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 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 的。 ②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 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③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巩 固中央集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法家 (1)战国:韩非子。 ①主张:主张君主要_以__法__治__国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法引领]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 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 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5.诸子百家中德治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 “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 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01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 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
课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起、发展及成为正统思想的历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典例导析【例1】(2004年某某)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点拨: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例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点拨: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儒家思想逐渐复苏;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取得独尊的地位。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秦始皇的“坑儒”,还是汉武帝的“尊儒”,都是为了满足专制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

由此可知,D项是正确的答案。

④具有相当大的干扰性,实际上,汉武帝以后,儒家以外的各学派诸如道家、法家等都有一定发展,并非“消亡”。

答案:D【例3】经历战国、秦、汉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到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B.它与其他各家思想糅合渗透在一起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D.它主X“仁政”“德政”“民贵君轻”点拨:本题考查通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D项。

儒家思想经过战国、秦、汉,汲取各家精华,顺应时代发展,已经形成“外儒内法”的完整体系,符合专制制度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答案:C思维启示【例1】1.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时代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知识是外在的照明,智慧是内在的照明。

知识具有使用价值,而智慧具有它自身的价值。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那些事儿》载:一切的事 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 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 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 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 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 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 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 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 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 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 材料五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 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 德主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 贱阴也。 • 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 主,妻为从。
材料五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 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 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 也。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 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 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 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 道,重现蓬勃生机。
探究:董学还是原来的儒学吗?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 所予也。 •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 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道以 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 材料四 •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 四时数也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传统文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宋明理学 四、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分析新儒学提出的背景 和特点。 2、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 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理解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新儒学的内容
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②“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④发挥“仁政”:主张轻徭薄赋.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维护统治秩序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统治,巩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 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关键
2、评价
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明显的钳制思想的 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极影响,但也有人认为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你如何评价? (1)积极方面: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位居正统,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打击割据势力,巩 固国家统一。 ③为推广儒学兴办太学、郡学,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的发展。
(1)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儒学 遭到沉重打击。 (2)汉初以黄老之学为国学,儒学被边缘化。 (3)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道家 “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抓住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机会, 大力改造儒学。
1、汉初政策上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但在政 治法律制度上,“汉承秦制”,“其遗毒余烈,至 今未灭”,民间陋俗犹存,卑劣嚣顽,好勇斗狠, 欺上罔下,令下而诈起”。这表明 A、时代需要统治思想变革 B、儒学的发展已趋于停滞 C、汉初社会经济日益凋敝 D、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湖南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南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下列儒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 意义的有( D ) ①“为政以德” ②以道德理性指导行为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孝为“天经”“地义” ⑤仁、义、礼、智、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此题结合热点问题从儒学的思想入手,
考查儒学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要注意分析各 个历史时期儒学思想的优秀成分和消极因素,做 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 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
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
“百家争鸣”
2.(2010•山东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 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 于(B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 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
主张 世界本原是“ 道 ”; 政治:“ 无为而 治 ”;朴素辩证思想 世界万物是 相对的 ; 消极主义 “ 以法治国 ”;君主 专制 兼爱、非攻、尚贤
一、“百家争鸣” 4.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 (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孔 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 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 的唯物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我们可以也应该借 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借鉴儒家 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 “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 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 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我们还可以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 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 等等思想。

【内容完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完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人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 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新儒家有哪些积极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 定社会秩序
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西汉时期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
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采纳,使儒 董仲舒
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董仲舒是何许人也?
新儒学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缓和阶级矛盾:“施行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黜 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思 想 演 变 ∙

秦 汉 武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 复。各诸侯国势力开始膨胀,大肆开展土地
兼并。而北方的匈奴也开始蠢蠢欲动,此时
汉武帝的选择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 统治。
文化的发展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 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新儒家消极影响?
谢谢大家
维护统治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思 想 作 用 ∙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 关键性作用
董为 仲什 舒么 的汉 建武 议帝 ?接 受 了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 要求(根本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俗称“十家九流”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根本原因: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

(3)阶级
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

(4)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 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核心:道;
哲学:世界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相对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庄子思想主张:“齐物”的观点
哲学思想:相对主义(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处世态度:“天与人,不相胜”顺从天命、安于现状
※B 儒家:※创立者----孔子(1)政治思想:仁礼(仁与礼的关系: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达到中庸的做
法:“和而不同”①核心:仁:“仁者爱人。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③对人际关系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对礼的要求:克己复礼目的:维护奴隶主等级秩序,但对人尊重
⑤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⑥伦理观:性相近,习相远
(2)教育思想:①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②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有教无类(教育平等),因材施教(个性教育)
④教学原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
⑤学习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⑥教学精神:诲人不倦
(3)文化贡献:整理六经
探究: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孟子主要思想主张①“仁”“义”(核心)②伦理观:性善论(仁义礼智先天固有)
③政治主张:仁政保民④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荀子①民本思想:重民(君舟民水)②伦理观:性恶论(王霸并用)③政治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特点)④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主义思想)※C 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节用”“薄葬”
※D 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4、影响:A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
B 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C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引发了社会危机(国家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
国问题严重);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2)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最主要)。

2、董仲舒A 历史地位:西汉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B 思想特点: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的思想。

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C 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新儒学的内容
A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
B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也是为人处世标准
C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加强中央集权
4、新儒学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5、新儒学的特点①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②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6、汉武帝采用新儒学:
根本原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 措施:①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上: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C 影响:
积极影响:①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②利于巩固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③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影响:①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②儒学独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总结: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遭到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资料: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