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饮水型氟中毒监测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检测氟含量实验报告(3篇)

检测氟含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在线燃烧离子色谱法对磷酸铁锂(LiFePO4)中的总氟含量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氟含量对电池品质的影响,为磷酸铁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磷酸铁锂作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氟元素。

氟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性能和安全。

在线燃烧离子色谱法是一种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磷酸铁锂中总氟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

实验原理基于以下步骤:1. 样品经燃烧炉单元燃烧,将样品中的氟元素转化为气态氟化物;2. 气态氟化物被气体吸收单元吸收,转化为离子形式;3. 离子通过离子色谱分析单元进行分离和检测,最终获得氟含量的定量结果。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磷酸铁锂样品(HJP22303-3H,006-2)- 燃烧离子色谱标准溶液2. 实验仪器:- 盛瀚SH-CIC-3200在线燃烧离子色谱系统- 燃烧炉单元- 气体吸收单元- 离子色谱分析单元四、实验方法1. 样品前处理:将磷酸铁锂样品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制备成待测溶液。

2. 仪器准备:开启盛瀚SH-CIC-3200在线燃烧离子色谱系统,设置测试条件,包括柱温、流速、检测波长等。

3. 标准溶液配制:根据仪器说明书,配制不同浓度的燃烧离子色谱标准溶液。

4. 样品分析:将待测溶液注入在线燃烧离子色谱系统,进行燃烧、吸收和分离分析。

5. 数据处理:记录色谱图,根据标准溶液和样品的峰面积,计算样品中总氟含量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溶液色谱图:通过分析标准溶液的色谱图,确定氟化物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为样品分析提供参考。

2. 样品色谱图:分析样品的色谱图,观察氟化物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氟化物。

3. 数据计算:根据标准溶液和样品的峰面积,计算样品中总氟含量的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磷酸铁锂样品中总氟含量的浓度为X mg/kg,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六、结论本实验采用在线燃烧离子色谱法对磷酸铁锂中的总氟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适用于磷酸铁锂中总氟含量的测定。

饮水型氟中毒监测报告

饮水型氟中毒监测报告

饮水型氟中毒监测报告掌握冕宁县地方性氟中毒的病情现状和改水工程运行情况。

方法按全省地氟病监测方案要求,选择孙水乡孙水村和果胜村为监测点,饮水氟测定和尿氟测定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8-12岁氟斑牙采用Deans法分度诊断,16岁以上成人临床氟骨症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和X线摄片检查。

结果水氟均值孙水和果胜分别为 2.94mg/l、1.81mg/l,8~12岁氟斑牙检出率为92.36%,16岁以上人群临床氟骨症检出率56.05%,氟骨症X线检出率40%。

结论冕宁县孙水、果胜两村为饮水型氟中毒重病区,需彻底改换水源,才能控制地氟病的流行。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病区群众身体健康的地方病,因长期饮用高氟所致。

冕宁县有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乡5个,病区村10个,2002年冕宁县实施降氟改水和人畜解困改水,目前已改水6个村,还有4个村没有改水。

为了掌握冕宁县地氟病病情现况和改水工程运行情况,按照中央转支项目《四川省饮水型氟中毒监测方案》,于2008年对冕宁县的孙水乡孙水村和果胜村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监测点的选择按方案要求,选择一个已改水村(孙水村)和未改水村(果胜村)进行监测。

1.2对象成人和8~12周岁儿童。

1.3监测内容1.3.1氟斑牙检查以Deans法观察8~12岁儿童。

1.3.2尿氟8~12岁儿童各年龄组随机抽检6人检测,共30名1.3.3水氟检测已改水村按2份源头水3份末梢水;未改水村按东西南北中各采集1份,共5个水样。

1.3.4成人氟骨症调查两村对16岁以上成人进行临床氟骨症检查,并随机抽取100人进行X线拍片检查,X片送华西四院统一阅片。

1.4检测方法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饮水氟化物的测定方法》(WS/T106-1999)和《尿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WS/T89-1996)检测饮水中氟化物和儿童尿中氟化物含量。

2 结果2.1冕宁县人畜饮水改建工程概况冕宁县孙水村曾经于1998、2002和2007年3次实施人畜饮水改建工程,2002年找到低氟水源实施人畜饮水改建工程之后,正常供水不到2个月后因无人管理无经费运行而损坏,2007年由冕宁县水电局提供管材村民自筹部分资金自发改水,水源由村民自己选择,改水形式多数是将水位较高的山沟水或山泉水引流到农户家里成为自来水,水质未经任何处理,也未送相关部门检测。

2021年青海省饮茶型地氟病监测结果分析

2021年青海省饮茶型地氟病监测结果分析

2021年青海省饮茶型地氟病监测结果分析2021年青海省饮茶型地氟病监测结果分析引言:地氟病是一种以牙齿表面脱矿、牙釉质发生异常和牙列发育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病。

青海省是中国地氟病高发地区,而青海人民长期以来饮茶的习惯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2021年青海省饮茶型地氟病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此种疾病。

方法:本次监测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青海省的不同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

以茶叶为主要来源的水样进行采集,每个地区共采集100余个水样进行分析。

使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样中的氟含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方法测定茶叶中的氟含量。

同时,从调查对象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人群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

结果与讨论:经过对所采集到的水样和茶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青海省的许多地区水中氟含量普遍偏高,茶叶中的氟含量也较高。

这与青海地区富含氟的地质特点密切相关。

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饮茶对口腔健康的影响较为明显。

与不饮茶的人群相比,饮茶者普遍存在牙齿表面脱矿的情况。

而且,这种情况在饮茶年限较长的人群中更为突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青海省茶叶中的氟含量较高,饮茶是青海人民长期暴露于氟的主要途径之一。

2. 饮茶型地氟病在青海省普遍存在,其发生与茶叶中氟含量的高低相关。

3. 茶叶中的氟含量与水中的氟含量密切相关,地质特点是青海地区地氟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4. 饮茶者普遍存在牙齿脱矿的情况,与饮茶年限较长的人群更为明显。

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地氟病的发生与茶叶中的氟含量密切相关,饮茶是青海省地氟病的主要途径。

因此,为了预防和控制地氟病的发生,我们建议:1. 加强茶叶产区的水质监测,减少茶叶中的氟含量,控制地氟病的发生。

2. 提高公众的饮茶意识,合理控制饮茶频率,避免过量饮茶造成健康问题。

3. 加强对青少年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地氟病的发生。

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指标的选择(一)

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指标的选择(一)

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指标的选择(一)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分布面广。

除上海市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现有病区县1296个,占全国总县数的46.8%,有病区村(屯)148168个。

在饮水型病区完成改水降氟的村(屯)占病区改水任务的46.02%。

在燃煤污染型病区完成改灶任务的占病区户数的19.19%1]。

为了观察和评价防治效果,1991年开始在全国设24个重点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

但国家尚未制定出规范化的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法标准,仅依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中“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的规定进行。

通过5年全国重点监测工作实践,试图选择出客观、灵敏、简便、适合大面积病区监测的方法,易于实施的指标。

现综述如下。

1环境氟含量指标1.1饮水氟含量是反映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源和环境氟的唯一客观指标,一些资料报道病情与饮水含氟量呈直线相关关系2~5]。

全国5年监测汇总资料6],表明改水后饮水含氟量稳定在1.0mg/L以下的病区,儿童尿氟水平、氟斑牙患病率、成人骨X线阳性改变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因此,饮水含氟量不仅是划分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客观指标,也是病区控制、评价防制效果的客观指标,是理想的监测指标。

1.2空气氟含量是评价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因和采取防制措施后降氟效果的客观指标。

只要炉灶质量合格,使用方法正确,空气氟含量就能明显下降,如蹇曾山等人报道7],分别于改灶前后采集106份空气样品,测空气氟浓度,较改灶前平均下降85.80%,最高下降95.34%。

陈兴源等报道8],改灶前测空气氟浓度最高值为0.2147mg/m3,改灶18个月后下降至0.0031mg/m3。

因此,空气氟含量是评价室内空气氟污染程度和改灶降氟效果的理想监测指标。

1.3总摄氟量也叫人均日摄氟量,是机体通过各种摄氟途径每日摄入氟量的总和,是反映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人群机体摄氟总体水平的客观指标,总摄氟量与生物效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有很多资料报道,氟斑牙和氟骨症患病率与摄氟量呈剂量反映关系9~12]。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报告2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报告2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报告水是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饮用水安全、合格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

见此,新巴尔虎左旗水务局于2012年05月13日委托呼伦贝尔市疾控中心对白音查干地区居民生活饮用水进行了检测。

根据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现对送检水样做如下分析:1、检测对象:此次水质检测采样地点为白音查干,采样数量为2份,分别为20米深机井和80米深机井。

2、采样方法:每份送检水质以高压灭菌玻璃瓶取样500mL,供水质微生物指标检测使用;以聚乙烯塑料壶取样2.5Kg,供一般感官性状、理化指标检测使用。

3、检测方法:检验依据为GB/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和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微生物检测指标4项,包括: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

一般感官性状、理化检测指标共29项,包括: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耗氧量、氨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氯化物、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硫酸盐、磷酸盐、六价铬、挥发酚类、碘化物、汞、硒、砷、铜、铁、锰、锌、铅、镉、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

4、检测结果:根据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米深水样,微生物4项检测指标均合格。

一般感官性状、理化29项检测指标中有5项超标,分别为:色度、浑浊度、氟化物、铁、锰,不合格项目率为15.2%;80米深水样,微生物4项检测指标中有2项不合格,分别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一般感官性状、理化29项检测指标中有12项超标,分别为: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耗氧量、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氮、硫酸盐、铁、锰,不合格项目率为:42.4%。

其中,2份送检水样的不合格项目集中在色度、浑浊度、氟化物、铁、锰5个项目上。

5、结果分析:呼伦贝尔市疾控中心水质检测结果显示,白音查干地区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多数检测项目均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2021年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报告

2021年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报告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报告根据《2021年XX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的工作要求,县疾控中心组织开展了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一、内容与方法(一)监测范围全县所有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

(二)监测内容及方法1.监测村的基本情况。

包括乡(镇)、村名、病区村常住户数、常住人口数、历史(改水之前)水氟含量等;2.生活饮用水氟含量监测。

如果监测村已经改水,则调查改水工程运转情况,并采集1份末梢水水样测定水氟含量;3.氟斑牙病情监测。

检查全村当地出生并居住的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检查率不低于XX%。

(三)病例诊断及样品检测方法1.氟斑牙诊断。

采用氟斑牙诊断标准(WS/T 208)进行检查和判定。

2.水样采集与保存。

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与保存(GB/T 5750.2)。

3.水氟检测。

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5)执行,并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进行水氟含量超标与否的评价。

二、监测结果(一)生活饮用水氟含量监测结果全县共有病区村XX个,分布于XX镇、XX镇、XX镇,常住居民XX户,共有XX人。

各病区村均已改水,工程改水率XX%,工程正常运转率XX%。

历史监测水氟含量为(1.1-2.3)mg/L,最近一次监测水氟合格率XX%。

2021年以行政村为单位,各自然村所在行政村采一份末梢水。

(二)氟斑牙病情监测结果本年度在全县XX个病区村共检查当地出生并居住的8-12周岁儿童XX人,其中氟斑牙患者XX人,氟斑牙患病率XX%。

三、主要结论(一)各病区村均已改水,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

饮水氟含量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8-12周岁当地出生并居住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XX%,各病区村出生并居住的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均≤30%,所有病区村达到控制标准。

根据以上结论我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达到控制标准。

(二)氟斑牙患者主要集中在XX村和XX村XXXX年X月改水,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从XXXX年下半年开始,氟斑牙患病率与当地常住居民饮用自来水的年限有关。

饮水型氟中毒培训小结

饮水型氟中毒培训小结

饮水型氟中毒培训小结标题:饮水型氟中毒防治培训小结在饮用水中含有过量氟化物的地区,饮水型氟中毒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本次培训围绕饮水型氟中毒的预防与治疗进行,经过精心准备和组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们明确了饮水型氟中毒的定义和危害。

饮水中的氟化物含量超过安全标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主要包括牙齿和骨骼病变。

我们强调了氟的积累效应,提醒大家要保持长期饮水安全,杜绝过量摄入。

其次,我们介绍了饮水型氟中毒的防治措施。

从源头控制、技术处理、监测监控等方面,我们详细解读了相关政策法规和操作规范。

特别是针对饮水源地的建设和管理,我们强调了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等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在治疗方面,我们强调了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通过定期体检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氟中毒的早期症状,可以有效降低后续治疗的难度和费用。

同时,我们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供参会人员参考和学习。

本次培训还邀请了专业医生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和互动交流,为参会人员提供了更全面的知识和实践指导。

通过培训,大家对饮水型氟中毒的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应对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本次饮水型氟中毒防治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会人员对此次培训内容表示满意,并纷纷表示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保护居民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饮水型氟中毒将会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注意事项:本文仅为虚拟AI助手生成的示例文本,不可用于实际应用。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要求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由于饮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中含有过高浓度的氟化物,而引发的一种慢性中毒疾病。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这一问题,制定一套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份可能的监测方案供参考:1. 监测站选址选择监测站时应根据地理位置及水源分布情况,确保能够代表该地区不同水源的水质情况。

监测站点要尽量避开潜在的污染源,并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饮水情况。

2. 监测参数主要监测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氟化物浓度,同时还应监测其他水质指标如pH值、总溶解固体、硬度等,以便深入了解水质情况。

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环境调查,包括水源的地质构造、流域范围、降雨情况等。

3.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可选择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常规监测,重点监测站可选择每月或季度进行更为频繁的监测。

当发现超标情况时,需立即进行补充监测以确认是否存在问题。

4. 监测方法氟化物浓度可以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等进行测定。

其他水质指标的监测可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采样与测定。

5. 监测数据分析与汇报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分析与汇总,制作监测报告。

报告要详细描述监测站点的位置、监测结果、超标情况以及可能的影响等。

同时,要将监测结果与相关的国家或地方标准进行比较,并提出建议和措施,以便进一步控制和治理地方性氟中毒问题。

6. 监测结果宣传与教育监测结果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宣传,并加强水质安全的教育。

向居民普及相关知识,指导他们正确饮水,提高大众对于地方性氟中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以上是一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它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套规范、科学的监测方法和指导原则,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

但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继续进行相关内容的撰写,关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的相关内容有以下几点:7. 预警机制建立制定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昌都市饮水型氟中毒监测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2T14:21:38.9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3期作者:尼玛仓决格桑宗吉马仁力嘎松龚弘强郭敏[导读] 超过国家饮用水氟含量卫生标准的(1.0~1.2mg/L)的有芒康县曲孜卡乡、木许乡、如美镇。

西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所西藏拉萨 850030 摘要:目的了解西藏昌都市五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集监测点所有的饮用水进行氟含量检测,随机抽取8-12岁儿童572名检查氟斑牙(用Dean氏法)患病情况。

结果共检测水样120份,水氟含量范围在0.02~3.1mg/L。

8-12岁人群中氟斑牙检出率在47.8%~81.9%之间;氟斑牙指数在0.65~1.34之间;氟斑牙检出率为68.7%,氟斑牙指数为1.08,属于中度流行。

结论超过国家饮用水氟含量卫生标准的(1.0~1.2mg/L)的有芒康县曲孜卡乡、木许乡、如美镇。

调查发现芒康县儿童氟斑牙指数相对较高,氟斑牙流行情况与生活饮用水浓度成正相关关系。

除芒康县外各监测点饮用水水氟含量未超标,但儿童氟斑牙检出率较高。

关键词:饮水型;氟中毒;监测;西藏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因长期接触环境中高氟引起的地球化学性疾病,轻者可引起氟斑牙,重者可导致氟骨症,是一种必须长期有效预防控制的地方性疾病【1】。

为了解昌都市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水氟含量分布情况以及人群氟中毒病情现状,为指导改水降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对昌都市5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36个村进行了水氟监测,同时对其中4个县21个村(中心小学)的572名8—12周岁儿童进行了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的选择以昌都市五个病区县所有病区村数为基数,以村为单位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与指标 1.2.1 饮水氟检测:在每个调查点随机采集居民饮用水样品进行水氟检测,水样的数量根据水源情况确定。

1.2.2 氟斑牙检查:在每个调查点,对所有在校的8~l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患病情况检查。

1.2.3 判定标准和检验方法:水氟测定采用PI5100-F安莱立思氟离子计。

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氏氟斑牙诊断方法。

病区判定及划分标准按国标(GB 17018—1997)进行。

2 结果
2.1 饮水氟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五个县所有病区村,对象为全部的饮用水,包括河水、自来水、井水和泉水等进行检测,共检测水样120份,水氟含量范围在0.02-3.1 mg/L 之间,超过国家饮用水氟含量卫生标准的(1.0~1.2mg/L)的主要集中在芒康县。

详见表1。

3 讨论:
饮水氟是反映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源和环境氟的唯一客观指标,一些资料报道病情与饮水含氟量呈直线相关【1】。

西藏饮水型氟中毒的历史病区分布在3个地(市)7个县,本次调查昌都市五个病区县的所有病区村,检测水样120份,除芒康县曲孜卡乡、木许乡、如美镇超标外,全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mg/L)【2】。

这主要归功于历年来国家在此实施的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卫生部门深入的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宣传,居民不再饮用高氟水,尤其是高氟的温泉水,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旅游资源在不断的开发利用【3】。

儿童氟斑牙检出率68.7%,指数1.08。

芒康县儿童氟斑牙指数1.12,氟斑牙流行情况与生活饮用水浓度成正相关关系,采取的防治措施是否有效是地氟病防治成功与否的关键【7】,通过病情监测可以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氟斑牙是氟中毒较早的体征和反应病情的重要指标〔4-5〕。

在调查中发现水源水氟含量低,但氟斑牙病人检出率高。

如左贡县水氟均达到国家标准,但当地的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高达81.9%。

初步分析西藏是饮砖茶型的人群分布多的病区,茶氟含量高,可能是氟斑牙的流行强度高的原因,说明病区群众受地方性氟中毒危害比较严重,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已迫在眉睫。

本次监测结果表明,改水降氟使氟斑牙的检出率降低至控制水平,严重程度也降低。

因此,有效的改水降氟使病情得到控制。

在今后的地氟病防治工作中,首先应继续推广集中联片改水工作经验,建立健全改水井的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先重后轻”的改水原则进行改水.最大限度发挥改水降氟效果[6]。

此外,因疏于管理,设施陈旧、老化严重,导致供水系统不能正常供水;工程受季节限制,时有无法正常供水情况发生,个别已改水工程不能正常使用,饮水现状仍存在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防止高氟水再次侵害当地居民。

建议对改水井要定时监测,加强管理措施,观察病情和水氟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改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把国家改水降氟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应健全基层防治队伍,保证防治队伍的稳定,而且要提高基层防治队伍的素质.加强对防治人员的培训,提高防治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基层人员的作用。

再次要加强宣教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总之,只有领导重视、加大投入、群众参与、部门协调、齐抓共管,才能搞好降氟改水工作。

从根本上防治地氟病,使更多的病区群众早日摆脱饮水型氟中毒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姚培杰西安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情调查结果分析[J] 地方病学杂志2005.24(1).67—69.
[2]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氟化物(mg/L)。

[3]郭敏,龚弘强,旦增桑布,等.谢通门、八宿2县饮水型氟中毒监测报告[J].地方病通报,2008,24(4):30.
[4]孙玉富,于光前,赵新华.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指标的选择[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9,18(1):2-4.
[5]全国地方性氟中毒监测组.2005年和2006年全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报告[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9,28(2):175-180.
[6]李军,王正辉,程晓天等。

山西省饮水型氟中毒重病区县病情现状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6,5(25):541-543.
[7]何凤珍,郭敏,旦增桑布,尼玛仓决等。

2009年西藏自治区饮水型氟中毒病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2(30):194-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