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百舸争流的思想

注意!!! 注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 个术语, 个术语,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 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 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而 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新课学习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
(2)、对唯心主义的评价:一朵无实之花 对唯心主义的评价 )、对唯心主义的评价:
①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从本质上说, 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基本上 是科学的。 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人们的实践活 使人们不断获得成功,结出累累硕果; 动,使人们不断获得成功,结出累累硕果;但其科学 性也是在朴素和机械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性也是在朴素和机械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② 一切唯心主义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 的回答都是错误的。 人类认识世界、 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离不开感觉,就其某些部分而言, 世界离不开感觉,就其某些部分而言,对人 类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类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因 列宁指出: 此,列宁指出:“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 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 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 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 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 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之花” “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之花”。不能简单地 全盘否定唯心主义。 全盘否定唯心主义。
局限性: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局限性: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
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八中学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科目: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课题: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教学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共32张PPT)

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注意: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 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 辩证关系”。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 蝴蝶,很生动逼真 的一只蝴蝶,感到 多么愉快和惬意啊! 不知道自己原本是 庄周。突然间醒过 来,迷迷糊糊间方 知原来我是庄周。 不知是庄周梦中变 成蝴蝶呢,还是蝴 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12):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 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伽森狄
“自然不是别的,它是物质世界 的整体,是物质事物的总和。 原子 是世界的本原”
——霍尔巴赫
12
1、他们认为 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 2、简要说明 上述观点的 合理性和局 限性。
13
世 界
把客观精神(上帝、 理念、绝对精神、
的 神、道)看作世界
本 的本原。
原
22
合理性
看到了人 在认识过程中 的作用,对人 们认识的发展 有着或多或少 的借鉴意义。
23
唯心主义的观点:
1、物是观念的集合
主观
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3、心外无物
主观
客观
这些观点有
4、存在就是被感知
主观
什么相同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12):
在总结自然科学 成就的基础上,丰 富和发展了唯物主 义,把物质归结为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原子,认为原子是 世界的本原
原子 ~10-10m
原子核 ~10-14m 核子 ~10-15m 夸克(层子) ~10-17m 亚夸克 ~10?m
高考政治 哲学生活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英语儿歌歌词强调上帝的创造活动,是宗教观 念的体现,体现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而美国科普作家的改动, 体现了科学精神,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所以①③正确, 应选择A项。②④两项与题干无关。
——摘自《时间简史》,1988 “宇宙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没有必要借助上帝 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
——摘自《大设计》,2010 从哲学上看,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是一种什么思想?斯蒂 芬·霍金在两部著作中对上帝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他的世界观有 了什么变化?
【提示】 (1)上帝创世说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它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 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 现。
Hale Waihona Puke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从本 质上来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科学的,但唯 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科学性要作具体的分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 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 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 们应大力提倡。
①凡是唯物主义一定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一定是没有可取
之处的
②凡唯物主义一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凡唯心主义一定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③唯物主义有不科学的地方,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两者共同
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资料

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 关系问题。
注意: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 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 使用。
南北朝时,齐国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 集。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 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 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消失。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
从生活实践看: 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从一切哲学研究看: 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 的三种基本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态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优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 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
A、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B、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 观是唯心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 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 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 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 律的哲学来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创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承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否认正确反 映存在
可知论
不可知论
马克思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发现的。”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的关系问题。
学生: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 的、意志、感觉、经验、 理念、绝对精神等)看 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当成本原的东西
①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 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 寂(王守仁); ③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④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朱熹);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老子)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二: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基本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 派别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辨证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具 世界的本原 区别 体的物质形态 是原子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随堂练习 P 188
2.(2014山东文综,33,4分)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 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 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 原便是 “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 “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随堂练习 P188
1.(2015浙江文综,27,4分)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 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 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 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 ( )
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共20张PPT)

提醒 “
关系”≠“
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前者是一 般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 本原,哪个决定哪个;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思维能否正确 认识客观存在。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 题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 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 界的问题
联系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 体系。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 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哲学上“两个对子”的关 系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 营(即哲学两大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 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互相统一、符合、一致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 一性,即认为人的意 识能正确认识客观世 界及其规律
检测一下
2019 年 7 月 5 日 , 在 2019 软 件 定 义 卫 星 高 峰 论 坛 上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将于2020年探测火星,通过火星卫星、
火星着陆器、火星车天地联合探测火星生命信息,研究宇宙和天体环境
科学以及探讨改造和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由此可知
世界的本原
基 唯物主义
结合
本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问题。
学生: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校: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农民: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 的关系 工人: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知识点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 在生活和实践中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个人来说,他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着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自 己与社会的关系。
1.从本义上看:
对哲学内涵的全面理解: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 人聪明的学问。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3.从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学问,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
知识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 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注意: “同一性” 内涵:互相统一、符合、一致。
①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②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认 识世界的可能性。 ③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依 据。
知识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简单
理解①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 ②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比如:思 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 划方案、目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 •局限性: 否认神创,本质上正确 ①猜测,无科学依据; ②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进步性: 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 局限性: ①把物质等同于原子,具有机械性;
②形而上学性;
③历史观上仍是唯心的。
人是机器。 ——拉美特里 ——狄德罗
庄子与鱼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 • 庄子曰:“儵(音tiao条)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也。” •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矣!” •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判断
•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所在。
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历史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马哲)
无产阶级 的科学的 世界观和 方法论
陆王心学
• 陆九渊(象山先生,南宋) 他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 王守仁(阳明先生,明代)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歧
有
无
唯物 主义
唯心 主义
可知 论
不可 知论
二、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历史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马哲)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 西周初年, “五行说”。 • 水是万物之本原——“水成说 ”。 • 用一种具体的东西作为一切事 物的本原,总是不能让人信服 。 • 人们就想象某种抽象的东西演 变出具体的自然事物,这就出 现了“元气说”。
不可知论
• D.休谟: 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 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 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 康德: 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 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 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 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 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岩中花树
众弟子对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迷惑不解,向他请教 “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 有何关系?” 王阳明回答:“尔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 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程朱理学
•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 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 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 南宋 朱熹 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 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 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 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有
同一性 问题 无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 也称怀疑论。 • 提出者: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1869年) • 主要观点: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 法认识的。 • 产生原因: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 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 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 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 不可认识的物自体。 • 代表人物:大卫.休谟(英国)、康德(德国)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阅读课本,梳理以下知识,并画出知识结构图: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它有哪几个方面内容? 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指什么? 4.你能为它们举出恰当的案例吗?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存在)与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
何者为第一性
不同回答
有无同一性
唯心主义
• 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 • 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 主义 人的主观精神是 世界的本原
例:陆王心学; 贝克莱… 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 主义 例:程朱理学; 柏拉图的理念论;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按对意识的 不同理解分)
第二课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物质 第一性 哲学的 基本问 题:物 质与意 识的关 系问题 第一性 问题 意识 第一性 唯心 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 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 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中 国 古 代 朴 素 的 自 然 观
精气,“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宋钘、尹文(战国) 天地合气,万物自身。 ——王充“元气自然论”(东汉)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 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张载(北宋)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 ——范缜(南朝) 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 物。 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据器而道存, 离器而道毁 。 ——王夫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