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面文化解读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摘要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以来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秦腔》是对清风街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呈现出传统意义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以“秦腔”为灵魂的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作品中潜藏着作者浓浓的“秦地”情结和孤独地始终坚守的民间立场。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秦腔”和“七里沟”两个重要意象的解读,研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下乡村乡民的生存状况、乡村传统道德伦理和人性的变化、新世纪转型时期现代文明的碰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作者面对这种现状表现出的一种忧思。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七里沟;文化内涵;忧思AbstractJia Pingwa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Since the novel 《Shanxi Opera》is Shanxi in Qingfeng street daily life description, showing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farmer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rvival state and the “Shanxi opera”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l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hidden works the thick“Qin”complex and lonely always adhere to the folk standpoint. In views of th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important image of opera”and “seven ditch”, the survival status of the countryside village people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s of rural traditional ethics and human nature the new century, the colli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uthor in the face of a show.Key Word:Jia Pingwa;Shanxi Opera;Seven Mile Gully;Cultural Connotation;Be thoughtful with anxiety目录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前言1一、《秦腔》意象的象征性1(一)“秦腔”意象解读11、秦腔承载着秦文化的厚重12、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式微2(二)“七里沟”意象内蕴51、城市化中逐渐被忽略的存在52、失根之痛与乡土气息的消失6二、小说《秦腔》的意象内涵与作者生命体验8(一)展示了农村现实的命运8(二)表现出乡村伦理秩序的消亡8结论10参考文献11谢辞12前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长时期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乡土中国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安城解读

长安城解读长安城,古称镐京,是中国古代著名都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它位于今日陕西省长安区,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重要的都城之一,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首都之一。
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曾经是璀璨的文化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如大雁塔、兴庆宫、法门寺等。
这座城市承载了无数历史事件,见证了无数文化传承,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与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长安城建立于西周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有着悠久历史的都城。
在历史长河中,长安城被建立、破坏、重建多次。
它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如秦、汉、唐等,每个朝代对长安城的建设与发展都有着突出表现,使得长安城在中国古代都城中独具特色。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连续六个朝代的首都,它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从盛世到衰落的历程,也承载了无数文化传承。
文化遗产长安城在历史上是繁荣昌盛的,这也使得它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在唐朝时期,长安城被称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有数以万计的文化名人聚集于此,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雁塔、兴庆宫、法门寺等建筑物至今仍可见,这些遗产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社会风貌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不仅是文化中心,也是政治、经济中心。
它汇聚了各地的商人、官员、文人等,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
在长安城,人们交流思想,开展生意,参与政治活动,创作文学艺术等活动,形成了独特的都城文化。
这种社会风貌不仅影响了长安城当时的历史走向,也对后世的文明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语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解读长安城,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长安城的历史沉淀、文化遗产、社会风貌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明与历史。
毫无疑问,长安城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陕西面食的介绍

陕西是中国面食大省,有很多美味的面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陕西面食:1. 岐山臊子面:是陕西省岐山县的传统面食,以其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而著名。
2. 油泼面: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再将葱花碎、花椒粉、盐等配料和厚厚一层的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用烧的滚烫的菜油浇在调料上,顿时热油沸腾,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随后调入适量酱油、香醋即可。
也可另外加入腊汁肉、西红柿鸡蛋等搭配食用。
3. biangbiang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
其口感柔韧、筋道,再加上各种调料的辅助,味道十分鲜美。
4. 羊肉泡馍:简称羊肉泡、泡馍。
古称“羊羹”,西北美馔,尤以陕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馍盛名,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5. 肉夹馍:陕西地区有使用白吉馍的“腊汁肉夹馍”、宝鸡西府的肉臊子夹馍(肉臊子中放食醋)、潼关的潼关肉夹馍(与白吉馍不同,其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佳,且老潼关肉夹馍是热馍夹凉肉,饼酥肉烂,别有风味)。
6. 陕西凉皮:是陕西特色小吃之一,分为米皮和面皮两大类,米皮是用米粉制作,面皮是用面粉制作。
陕西凉皮种类繁多,做法各异,调拌时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这里,凉皮的配料主要有醋、蒜汁。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历史11201班陆健【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
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
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
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
《 塬上》诗意解读豫西民俗文化

25南腔北调美好生活的图形。
过去的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摄影/王剑冰《塬上》:诗意解读豫西民俗文化文/袁恒雷散文《塬上》是我国当代河南著名散文家王剑冰的新作,在一万多字的篇幅中,作者不疾不徐地展示了陕州当地的各类人文风貌与自然景观:地坑院、三道塬、豫西话、塬上抗日往事……一众沉寂许久的豫西人文风景得以再次进入世人的视野。
王剑冰在散文中采用了十六个小节来展示地坑院,在结构上是“我”与陕州文化双向结构呈现——“我”最初对陕州地坑院是陌生的,以至于常常“发呆”,但在与当地淳朴的乡邻的交流越来越多后,“我”逐渐与陕州融为一体,甚至“我”非常愿意做个地道的陕州人。
如此循序渐进又循循善诱的讲述,让我们读者非常容易进入王剑冰讲述的场域,多重视角的呈现带给我们立体的结构感,以至于让我们都有一去探访地坑院实地而后快的感觉,这便是文本的成功,也是豫西陕州独特地域民俗文化的成功。
一.大地之子的诗意情怀王剑冰近些年的创作主要是以游记形式的文化散文为主。
在这些散文中,他化身为具有诗意情怀的大地之子,笔下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甚至把文化考古和文化反思渗入散文的内在。
这一次,他来到河南三门峡的陕州,最初他对这里是陌生的,即便之前已经做了一些相关的功课,但实地踏访和纸面功课毕竟不同。
所以,他最初的感觉是:“我有时候会猛然醒悟,就像梦里突然睁开眼睛,哦,刚才是在发呆。
对,我发了好大一会儿呆,在这个坑院上面。
”[1]独自深入地坑院的王剑冰好像回到了鸿蒙之初,这里的一切让人陌生又熟悉,这种孤独个体的发呆状态,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清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谓的“空”“虚”,一个人唯有把自己放空、虚无,才能和天地对话。
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里,“空”即是道的特性之一。
真空即是无。
大道没有穷尽,修道到了连空也没有处所之后,明白空也是假象,空也没有了,有空皆忘才可以彻底的无。
王剑冰曾说:“地域类的散文不太好写,弄不好就落套走偏。
“biang”字的文化解读

( 西省 社 会 科 学 院 陕 语 言研 究 所 , 陕西 西 安 710 5 06 )
摘 要 :in in b6 gba g面 中 b6 g字有 多种 写法 , . in 与之 有 关的 民间歌 谣 ( 字谜 ) 造 字理据 也有 、 多种 , 其文 化解读很 有 必要 。 同时 ,in 对 b6 g字是 关 中等地 家喻 户 晓、 熟 能详 的俗 字 , 耳 建议 字 典
. …・ …… 心肚 底 . 月 以及 与之 有关 的歌 谣 ;二 ,in 字 的 文化 解读 以及 2字 3有 些 出入 .. 黄 河 两 岸边 , ba g 肚旁, 留下钩 搭儿挂 衣 裳… …( 见字 4。 、 ) 5 6两字 用于 构 字理 据 ; ,in ba g面 的饮食 民俗特 征 ; , 三 b6 g in 四 由
ba g字 在 西安 、 田一带 最通 常 的写 法 。 刘 in 蓝 据
方 嘲踏 小 ・ 次亮 相 , 中一 次是笔 者解读 的 。b ̄ ba g面作 为 万 兴 先 生 《 塘 集 》 《 遍 神 州 忆 “ 吃 ” 陕 西 其 i in mg in ba g面》 文 , 歌谣 是 : 一点上 了天 , 一 其 “ 黄河 两 陕西 地域 特有 的饮 食 民俗 文化标 志 。已经 作 为 中华 b6 g in 道 弯 ,、 大 张 口, 字 往 里走 , /字 工 你一 扭 , 一 扭 , 我 中 著 名小 吃 注册 成功 。直 面这 一 系列 对 ba g字 的关 in 你也 长 , 我也 长 , 里边 坐个 马大 王 , 心 注 。我 们对 这个 俗字 以及 由此 折射 出 的许 多学 术 问 间夹个 言篓 篓 , 字底 , 月字 旁 , 留个 钩搭 挂麻 糖 , 推个 车子 游咸 阳 。” 题不能 不予 以重视 。 ( 字 1。 见 ) 《 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o 8年 第 5期 发 表 张志 咸 2o
太白山得名的文化解读

太白山得名的文化解读
太白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它位
于陕西省延安市境内,地势险峻,山势雄伟壮观,被誉为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
太白山得名有以下几种文化解读:
1. 历史典故解读:太白山的得名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
相传古时候,西王母赐给人间一株名为"太白金丹"的仙草,这株仙草生长在太白山上。
因此,太白山便以这名贵仙草得名。
2. 诗文解读:太白山是中国文化名人李白的故乡,他的字号是"太白",因此太白山也以李白的字号得名。
李白曾经以太白的
名号立下赫赫战功,他笔下的诗句也描绘了太白山的壮丽景色,因此太白山逐渐与李白的文化形象结合起来。
3. 文化象征解读:太白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白山被视为神山,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太白山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积淀,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
总的来说,太白山得名的文化解读有多方面的含义,既有历史典故和诗文的渊源,也有文化象征的象征意义。
太白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自然山水的崇敬之情。
陕北信天游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解读

“ 信天游” 是广为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 的一种民歌形式 。 是陕北民歌的主要音乐形 式, 是陕北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直接 反映和体现, 它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 形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民歌百花园中一支 鲜艳夺目的山丹丹花。 几十年来, 它的流传 之广、 影响之大, 在全国是少有的。 由于陕北 处于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结合部, 有利于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 又由于历史上 的陕北地区受匈奴、 鲜卑、 蒙古等民族统治 的时间较长, 多民族融合的特点比较显著,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 这些都被 保留在了 信天游之中。 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说:作品的生命取 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 信天游强大而持 久的艺术生命力来自 其反映了博大精深的 陕北文化, 表现了陕北文化的各个层面, 如 服饰、 打扮、 饮食等都在其中留下了烙印和 痕迹。 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和解读这些反映陕 北人服饰特点、 饮食习惯、 婚亲习俗等文化 内涵的民歌, 挖掘民歌中富含的民俗文化 矿藏, 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研究民歌的思想价 底 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与 民歌的关系。 这对于启发音乐工作者重视民 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增强高校民族民间音 乐的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卿
暨平 尝寸
, ; 奄书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薛晓旭 郝 磊
音舞百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洲
[摘要】信天游是流行于陕西北部的民 歌形式, 北人民 是陕 生活的 记录。 真买 解读信天游 里生活习 俗等内 容的文
化内涵, 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歌, 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民俗文化与民歌的密切关系
【 关键词】 民 信天游 民 化 歌 俗文
包办买卖婚姻三月清明柳丝长我大卖我没商量陕北地处荒僻之地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比较艰难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盛行男女婚姻任凭父母包办当事人没有自主权力青年男女听天由命有的因婚姻问题酿成悲剧陕北过去还有童养媳劣俗尤其是偏远农村儿女终身大事仍由父母包办正月里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引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那情哥哥抬进了周家这几句就是陕北包办婚姻的最形象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biangbiang面文化解读
草根讲坛:“Biang”字为何人所造?
“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
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
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
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麻糖。
推着车车走咸阳。
”这是一首在陕西关中城乡流传很广的歌谣,唱的是一个字的写法,说的是一种老少皆知的小吃名称——Biang和BiangBiang面。
这是一个字典未录、字库里也没有的字,但它作为陕西地方独有的汉字,其歌诀却久唱不衰;这是一种手工擀制,宽似裤带的面条,长二尺有余,调以各色臊子、油泼辣子,香馋诱人,关中农村妇孺皆知,家家会做,人人喜食。
草根讲坛说村民身边事
(2009年)10月22日,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户县文化馆、户县大王镇康王中村共同举办的《话说西安》百姓系列大讲堂乡村版,走进了历史悠久的西周丰镐故地——西安户县康王村,开讲《话说关中BiangBiang面》,吃BiangBiang面,品BiangBiang书法,观BiangBiang剪纸,唱BiangBiang歌谣,赏BiangBiang面泥塑,讲BiangBiang故事……一系列丰
富多样的民俗活动,给前来参与的村民和听众们献上了一场BiangBiang文化大餐。
正如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讲坛策划人之一王智所说,Biang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最具关中民俗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图腾。
Biang字是关中民间自创的一个汉字,其发音独一无二,书写在汉字中也是笔画最多、最复杂的,据说其写法至少有10种,最少的54画,最多的71画,不同的写法还各有歌谣帮助人们记忆,并世代相传。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汉字?它又蕴涵着什么样的文化信息?
Biang字字型解读,多与周秦有关
在讲坛开讲前,康王村的一位村民推上来一辆独轮车,中间如狗脊背,当地人称“狗脊梁车”,他模拟的是早年秦咸古道上卖面的车夫,独轮车以及车上的草帽、麻花、竹篓、粮袋子一应歌谣中所唱。
康王村据说曾经是周王朝都城最繁华的郊区,其来历与成康之治的周康王有着直接的联系,周康王曾在此驻留过。
从这里有一条古道向西直通周王朝的发祥地——丰镐,物资和粮草源源不断经过这里,车夫推着独轮车年复一年走在路上,渐渐就有了独具特色的车夫谣。
道具独轮车打开了主讲嘉宾陕西民俗学会理事靳应禄的话匣子。
经过他走访研究,Biang字的来历就像独轮车的造型。
“一点撩上天”指的是卖面人的草帽,“留个钩搭挂麻糖”指的是车旁挂的麻花,“东一扭,西一扭”是指车夫推车走路时左右扭动以保持独轮车平衡,“左一长,右一长”是指车帮上顺搭的长面袋子。
歌谣可谓高度概括了古道车夫的形态和艰辛,而“马大王”的“马”字和字顶头的“穴”字分别代表了男、女。
靳应禄认为Biang字歌是一首“快活谣”,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声词,是饥饿难忍吃面时候嘴里发出的声音,同时暗指男女之
事。
一个Biang写尽人生百味,食色性都在其中,表达了劳动人民最朴素最原始的人生追求。
书法家李志华则有另解,他书写的Biang字书法及歌谣,“穴”却是“一只老鼠跳上案,两个老鼠下面看”,Biang字右边不是立刀旁,而代之一个戈字,他说:“刀子上咋能挂麻糖(麻花)嘛?只有‘戈’上才有勾搭能挂嘛!”而咸阳市一位研究者认为Biang字歌是秦始皇大军的“军歌”,借以展现一统天下虎狼之师的能征善战,另一种说法认为Biang字歌是秦国的招贤令,是意图表现招纳六国之士渡黄河而归秦,直言进谏,共治秦国。
Biang字内涵的解读,也引来德国汉学研究者米五斗的参与,米五斗是他的中国名。
热爱中国文化的他在陕西生活学习工作多年,已身为秦人好为秦声。
当天他不仅当着众多媒体和观众大秀吃BiangBiang面的造型,还在讲坛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看似复杂的Biang,其实是依据汉字造字规律而来的,中间含一个变字,就是依据。
Biang字何以读作Biang
这么复杂的汉字,为什么要念作Biang呢?民间至少有6种说法,王智说这些说法大多是模拟声音而定字音:面在制作的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在捞出和调味搅拌过程中,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面在入口时,嘴边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等等。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日前撰文,认为Biang字发音,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源于妇女洗衣服时用棒槌捶打湿衣所发出的声音。
BiangBiang面的原始制作过程是这样的:秦人用盐水和面,将面团置于石头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直到面团光滑、均匀之后,再用擀面杖擀成大面片,然后切成像裤带一样宽,下到沸腾的
滚水锅中。
这种响亮而浑厚的“Biang—Biang—”声也就成了“BiangBiang面”名称的由来了。
傅功振认为Biang字由10个文化元素组成,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
“穴”部说明了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为主的;这里的“言”字其实是“盐”,盐是文明的尺度,盐为百味之祖,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糸”和“长”这两个字则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angBiang面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情态。
“心”字传递了秦人忠厚朴鲁、诚信热忱的秉性;左边“月”字通“肉”,彪悍强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体现了秦人“虎狼之师”的饮食习惯;“马”和“戈”字,则更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关于“马大王”的传说,指的是秦将白起当年战胜赵奢后裔“马服诸侯王”“坐车回咸阳”告功还乡的故事。
“推个车车逛咸阳”实际上点明了这个字是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秦地产生的。
Biang字为何人所造
Biang的字型来历,同样也是版本不一。
民间传说Biang字为一无名秀才所造,时代无从考证。
据说,当时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赶往咸阳,路过一家面馆时,饥肠辘辘,听见里面“Biang—Biang —”之声不绝,不觉踱将进去。
只见红黄绿白、色香俱全的裤带宽面条,煞是馋人。
秀才要了一碗裤带面,一阵狼吞虎咽,直吃得酣畅淋漓,到结账时一摸兜,囊中早已空空如洗,无以付账,只好求店家以书代之。
按照店家所言“BiangBiang 面”的字音,秀才触景生情,感怀伤时,略加思索,笔走龙蛇,一边写一边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
咸阳。
”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
从此,“BiangBiang面”名遍关中。
也有一说“Biang”字成型始于秦始皇。
传说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加之当时内忧外患,毫无食欲,急坏了皇宫上下,一太监急中生智到街上买了碗平民小吃回来,不料秦始皇一时饕餮下咽,胃口大开,吃毕惊赞:这是何物?竟比山珍海味还味美上口。
宦官答:BiangBiang面。
始皇觉得既然已成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轻易吃到,就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名,有意令平民难以写出此字。
民间种种传说和附会,已无从考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Biang字为文化造字,千年流传,留存着当地人的文化记忆。
一个字,一种面食,传唱不衰的歌谣,鲜活生动,写着、吃着、唱着陕西关中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它不仅仅是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成为当地人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构成。
活动策划人、西安市群艺馆馆长王升荣说:“实际上关中每一个村落都有古老的历史,都有古老的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蕴藏在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中,更蕴藏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草根讲坛正欲借助这种文化下乡的新模式,来唤醒老百姓的文化自觉。
”(作者:黄晓峰)。