等预防针而获得的免疫力称为: C 。

A.自然自动免疫B 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 人工被动免疫12,注射抗毒素等抗体而获得的免疫力称为: D 。

A.自然自动免疫B 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 人工被动免疫13.用于治疗由外毒素引起变病的动物免疫血清,注射人体后,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这是因为: C 。

C.人体内产生了抗外毒素抗体D.外毒素和抗毒素产生了特异性的结合C.人体内产生了抗马血清蛋白抗体,所以在使用时要比较慎重14.细菌侵入机体后,刺激产生抗体可与相应的菌体结合,在补体协同下,使该细菌被杀死、溶解。

这种抗体的免疫作用称为: B 。

A.吞噬作用B、抗菌作用C.抗病毒作用D、中和毒素作用15.抗体来源于 B 。

A.效应T细胞B、效应B细胞C、红细胞系D、巨核细胞系16.青霉素、激素等属于 D 。

A.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三.判断题: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其结果总是对机体有利的( × ) 2.病原微生物在人或动物机体内生长繁殖,造成机体功能和组织结构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一病理生理的过程称为传染( √ )3.类毒素是一种抗体(×),可用于预防注射( √)4.所有微生物对人体都是异种物质,因此都具有抗原性( √ )5.所谓抗原的异物性,就是指抗原必须是异种物质( × )6.补体的作用没有特异性(√);它能单独作用于任何抗原或抗体(×)7.鸭血清对鸡抗原性较弱,而对家兔则强( √ )8.青霉素具有半抗原作用(√)。

过敏质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是半抗原引起的( × ) 9.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留其抗原性,即成抗毒素( × ) 10.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和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11.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与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或异物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无特异性,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与异物都有排除和屏障作用(×)12.先天免疫是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与生俱有,人皆有之(√)。

由于这种免疫不是专对某种细菌(或抗原)起作用,因而也称非特异性免疫………(√)13.注射疫苗可以治疗传染病或应急预防(×);而且一旦注射了疫苗就可以维持数月或数年的免疫力( √ )四.名词解释:传染与免疫外毒素与内毒素类毒素与抗毒素抗原与抗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五.问答题:1.比较外毒素和内毒素的特点。

2.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3.简述抗体的特点。

4.试述抗原的性质。

5.人体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几种?是如何获得的?6.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